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六部书 >

第207部分

人生六部书-第207部分

小说: 人生六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忌挖苦嘲弄别人在谈话时出现了错误或不妥,不应嘲笑,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尤其不可如此,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不要对交谈以外的人说长道短,这不仅有损别人,也有害自己,因为谈话者从此会警惕你在背后也说他的坏话。更不能把别人的生理缺陷当作笑料,无视他人的人格。 
九忌言不由衷对不同看法,要坦诚地说出来,不要一味附和。也不要胡乱赞美、恭维别人,否则,令人觉得你不真诚。 
十忌故弄玄虚本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切莫有意〃加工〃得神乎其神,语调时惊时惶、时断时续,或卖〃关子〃,玩深沉,让人捉摸不透。如此故弄玄虚,是很让人反感的。 
十一忌冷暖不均当几个人一起交谈时,切莫按自己的〃胃口〃,更不要按他人的身份而区别对待,热衷于与某些人交谈而冷落另一些人。不公平的交谈是不会令人愉快的。 
十二忌短话长谈切不可泡在谈话中,鸡毛蒜皮地〃掘〃话题,浪费大家的宝贵时光。要适可而止,说完就走,提高谈话的效率。






 
 



《人生六部书》
 

文学大师演讲的结尾技巧 
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称其为文学大师当之无愧。每一位获奖者在当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前后都会前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举行的庄严的授奖仪式,领取由瑞典国王颁发的获奖证书,并同时发表受奖演说。文学大师们的受奖演说虽内容各异,但精彩纷呈,特别是一些文学大师演讲的经典结尾,令人赞叹,更值得借鉴。 
1。点题式 
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通过努力和想象,人最终可以成其为人。在这种很大一部分尚未完成的事业中,虚构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在通向自由的无尽的征途上,它能够给人们指引方向〃。结尾直接回归演讲的主题《虚构颂》,强化了他自己所倡导的〃虚构〃的重要性,将他的文学主张重重地烙在了人们的心里。 
点题式结尾便于突出演讲的中心论点。 
2。告诫式 
尼日利亚的渥雷·索因卡是第一个接受诺贝尔奖的非洲人,他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作了《这一段过去必须诉诸现在》的讲演。他的讲演回溯非洲历史,特别是南非的历史,正是为了纠正过去的记录。这段历史不仅控诉种族歧视政策,也控拆那些心照不宣默许种族歧视在南非继续存在的政府。演讲既表达了这位非洲作家对自己任务强烈的、有时是使人筋疲力尽的献身精神,又间接地回答了别人关于他对艺术家责任的特殊的批评。索因卡在结束他的演讲时告诫他的白人听众说,虽然由于〃黑色人种的宽恕能力〃(那是〃根植于他们的世界观和真正的宗教的道德训诫所熏陶出来的〃),迄今为止还能使争端趋向和解,这一事实〃并不能用来证明黑人的忍耐是无限的、是毫无批判能力的〃。结尾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告诫式结尾便于引起人们对某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赞美式 
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他的演讲:〃相信一个美好的未来还为时不晚,那是一个新的、真正的理想王国,在那里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活或死亡方式,爱情将变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在那里,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这是直接赞美进步与世界上人类生命的增长。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自豪而自信地承认受惠于斯特林堡之后,他这样结束了演讲:见到他的弟子获得瑞典文学院的承认,斯特林堡的在天之灵也许会满意地笑起来。这种委婉的赞美表达了奥尼尔的感激与满足。 
赞美式结尾能给人以心灵的温暖。 
4。谦虚式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在受奖演说中对深深地影响过他创作和思想的四个人表示敬意,最后,卡内蒂以他一贯的谦虚和机智说:〃如果那四个人还活着,他们中肯定有一人会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者。〃结尾诚挚、谦虚,吃水不忘挖井人,令人敬仰。 
1955年,冰岛作家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拉克斯内斯强调指出民族文学遗产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感恩心情。他用〃尽管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一奖励同样是属于我的许多良师益友的,他们就是代表冰岛文学传统的先辈们〃结束演讲。拉克斯内斯获得了至高荣誉而将荣誉追根求源地归于民族文学遗产,谦虚里洋溢着神圣。 
谦虚式结尾可以突出个人美德。 
5。警句式 
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在题为《通向光辉之城》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提出,文学公开的推动力量在于提高诗人与公众联系的责任感,并承担社会进步变革的责任。这位智利获奖者用一个警句〃诗是不会徒然吟唱的〃结束了他的演讲。结尾既充满哲理,又给人鼓舞。 
警句式结尾能画龙点睛,成为哲理的名言。 
6。引用作品式 
1966年端典的奈丽·萨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十分简短的演说中,萨克斯以自己几年前写出并收入诗集《逃亡与蜕变》(1959)的一首诗结束她的演说。〃逃亡/何其盛大的接待/即将来临。。。。。。我掌握着全世界/而不仅是故国的蜕变。〃该诗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她自己苦难一生的写照,用自己的作品结束演讲,在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别具一格。 
引用作品式结尾可赋予演讲别具的魅力。 
7。反思式 
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健康状况,海明威没有出席授奖仪式,便应约写了一篇演说辞。他用一种酸溜溜的语气结束他的受奖辞,〃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用这句话煞住这篇简短、发人深思的演说甚为恰当。要在早年,他不会说这样反思式的甚至沉思的话,但是阅历丰富之后,说话的分量也就不寻常了。 
反思式结尾能给人以成熟的感受。 
8。评价式 
英国的T·S·艾略特是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受奖演说简短而富有个人特征。艾略特以对诺贝尔文学奖象征意义的评价结束他的演说。他形容这次奖励〃主发是对诗歌的国际价值的肯定〃。有了这样一个相信诗歌具有超越和联系不同民族的作用和前提,就必须要指出,一个诗人站在世界的面前,并不是凭自己的成就,而是〃作为一个时期的象征,象征着诗歌的伟大意义〃。评价热情洋溢,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评价式结尾在令人思索的同时,也能给人力量。 
在演讲中,精美的结尾就恰如一串珍珠中最灿烂的那一颗,重要而光芒四射。只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使之别具韵味,就一定会使演讲获得理想的成功(作文亦同此理)。






 
 



《人生六部书》
 

婉拒的妙语 
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拒绝者,既能使自己掌握主动,进退自如,又能给对方留足〃面子〃,搭好台阶,使交际双方都免受尴尬之苦。
鸡蛋与母鸡
一次,一位读过《围城》的美国女士到中国来,打电话给该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自己很想拜见他。钱钟书先生一向淡泊名利,不慕虚荣。他在电话中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的话,又何必一定要见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在此,钱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机智,运用新颖、别致而又生动、形象的比喻,拒绝了那位美国女士的请求,既维护了那位女士的自尊,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是不是保密的?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记者问基辛格:〃我们有多少潜艇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基辛格如果说〃不知道〃,便等于撒谎;如果说〃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又会落入俗套,还有可能激起记者们更尖锐、棘手的追问;如果实话实说,则必然泄露国家机密。面对这样的难题,基辛格却显得非常从容,他说:〃我们有多少潜艇我知道;有多少民兵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我也知道。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保密的?〃记者们一听高兴极了,立刻嚷嚷道:〃不是保密的,不是保密的!〃基辛格笑着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告诉我是多少?〃基辛格通过这一反诘立即变被动为主动,巧妙而又十分得体地封上了记者的嘴。






 
 



《人生六部书》
 

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一、
(一)见面礼节去繁就简
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相形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
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二)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
人们初次见面,往往是连名带姓一起介绍,譬如说:〃我叫玛丽·史密斯。〃这时对方可以随便叫她〃玛丽〃或〃史密斯小姐〃。常见的情况是,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过不了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
有时刚同一个美国人结识,不知如何称呼好,你可以只称先生或女士。这时,对方会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热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尔逊,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别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萨利好了〃。
的确,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
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 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入的轻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在欢迎辞中说:〃××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老〃字在中国是尊称,不料却触痛了这位老夫人,当时她脸色遽变,尴尬不堪,并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了。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四)社交场合 女士优先
美国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里姑且不论。但在社交场合中,她们总是会得到格外的优待。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从历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欧洲中世纪骑士作风的影响;若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
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子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
总之,美国男子在社交场合同女子接触时,一方面事事尊重她们,另一方面又要处处以保护人的姿态出现,以显示男子的地位。
(五)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不少到过美国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即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畅。的确,在美国〃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语言随处可闻,不绝于耳。
在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