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14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4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能谋划在先,洞察力也能跟上去,但没有勇气实行,这就只能处理日常工作,却不能应付突然变故;    
    如果是力气过人,但没有勇气实行,这只可以作为出力的人,不能作为开路的先锋;    
    力气过人,也有勇气实行,但智慧不能预谋事变,这只可以作为先锋,不能作统帅。    
    一定要能谋划在先,明察在后,行动果断,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英才,比如张良。    
    气力过人,又有勇气去做,智慧足以料事在前,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雄才。比如韩信。    
    如果能一人身兼英、雄两种素质,那就能够掌管天下。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才堪称英雄。    
    用人不疑的胆略    
    一个主管,掌握了独立任事的权力,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但是如果他失去了按自己意志领导团队的权威,彼此互相挟制,就可能造成命令不能下达贯彻,部属不听指挥的情况,任有多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    
    战国时,公孙衍当魏国大将的时候,和宰相田儒关系不好,处处受到掣肘。    
    于是,季文子替公孙衍高魏王游说:“大王你没见过把牛和马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把任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你偏要听从宰相田儒的计策,这就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的道理一样。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这样使用人才,国家就会遭受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韩宣王问摎留:“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    
    摎留回答说:“不可以。从前晋国由于同时重用六卿,因而导致国家分裂;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子和阚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部丧失。现在你要是同时重用了这两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敌国的势力来支持他。许多大臣,有的会在内树立党羽,以统帅的名义号令下属;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你的国家就危险了。”    
    南北朝时,侯景背叛北魏归顺梁朝后,被封为河南王。北魏高澄忽然派遣使者到梁议和。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请求梁武帝同意议和。    
    此时,傅岐做如新县令,正在朝中,他不同意,说:“高澄新近得志,有什么事需要同我们议和呢?一定是设反间计使侯景产生疑惑和不安,以致反叛我们,如果朝廷真允许议和,那就正中高澄之计了。”    
    梁武帝没采纳傅岐的意见,却被朱异的话所迷惑,竟然同意与北魏议和。侯景听说这事还不相信,就写了封假作北魏当局的来信送到朝廷,信中提出以贞阳侯换侯景的假方案。    
    梁武帝接此信后,复信表示同意这方案说:“贞阳侯早晨到我处,晚上我们就可以把侯景送回到你们那里。”    
    侯景得到此信,马上起兵反叛了梁朝。    
    知人用人,既要看其能力,又要察其品行,品行端正可以任用,但如果能力不够也不会有太多的成效;特殊时期任人唯才,不拘小节,也是形势所迫;但如果任用一个坏人又去怀疑他,那么他越精明能干,危害便越大。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1)

    赏与罚的作用各有其侧重。赏是用人的激励机制,而罚则是纠正机制。    
    赏罚乃领导手段    
    人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我为你好好地干,你给我应得的报酬。事实上,赏罚的问题也就是付出与得到的问题,如果赏罚不分明,那么他们就对自己的付出的意义感到怀疑,积极性下降甚至丧失。    
    因此,赏与罚是领导别人的两大“利器”,赏罚分明,令出必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别人积极性的最佳办法之一。    
    宋燕做齐国的宰相,遭到罢免后,对手下的官员们说:“有谁愿意跟我去投奔其它诸侯?”    
    大家都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安详地看着他,谁也不回答。宋燕说:“可悲啊!为什么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    
    陈饶答道:“并不是士大夫易得难用,是做主公的不用啊!主公不用,士大夫就会怨愤。你不会任用人才,反而要责备他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陈饶回答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领不到,而你的仓库却满满的,这是第一个过错;园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于后院的妇女们用果子互相投掷来嬉闹,而士人却连一个都尝不到,这是第二个错误;你家里漂亮的绸缎堆得部腐烂了,见风就散,士人却无法得到一件,这是第三个过错。财物是你轻视的,而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着重的。你连自己看轻的东西都不愿意赏给他们,却希望他们为自己卖命,这就好比准备一批铅做的刀子,却幻想有朝一日有一个干将那样会使剑的人出来,让他们发挥利剑的作用,这不是太难了吗?”    
    宋燕说:“是我错了!”    
    他的确是错得太严重了,以致于最后跑路的时候,连为他驾车的人都没有,这就是不懂得利用赏来聚集人才的危害。但这并不是说,禁令与刑罚就没有意义,它是整顿纪律和激发士气的一种手段。    
    吴起说: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意思是说,要让一个团队中的人服从指挥,行动一致,必须用刑罚、禁令来约束部下的行动,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士气就会涣散、懈怠。    
    越王勾践从吴国回国,下决心洗雪被俘之耻,马上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有一天他来到校军场,问文种:“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    
    文种回答说:“可以!我平常训练时,奖赏丰厚,刑罚严厉,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况,不妨试一试。”    
    勾践于是点着了宫室,集合三军前来救火,下令说:“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阵亡抚恤;救火而没有死的,比照杀敌奖赏;不救火的,比照降敌刑罚。”    
    手下人马上披上湿衣服,冲上去救火,很快将火灭掉了。勾践从中看到越军的气势,马上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    
    赏罚对于促使众人效力,共同完成一项事业十分重要,因此必须要有大胸怀和大视野,赏罚分明,而且必须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卫国有个服劳役的刑徒逃亡到了魏国,刚刚继承王位的卫国国君想用重金把这个刑徒换回来,但是魏国不答应。    
    卫国国君于是用左氏(地名)这个城邑去换这个刑徒。卫君的手下人说:“用一个城邑去换一个服劳役的刑徒,值得吗?”    
    卫君说:“在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的问题上,事情无大小之分,法律要是不确立,该处罚的不处罚,即便有十个左氏这样的地区也没有什么好处。法律要是能确立,该处罚的一定处罚,即使失去十个左氏也没有什么害处。”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2)

    这个故事与商鞅以赏立信的故事类似,虽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却异曲同工,都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有时候,如果简单地根据条文和规章来执行赏罚,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用智谋来辅助。    
    赏罚的大胸怀也是一种大智慧,也就是把赏罚的对象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对待,在区分的时候,要清醒认识到所依据的标准。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功臣,萧何地位最高,有人对此有异议,刘邦反驳说:“在打猎时,追捕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兽兔的踪迹,指使猎狗追捕的,却是猎人。你们只能捕杀野兽,功绩如同猎狗。而萧何能发现野兽踪迹,指使猎狗去追捕,功绩如同猎人。”    
    司马迁在为萧何作传时,也十分中肯地评论说:“萧何严守律法,为民生疾苦着想,依法从事,在建立汉朝的功臣中,功绩地位居群臣之首。”    
    这种从大处着眼的原则,是以赏罚来引导人所必需的,因此也是赏罚分明中所不可或缺的一条。    
    赏罚的示范作用    
    赏与罚如果得当,便会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不能得当,反而还会坏事。一部分人可以从另一部分已得了赏或罚的人身上照见自己将来的命运。如果预见到自己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一般都不会认命静等,而会采取某种相应的行动了。    
    有赏罚的过程中,赏与罚其意不仅仅在彼赏罚的人,他还要通过这些对那些未彼赏罚的人施加他所需要的影响。可以说,赏与罚在此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了。    
    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先封了二十几位功臣,其余的人日夜争功,刘邦也决定不了如何封赏才好。一次,他在洛阳南宫远远望见众位将领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土地上,有的相对窃窃私语,有的按着剑大喊大叫。他问留侯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张良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他们在谋划造反。”    
    刘邦大吃一惊:“为什么?”    
    “您从平民起家,凭借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而您所封的都是您的旧交,所杀的都是您平时恨的人,所以他们聚在一起想谋反。”    
    汉高祖马上感到问题很严重,说:“怎么办好呢?”张良说:“您平素最憎恨、群臣也都知道您最憎恨的人,是谁呢?”汉高祖说:“雍齿曾经使我屡次受窘,我早就想杀了他。”    
    张良说:“现在赶快封雍齿,群臣就人人心情稳定了。”于是就封雍齿做什方侯。将领们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说:“象雍齿这样的人尚且能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顿时安定下来。    
    实际上,众位将领所讲的,未必一定是要谋反的话,如果是果真是谋反的话,张良又为什么在皇帝问他以后才说呢?只是因为皇帝刚刚得到天下,屡次根据自己的爱憎来施行赏罚,群臣常常有失望、怨恨和自危之心,所以张良乘着这件事献纳忠言,来了个极端的办法,选出了大家都最讨厌的部下雍齿。    
    雍齿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因为他看来是最应受诛罚的人物,而张良却出乎意料地要刘邦封赏。这样一来,大家都放下了心,因为大家都预料自己决不会比雍齿差。    
    刘邦封赏雍齿作为安定人心的应急之举,固然有其作用,但却未必能够公平,也未必能够有长远的考虑。而从长远来看,公平原则应是行赏用罚不可或缺的,不能从一已之私出发,而是以天下为念,这将对对天下英雄更久远的示范作用。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3)

    宋朝时,有一大臣应擢升,太祖却一向对这个人讨厌,执意不批。赵普再三请求,太祖就是不允,生气地说:“我就是不提拔他们,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说:“以刑罚恶,以赏奖功,古今皆然。再说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难道能用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刑赏吗?”    
    同样的争论也曾经发生在李世民与其叔父李神通之间。    
    李氏灭隋兴唐后,李世民登基,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这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对李世民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如今,连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    
    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    
    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您虽首倡义军,却无功于国家。起兵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如果没有房玄龄等的辅佐,我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    
    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李世民又说:“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缺德少才,只会空发怨言,这哪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呢?”    
    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辞,众将心悦诚服,纷纷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旧部没有一点私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一点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尽力报效国家了。”    
    赏罚都不一定要直接施到每个人身上,而是用杀一儆百和示范的作用来向大家昭示一种好恶倾向,来取得要达到的效果。    
    有一次,齐桓公担忧地对管仲说:“大夫们多数都是兼并财产而不肯分出一点,宁使五谷在库中腐败却不肯散发给贫苦百姓。”    
    管仲说:“请您下令召城阳大夫来问罪。”    
    桓公问:“这是为什么?”管仲说:“城阳大夫的庞妾穿着华丽服装,连家里养的鹅和骛都吃稻米。他的家里经常敲钟鼓,吹笙号,大摆宴席,而同姓的兄弟无衣以御寒,无食以果腹,这样的人让他在其位置上尽忠于国家可能吗?”    
    齐桓公听后就召来城阳大夫,摘了他的官帽,命令封闭他的大门,不得随意出走。    
    那些受封赏的官宦之家见此情景后,立即争先恐后发放积存的粮食,送给远亲近邻。还有的功臣之家广纳城中贫病、孤苦和不能自力的穷人,分给他们救济粮。从此后,国中没有饥饿的百姓。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4)

    即夺取了上面对城阳大夫的庞幸,又劝得功臣施粮于百姓,管仲的只语片言,给齐国带来莫大利益。    
    粮食价格下跌了,齐桓公深恐余粮流到其它请侯国,想为本国百姓贮藏些粮食,又来向管仲问计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