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烽烟杂感随笔集- >

第43部分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43部分

小说: 烽烟杂感随笔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雨的倾向使我努力假设

    弯曲的路迟早还会

    弯回来……

    当城市成为我们生活的主体后,当城市在不断地扩张中将很多既定的生活摧垮同时驱也赶着疲累不堪的灵魂时,诗人走在大街小巷,以近乎黑色的生活智慧表达出性格中尖锐的一面。巴尔扎克的语言:我的拐杖将粉碎一切障碍。诗人城市诗歌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了一种彪悍,一种无所顾忌的狂热呐喊和忧伤。突变的季节/风会存心改变善恶嘴脸/你的长发将缠住自己的脖颈——诗人几乎是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忠实的描募着生活的本来面目。诗人没有刻意的去表达一种恶意的文字玩弄和生活的百无聊赖,即使一种尖利的反讽也是抱着悲悯般的态度平和的笑向生活,这依然是行旅者对世间所有的艰难和混乱的基本理解。

    诗人把城市定义为活动的布景舞台,所有的表演不论结局如何终将谈笑为酒。而回忆最终发出叹息/使容颜短暂的美丽/变成冰凉的监狱——这样一种略略有些消极的城市生活态度使得诗人的诗歌总体上表达为一种“干净”,他在创作中努力体会和完整表现的始终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和质感。生活是具体而拥有重量的,而不论多么荒诞明天的太阳总是新的。正是诗人的这种对芸芸众生的一种深刻关爱,使得他的诗歌吟唱中传达出的不论是反讽的尖锐还是思索的平和,都透露出一种默默的温情。我从树下走过/忘记带走一片秋天的钥匙/小贩的吆喝/为冬天重新配锁——这样的一种黄昏时分的温暖会让所有经过诗人身边的人感受到诗人平和的笑容。

    诗人其实一直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也许正因为如此,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思索和追溯都更为清晰,因此他往往脱出诗歌创作的激情状态从而更多的理性看待生命中泛起的种种涟漪,在芜杂的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愉悦和不经意显现的智慧。事实上,如果诗人能够跃上精神哲学的层面来进一步拔伸生活智慧,就能够在创作中从容不迫了,诗人似乎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成功的。较为丰富的学识和诸多历练的生活状态把诗人的目光变得更为敏锐,他能极为准确的察觉到阳光背后的那一缕冷。因而诗人的城市诗歌总是显得冷静而智性:血在杜鹃之前盛开/变成注定要凋谢的/历史——如此强烈的情绪凸现在诗人的笔调中显现出另一面的冷峻。一切行将结束,尚未发生的也必将结束。这种能把人扯痛的感悟却是蕴含着对今天和过往河流的一种幸福追忆。因此诗人真正是跳出了个人情绪的苦酒,从自身历史性的拓展和不断分离中,进一步表达了生命的重量和质感。

    我离开河流的召唤/从上游开始寻找一个民族遗留的/旧址。带刀的民族他们在石头上/习惯性地留下刀疤——在阅读诗人的作品时,这样的诗句再一次引起了我得注意。很显然,在这样的诗句表达下,诗人又一次企图进入历史性的写作,这在上面提到的组诗里同样有所表现。当诗人把目光向历史探询过去时,我相信诗人的心灵是沉重的,他在民族艰辛发展的苦难背后看到了民族在历史长河的行进中那种愈挫愈奋的勇气和智慧,他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来倾听来自祖先的声音:刀尖上跳舞的民族,他们的根/是夜色中穿行的迷彩服。——但是正如他在诗歌里所不得不承认的,他必须走回病房一样;他对历史的张望仅仅是源于一种现实城市生活的精神失落;所有的失落者都会向回去的路上走去,诗人也在走着。但不同的是,诗人偶尔的往回走去,却是为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表达现实生活的混乱不堪。很显然,诗人如同一个街头画家或者摄影家,在城市里穿行,并不断地记下自己零散的感受,从而最终完成了他的智性思考,这个层面上来看,诗人更多的是一个思想者。

    三在灯光下

    还有什么比在灯光下打量别人更为清晰的呢?诗人作为一个目光犀利的评论者同样是因为诸多历练的生活成就的智性的完整思考,他往往能够从其他诗人的诗歌吟唱里敏锐的抓住作者那些沉浸在明朗和迷梦中的某些思想的火花和作者引而不发的某种弦外之音,这使得诗人的评论往往是精彩纷呈,从而对诗人的理解会更为深刻;这也许就是诗人在作为一个评论者的同时,也艰辛然而严谨的诗歌创作有关;这样的将心比心明显的比单纯的评论来得更为生动;同时,诗人较为丰富的学识,使得诗人在具体评述某一首诗歌的时候,能够更为全面的精确解析从而尽可能的避免误解和曲解,同时,适时的引经据典也使得诗人的评述书卷气和学术气息较浓,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度。

    诗人的评论往往能超出一般单纯的就诗论事的窟窖,往往能够在诗歌文本所表现的种种特征中抓住一些创作的基本问题加以论述,使得诗人的整个论述不仅是解析了诗歌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个案的分析中从历史的纵向以及现实诗歌的横向反复碰撞中得出了一些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启示,使得诗人的分析更具有了一种学术性的探讨和上升拓展的可能;对于目前这个战国般纷乱的诗坛建设和诗学建设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诗人的评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将会把一些优秀的但是由于个性化成份较重的诗歌很好的对大众作出一个清晰的展示,使得诗歌文本的弦外之音更为动听的演奏出来;同时,由于诗人严格的哲学训练,使得他能够从一些较为丰富的诗歌中很好的提炼出一些思想意识的成份作更为深刻的阐述;比如他在对女诗人唐果的诗歌评析中敏锐的抓住了游离于诗歌以外的“精英意识”,从而使得诗人的评析更为广阔的深入到了诗歌的思想层面,使得一些优秀诗歌的内涵被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得受众对严肃的诗歌创作群体的认识更加深入,诗人较好的体现了“诗歌是小众化的,但必须淹没在大众中”这一诗歌的经典规则;诗歌需要这样热情儿有力的推动。

    诗人晓音说:“诗人是我见过的不多的能把握住诗歌脉搏的人。”我想这应该是比较中肯的概括了诗人目前的创作状态;诗歌的灵动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格外的清晰,而所有的灵光闪现诗人都遵循着自然而然的文本表达;综合来看,诗人的写作1我以为已经是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不论是对语言的节制还是精确的情境表现和描述,都体现了诗人长期严格训练的成熟思维和完整的结构观念;当你把诗人诗歌中很多表象的陈述性词语抽走,你往往能够看到,诗人的诗歌依然能够借助本题语言的节制使用使得诗歌的骨架完整;从外在看诗人的诗歌较少运用了音乐的素材,但诗人能够在每一篇作品中很准确的找到每一首独立作品所拥有的自身内在的旋律,并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无疑是更为重要的。就个人看到,诗人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比如上面提到的一节诗歌:弯曲的路迟早还会/弯回来……事实上诗人的表达应该说非常清晰,但是由于诗人的思索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障碍,如何在这首主题表现“生存”的诗歌中准确的进入比生活更深邃的层面,而不至于被城市概念卡住,他运用的意象是很巧妙的,但这种意象的巧妙却依然让诗人不能够超越城市这个基本概念做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使得诗人更像是一匹误入城市的困兽。个人认为,诗人对语言的节制在有些时候也造成了意象的平淡和情境的简单化,这样就使得诗人始终贯穿的理性思考,在有些时候变得非常模糊或者过于理性而破坏诗歌自身的美感;对形式感和对结构的极其重视也使得诗人的诗歌在某些时候小器了些,也许诗人应该去草原上打个滚儿。而以上所有的优秀之处和不够完美的地方,在《激流三步曲》中都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展示;同时《激流三步曲》还表现出来诗人的大诗写作,显然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运用如椽之笔的手臂力量还小了些……总之,诗人的创作是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开始大踏步向上攀登的状态,他走得很稳。

    诗人的诗歌和他的评论一样,都是直接针对当下城市纷乱的人文心态做一种深刻的思考和节制的反讽;诗人生活的动荡并没有消磨诗人的意志,反而使得诗人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种种过往和不如意,独立而深刻的自我内部反省以及对以城市为基本座标的城市人生活乃至人类的终极走向的深刻关怀,使得诗人最终完成了《激流三步曲》,这部作品的成功和某些不足,都将是诗人向上攀登的一个极为坚实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会在以后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创作中走得更高更远。祝福行旅中的诗人,祝福所有行旅中严肃而不断自省的诗人们!
烽烟诗集'序'
    烽烟诗集'序'

    来自边缘的美丽和痛苦

    *亦君

    这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我一直认为,安静,是诗歌存在的基本要素。我们的交往源于对彼此诗歌的惺惺相惜,既而有了几次使我受益匪浅的对话,这样慢慢地开始了解他。从诗歌开始的了解也许是一种最直接也最原始的方法,那是摒弃了任何的物质和利益因素而产生的了解。他有着灵敏异常的思维,经常从一件小小的事物上会生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感慨。他的聪明、智慧和成熟,就这样以诗歌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面对着烽烟的诗歌,我除了诧异和钦佩之外,几乎无话可说。我总是惊奇于诗人敏锐的笔触,跳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真实的情感。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所谓诗人的时代。烽烟的诗,就象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以一种平静的,理性的目光审视着生活,审视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我总在想,也许他就是为诗歌而生的,怀着对诗歌火一样的热情和珍爱,在黑暗中不停摸索,点燃了许多的蜡烛,虔诚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一)

    这是一个善于观察的诗人,善于挖掘生活内涵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广泛:爱情,亲情,友情,环保,和平,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都可以在他的笔下成为一行行动人的诗歌。他是在用心写诗——这个年代,心,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东西,而我们又是那么容易迷失在现实当中。可是他的诗歌,以真情为基准,然后扎实地砌好每一块砖头。他的诗歌,并不华丽,语言只是情感铺叙的工具,但是不是奴隶。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他都能找到属于他的美丽和痛苦,一些月光的影子,一块黑色的石头,一望无际的田野,甚至是一支点燃的烟。他不是生活的呻吟者,即使在那些看似悲伤的诗歌里,我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强烈的希望和热情。“长三十年/宽八千里的月光/修改了今夜以前的内容/复制一份/给我灯下的母亲”(《片段之二》),“来不及准备一个良好的姿势/熄灭一支香烟的过程/早已泪光闪烁/一封家书的胃里/几行熟悉的田埂/在我的血管里来回走动”(《家书》)。在他的诗歌里,那些真实的感情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而我,每每在阅读这些诗句的时候,会被深深感动——如果诗歌还可以感动读者,那么它的生命力将是如何地旺盛和蓬勃。

    他的诗歌,精致,传神。有的时候,我感觉面对的不仅仅是诗歌语言本身,而是一幅幅有立体感的图画或者照片,象浮雕一样地,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象一朵花盛开/在臂的小巷/拐弯处/阳光短浅一阵风拂过远方的河流/临窗的花/低头察看/熟悉的气味/经过细雨打磨的心/暗香是它的家/期待是它的房间”(《身体的另一部分饰物——牙印》),一个普通的甚至并无任何美感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却细腻得如一幅工笔画,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你突然的微笑/从古典句子里出来/是我不熟悉的香水品牌/如水的女子。作为汁液部落的一员/浸泡于茶楼的杯子/运输香气的杯子/发出相碰的低音/黎明垂下睫毛/笔尖上的羞涩寻找过去的信笺/试图放慢/走廊里曼妙的回音”(《温柔的和弦》),寥寥几笔,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典雅端庄,风姿楚楚的女子,带着茶的清香,亭亭玉立于我的面前。“我在春天的大院里喘息/刚刚读完一封关于春天的情书/这时候阳光目不斜视/许多花躲不开/一只蝴蝶的纠缠”(《春天的疏漏》),蝴蝶,花,简单的景象,一个普通的春天,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一封美丽的情书,意味深长。“悬于明朝末年的一枚胸针/简单刺痛/时间的心脏”(《桥》),这又是一种多么含蓄而真实的比拟啊,一座没有生命力的石桥,却被诗人赋予了无比真实的情感,竟然会刺痛历史,刺痛时间,也刺痛了读者的眼睛。“零点时分/月光将城市的抽屉/一一拉开/就象我们拉开纱窗/一般容易”(《零点时分》)。城市如同抽屉,而我们就躲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有在深夜,在如水的月光下,才可以释放情怀。简单的语言,却总是蕴涵着无限的力量,使我震撼。他的诗歌,有时象油画一样色彩浓烈,有时则象中国泼墨山水画一样,典雅素淡。对于色彩的把握,他是如此地得心应手。他又如同一个娴熟的音乐家,善于把本不相关的音符谱成一首和弦,并且镇定自如地进行演奏。

    (二)

    我更感动于诗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感触。他,似乎有一个取之不尽的语言宝库,顺手捏来的文字,却可以成为一首好诗。“将来。如果还有方向/我会十分苍老地想起/一面镜子里的偶像/如何碎裂地发出巨响/这些碎片多么文明地/倒在你的身旁/当然/还有诗歌汁液和月光”(《枕头》)。影子是自己的偶像,破碎的幻想却只能无奈地倒下,包括和月光一样美好的诗歌,除了一些惆怅以外,诗人还有着美好的憧憬,一个“当然”,就峰回路转。“怀想一个人/其实就是用一生去握住/一个陌生的背影/旋转季节的那扇门/而往事/如同一块古老的风动石/必将在你温柔的掌中/化为风声”(《怀想一个人》)。干净纯洁的语言,反璞归真的情感,这样的怀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