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欧洲行-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滚滚热潮又掀全民经商浪
跃跃欲试巧遇出国引路人
第二章千徊百绕逸夫向往大世界
一波三折郭发运筹匈俄旅
第三章走马看花四人疾行俄罗斯
金蝉蜕壳独夫布设脱钩计
第四章商海波涛逸夫初次遇洗练
宦场声色王禾老道玩手段
第五章剑拔弩张已成不共戴天势
真假借船才是难以揣度意
第六章思忖再三勉就家夫事业梦
顾虑反复难为孝子两全名
第七章历兵秣马帆下昂州风雪夜
执迷始终踏上欧洲烟雨程
第八章在人檐下遭漏雨去留不明
于商滔里处逆境苟且为生
第九章要卖货为身份雨夜闯捷克
接货柜卸胶鞋炎日入库房
第十章寻求新路三次考察塞盖德
强促联盟五方开店太阳城
第十一章为无米炊孔老引荐水经理
起淫欲念那总调戏女邻居
第十二章催鞋款甲西逸夫渐生芥蒂
备发货孔老宋靳速出主意
第十三章绞尽脑汁姬逸夫设法发货
督促再三孔老师巧筹收鞋
第十四章好也坏也众先生几多微词
昼耶夜耶孔老师百忙铺路
第十五章堂而煌之甲西精明结暗帐
麻而木之逸夫糊涂没怪圈
第十六章风云突变说话不算大变小
身份到期三十天头忙出关
第十六章风云突变说话不算大变小
身份到期三十天头忙出关
第十七章苦等苦耗孤家寡人独角戏
秋风秋叶孑身一己怨声发245
第十八章轻车熟路大亮遂心运空手
漂泊无定逸夫孬心复出境
第十九章东窗事发英神特分崩离析
国际贸易出口商当成儿戏
第二十章雄心勃勃贝大亮初探佩奇
传电频频姬逸夫未了签证
第二十一章翩翩来迟小裤衩造成滞销
飕飕不速圣诞佬搭错班车
第二十二章贝大亮再赴佩奇车遇不测
邬阿兴长来京畿人际频繁
第二十三章山重雾重卿可明遭遇暗算
风急火急廖晋生催讨货款
第二十四章酬酢酣酒阿兴道出床笫事
圣诞夜游小岳宿有桃花运
第二十五章元旦日觅店出关一锅杂烩
起程时转柜截款一场空欢
序
本书故事全系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作者
“谁愿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引自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
第一章 滚滚热潮又掀全民经商浪 跃跃欲试巧遇出国引路人
本书故事全系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作者
“谁愿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引自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
第一回
那是92年12月的一天。
清晨7点30分,姬逸夫从体育馆跳完舞出来,浑身湿透了。他翻身骈腿上了自行车,朝河东办公室匆匆骑去。
车子一跑起来,飕飕的小风就令身子觉得的凉丝丝的了。走上春江大道后,路两边的小商小贩就多起来。而且越来越多——很多下岗工人和市民加进早、晚练摊的大军。沿途卖菜的,卖服装的,卖袜子的,卖小百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姬逸夫很被眼前的景色蛊惑,不时地东张西望,又不得东躲西躲,车子就越来越慢了。突然间,姬逸夫发现了自己原来所在巨方市量具厂的王师傅,也站在摆着几双袜子和电池的一个地摊旁候卖。
姬逸夫忙下车打招呼,您也来卖东西呵?王师傅面带羞涩地说,这不都出来卖吗,工厂开不出工资;国家敞开门号召广开就业门路……咳,卖不动。都是卖的,没有买的……他们攀缘几句就匆匆分手了。
骑至丽阳桥头,因人多路窄,姬逸夫已然无法再骑,只好推着车子走。令他大吃一惊的是看到了局里的小马也夹在路边卖东西!姬逸夫说,咳!你干嘛也来起哄?小马笑道,钱不够花嘛!你没听前天郭局长在大会上讲?人人要“抓住机遇,以求发展”。咱这是响应政府改革开放号召,自寻第二职业,为国家解难。又笑道,姬经理,我是试试,咳,真不是滋味,还不挣钱……姬逸夫知道他在跟他们头头闹别扭——嫌不受重用——消极怠工,不过可能也确实钱有些紧,就敷衍道,行,你先给咱积攒经验,过两天,我也参加。
姬逸夫跟小马分手,一边骑车一边遐想,88年以前“全民经商”的画面,又历历浮现眼前。他心里颇有感触。“抓住机遇”,“抓住机遇”……好象有人一个劲地在他耳边小声喊似的;姬逸夫确实感到改革开放新一排热浪的冲击力,那声势犹如钱塘涨潮,“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令人身心振颤。
那时有小道消息,说邓主席到南方又视察了一遍;后来就渐渐掀起了改革的热潮。
当时,身任巨方商检局商检公司副总经理的姬逸夫也早被热浪颠到顶尖儿上。48岁的他,身高1米72,白净脸儿,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付近视镜。外表一派宁静;可心里却象揣着只兔子,无法安生。
他祖籍北京。5岁时,爸爸姬照刚因工作调动,举家从北京移往河北魏水市;7岁时,又随父亲去了内蒙新城;15岁时,才由内蒙迁来巨方市。由于自幼多迁,所以比一般孩子见多识广些。他也这样认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嘛——中学的语文老师曾在评介他的年少经历时这样感慨说。67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他与巨方市十中7名同学一道,来到丘山县孟家崮村。5年后,又回到巨方市,最终在巨方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任职。
孟家崮在他人生历程中是个至关重要的转捩点。就像在社会这个台球桌上被不知发自甚么地方的力量击出的一颗彩球,使他在孟家崮遭遇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碰撞,从而有了以后的轨迹,——为他设了一个今日的斯诺克。
他瞥一眼丽阳桥下那宽阔的春江河床和当中的那条被污染了的褐色细流,不免轻轻摇摇头。水少的可怜!简直像孟家崮的那条小溪沟!
这些年就是这样,他触景生情,总爱拿事物与孟家崮联想。
是呵,经历过孟家崮的三年生活,他已将孟家崮深深地植根心里,镌刻在脑中,永远不会忘记。不由得,他又想起孟家崮。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北方穷困山村,嵌在万丈黄土沟壑半腰上的小小村落——二十几个黑黝黝的窑洞,像只只眼睛似地俯瞰着前方绵垣不绝的群山。山上草木稀疏,终年缺水。老百姓为挑一担水,不得不下到沟底的水溪处,从水洼里将水舀到水桶中,再沿着拐来拐去的之字形、崎岖的羊肠小道,晃来晃去地走上七、八里,才能回来;到家,水也就只省半桶了。洗涮在这儿成了奢侈;刷牙在这儿是稀罕事。想至此,他不禁轻轻摇摇头。在那儿的三年,使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也使他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民和社会。从这点出发,他要感谢这段生活。五名男生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昏暗窑洞里,土炕的右前方是灶台。他们轮流值日做饭。其实饭很简单,因为只有红面和棒子面,白面绝对稀罕。翻地,耙地,种地,浇地;春种,秋收,打场,搬运——桩桩件件过去闻所未闻的农活他都领教了。秋天深夜看场、下地,成群的大蚊子嗡嗡地围着他。他把裤脚、袖口和领口用绳儿扎住,效果有限地保护自己。困惫不堪时,就钻进路边只有50公分直径的水渠桥管里打盹儿;春天为适时抢种,一连十几天起五更睡半夜,人瘦去三圈儿。
他就是这么个人:挣强好胜。文革中,身为巨方十中高三团支部书记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了“铁杆保皇派”的头儿。一时间,“油炸、活烧姬逸夫”的标语和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后来,武斗乍起,他被造反派逼得校不能呆,家不能回,楞在西山中流浪了三十多天,不管压力多大,就是不低头。67年底中央要求遣散66届高中生,十中掌权的造反派,必欲制其于死地而后快:参军没他的份儿——那是造反派的领地;上煤矿当工人也没门儿——当时,有工作是香饽饽。他们“代表毛主席”只允许他“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上山下乡”。想至此,姬逸夫的上齿轻轻咬咬下唇。他想起他响应中央号召毅然报名上山下乡,离开学校那天的情景。十中造反派不情愿地打着红旗将他送到火车站,他胸带红花,肩披红绸,手持红书,脸上一片灿烂。姬逸夫不由得乐了——他要的就是这个脸儿。到孟家崮没出月儿,就把村里村外来了个革命化:在街墙上大书特画革命宣传画和大标语。他和同学们教老乡学文化、刷牙;老乡们对他们嘘寒问暖,关爱有加。孟家崮一下充满了生气!68年春节即过,根据省里的安排,村党支部将他选送到县里,又选送进省城,参加“省第一届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后来,就是巡回作报告。69年国家为充实小学教师力量,从66届高三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他又被从县里选送进巨方市。就这样,从小学教师,转入巨方市量具厂职校任英语老师,考入巨方商检局任翻译,参加省外办主持的考试、获得助理翻译职称,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大专班深造,取得经济师职称和副总经理职位,他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一路走来。现在,他又一次感到了迎面吹来的习习春风,渴望成长的活力,正在他体内强劲地涌动,就像棵随风舞动的劲草……他突然把自行车刹住——差点撞着一位横过马路的老太太!一边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想起小马说的大会,脑子里就浮现出前天郭副局长在全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动员大会》上满面红光、慷慨激昂的样子:
“我……我们一定要响应中央的号召,要……勇于改革,抓住机遇,改变观念,大……大胆进取;要敢想、敢作,不畏人言;要……向南方、沿海商检局学习,作到胆子再大些,工作再冒些……”
确实,80年以来,南方、沿海局改革发展得很快。其实这也不怪,一是人家有地利之优势,家大业大:国家就离不开人家,就指着人家呐。南方、沿海局的地利之势,内地局真是望尘莫及——不管你是嫉妒还是羡慕!你看,近几年,人家纷纷走出国门,在法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合资检验公证行。
“多会春江里跑起大货轮,多会儿咱省的业务和名份就上去了”,王禾总经理曾开玩笑地这样说。“所以,内地局甭想着叫上级把你派出去,而且活动起来也太费劲”,王总还说。
王经理的话还真不无道理。要想出去只能靠自己——这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并且,业务的不足,也逼着他们得走出条新道来。几年来,内地的很多商品,尽被沿海局验了——买卖人既图方便又送人情。这对原本业务量不大的内地局,形成很大压力。对从商检局碗里舀饭吃的巨方商检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姬逸夫知道,这几年对于作为商检公司一把手的王禾总经理来讲,日子并不好过。86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局面,各地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划出一个处的编制建立各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公司,当时叫“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是应付日渐增加的国外委托检验业务的需要。但渐渐出现的问题确是“僧多粥少”——“粥”还是那碗,却又冒出个“和尚”——商检公司来。这几年,商检公司跟巨方商检局的业务处室间没少发生矛盾。姬逸夫想,从1986年至1992年,我和王总这两员过关斩将、逢河搭桥的战将也真不容易,那真是运筹帷幄,披荆斩棘,使巨方商检公司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87年公司组建之初,我们两手空空、赤手空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传真和传真机,到如今使之成为法人、拥有现代办公设施和13人编制的企业,个中付出的艰辛谁人知晓?当时,是“无地可种、无米可炊”的“无粮户”,于今,经过我们的“攘内(和商检局‘拼抢’)安外(与瑞士、日本、英国、孟加拉和加拿大等国检验公证行开展合作)”,广拓业务疆域,已是局里引人注目的“大户”,谁人不刮目相看?
然而,总与局里抢业务,终归不是办法。为避免与商检局的业务纠纷,开拓一块属于自己的业务领地,也为响应商检系统关于进一步进行改革开放的号召,“走出国门”的嫩芽早已悄然在他们心里萌发。这,一方面是受大气侯的影响:国家鼓励,兄弟局国外设点的榜样感召;另一方面,事业型秉性的牵引,必然也是决定的根由。幼苗的成长是默然的,但很强劲,任何力量无法阻挡,就像葵花向日。
姬逸夫很清楚,“这棵欲出墙的幼苗”,使作为一把手的王经理绞尽脑汁。从去年起,他就和外贸一家公司一个叫耿虎的经理打上交道了,两人经常同出同进的。今年早春,几经周折,耿虎终于把外宾——两位美国的上海华人——请来,与两位局长见了面。王禾经理忙前忙后,不亦乐乎。似乎是美方要王经理给他们发文化衫,说售后再返款,还到省南的允呈市广为考察;反正最后没干成。因为王经理当时搞的神兮兮的,姬逸夫清楚他是怕别人抢了他的好戏,所以也不好过多询问。记得,十月初的一天,他正和王经理在王的办公室谈工作,突然耿虎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向老王大发雷霆,把王经理骂了个狗血喷头,说王“过河拆桥,白活五十多”云云。当时,王经理竟然只语未发。倒是弄得姬逸夫“丈二和尚——不摸头脑”,想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着实尴尬了一阵子。姬逸夫记得,时过不久,公司检验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