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

第35部分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35部分

小说: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轮到父亲说不上话来了。
他想了好大一会儿,说:“好吧,秀林,这可是你说的话,如果想读书,你就给我认真读好。我不能因为家境一时窘迫耽误你的前程。不过,”他说,“如果你还像以前那样……”
父亲没有把话说完他就起身走了,但秀林已经明显地感到他话里那巨大的压力。于是他对刚刚走进里屋的父亲说:“我也要去临清读书。”
父亲转过头来看了看他,叹了口气说:“这件事以后再说吧”
秀林最终也没能得到跟我一样的待遇。同样作为他的儿子,父亲因为这件事始终觉得有欠于他。所以,在这之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亲都咬着牙硬撑了下来,并供秀林上学读书。我初中毕业后,和杨易之一起升入高中部,而秀林则于次年考入冀县师范学校。
在新班级里我认出一个人,他叫张国志,是镇上张家的孙子。想不到他也考入了临清高级中学。这个人总是低着头,一天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起来他不大愿意主动跟人来往。我对这个张国志很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是张名臣的儿子。我装作不认识他似的,却故意昂着头跟杨易之在他身边进进出出。
每个周末的早上,我就住到杨家去。那时候,我们还交了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关慎行。他的皮肤很白,有着一头卷曲而且有些发红的头发,学生们背地里都管他叫红毛。像这样的人一般都身体强壮精力旺盛。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那么有个性的人,但实际上却低眉顺眼地,温和地像个女孩子。他举止轻盈,说话细声细气,而且对什么事情也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都非常喜欢跟这种没有性格的人呆在一起。
班上的派系很重。新来的张国志总是遭到当地学生莫名的欺侮。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商量着给那几个目中无人的家伙一次好好的教训。我认为,自己不能因为张滕两家有仇,就眼睁睁地看着家乡人受辱坐视不管。再说,我们毕竟曾有同门之谊。一个人不能把上辈的仇记到下一代,我虽然一点都不喜欢他们张家的人,可是,既然可以在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那我为什么不能帮他一下呢?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有一次,当一个当地的家伙又在班上肆无忌惮地找张国志的麻烦时,我,关慎行,还有担任班长的杨易之,三个人一起站出来,让这个骄横的家伙受到了狠狠的教训。我恶狠狠地指着他的鼻子对全班人说:“你们都记着,他,”说着,我一指张国志,“他是我的同乡。我不希望看到再有人欺负他。”
张国志低着头坐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几天之后,他在操场上找到我向我表示感谢。我冷冷地看着他,说:“不要感谢我,你不要因为我帮了你就觉得怎么样。我帮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同乡,如果不这么做别人会瞧不起我。另外,我告诉你,我对你这个人非常不感兴趣。”
张国志抬起头,平静地看了看我。他说:“我还是想说声谢谢你,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你帮了我。你恩怨分明,我很佩服你这种做法。”
我哼哼一笑,“是么,可我对你们家的某些做法很不佩服。”
这时,我看到张国志眼里噙满了泪水。他说:“行健,我知道,你会为前人的事对我们张家耿耿于怀。可是,那是他们的错误,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要为那些属于别人的错误在心里纠缠不休了。”
我愣愣地看着他,说实话,他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但我却不肯在他面前主动认输,我说:“看来,你比我还要恩怨分明呵。”
他惨然一笑:“你们家的人,总是那么有个性。我们欠你们很多。”
我说:“你不要说这些,我不想听。我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理我,我也不会理你。”
说着,我转身走了。
不管怎么说,他能找到我并向我表示感谢,这说明我这件事情没有白做。想起他,我又想起了他那忧伤的眼神。能帮助他这件事本来让我心里很高兴的,可是,却没有想到事后却因为我的态度让他感到伤心了。所以,当想到这里,我又高兴不起来了。一种伤害来得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说一个人应该为自己做过所有的事都承担责任的话,那么,想一想,这些无意间的伤害究竟能有多少呢?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智不但得不到平静,反而是忏悔却越来越深。我们都受到过别人的伤害,我们又都伤害过别人。受到伤害不是去伤害别人的理由。所以一个人不但应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他也应该避免去伤害别人。
我对他的伤害是直到我们两个人同修于好,并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时才知道的。那时,他已经改名张国之,而且张济愈张先生也已经从镇上应聘到到临清中学任教了。
想想当年吧,张先生的到来对我来说可真是一个好消息。
由于我和张国志都曾经是他的学生,又经常到他那里去听一些关于国家局势和民族未来的论断。两个人,同去一个地方,不免时常碰面。这样,张先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在我们两个家族之间发生过的那些事情。
有一天,张先生对我说,“行健啊,你这样做不对呀。”
我摇摇头,说:“张先生,别的事我都可以听你的,但这件事给我带来的伤害太深了,我无法忘记。尤其是一个人国难当头时做出的选择。不管你怎么做,你不要去落井下石,你不要去伤害别人啊。”
张先生笑了笑说:“想不到行健你也这么固执。你好好想想吧,大家都是受害者。你和国志,还有你父亲和他父亲。该受到惩罚的他们不是都受到了么。”
我说张先生你不要再说了。一个人若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去爱什么去恨什么,那他的一生将会活得没有任何意义。
张先生看了看我,耐心地说,行健呀,你还小,还不懂得什么是宽恕。好了,我不再劝你了。不过,早晚你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你包着一颗宽大的心,当你用心去爱着这个世界,你才是一个真正懂得幸福的人。
后来却是因为一件小事,才让我改变了对张国志的看法。
每当看到张先生,我就会想起抗战胜利那年我回到镇上时他跟我说的那番话。想到这里,我心里总觉得有些纳闷:什么时候,他那准确的预言才能得到现实的验证呢?
我就这样盼着,盼着。终于有一天我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国民党和共产党打起来了。
临清一开始被共产党占着,后来不知道怎么又被国民党夺了去。大街上又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国民党的重新进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了。他们在大街上挂起高音喇叭,一天到晚地响个不停地宣传国军的政策和前线传来的捷报。那段时间,张先生并不任我们的课,但他却经常会在放学后到我们中间来,宣传共产党的一些东西。他激烈的言辞和有力的论据让我们生出了一种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大家都开始相信,共产党一定比国民党更有希望。
为了表示对国民党的不满,张国声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的理由是自己不喜欢以国为志,于是便撷取古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改名张国之。我对他这种做法表示赞赏,这说明这个人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他还是有一些志气的。
张先生在那个时候带我们认识了一些跟他在一起的青年教师,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京师名家的国文教师金先生。受到他的影响我修正了关于人生的看法。
与此同时,在镇上,家里的生活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困境。但父亲没有想到,那个冬天他收到了远在天津的朋友俞子安,也就是俞白的父亲的来信。老朋友邀请父亲去天津游玩儿。当时家里正值缺米少粮,但老朋友的邀请盛情难却,不好推辞。父亲只好给他回信一封,说家里有些事务一时不便,明年春天一定如约前往。转眼之间,春天到了。父亲在贫困交加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老朋友俞子安很快又写了一封信催他。
信里写道:
花谢花开君自知,
春去春归雁来时。
几番南望旧宾客,
不意北上日迟迟。
清水洗心翻作浪,
和风沁香期正值。
何须荐书重沽酒,
寸心与君识不识!
末尾是一行小字:“承训兄,是否还记得当年梨花小醅?城南梨花开了,请速到我处饮酒。弟子安。”
父亲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要动身去天津。他让母亲到外祖父那里拿了一些钱,母亲不高兴地说:“饭都吃不上了,还有心为朋交友!”
父亲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说。他简单地收拾收拾,乘船北上。
那次天津之行对于父亲来说喜忧参半。先说说那件让他高兴的事吧。
父亲在天津见到了自己多年未见到的老朋友。老朋友于高兴之即答应俞滕两家联姻,以便亲上加亲。未来的亲家让父亲从他的双胞胎女儿中挑选一个做他未来的儿媳。父亲深为俞子安这种不忘贫贱之交的做法感动,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曾经在我们家住过的小女儿俞白。他的理由是母亲非常喜欢这个懂事儿的小丫头。
那时候,俞白正跟她的姐姐俞玄正在天津读教会学校,她们的父亲俞子安是天津商界名流。婚事就这么定下了。俞子安却问父亲,“承训兄,我知道你有两个儿子,可是我不知道你想让我的宝贝女儿嫁给哪一个?”
父亲说:“家有长子,国有大臣。”
俞子安微微一笑,“我倒是常听小女常提起你的小儿子秀林,这个孩子一定很有趣。”
父亲皱了皱眉头,他先是看看了看俞子安,然后说:“子安,你就别提这个孩子了,孺子不可教也!”
听到父亲这么说,我未来的岳父什么都没有再说,他们两个当即替给我跟俞白落下了帖子。婚姻大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定了下来。
高兴的事情说完了,现,应该说说那件让他伤心的事了。
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太高兴。因为高兴过后总会带来难言的悲伤。就像那句古话“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所说的一样,正当父亲还没来得及把眼前这一切想明白时,命运那巨大的不幸又一次击中了他。
那是一个傍晚,正当父亲和俞子安看着亮起来的街灯,坐在花园里饮酒时,他突然收到了来自镇上的一封电报。那封电报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任之病重,速归。”
这六个字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父亲顿时脸煞白,一下瘫到藤椅上。俞子安安慰父亲说,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别的事儿呀,父声音发颤:“不是,怕是,怕是这孩子凶多吉少。”
他是被自己儿子们的可怕命运给吓怕了。他突然想起了当年度平无缘无故的失踪,他心底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想到这里已经心神不宁了。
父亲当天晚上就要回去。可是晚上哪里有船。我未来的岳父对他说,恰好明天我们商会有条船去南方办货,不如你跟他们一起走。坐火轮更快一些。
父亲知道这种事着急也没有用了,就干巴巴地笑了笑,说:“好吧,来,子安,喝酒,喝酒。”
俞子安知道,老朋友正心如油煎却非要做出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的样子,于是就不再让父亲饮酒,而是劝他早点休息。回到房里的父亲哪里还坐得住。他一次次烦躁不安地在屋里踱来踱去,一直熬到天亮。
第二天傍晚当父亲赶到家里,任之,我那可怜的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弟弟,早已经死了。父亲长叹一声,抱着夭折的儿子,泪如雨下:“我来晚了一步,来晚了一步呀……”
二伯父劝他人生在命,既然任之命是如此,是谓天意。大可不必太难过,际逢变故,当应节哀顺变。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家任之得的是一种急病,鉴于当时的条件,药物奇缺,偏偏又赶上郭家老号的郭子雨被国民党一个大官请走诊病。从发病到死去,仅仅只用了三天。在二伯父给父亲拍电报的时候任之已经没了。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得的当是肝炎一类急症,并不难治。可是对于当时那落后的医疗条件,我们又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母亲把这一切推之于命,她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当年欠下了别人的债。于是,在别人的盍惑下她开始学着积德行善,念经信佛。以至因此都失去了管教那个正在成长中的小儿子的热情。而她,终于又为自己这种不责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任之死后不久,我们家那个刚刚从母亲怀里放下来的小儿子,在一个宁静的黄昏一个人在门前玩耍,被一个拍花的江湖郎中拐走了。
儿子们一个个悲惨的命运,这打击也实在是太大了。父亲从此心灰意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了生养孩子的打算。他认为,也许自己命中注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直到解放以后,又过了几年,当天下真正太平了,当那些伤心的往事已经被岁月的双手慢慢抚平之后,他和母亲才又生出了想要一个亲生孩子的想法。在他们都已近五十岁时候,母亲最后一次怀孕并生下一对双胞胎。老年得子的父亲喜出望外,给儿子起名汉平,字知非,女儿名东平,字宛晴。他颤抖着双手,工工整整地将这两个名字填于族谱之上。
孩子生下来时,母亲已经老得下不了奶水。父亲只好在镇上雇了一个年轻奶娘。从此之后母亲寸步不离这两个孩子,一直到他们平安长大。父亲母亲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了。
直到年近耄耋,父亲对自己这一生始终都是很满意的。他的三个儿子,不管亲生还是收养俱已功成名就。尽管,三个儿子都有很多让他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但在他心里却一直认为,是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帮助他实现了“立德”的愿望;二儿子秀林成为一名冠中外的学术权威,光宗耀祖,让父亲实现了“立言”;小儿子,也是他唯一的亲生儿子知非,富甲一方恩泽乡里。知非的事业为父亲实现了“立功”的心愿;他唯一的女儿东平做了一名大学教师,虽然这有违他对我们所说的“终生不得与人为师”的意愿,但每想到这是自己唯一的女儿,父亲还是原谅了她。以一个平常人的眼光来看,父亲这一生无疑是非常圆满的。这有他九十高龄时写下的一首诗为证:
人去万事空,弥而仍从容。
无功不抱憾,常恕得心平。
与人犹事主,为事不疏松。
虽致道化德,不重身与名。
财货稍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