工作dna-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是啊,怎么可能有时间。
她说,香港有个大富豪,每天再忙,连午餐都一定回家吃的。
她说的话,我并不以为然。我想,人家规模那么大的企业,人才齐备,当老板的当然有时间回家吃午饭。我们的事业还在起步,哪谈得到这些。
我继续忙,忙到有一阵子,在街上看到自己的妻子都惊讶于她发型的改变。因为每天我回家的时候,她早已入睡;每天她出门的时候,我还没起床。太久没看见她了。
虽然那个富豪的名字我早就忘了,可是这件事情却没有从我心头就此不见。即使在我终于把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忙到消散之后,即使有一段时间我在台湾彻底单身一人,那个每天一定回家吃午餐的富豪,还不时会从心底溜出来晃一晃,好像在提醒我什么,又好像在反问我,你的回答对吗?
灰色周末阶段的人生过了之后,我又有一次机会组织了自己的家庭。
“君子不二过。”我不能重蹈覆辙,不能不思考怎么重新安排工作与家庭的时间。
我一下子把晚上的应酬戒掉了。有一阵子,我甚至连晚饭都不吃了。晚上多出来完整的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不是问题。
我最大的考验,出在周末时间上。
过去在睡眠上,在工作上发挥蓄水池调节功能的周末,要改换用途了,最起码要全心全力地用来陪家人了。有一阵子很不适应。因为周末时间虽然不需要那么多时间睡眠,但是周末用来当作总结上周工作、计划下周工作的作用,却一下子乱了章法。
我心底不停地有个声音说,这多可惜啊,这多可惜啊。可惜多了,心情就不愉快起来。
从逐渐让自己适应周末时间的新用途,到心平气和地接受,再到极其愉快地把这当成生活里应该的安排,我前后花了大约五年的时间。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即使不是每天,我也可以经常回家吃午餐了。
我仍然不是什么富豪。我自己公司的业务,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活动,仍然让我忙得团团转,但是我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却不知道比那个时候多出了多少倍。
工作和家庭如何兼顾,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要想,才能。不想,就不能。
这么说,可能还是太玄。
来说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好了。
有一次我访问“意识型态广告公司”的郑松茂先生,他谈到一个“微型人生”的理论,我觉得可以给所有的上班族参考。
郑松茂是这么说的:
一般的生涯规划,是一条逻辑性的横线。工作这一段就是从小公司到中公司再到大公司,到更好品牌、更高的职位。然后是退休、旅游……可是我后来就颠覆了这个想法。我希望把这个横向的线变成垂直的。最好我每一天的时间里都有很好的工作感觉、很好的工作的过程、很好的工作结果呈现给我要服务的客户。之外我还要有生活的感觉、我还要有生活的内容。如果一天的时间实在容纳不了这么多内容,那就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吧!如果这五天不行,另外两天我一定要去过一点儿日子。
如果说一般人看到的那条长长的横线是人生的话,我现在注意的这一条条短短的垂直线则是‘微型的人生’。‘微型的人生’不是生涯规划,而是自我定位。
换句话说,你可以不被“先冲刺事业,再照顾家庭”、“拼命赚钱,早早退休”这种观念糊弄,甚至危害到。你想冲刺事业之后再来照顾家庭,而家庭却可能早就破散了;你想先拼命赚钱再提早退休享受,却可能到时连健康都享受不到了。
不要把工作和家庭切割得那么势不两立。“微型人生”的理论提醒我们,实在要把工作和家庭切割的话,就以一天为你的人生单位来切割吧。最多,以一周为你的人生单位来切割吧。那么,至少你每天都一定有段时间是在照顾你的家庭,或者,最起码,每个星期都一定有段时间是在照顾你的家庭。
这样你就不会在错失一些事情后,后悔莫及。
没有把时间都贯注到工作上,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安,觉得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了,工作就一定没法做得那么好了,那么多了。
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可以兼顾你的工作与家庭,那么,工作少一点儿,恰好可以工作得更好一点儿,甚至更多一点儿。
听来很矛盾。但是真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谜底,只有在亲身尝试后才明白。
这也是“工作为什么比床重要”的真正答案。
如何消除压力
除了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这个课题之外,工作的人,另一个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消除压力。
《六祖坛经》里,提到通往觉悟的两个途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个。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另一个。
如何消除压力,大约也有这么两条路。
一条,是努力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堕入压力的深渊。
另一条,则是直接融入压力,将自己与压力合二为一,因此就没有压力可言。
先说怎样走第二条路,再来谈第一条路。
走第二条路,将自己与压力合二为一,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这取决于一个前提:你要真心热爱你的工作,甚至,你要相信自己这一生就是为这个工作而来。这个时候,你就没有成败的计较,甚至,你会发现,所有的压力,都是为了成就你而来。这个时候,压力就不是压力了。不是压力的压力,还有什么压力可言?
但是,也许,你并没那么热爱你的工作,你也并没发现这一生就是为了这个工作而来。那就可以走第一条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努力设法消除压力。
消除压力,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不生别人的气,不生自己的气。
不生别人的气,就是不因为别人对你的任何言语、举动而动摇自己工作的脚步。不论别人是有意地破坏你、侮辱你,还是无意中搞砸你、阻碍你,都与你无关。那是别人愚蠢的行为,你犯不着为别人愚蠢的行为生气。为别人愚蠢的行为生气,就是拿别人愚蠢的行为来惩罚自己。没有道理。
不生自己的气,就是不因为自己错失过任何机会而懊恼。
我们再来看看二○○六年世界杯决赛,齐达内犯下那一头槌致命的错误。
一百二十分钟的比赛里,最后那十分钟(不只是这场冠军战的最后十分钟,也是他十八年足球生涯的最后十分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一向以球风、人品风靡全球球迷的大师,犯下一个那么愚蠢的错误?
马特拉齐在和他拉扯之后,到底对他说了什么话,使得齐达内非得要在离开现场后,又回头一头把对方撞倒在地?
齐达内后来出面说明过程:因为马特拉齐一再地用言辞侮辱了他的妈妈与姐姐,因而他再也忍受不下,犯下了大错。
我不满意齐达内的解释。就一个看球的观众而言,我觉得答案可能在另一个画面里。
在延长赛上半场快结束时,齐达内接获队友一个妙传,在意大利门前顶球,眼看着就要进球的时刻,球却被意大利门将布冯给贴着球门框拨了出去。一般来说,差一点儿就进球而没得的球员,典型的表情是双手捂头,无语问天,或无奈,或惋惜,或沮丧。然而,电视上我看到齐达内没进那一球之后的表情却是极为愤怒,大声嘶吼。齐达内没有表露出无奈、惋惜、沮丧,反而是愤怒,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那一球他顶了进去,不只法国队可以拿下金杯,齐达内还可以继一九九八年的神奇表演后,成为这场比赛包办法国队两颗进球的头号功臣,顺利为自己十八年的征战画下完美句点。更有机会取代普拉提尼,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布冯把那一球挡了出去而化为泡影。
看着那一球被挡了出去的齐达内,表情不是惋惜的无语问天或垂头丧气,而是愤怒地吼叫,其情绪可想而知。
会不会是这股波动的情绪没能平复,终于在几分钟后碰上另一个人的言语挑拨而爆发,铸下了大错?齐达内是不会说明的,这里面的情绪,也是难以为外人道的。但,是可以想象的。
且不论齐达内到底是因为生马特拉齐的气,还是生自己错过那比黄金还要珍贵的机会的气,其实都是压力太大的一个负面示范。
创意的解析:从一个计程车司机的绝招谈起
一九八七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我和朋友从圆山附近一处西餐厅出来,临时扯到一点儿话题,就在路边多聊了几句才上出租车。
阳光明媚,令人心情很愉快。
我说:“麻烦你到松山机场。”
那时我在中国生产力中心工作。中国生产力中心坐落在松山机场旁边,外贸协会第二馆的二楼,和出租车司机说起来,总是要多费口舌。所以通常我就省点儿力气,只说是松山机场,等快要到了再告诉他如此这般。
这位司机先生却没什么停顿地回了我一句:“噢,那你是要去外贸协会二馆喽。”
我惊奇地坐直了身体。
一般而言,司机听到我要去松山机场,如果要接腔,通常都会反问是要去哪一家航空公司。华航?复兴?
从没有人会联想到外贸协会,或二馆。
我问他为什么会认为我是要去外贸协会二馆。
他回答:“因为我看你没带什么行李,并且又和朋友聊天聊了好一阵,一点儿都不像是要搭飞机的样子。”
我问他怎么知道我聊天聊了好一阵子。
原来,刚才在接我上车之前,他其实已经从我身边过去了一次。因为看我在和朋友聊天,并且不像马上要停止的样子,又看到前面公车站牌旁边站了些人,所以就先开过去看看能不能揽到客人。结果没有,于是他又绕了回来,我上车了。
我这才想起先前的确有辆出租车速度很慢地滑过我们身边。
“你既然不是去搭飞机,去松山机场,手里还拿一本英文杂志,当然应该是去外贸协会喽。”他在后照镜里望着我笑,接着又说道,“其实,这也没什么啦。有一次,我在福华饭店门口接到一位女士,她上车还没告诉我要去哪里,我就说中她是要去圆山饭店。”
我看不到他的相貌,也不觉得眼神有太特别的地方。但显然地,我碰上一个高手。
遇到高手,当然要好好请教。
当时一名出租车司机的一个月收入,大约是三万台币左右。而他,一个月最少可以赚上六万台币。
他的方法很简单:他住基隆,因此,每天早上他就先从基隆来台北的民生东路附近,那边的高级住宅多,要搭出租车上班的人也多。十点左右,他专跑各大饭店门口,外国客户来台湾,那个时候多半吃完早餐去约会,要出门了。将近中午,他专门注意办公大楼,因为人们或是早上出来办公要回公司,或是要出去吃午餐了。午饭后,他特别在一些快餐型的餐厅附近转,因为,中午大家不会吃太多。
两三点左右,当然是银行附近,办事的人多。过了三点半,他喜欢跑郊区,因为接下来快要到下班时间,市区要塞车了。正式进入下班时间,他就休息,去吃晚饭,因为到处都塞车,不如不跑。吃完晚饭,他就去一些中餐厅,或是一些休闲娱乐场所门口看看。这样,他在九点、十点左右,也就完工,打道回府了。
出租车,是都市人的交通工具。而他,算是把台北人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给摸透了。他能轻松赚到比同业高一倍的收入,十分合理。
我下车的时候,好像没多给他多少钱。即使多给,也不是小费,而应该是学费吧。
任何行业,任何工作的人,都会追求创意。属于他那个行业、那个工作,某种特立独行于任何人之外的创意。
多年以来,谈到创意,我总忘不了这个司机的故事。
事实上,经由他的故事的启发,我还尝试着把创意的成分做了分析。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创意,应该是百分之七十的努力与经验,百分之二十特立独行的认知与勇气,以及最后百分之十的灵光一闪。
大部分人谈到创意,谈的总是那百分之十的灵光一闪。然而,这是很危险的。事实上,没有长期浸淫在一个工作里百分之七十的努力与经验,就不会产生对这个工作大多数通则与常规的掌握。如果不是掌握了大多数通则与常规,就不会产生百分之二十特立独行的认知与勇气。如果没有驱使自己另类思考与行动的勇气,就不会逼出最后那百分之十的灵光一闪。
有前面的百分之九十,不见得一定会逼出最后的百分之十,但是没有前面的百分之九十,一定不会出现最后的百分之十。
如果没有前面那百分之九十,就突然冒出来的东西,闪归一闪,但顶多只是天马行空的点子,算不上是真正的创意。
而真正的创意,要可行,要产生最大的回报。
并且,是可以自我控制,要什么时候出现,就什么时候出现。
时间送的神秘礼物
如果我们认真地对待时间,尤其是“现在”,那么,时间也会有所回报。
有时候,会回报一个神秘的礼物。
我是在一九九三年收到过一次。
那时我出国了一阵子。办公桌上,要回的信、传真,要看的新书企划案,要批的公文等等,堆了好大一片。
回来之后,我挑了一天早上,十点钟的时候,告诉秘书不要有任何打扰之后,就开始一件件解决这些积案。
我写了一封封的信。我看了一份份新书出版企划,也批了许多报告和公文。
工作非常多,但是进行得很顺,甚至很愉快。大概是因为离开了办公室一段时间,和这些工作有久别重逢的欣喜吧。
我终于把桌面一扫而清,不到中午,比预期的进度快了好多,所有的东西都进了“发文匣”。
我觉得饿了,应该吃午饭了,于是看了看桌上的闹钟。闹钟停了,于是看了看手表,不由得讶异起来。
手表和闹钟一样,指的都是十点十五分。仔细看看,两者都没有停,指针都在走动。
我请秘书进来,问她时间,也是十点十五分左右。
的确没错,只过了十五分钟。但怎么可能?那么一大堆的公事,不论怎么说都要几个小时才能处理完的,怎么可能只用了十五分钟就统统解决?
专心于工作,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经验我是常有的。但是,十五分钟就能解决满满一桌子的事情?
我怀着八分的惊奇与二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