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下台内幕-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政治献金法”,健全政党政治。
(三)经济政策主张。主张解决失业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加速财政金融改革,重振经济发展。厘清政商关系,杜绝一切黑金白金政治,创造廉洁有效率的投资环境。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劳工职业训练,建立劳资协商网络,兼顾劳工权益与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兴关键性产业,辅导传统产业。
(四)“防务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全民“国防”,强化科技战力,以“前进防御”为战略目标。发展“多元外交”与“全方位外交”,采务实态度参与国际社会。积极争取加入国际组织,加入区域安全与功能性组织。革新侨务工作,争取海外侨心。
新党简介new
1993年8月10日,赵少康、王建煊等7名国民党中生代“立法委员”因不满李登辉日益偏离一个中国原则,推行“台独”分裂路线而成立的政党。
一、基本情况
新党成立之初,一度活跃于台湾政坛,成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力量,并在“立法院”扮演关键性少数的角色。但1997年后,新党因政治主张出现争议内讧不断等原因逐步陷入发展危机,在2001年底“立法委员”选战中,更因同质性极高的亲民党的挤压而走向泡沫化。
(一)选票实力薄弱。在1993年底县市长选举中,新党获得554%的选票,一举跨过5%的政党门槛;1994年底省市长选举得票率为770%;1995年底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为1295%,获得21个席次,成为“立法院”关键少数;1996年初第三届“国大代表”选举得票率为1367%。此后,新党的实力不断削弱,如在1997年底县市长选举中,新党仅获得142%的选票,在1998年“立法委员”选举中,新党得票率下滑至706%,仅获得11个席次;在2001年县市长及“立法委员”选举中,新党仅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1个席位,得票率降至261%,因未跨过5%的政党门槛而走向泡沫化。在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中,新党当选1席。
(二)党员人数少。由于新党在成立之初自我标榜为“柔性政党”,因而党章规定,党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随时可以加入或退出,也不必交纳党费,导致新党缺少实质意义上的党员,大多为认同新党的“义工”和“精神党员”。在新党实力鼎盛的时候,新党自己号称“精神党员”达到6万人,目前党员总数仅有千余人。
(三)政党认同度低。新党在成立之初的政党认同度高达10%,最高峰为15%,但之后认同度逐年下降,目前仅维持在2%—3%之间。
二、组织架构
新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缺乏,为了在组织形式与国民党、民进党进行区隔,并未设立中央党部和地方党部等党务机构,其组织原则是“以议会为中心,民意为依归,选举为手段”,中央设立“立法院党团”、“国民大会党团”和“竞选及发展委员会”,地方设置县市“竞选及发展委员会”,主要通过“全体公职人员大会”以执行党章、政纲的修订工作。
“竞选及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党的决策与具体运作事务,主要由“立法院”党团成员、直辖市议会党团成员,各地“竞选及发展委员会”召集人、县市以上行政首长及议会正副议长等人组成。“竞选及发展委员会”设召集人1名,由委员互选产生,任期1年,可连选连任。召集人对内总理党务,对外代表该党。“竞选及发展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处理该党经常事宜。
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走向泡沫化后,新党开始进行改造,决定向刚性化发展,2002年9月新修订的党章中规定:党组织分为中央及地方二级制,“中央”设置“全国委员会”,地方依党员人数及功能设地方党部或特种党部,海外另设海外党部。各级党部依实际需要设立幕僚单位与工作会,处理各级组织授权的事项。
(一)“全国党代表大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职权为选举“全国委员会”委员,决议“全国委员会”所提党章修正案,罢免党主席,议决其他事项。
(二)“全国委员会”。为该党最高党务常务机构,“全国委员会”人数最多不得超过31人,主要职权为选举党主席,监督协调党务推动,对重大人事的任命案行使同意权等。
(三)主席。由“全国委员会”委员互选产生,任期1年,连选可连任一次,党主席对内总理党务,对外代表本党。全委会置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3人,由党主席提名,并经全委会同意后聘任之。新党现任主席为郁慕明。
三、政策主张
新党在“建党宣言”中明确标榜将发挥“革新政治、安定政局、制衡两党”的作用,认同孙中山先生的理念,追求民族统一、政治民主、民生均富的目标,坚守公义、平等、安全、务实、干净的原则。
在两岸关系方面,新党主张中华民族应固守原有之疆域,守死不去,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容异族染指,亦不容分裂国土。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割裂民族脐带。在发展两岸经贸方面,主张开放两岸直航,促进全面交流;保障台商权益,争取大陆市场;建立互利共生的“大中华经济圈”。在政治方面,反对专制政治,反对独裁,主张实行“内阁制”,反对黑金贿选。
建国党简介new
1996年10月6日,岛内“激进台独”分子因不满民进党淡化“台独”色彩进行政党转型,而组建所谓的“建国党”。
一、基本情况
建国党成立后,由于其“激进台独”主张受到岛内绝大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该党成立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不仅在接下来的1997年县市长、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以惨败告终,而且在1998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中仅取得1个席次,获得144%的选票,快速走向泡沫化。2000年3月陈水扁上台后,该党某些成员开始回流民进党;2001年8月台联党成立后,该党在岛内的“激进台独”地位进一步为台联党所取代,完全泡沫化,其政党认同度一直只有02%左右。
建国党在成立前就将自己定位为“革命型政党”,采取“以党领政”的决策模式。其党章规定,决策委员会为党务最高决策单位;主席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并担任决策委员会主席;副主席1—3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3人,由主席自决策委员中提名,经决策委员会同意后任命。建国党总部组织共有八组五会,分为行政组、组织训练组、活动组、新闻资讯组、教育文化组、国际关系组、原住民族组、财务组、决策委员会、纪律委员会、推展委员会等。
建国党现任党主席为何文杞,副主席为黄玉炎。决策委员会共12人,分别为蔡金龙、陈建佳、韩明荣、李政宪、周朝陈、蓝天山、柯文杞、苏顺荣、高金郎、吴由丰、刘明松、林安亨。行政部主任为涂泰杰,组织部主任为吕月娥,政策部主任为蔡汀美,文宣部主任为曾如美,法规部主任为高金郎,财务部主任为黄玉炎,训练部主任为洪敬道。
二、政策主张
实现所谓“台湾独立建国”是建国党的核心理念,该党成立以来,便大肆宣扬“台独”思想、鼓吹“台独”谬论。主要内容为:
(一)鼓吹建立“新而独立的台湾共和国”。该党妄称“中华民国自1971年退出联合国时就已经消亡,国民党政权对台湾的统治是非法统治”,必须“建立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并以“台湾共和国的名称,取代中华民国国号”。“中华民国宪法”也是“非法”,因而主张从根本上废除“中华民国宪政架构”,制定“新宪法”。在两岸关系定位上,建国党明确将其定位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叫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治权从未及于台湾,台湾主权及治权亦不及于中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而非中国的一省”。“台湾与中国应建立和平国际关系”,“政治、文化、经济等一切交流,必须在国对国的对等关系上进行”。
(二)鼓吹建造新的台湾文化。该党声称要重新“建造新的台湾文化”,要“透过文化的力量,从根本寻回以台湾为主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台湾意识!透过文化的力量,将数百年来不断被外来政权压缩、扭曲而变形的台湾,重新扶正!”该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主张。一是在学校的文化教育上,要以“台湾主体论”大幅修改中小学课程,要“建立起以台湾为主体的观念,让台湾人成为台湾历史的主角,至于中国历史则应退居配角,回到它本来的外国史地位”。并称在实现“独立建国”前,坚决反对承认中国大陆学历。二是重新定义并推举“台湾英雄”,将郑南榕、陈智雄等“台独”分子列为“英雄”,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剔除在外。三是极力鼓吹“台湾文化的主体性”,宣称“台湾文化永远只是台湾文化,它与中国文化有某些关联,却绝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支流。在文化层次里,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在地理与人民与政治层面,也是如此,台湾、中国,一边一国”。该党还鼓吹要透过认识本土历史与地理相结合,让民众在内心深处接受“台独”观念,实现“脑内台独革命”,促进台湾文化的“新生”,以坚定台湾民众“保卫台湾”的决心。
(三)推动台湾以“台湾共和国”名义加入联合国。该党声称,“台湾外交的困难在于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台湾应以“台湾共和国”名义申请重新加入联合国,争取“国际地位”,并称这是为了“表明我国的申请加入和旧中国的国共纠葛无关,也不是向中国的挑战,只是要国际社会接受四十几年来事实独立的台湾而已”。该党还常常宣称只有台湾宣布“独立”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以欺骗岛内民众。
台湾团结联盟简介new
2001年8月12日,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以延续“两国论”分裂路线为宗旨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正式成立。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台联党获得13个席次,成为“立法院”第四大政党。为抢攻岛内“急独”票源、主导台湾政局走向、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台联党一再抛出各种“激进台独”主张,逐渐成为岛内“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基本情况
台联党基层力量不足,缺乏政治精英,整体实力比较薄弱。
(一)政党认同度低。根据岛内各种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台联党自成立后,政党认同度一直维持在2%—3%之间,有关政党形象的各项指标认同度也一直徘徊在2%—3%之间。民意调查同时还显示,“急独”选民是台联党的主要选票市场,“缓独”选民是次要选票市场,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闽南籍选民;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以及主张急统、缓统及维持现状的选民多不支持台联党。
(二)基层实力薄弱。台联党虽然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776%的选票,但在接下来的基层选举中却成绩欠佳。在2002年初的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选举中只取得7个县议员席次;在2002年底的台北市长、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只在高雄市获得2个席次。在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台联党只获得12席,较上届少1席,远未达到原先预期的30席目标。
(三)党员人数少。台联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紧张,并没有积极招募党员,在2003年之前总共只有102位党员。2003年起,该党为壮大基层实力,已开始积极招募党员,据报道已招募到上千名党员。
二、组织架构
台联党成立时间较短,主要以“立法院党团”为工作重心,以“李登辉之友会”及围绕在李登辉身边的一些“台独”组织为基层动员力量。
该党党章规定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关,具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选举及罢免党主席、议决重大人事案等职权。但事实上,台联党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领袖”李登辉幕后直接操控。现任党主席为苏进强(前任为黄主文),秘书长为陈建铭,“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为罗志明,干事长为赖幸嫒。
在台北市与高雄市市长选举失利后,为在台湾政坛站稳脚跟、避免走向泡沫化,台联党决定自2003年起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在各主要县市成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2003年3月28日,台联党第一个地方党部高雄市南部党部成立,据称共招募了500多名党员,并计划在各地陆续成立地方党部。
基层组织薄弱的台联党主要依靠李登辉的民间支持力量及学术界、政商界的支持者进行选举与社会动员。一是“李登辉之友会”,目前全岛各地已成立了26个“李登辉之友会”。二是台联党全权接收了“台湾综合研究院”、“国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辉在学术界的其他成员,为台联党规划选举议题、选战对策以及各种法案发挥了重要的“后援部队”角色。三是“北社”、“南社”、“中社”、“东社”、“台湾教授协会”、“医界联盟”等“台独”组织成为台联党的主要社会动员力量。此外,与李登辉关系密切或长期支持“台独”的部分企业是台联党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张
以维护李登辉分裂路线为使命的台联党成立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获得岛内外“激进台独”势力的支持,认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政党,台联党也由此取代日渐式微的“台湾教授协会”、建国党等“激进台独”组织,成为“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国号、制定新宪”。台联党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世界;台湾现状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台湾2300万人民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应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制定‘台湾基本法;台湾的未来就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应该是‘两国关系’”。台联党不仅在“立法院”积极推动“公投立法”,还集合岛内“台独”组织,发动“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要求将一切冠有“中国/China”的社团、公司等全部改名为“台湾”,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