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恩宠与勇气 >

第26部分

恩宠与勇气-第26部分

小说: 恩宠与勇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之为原型,这些原型是所有人类共有的,被所有的人继承,并且把它带进了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中。接着他又做了一项声明:“神秘体验论就是一种原型经验。” 
 我的看法是,这个观点中有几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人类的心智,即使是现代人的心智,都可以自发地创造和神秘宗教类似的神秘象征。我曾经说过,心智发展的前形式阶段,尤其是具象运思的本质,确实和神话的制造相似。现代男女在童年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发展阶段,因此所有的人很容易进人神话的思维结构,尤其是在睡梦中,心理的原始层面比较容易浮现。 
 但这个现象丝毫没有神秘色彩,根据荣格的观点,原型基本上是缺乏内容的神话“形式”,然而神秘体验论却是“无形”的觉察,它们根本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荣格所用的“原型”这个词,基本上是从柏拉图、奥古斯丁这两位重视神秘体验者那里撷取而来的观念,然而荣格用这个词的方式和前两位重视神秘体验者以及全世界的重视神秘体验者截然不同。譬如商羯罗(Shankara)、柏拉图、奥古斯丁、爱克哈特、金刚手(Garab Dorje)等等,这些重视神秘体验者都主张世界从无形的神性示现时,原型是无中生有的万象中第一种微细的形式,是其他所有示现的模式的基础,希腊又称之为原始模型(arche typon)。这种微细的、超个人的形式可能属于肉体的、生物的、心智的或其他层面。在大部分的神秘体验论的象征中,这些原型总脱离不了光体、明点、音声启示、五光十色的形状、虹光、音声和能量的振动。换句话说,物质世界便是由这些东西凝结而成。 
 然而荣格所指的原型却是人类集体经验中某些基本的神话结构,譬如智慧老人、妖精、自我、人格面具、母神、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存在而非超越的;它们只是人类日常生活很普遍的经验面。我同意那些神话形式是人类心灵的集体遗产,我也完全同意荣格所说的:我们必须和这些原型和解。 
 譬如说我有恋母情结,那么我必须明白,这份强烈的情绪不仅来自我个人的母亲,同时也和我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母神形象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早就潜存了母神的形象,如同早就具备了语言、认知和各种本能的基本形态。如果内心的母神形象被活化了,那么我不仅要处理自己母亲的形象,还要处理人类数千年的经验中与母亲有关的问题。因此母神的形象对我的影响便远远超过了我自己的母亲,和母神形象和解、意识到它的存在并加以区分、研究世界的神话,这些对于处理那个神话形象都是很好的方式。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赞同荣格的说法,然而这些神话的形象和神秘体验论以及超越性的觉察一点关系都没有。 
 让我言简意赅地说明一下。我认为荣格最大的错误就是混淆了集体的和超个人的经验。我的心智中遗传了某些集体的形象,并不意味这些形象就是神秘的或超个人的。譬如我们都遗传了10个脚指头,我体验我的脚指头,并不意味那就是一份神秘体验。荣格的“原型”和灵性的、超越性的、神秘的、超个人的觉察没有关系,反之,它们是人类集体意识中基本的、日常的、属于存在面的遭遇——生活、死亡、生产、母亲、父亲、阴影、私我等等,它们—点都不神秘。说它们是集体的,没错!说是超个人的,错了! 
 集体意识可以划分成集体个人意识和集体超个人意识,荣格并没有做如此清楚的划分。依我看来,这导致他误解了人类灵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因此我虽然赞同荣格所说,我们必须和个人及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形象和解,但这两者都和真正的神秘体验论无关。我认为首先要找到超越形象的明光,然后再找到超越明光的空无。 
 
《恩宠与勇气》(肯·威尔伯著,胡因梦译)连载之三十一 
 
 爱迪丝:但是心中如果出现原型经验,已经非常令人震撼了。 
 肯:没错,它们是集体的,因此力量远远超出个人,它们的背后有数百万年的演化力量。但集体经验绝不是超个人经验,“真正的原型”的力量、超个人的原型的力量直接来自超时间的大精神;荣格所指的原型力量则来自于俗世历史中最古老的形态。 
 即使是荣格本人也发现,我们必须脱离原型,并且摆脱它们的力量,这个过程他称之为“自性化”(individuation)。在这一点上我也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我们必须和荣格所指的原型分家。 
 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迈向真正的原型,也就是超个人的原型,如此才能将我们的身份彻底地转向超个人的形式。荣格的原型中只有“大我”是真正超个人的,但即使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的探讨都嫌不足,因为他没有提出大我的非二元对立性。 
 爱迪丝:你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应该回到原先的主题,我想问的是…… 
 
 爱迪丝的兴致似乎具有感染性,她的微笑不断浮现,似乎永远不嫌累。她的兴致帮助我暂时忘却心底深处那份令人倍感威胁的担忧。我又倒了一些果汁给她。 
 爱迪丝:我想问的是:深奥宗教和心理治疗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静修和心理治疗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都声称自己可以改变意识,治疗人们的灵魂。在《意识转化》这本书中,你曾经很小心地讨论过这个主题,也许你现在可以概略说明一下。 
 肯:好的,我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解释一下里面的转化图表。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其实很简单: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一连串的阶段和次第,从发展最低的和最不能统合的到发展最高的和最能统合的。这里起码有几十种不同的次第和种类,我选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九种,它们都被列在“意识基本结构”的那一栏中。 
 每一个阶段的自我发展,有时可以很好,有时也可以很糟。如果一切都很顺利,那么自我就能正常发展,并晋升到下一个阶段,但如果某个阶段的发展一直很糟,各种病症就会衍生出来。至于是什么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必须看问题发生在哪个阶段和次第了。 
 换句话说,每一个发展的阶段或次第,自我都会面临一些难题;自我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可以决定它的结果是更健康还是更混乱。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自我首先会认同它所处的阶段,接着它必须通过那个阶段的考验,不管是学习上厕所或学习语言。但为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自我必须摆脱前一个阶段或不再认同它,这样才有空间晋升到更高的阶段。换句话说,它必须能区分高低,认同那个更高的阶段,然后整合这两者。 
 这个区分和整合的工作,就是所谓的演化点(fulcrum)——指的是一个主要的转捩点或发展中重要的一步。因此在第二栏中就标明了对应演化点。我们一共有九个主要的演化点或转捩点,对应于意识发展的九个主要的次第或阶段。如果某个演化点一直出问题,你就会有属于那个阶段的病症。这九个主要的病症都列在第三栏的“人格演化的阶段性病症”,其中有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存在危机等等。 
 多年来对治这些病症不同的方法一直在发展,我把这些治疗方法列在第四栏的“治疗形式”中,每一个特殊的问题都有最好的或比较妥当的治疗方法,我把它们都列举出来。我想这就是心理治疗和静修发生关系的地方。 
 爱迪丝:这么小的一张图,挤满了这么大量的资讯,我们何不仔细地逐一讨论。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意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肯:意识的基本结构就是觉知的积木,譬如感觉、意象、冲动、概念等等,我把这些基本的结构分成九层,它们是从长青哲学的“伟大的存在之链”:物质、肉体、心智、灵魂和灵性发展出来的分类法。这九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第一层,感官生理构造:其中包括肉体的物质成分加上感觉和认知,这就是皮亚杰所称的知觉动作的本能阶段;奥罗宾多所谓的生理—知觉阶段:吠檀多(Vedanta)哲学所说的肉身。 
 第二层幻影—情绪阶段:这是情绪和性欲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知觉到冲动、欲力、生命力、生物能和气,再加上首次出现的心智形态,也就是意象——阿瑞提(Arieti)称之为“幻影阶段”(Phantasmic level),大约七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这些意象。 
 第三层是表象思维,也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前运思维:其中包括了各种符号(symbols)。2岁到4岁出现各种象征,4岁到7岁出现各种概念。 
 爱迪丝:意象、符号和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 
 肯:譬如说,我们对一棵树所产生的意象,看起来和真的树多少有点相像,符号虽然可以代表一个东西,可是看起来不一定像那个东西。这其实是更艰难的工作,譬如“费多”这个字代表了你的狗,但它看起来并不像你的狗,所以你不容易记在脑子里。因此文字是在意象之后产生的。概念代表的则是事物的种类。“狗”这个概念指的是所有的狗,不仅是“费多”。符号没有内在意涵,概念则是有内在意涵的,但符号和概念加起来就是我们所指的前运思维或表象思维。 
 爱迪丝:接下来就是具体规则一角色取代的阶段。 
 肯:7至11岁的年龄开始发展具体规则的心智能力,也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具体运思的阶段,佛家称之为心意识的活动(manovij?ana)。心智在感官经验上具体地运作,我称之为具体规则/角色取代,也就是第四层,因为这是第一个出现由规则来掌握思维的意识状态,譬如数学的乘法或除法。此外,这也是第一个以别人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观点来思考的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皮亚杰称之为具象运思阶段,因为它是以非常具体的语文来进行复杂的思维。在这个阶段的心智会认为神话都是很具体和真实的。 
 第五层我称之为形式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还可以反观自己的思想。他有高度的内省力,有能力做假设性的推论,或者尝试做各种提议。皮亚杰称之为形式运思,出现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狂放的理想主义都是被形式运思助长的。奥罗宾多称之为“推理的心”(reasoning mind),吠檀多哲学称之为心意身。 
 第六层是存在或统观—逻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逻辑是统合的、含纳的、网罗的和联结的,奥罗宾多称之为“高等心智”,佛家称之为末那识。它是非常具有统合力的意识结构,能把身心统合到一个更高的秩序,我称之为“人首马身”(centaur)——象征着身心的统合。 
 第七层称为通灵阶段,但这不意味通灵的能力,虽然这个阶段很可能会出现这些能力。基本上指的是超个人的灵性或内观的能力开始发展,奥罗宾多称之为“明心”(illumined mind)。 
 第八层称为微细光明阶段。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光明、神圣或神的形象,藏密称为本尊,印度教称为观想本尊(不要和集体意识中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神话形象混淆了)。这个阶段会出现个人化的神、真正超个人的原型和更高的自我形象。奥罗宾多称之为“智慧心”(intuitive mind),吠檀多哲学称之为意识身,佛家称之为阿赖耶识。 
 第九层是自性、大精神或无相的本体,奥罗宾多称之为“超越的心” (overmind),吠檀多哲学称为大乐身。 
 最后,供我们绘出这图表的纸张,就代表了绝对境界或绝对精神。它不是这九层中的任何一层,而是所有意识层的背景,奥罗宾多称这个背景为“至上的心”(supermind),佛家称之为清净识,吠檀多哲学称之为“turiya”。 
 爱迪丝:因此意识的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是生理的,第三、四、五层是心智的。 
 肯:是的,第六层是身心的统合,也就是我所称的人首马身,第七、八层是灵魂的层次,第九层才是绝对的大精神。这虽然只是一个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的图表,却能结合西方的心理研究。 
 爱迪丝:所以意识成长的九个阶段中,自我都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功课。 
 肯:是的,婴儿从第一阶段开始发展,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属于物质或生理的;第二个阶段是属于情绪的,但仍非常粗糙、未开化,他的心智没有象征、概念和原则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他根本无法区分自己和照顾他的人,还有外在的物质世界。因此这个阶段的知觉是无二元对立性的,海洋状的或原形质的。 
 爱迪丝:有许多理论家主张,这个海洋状的或无区分的状态,就是一种神秘境界。因为这里的主体、客体是合一的,而神秘体验论最后要达到的也就是这种合一的状态,你赞不赞同这样的说法? 
 松鼠又回来了。它带着无知的狂喜在巨大的红树林中跳进跳出。我心想,你能不能把灵魂卖给一只松鼠而不是魔鬼?! 
 爱迪丝提出有关婴儿融合期的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界辩论得最热烈的题目。许多理论家追随荣格的理念,认为神秘体验论讲的是主客合一的境界,那么婴儿无分别的融合状态,应该就是一种神秘的合一境界了。早期我也是荣格的追随者,曾经赞同过这样的理论,也写过好几篇论文加以讨论。然而现在这个理论连同荣格的许多理论,我都已经无法苟同,甚至觉得厌烦,因为他竟然把神秘境界归类为退化的状态。诚如荣格派的人所说,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我的“痛楚”。 
 肯:只因婴儿无法区分主体与客体,理论家们便认为那个状态就是神秘的合一境界。真相不是如此,婴儿根本无法转化主体与客体,只是不能区分这两者罢了,然而重视神秘体验者却能充分觉察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此外他们还觉察到那个更大的背景。 
 进一步说,神秘的合一境界是存在所有层面的统合,包括肉体的、生物的、心智的和灵性的。然而婴儿融合状态所认同的只有肉体或知觉动作的本能,如同皮亚杰所说:“这个阶段的自我只是为了物质的理由而存在。”这样的境界既不神秘,也不是与整体合一的。 
 爱迪丝:但婴儿的融合状态也是主客合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