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官场红人秘笈]玄机 >

第24部分

[官场红人秘笈]玄机-第24部分

小说: [官场红人秘笈]玄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倾定危(9) 
高冕  
第八水师莫上岸,只许一人当买办。 
其余个个要守船,不可半步走河沿。 
平时上岸打百板,临阵上岸就要斩。 
八条句句值千金,你们牢牢记在心。 
我待将官如兄弟,我待兵勇如子侄。 
你们随我也久长,人人晓得我心肠。 
愿尔将官莫懈怠,愿尔兵勇莫学坏。 
未曾算去先算回,未曾算胜先算败。 
各人努力务谨慎,自然万事都平顺。 
仔细听我得胜歌,长官发财笑呵呵。 
他创作的《陆军得胜歌》歌词如下: 
三军听我苦口说,教你陆战真秘诀。 
第一扎营要端详,营盘选个好山冈。 
不要低洼潮湿地,不要一坦大平洋。 
后有退路前有进,一半见面一半藏。 
看定地方插标记,插起竹竿牵绳墙。 
绳子围出三道圈,内圈略窄外圈宽。 
六尺墙脚八尺壕,壕要筑紧墙要牢。 
正墙高要七尺满,子墙只有一半高。 
烂泥碎石不坚固,雨后倒塌一缸槽。 
一营只开两道门,门外驱逐闲杂人。 
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 
三里以外把个卡,日日守卡夜夜巡。 
(接着对列阵打仗提出要求) 
第二打仗要细想,出队要分三大支。 
中间一支且扎住,左右两支先出去。 
另把一支打接应,再要一支埋伏定。 
队伍排在山坡上,营官四处好望。 
看他哪边是来路,看他哪边是去向。 
看他哪路有伏兵,看他哪路有强将。 
哪处来的真贼头,哪边做的假模样。 
件件看清件件说,说得人人都胆壮。 
他呐喊来我不喊,他放枪来我不放。 
他若扑来我不动,待他疲了再接仗。 
起手要阴后要阳,出队要弱收队强。 
初交手时如老鼠,越打越强如老虎。 
打散贼匪四山逃,追贼专从两边抄。 
逢屋逢山插埋伏,队伍切莫乱分毫。 
(而后对行军提出要求) 
第三行路要分班,各营队伍莫乱参。 
四六伍队走前后,锅帐担子走中间。 
不许争先太拥挤,不许落后太孤单。 
选个探马向前探,要选明白真好汉。 
每日先走二十里,一步一步仔细看。 
遇着树林探村庄,遇着河水探桥梁。 
遇着岔路探埋伏,左边右边都要防。 
遇着贼匪来迎敌,飞马回报不要忙。 
看定地势并虚实,迟报一刻也无妨。 
前有探马走前站,后有将官押尾帮。 
过了尾帮落后边,插他耳箭打一千。 
(接下来在法纪方面提出要求) 
第四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 
哨官管兵莫太宽,营官也要严哨官。 
出营归营要告假,朔日望日要请安。 
若有公事穿衣服,大家出来站个班。 
营门摆设杖和枷,闲人进来便锁拿。 
不许吸烟并赌博,不许高声大喧哗。 
奸淫掳掠定要斩,巡更传令都要查。 
起更各哨就安排,传齐夫勇点名来。 
营官三夜点一次,哨官每夜点一回。 
任凭客到文书到,营门一闭总不开。 
衣服打扮要料峭,莫穿红绿惹人笑。 
哨官不许穿长衣,兵勇不许穿软料。 
脚上草鞋紧紧穿,身上腰带紧紧缠。 
头上包巾紧紧扎,英雄样子都齐全。 
…… 
曾国藩创作的《爱民歌》以及《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对教育约束士兵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后世带兵者仿写的范本。后世带兵者创作并在官兵中普遍教唱的类似歌曲,是曾国藩《爱民歌》以及《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的翻版,或是这一版本的2。0、3。0。 
曾国藩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借鉴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练兵之法编练湘军。他精通历史,知道戚继光在编练军队方面很有一套。当年还在朝中做二品大员时,他就应求言诏,上疏咸丰帝:“明臣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人,遂以荡平倭寇。臣书生愚见,以为今日论兵,正宜此法。”当时推崇戚继光练兵之法还是纸上谈兵,替皇帝出主意,现在却要指导实践,真刀实枪地用到自己的事业中了。他把戚继光所著《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找来,深入钻研,可以拿来的拿来,可以借鉴的借鉴,采补精髓,推陈出新,形成湘军训练之法。 
按照曾国藩的设计打造,湘军成为不同于当时任何八旗、绿营的一支军队。 
可以说,曾国藩在现有体制之外创建了一支军队。这支诞生于体制之外的军队,被八旗绿营、地方官僚甚至清廷都视为另类。这支军队从它孕育的那天起,就像私生子一样不被正统所接纳。它从诞生起,注定要面对两个敌人,面临两线作战,既要与太平军浴血搏杀,又要与旧体制不断苦战。                  
扶倾定危(10) 
高冕  
旧势力容不下另类军队。为此,曾国藩差点在未与太平军交战之前丧命。当时长沙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湖南提督鲍起豹所辖的绿营兵,一支是曾国藩编练的练勇湘军。由于鲍起豹非常无能,他所辖绿营兵由曾国藩属下湘军教练塔齐布统一训练。曾国藩对部队训练十分严格,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都要组织操练。从咸丰三年(1853年)初夏起,曾国藩命湘勇与绿营兵一起操练,还时常举行会操。绿营兵过惯了闲适散漫的生活,觉得自己作为正规军,月饷反不如勇丁,还要与这帮来自乡村的农夫在烈日下共同操练,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们对曾国藩大为不满,找到长沙协副将德清诉苦告状。德清受到这帮人推戴,挑头反对曾国藩,处处与他为难作对。湖南地方官员,对曾国藩在编练军队中的侵权越权行为,早就心生不满,此时不仅不出面调解,反而添油加醋从中挑拨,站在一旁等看好戏。绿营兵因此有恃无恐,闹得更凶。德清不除,正常操练就没法搞下去。曾国藩轻易不弹劾人,这回下了决心,于咸丰三年六月十二日上疏皇帝,弹劾德清不到场督促练兵,时常在署偷闲,把心思花在勒索百姓上,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兵不经训练、技艺生疏,是清军溃败的根源。曾国藩觉得将德清革职还不够,同日又上折片,弹劾德清在长沙城遭太平军围攻时,“自行摘去顶戴,藏匿民房;所带兵丁脱去号褂,抛弃满街,至今传为笑柄”等丑行。同时,上奏折密保部属塔齐布等人。六月二十九日,咸丰帝颁上谕,令将德清革职。同时,赏给塔齐布副将衔。德清等绿营兵对曾国藩更是恨之入骨。勇丁对见了敌人就脚底抹油的绿营兵很瞧不起,见他们平日里骄横跋扈,一肚子的气。于是,绿营兵与湘军士兵形同水火,常常发生武装冲突。一次,一群绿营兵与塔齐布所辖湘军士兵打群架,绿营兵鸣号列队,欲大肆报复湘军。曾国藩为抑制绿营兵打仗胆小如鼠、私斗气壮如牛的风气,郑重发公文给提督鲍起豹,明确要求逮捕肇事士兵。鲍起豹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正好借机发泄。他故意将肇事士兵五花大绑捆起来,张张扬扬地将他们押解曾公馆,同时派人散布曾国藩要严惩这几个绿营兵的消息。绿营兵一传二、二传三,越聚越多,群情激愤,先去找塔齐布泄愤,将其居室砸得稀烂,塔齐布急中生智藏入草中才保住一命。随后,这群疯狂的绿营兵冲向曾国藩团练大臣公馆,挥舞刀枪,找曾国藩算账。他们见了曾国藩就咆哮着要杀死他,要不是卫兵眼明手快,挡住刺来的乱枪,主帅曾国藩就可能立毙乱枪之下。曾国藩没料到这群绿营兵会如此丧心病狂,又气又恼,慌忙向巡抚骆秉章求救。曾公馆设在巡抚衙门射圃内,与巡抚衙门一墙之隔,绿营兵冲击团练大臣公馆之事早有人禀告骆秉章,但他故意装聋作哑,对曾国藩的求救视若罔闻,冷眼旁观自以为是的曾国藩在热锅上煎熬。直到曾国藩跑去敲门,他才惊惊咋咋地跑出来解围。可他不但不惩治肇事绿营兵,反给他们松绑,向其赔不是,对受辱的曾国藩却不说一句宽慰的话。营兵围攻大臣公馆,要是发生在纪律严明的雍正、乾隆朝,肇事者必人头不保。但这一事件发生后,骆秉章对闹事作乱的绿营兵和幕后主谋鲍起豹一概不予追究,蓄意包庇,不了了之。曾国藩脸面丢尽,威风扫地。还未出师就差点死于官军之手,这令曾国藩深感悲哀,很受刺激。“出师未捷身先死”,对一个满怀豪情壮志的男子汉来说,还有比这更可悲的吗!多年之后,在湘军威名远播之时,曾国藩对这一事件仍记忆犹新、大发感慨:“起兵亦有激而成。初得旨为团练大臣,借居抚署,欲诛梗令数卒,全军鼓噪入署,几为所杀。因是发愤募勇万人,浸以成军。其时亦好胜而已,不意遂至今日。” 
曾国藩意识到,长沙官场容不下他这个团练大臣,容不下这支体制外孕育成长的新军,只好将湘军编练总部及练兵场移驻衡阳,他的团练大臣衙门非常寒碜,设在桑园街赵姓人家的祠堂里。但衡阳不是世外桃源,体制外创建新军的种种烦恼,如同幽灵一般挥之不去。后来,他在上咸丰帝的一道奏折中,将编练湘军之难概括为三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办事艰难之三端”:一是没有提拔部下权。他名义上为兵部堂官,实际上只是个丁忧在籍的团练大臣,提拔部下的实权反不如提督、总兵。二是没有任免文武官员的权力。按照国家定制,各省文武官员黜陟权力由总督、巡抚掌握。曾国藩是个统兵大臣,身为客官,对当地文武官员没有任免权,要地方协办军务,文武官员和地方百姓都不听他的。三是名实不符,没有处事权。他的木质官印,因他身份数变而变易,地方衙门便怀疑这木头疙瘩是伪造的。加之“四年所请部照,因久稽而重请;六年所请实官执照,至今尚无交到确耗。此外文员之凭、武官之札,皆由督抚转交,臣营常迟久而不到。军中之事,贵取信如金石,迅速如风霆,而臣势有不能”,他觉得信统兵打仗格外艰难。但曾国藩知道,造物主对大功大名向来非常吝惜,“必千磨百折,艰难拂乱而后予之”。因循旧体制、老章法练编军队固然要便利得多,但必然办不出什么名堂,如果把自己搭载在破旧落后的战车上,到头来很可能把这条老命都赔上。立志报效清王朝,抱定干一番惊天动地业绩的曾国藩明白,只有变革创新,打造出崭新而精锐的战车,才能实现宏图大志。曾国藩是一个深知“大本大源”之人,他对这一点看得极为深透。因此,他默默承受向他袭来的艰难挫折,“平生受挫受辱之时多矣,无一次不打脱牙和血吞”。凭着“打脱牙和血吞”的倔强个性和无畏气概,曾国藩终于踏平坎坷,成功铸就太平军克星湘军。                  
扶倾定危(11) 
高冕  
“打通极困极难之境,方是好汉。”就编练军队而言,因循必待毙,求变而后生。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薛福成,分析曾氏成功原因时说,当时咸丰帝任命的团练大臣有数十位之多,但有的徒有虚名,有的很快战死,有的闻敌逃窜,只有曾国藩应势而变,“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幸其改图之速,所以能成殄寇之奇功,扩勇营之规制也”。他还说,曾国藩虽从办团练起家,“然惟早变其实,并变其名,所以能有成功”。 
头脑灵清,心中透亮,还得有十万个雷霆撼不动的定力。曾国藩断论,清军八旗和绿营兵一触即溃、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接受过严格精到的训练。因此,他编练军队,“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只要湘军装备尚未齐全、操练尚未精到,他就顶住种种巨大压力和诱惑,咬定青山不出师。就连他的恩师、湖广总督吴文危在旦夕、急需救援,他也不率未练之师轻率出击,最后痛缅吴文兵败黄州、挥剑自杀。曾国藩认为自己是理智的:“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若仓皇一出,比于辽东自诩之豕,又同灞上儿戏之师,则徒见笑大方耳。”他在致刘蓉信中说:“大局所在,只论利害,不顾私谊,即使君父谕旨,也不能完全遵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为样做的。他认定的理,即便是皇上连发十二道金牌,也不乱方寸。咸丰三年八月底、十月初、十月底和四年正月,咸丰帝共颁四次上谕,一会儿令他率师开赴武昌,一会儿又令他救援南昌,但曾国藩拿定主意,湘军还未练就,决不出师。他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四拒圣旨,神定气敛铸炼湘军,试图遂心如愿敲打完最后一锤。 
但岌岌可危的局势,逼迫曾国藩未能遂心如愿敲打完最后一锤。吴文所率绿营兵在黄州附近被太平军歼灭后,湘军成为两湖战场上清军惟一主力。这时,太平军兵锋很健,三克汉阳、汉口,进围武昌,锋镝直指湖南北门锁钥岳州,湘军再不出战,两湖地区就会纳入太平天国版图,大清帝国南北难以连成一气,将导致惨遭腰斩的结局。咸丰四年(1854年)春,曾国藩在洋炮未到齐、水师尚不精的情况下,颁檄出师。 
在此前夕,他回湘乡看望了父亲,到母亲坟头烧了几炷青香,祈求母亲大人在阴间保佑他出师告捷。曾国藩笃信骨相之学,信奉风水之说。他祖母死后,葬于湘乡七斗冲。有人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墓前濒临涓水河,背倚紫石山,是块上吉之地。祖母下葬后第二年,曾国藩就由四品官骤升至从二品官,飞黄腾达,他的六弟入国子监,九弟也进了学,曾家一下发达起来。对于坟场风水,曾国藩深信不疑。母亲江太夫人去世后,经高人指点,他在距家十里之遥的两屏山觅得一块好墓地。这块墓地的好处颇有道道:湘乡属丘陵地貌,境内多是绵延起伏的山丘,登临高处远眺,两屏山犹如两翼垂天、扶摇直上的鲲鹏。曾国藩母亲所葬谷地,正好位于大鹏鸟的嘴上。也就是说,其情形犹如大鹏鸟口衔曾母之墓直奔九霄云天。曾国藩深信母亲地下有灵,一定会保佑他克敌制胜、大富大贵的。 
身染大鹏口的袅袅青香,曾国藩挥率湘军,奔赴战场。 
湘军奠定曾国藩一生功名之基。曾国藩的命运,与湘军紧紧连在一起。曾国藩说自己从编练湘军开始,就走上了“以杀人为职业”的道路,按此说法,湘军就是他手中的杀人利器。 
湘军从咸丰四年二月出师“东征”时的一万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