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婚纱照的陷阱 >

第30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30部分

小说: 婚纱照的陷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服务,等等。这些激动人心的信息无疑给面临着巨大困境的香港经济带来一线发展的曙光,对此港人怎能不兴奋呢?    
    但是,20多年来,港人能够在珠江三角洲成就辉煌,在北京能否重造以往的历史呢?这就得看港商能否在既定的政策下找到两者经济合作更佳的切入点了。可以说,京港合作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所进展,据有关资料,截至2001年9月,香港在京投资累计签订合作项目214个,总金额达105亿左右美元,投资企业已达6230家。这与香港在广东与上海的投资相比微不足道;至于如何更好地加强两地经济合作,不仅在于提供一些好的优惠政策,不仅在于如何争取到一些临时性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应该找到两地经济长期合作的切入点。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真正地把握住北京经济的特色。    
    其实,在北京,一没有坚实的现代工业,二没有发达的现代商业,三没有繁荣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但是它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而言,仅居于上海之后。之所以如此,就于北京的权力经济与人力资源汇集。    
    因为,在中国经济体制下,尽管全国基本上迈向了市场经济之路,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基本上会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依归,但计划经济的阴影仍然不会挥之而去。在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既得利益者总是会千方百计地维护旧有制度,他们总是会利用既有制度为自己谋取利益。因此,权力经济仍然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最大特色,权力的大小也就决定资源分配的多少。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自然对整个中国许多资源的配置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了。也因为北京掌握了中国社会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就使得种种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带动了北京的经济繁荣。看看北京的房地产,就可以多少看出一些门道。    
    另一方面,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是全国最优秀人才的汇集处。可以说,全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汇集在北京。如果假定全中国有100名科学家,那么在北京至少有85名以上,足见北京在全国人力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在传统经济中,这种人才的优势还不是那样显著,但在知识经济的年代,这种人才的优势则大放异彩。如中国的IT产业,北京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总之,京港合作如何能够深入地发展,就在于如何认清对方的特质,如何借助于对方的特质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素质,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2001年10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5节 从中国错过大买卖看香港经济转型

    “9·11”事件的噩梦还没有让美国人从恐惧中醒来,而炭疽热袭击又突然而来。美国自从上周五传出NBC员工感染炭疽病后,许多美国人非常紧张,纷纷到药店购买治疗炭疽病的抗生素类药物和防毒面具,以备不测。因为美国与阿富汗开战后,美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恐怖分子来自各方面的袭击,特别是生化攻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美国遭遇攻击,出现生化疫情,政府是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提供所需要的药物与面具,那时或许连买都没有地方买了。    
    正因为美国受炭疽热恐慌的影响,正因为美国民众对抗生素药物及面具的抢购,美国政府近期可能将拨款15亿美元在全球采购抗生素并加强国内反生物恐怖措施。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汤普森宣布,白宫2001年10月14日向国会提出了追加拨款15亿美元的要求,美国将购买1000万剂抗生素,将治疗炭疽热的能力提高到1200万人。据医疗专家介绍,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杀死炭疽热菌,但只有环丙沙星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炭疽热专治药物。因此,包括美国本土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内的药品商已经开始打抗生素的主意。德国拜耳制药公司还表示将重开在德国的一家停业工厂,将环丙沙星的产量提高25%,以满足美国的需求。    
    但就中国制药企业的技术、生产能力及生产设备来说,中国大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具备生产美国所需要的抗生素的能力,可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抓住这个商机,一个巨大的商机就这样在中国人的手边溜走了。其原因在于在目前中国,很少有制药企业能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简称FDA)的认证的,而没有这张入门证,中国药业的产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一笔这样大的生意,只能眼睁睁地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溜走。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制药公司为什么很少有能够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原因在于进入美国“FDA门槛太高”。首先,申请FDA认证的费用高,花费时间长;其次,基础条件苛刻,要求制药公司提供包括药品的临床资料等一系列英文文件,而这些资料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再次,不少中国制药公司还面临着知识产权等问题,更无法进入美国药品市场。还有,必须在硬件、软件和产品工艺上大大改进,但这需要耗费大批资金和大量时间,令国内药业界望而生畏。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面,这只能说明中国药品生产企业与世界接轨相去甚远。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中国药业公司不能够在这方面花10倍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那么一定会在外国药业企业进入中国后碰得头破血流。    
    从这个案例中,也应该给香港人带来不少启示。一是“9·11”事件后,尽管其事件对香港的经济并不会导致多少显而易见的影响,或立刻造成香港经济损失,但它无疑使疲弱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香港民众对未来经济的展望更是会看不到苦难的尽头。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尽管这种恶性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会很快传导而来,尽管美国与阿富汗开战会增加香港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尽管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会永无止境,但在这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人们意想不到的商机。而这种商机出现时,不仅需要商人的火眼金睛,以其慧眼识其大体;而更主要的是自己有其竞争能力。在市场体系中,不怕进入的人多,不怕市场的竞争激烈,关键是你有没有竞争力,如果没有竞争力,最好的机会都会让它在身边溜走。    
    二是,既然内地的企业与国际企业相去甚远,其竞争力不强,这也就为香港的企业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因为,对香港企业来说,不仅比内地企业更加了解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并且在国际市场建立了相当的人脉关系,而且就管理技术、融集资金、开发产品与国际企业接轨等方面来说,香港企业是比内地企业略胜一筹的。因此,如果借助香港企业的各种优势来为内地企业服务,既是提升内地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条十分方便的途径,也是香港企业重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香港人一直以为中国加入WTO后,香港企业能够做的事情不会太多,而且还会随着加入WTO后的深化,使得香港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从上述的事件可以举一反三,香港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机会会更多,关键是香港人如何能够发现之。    
    总之,香港人根本没有理由对自己的现状有多少怨声载道,也没有必要对未来的香港经济多么失望,其实,天无绝人之路,更何况香港的条件仍然会比他处好许多呢?机会随处都是,随时都有,问题是如何从一个个事件中超越自我,找到一个适应自己发展的方式。    
    (2001年10月)    
    专才输入与输出同是香港繁荣的关键    
    2001年的财政预算案对内地专才输入来港有较多笔墨,也完全认识到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从中国内地吸引专业人才来香港工作以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性。事实上,在目前国际竞争中,最大的竞争莫过于是人才的竞争了。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企业如果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并建立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人才的制度安排,那么它一定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有最多的财富也会“坐吃山空”。正是就这个意义上说,2001年财政预算案所阐明的引进内地专才计划不仅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促进香港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的关键。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香港优秀专业人才的输出同样是带动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一步。因为,人才的输出并不仅是“纯粹输出”,仅是给输出地带去所需要的技术、经验、管理方法等,而是会把所获得的收益、信息、经验及人脉关系等都带回香港。而这些东西也正是香港企业、香港的人才向内地发展及深入扩张最重要的资源。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台湾省的新竹科技园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的世界最好的高新科技园,就在于早年流向美国的大量台湾人才回流的结果。如果没有当年台湾省大量的人才流向美国,要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有人会说,台湾当年的人才流向是从制度势差低的地方流向势差高的地方,而现在如果香港专才流向内地则是反方向的,即从制度势差高的地方流向制度势差低的地方。其实,这关系并不大,只要存在制度势差,就存在比较优势,就存在经济利益与机会。过去20年中,香港大量的企业北移不就是在利用这种制度势差优势吗?    
    现在的问题是,香港的专才是否愿意流向内地发展。从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澳洲会计师公会香港分会于2001年1、2月间,访问香港8所大专院校共320名学生,了解他们对职业的准备及展望,当中发现只有2%受访者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中国内地工作,八成六仍希望留港发展。但台湾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台湾104人力银行(104tw)日前公布的“求职者西进调查”显示,高达六成四的民众有意赴大陆谋生,其中二成五一的意愿极强。    
    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别?是内地没有发展的机会吗?非也。不仅台湾的青年已经认识到中国内地未来的发展,而且实际,目前内地的一些精英青年,他们的薪资水平、生活水准早已不逊于香港的青年了。香港的青年之所以很少有人向内地发展的意愿,问题并不在于内地在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开发西部后,会给香港带来无限商机,关键在于香港青年心态上的不足及能力上的缺陷。    
    笔者曾多次指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影响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国际环境竞争如何激烈,并不在于内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大小,问题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无法担当起未来香港经济繁荣的重任。因为目前在糖罐中长大的香港青年早已丧失了前辈们那种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不断开拓的精神,他们多半会无所事事、贪图安逸享受、不思进取。笔者在香港大学几年,看到刻苦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多,偌大一个图书馆,各种设备条件那样现代化,但多数时候都是人不多。这与内地大学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长大的青年,他们怎么愿意到内地去发展呢?    
    还有香港的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优势理想化为:较高的英文水平、较强运用资讯科技的能力、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因此,他们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具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其实,一些人可能是如此,但多数则不尽然,他们多半是把自己理想化。香港大学的学生曾与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英文进行过比试,结果并不如北京大学的学生。实际上目前不少香港的年轻学生的能力各方面与国际大都市所需要的人才相比相去甚远。不仅如此,他们主要是缺少向内地发展的能力。比如讲普通话,由于以往的短视,不少人对学普通话多不屑一顾,目前能讲好普通话的香港青年不多。比台湾青年大为逊色。这也给他们向内地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    
    可以说,随着内地经济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香港青年向内地去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且并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去的问题,关键是他们有没有到内地发展的能力。如果香港青年能够调整心态上的不足,在能力上增长,内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可以说,在内地与香港专业人才大规模流动之时,也正是香港走向新繁荣之日。    
    (2001年3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6节 香港人北上置业的趋势

    近年来,面对香港楼市的一蹶不振,香港政府相继出台了减建居屋、减少居住供地、放宽预售楼限制等促进香港楼市繁荣的措施。但是从近期政府一连串“救市”的措施来看,政府房屋政策已经到了药石乱投的地步,港人对香港楼市的前景更是惘然。但是在香港北面周边地区,特别是深圳,地产开发商早已把眼光关注到了港人,大揽港人生意,甚至提出了“10年百万港人置业计划”。同时,随着连接深圳的“区域快线”纳人香港新建铁路计划,在未来的10年里,港人北上置业可能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潮流。港人为什么会舍近求远、舍便利求繁复呢?其实这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首先,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由于两地约束条件不同,目前北上的物业与香港的物业价格上相差甚远,一套面积、质量、居住环境基本相同的物业,在北上购买仅及香港的1/10。当然吸引港人的绝不仅仅是楼价,广阔的空间、住宅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对住惯了高楼、看惯了繁华的香港人来说,难以拒绝这种回归自然的诱惑。    
    其次,居住理念的变化。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经济正在发展和上升的时期,人们更多的是如何努力工作,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生活质量仅为其次,但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随着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迁往市区的边缘地区居住,以享受更佳的居住环境,提高个人的生活品质。目前,这种居住理念的时尚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