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一贯强调的是大纵深的大规模兵团正规突击作战,提倡协同作战,实战中有些忽视了特殊条件下的步兵独立作战能力,步兵作战对车辆和炮火依赖性强。在平原作战中这个缺陷并不明显,目前也要依靠大纵深大规模兵团正规突击赢得战争,但既然已经想到了提高步兵分队的独立作战能力,在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提高步兵单独作战能力。”
有效的装备有总比没有好,实战中很多部队会携带远远出规定份额的武器弹药,基本就没喊太重太累的:到交火地时候永远只会觉得火力、弹药不够,而不会认为太多了!
就像部队里使用突击步枪的士兵。一般情况下的标准弹药配备是抢上一个弹匣、胸前三个。而实际情况是:行军时很多士兵就像个弹药运输机器,用斜包再带两个弹药基数非常普遍,基本就是能扛多少扛多少!
林俊捧着手中的射器说:“这是个好东西,拉斯洛夫你要尽快拿出修改后的最佳设计报送装备部,我会让小型爆炸物设计局给你提供帮助,同步研制适用的弹药。”
枪挂式榴弹射器既可以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杀伤点面有生目标,又不影响枪械的正常射击。既可平射也可以曲射,它能够用于摧毁5米射程内的暴露的单个或群体目标,或杀伤隐藏在障碍物后、掩体后、散兵坑内或小山丘背面的目标。
“你只需要将它设计成安装在突击步枪之上地抢挂式。”
“是。元帅。我会最快度将其进行设计修改。”
“要做到不需要任何技术性改装就可以加装在现有的突击步枪上,应该说很多年内我们就是设计新的突击步枪,都还是会以ak47作为基础。你安装时要套在枪管上,用固定卡扣固定,装卸时做到不需要作用工具,这点非常重要。”
这都是为了使用简便:其实这支榴弹射器已经非常简单,而弹药显然设计为前装方式,弹膛后部是固定的。
前装式射器。设计理念上似乎同布列斯特要塞里的青铜大炮一样古老!其实不然,它非常先进!
乍一看弹药就像个大口径炮弹的引信,其实这就是直径4o毫米的完整弹药:采用新理念的高低压原理射。高压室在弹体上,低压室地初始容积是由射器与药室之间的空间形成的,射后不需要退壳。
由于没有足够地高性能铝合金,它上头用的基本都是现有的钢材。也没有加装什么延时爆炸装置,当然安全性也不能同后世的杀伤榴弹相比。
简单,能将其有效地射到目标区,然后触地爆炸,产生过一般手榴弹地爆炸威力,这就是它的唯一设计目标有什么用什么,地雷厂就能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制造。
至于未爆弹危害:历史上红军在卫国战争中都使用了过两亿两千万枚地雷。这个问题在战争结束前不在考虑之内。
既然到地雷和手榴弹厂视察。林俊当然也要看看这里所有的产品和生产情况。
手榴弹在这里只有林俊设计的木柄手榴弹一个型号在大批量生产,每天都会有大量卡车将无数箱手榴弹运往火车站。再送往前线;而地雷就产品丰富,红军装备的各式防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在这里几乎都有。而且还有工厂试制的新产品。
原来早罐头盒子的工人同志,造起地雷来度一点不比老牌兵工厂地同志们慢,而且多了点创新精神:半路出家地点子更多,引导好了能有很多奇思妙想。
林俊在4号车间就看到了像块弧形板砖一样的非常规地雷,这下都怀疑是不是有人和自己一样“穿越”了!
那显然是种反步兵定向地雷,要到5o年代初才会出现地产品,不过经过介绍了解到这会红军已经投入小规模使用,部队反应非常好!
位子太高,不知道的事还多得很。
定向地雷,顾名思义就是当地雷被引爆时,只会向一个固定方法爆,其它方向地都不会受影响:说说简单,可地雷出现后的很多年都没人去设计一种专门的定向地雷。
定向反步兵地雷,在将来可是种让对手步兵望而却步的武器,在它面前基本就没幸存的机会!而且会死的很惨!
据林俊所知,定向地雷的展历史最早也可以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过绝不是在莫斯科。到了朝鲜战争时“联合”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第一次使用了定向地雷:加拿大设计。
与加拿大人蹲在同一战壕里的美国大兵也对加拿大人的技术生了兴趣,从加拿大人手里弄了几个定向雷拿回去研究。
数年后。美国人有了塑料壳地m18反步兵定向地雷。
世界军事学术界公认m18就是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反步兵定向地雷,林俊记忆中的定向雷就是这么来的。
看到林俊对正在装配的定向地雷非常感兴趣,半天没插上话的厂长同志说:“元帅,这是我们设计的41型定向反步兵地雷,已经投入小规模量产,并在今年初的前线防御作战中得到实际应用,部队反应非常好。”
“谁的设计?”
“是集思广议的设计,因为波罗地海沿岸的部队需要一种能够克制法西斯步兵尾随坦克集群进攻的武器,我们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就想办法研制出这种暴露在空气中的定向雷,并提供给了支援西北方面军的部队一批。”
“定向爆破的技术你们是怎么掌握的?”一看厂长有点反应不过来。“我的意思是你们怎么会掌握在有弧度地钢板后引爆炸药、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的原理?”
这下厂长和边上的技术员们真是对副统帅刮目相看:这个原理不是什么人都能理解地,而且这个原理是全新的!
“元帅,这原本是由于一次事故,没想到我们的技术人员在事故中获得了这个技术。”
林俊看到厂长那担惊受怕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去追究地意思,这不是自己这个副统帅该去关心的:“钢板如果能在爆炸中成为一个高侵彻体,其破坏能力会非常惊人!这点你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试验,当然前提是保证目前产品的最大化量产。”
“是。元帅。我们也有这种构思,但技术非常难掌握,而且目前也不是最急需。如果技术成熟。会诞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式反装甲地雷武器,但现在我们只掌握了反步兵定向雷技术。”
“从实际出,要一步一个脚印战争需要什么,你们就提供什么。在目前来说这最重要!”
眼前的41型定向地雷从外观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形塑料盒子,为了方便布设,其雷壳下方装有两对钢丝做地剪刀形简易支架。
乍看就像块板砖,没什么特别,也没什么“外观威慑性”…它真正地奥妙隐藏在雷壳内!
雷体正面装有7oo枚总重65克的钢珠,而背面则是68o克地炸药。一旦地雷引爆,在其正面度角范围内。如雨点般密集的钢珠能有效杀伤米范围内地敌人。破片甚至能飞散到25o米以外!
在其有效杀伤范围内,无论敌人是站立还是卧倒。都很难逃脱这7oo枚钢珠所形成的“钢雨”。
至于钢珠来源,用的是莫斯科州轴承厂淘汰下来的残次品…那边不能用。装在地雷上正好:对于射进人体的钢珠质量好不好没太多讲究。
战争时期,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原来工厂在塑料供应上有点小麻烦,但波罗的海沿岸部队的使用报告一上来后,这一问题立刻得到解决:装备部优先保障莫斯科地雷工厂的塑料供应。
除了塑料,电线也管够:4型定向地雷一般用电雷管引爆,因为其一般作为阵地防御使用,有一条长9o米的导线和一个帆布携行袋,携行袋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它的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
“它唯一的安全问题是地雷后方16米距离、12o度角范围内为危险区域,因为地雷爆炸时雷壳碎片会向后飞散,操作手和己方人员不能进入该区域。”
“必要时,它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防潮性能非常优秀。我们做过试验,即便在盐水中浸泡1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如使用各种拉、绊、压火具引爆,把电雷管换成普通雷管用导爆索连接就可以了,这些都是一线部队工兵的普通装备。”
41型定向地雷和美国人在6年代投入到越南征战中的定向雷类似。而林俊自己也见过它地“中国版”: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差不多。
在实战中只要能合理应用,那对敌人步兵的杀伤力是惊人的!
立陶宛西部,维尔纽斯北部门户内门奇内西北5公里,近卫内务部第一机械化师阵地。步兵第9团3营一连阵地。
这一代是丘陵地区,红军在立陶宛的最前线,阵地上能够俯视远处的内门奇内城。严寒季节红军并没有那些眼前那座城市的打算,德军在那里部署有重兵,而且从这里到城市外围5公里的开阔距离上,德国人依托那些村庄部署了三道防线。
一个122毫米榴弹炮兵营就在一连阵地背后不到两公里的位置。用炮火控制德军的调动,任何出现在前线观察哨视野内的德军都会遭到有效地炮击!
一师花了差不多2oo人地代价才夺取这个前沿阵地,一个月内遭到德军无数次的反突击,反复拉锯的结果是山头都似乎被消掉了几十公分!
很小的一块地域,战士们称之为“小弟”,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似乎浸染着红军士兵的鲜血,已经由近1ooo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消逝在这片阵地上!
后边那个炮兵营也是三天两头换阵地,就是这样全营都还只剩下一般人德国人的炮兵也不是吃素地!
双方空军的作战飞机在这严寒的季节里也没闲着。围绕着地面上地阵地争夺展开厮杀,苏德两边控制区四周骑马能找到过4o架双方飞机的残骸!
现在步兵阵地上一场激战已经打响,在坦克与炮火的支援下。德军步兵再次向红军阵地动猛攻!
一个标准的德军1o5毫米榴弹炮压制基数后,阵地上昨晚刚下地积雪就已经被焦黑的泥土打乱,黑中带白异常刺眼。
面对德军攻势,红军阵地上再次爆出密集的炮火!
这里都已经打成一场消耗战。这是上头不愿意看到的:但既然控制了这个战役要地就决不能拱手送给法西斯!就是花再大代价都要坚守!
进攻的一方总比守军的上亡要大,消耗战不是近卫内务部一师的一贯风格,但到了这份上已经由不得指挥官了!
德军明显拥有人数和装备上地优势,至少有一个团地德军步兵同过3o辆四号坦克,距离阵地越来越近!
枪管打红了,直接用雪冷却!一连左翼,德军步兵已经靠近至5o米!幸好德国坦克一时冲不上布设有反坦克地雷的山坡。只能从两侧绕。而那些红军地76。2毫米反坦克炮也是爆出最大射!
红军反坦克炮兵拥有另德国人胆寒的勇气,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人、就是法西斯地坦克冲至眼前都会仍然在射击!
绝不逃跑。用血肉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但德国人的信心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他们必须拔掉这个对内门奇内构成直接威胁的红军阵地!
就在德国步兵距离阵地不到3o米时,一幕让后边德国人终身难忘的情景出现了!似乎就在一瞬间。冲在前边的士兵都在“跳舞”!
在密集枪声和爆炸中,德军并没有现什么剧烈的爆炸,连刚才那些恐怖的榴弹也已经稀稀拉拉,但就是似乎有什么横扫了阵地!
在关键时刻,阵地上的红军使用了早就布设好的定向雷!而且几乎就是在同时,没有被炮火先期摧毁的定向雷是同时引爆!
钢珠组成的弹雨顿时横扫德军步兵,那些激起的泥土和雪地,加上如同雾气一般腾起的血雾瞬间摧毁了德军士气!
就一次爆炸就远远过了阵地上所有红军手中武器齐射的效果!在前边的德军就像被一阵狂风一样放倒,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不可能再站起来!
最刺激后边德军神经地是那些垂死挣扎的同伴:就如同血人一般在嘶叫!
他们是德意志忠诚的战士,无所谓牺牲和伤痛。不怕炮弹爆炸和俄国人呼啸而来的机枪子弹,但他们还是有人类共有的一个弱点:害怕自己不知道、不能理解的危险!
就像16年自己的父辈们第一次面对英军阵地上轰隆隆作响开过来的大铁罐子一样,德国士兵和他们的指挥官一样选择了人性原始的第一选择往后撤退!
不了解地危险是最可怕的,在那样规模的攻击下,进攻的德国人认为自己不可能冲过那股刚刚出现的“钢雨”!
德国人并不知道,那已经是红军阵地上最后一批定向地雷!
对着撤退的德军一阵穷追猛打,当指挥员们大声喊着“停止射击”的命令时,士兵们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了!
阵地外边还有德国伤员地惨叫声,不过声音在零下2o度的严寒下越来越小:没人去注意他们,这样的一幕一周来几乎每天都会重复。而自己这边也一样。人越打越少,每当有新地连队前来支援,不用两天就差不多“换”了一批人。
“小地”,在西北方面军中已经小有名气,在整条西北战线类似乎沉寂的情况下,这里已经是图哈切夫斯基手中的一个筹码:由于战线上双方犬牙交错,德北方集团军群没办法用绝对优势的兵力解除维尔纽斯西北方地威胁,其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吸引在了那!
“红色战神”不会甘于做静坐式样的战争。在德国人不习惯的冬季没有结束、雨季没有到来之前,西北方面军要动一次进攻战役,而地点是拉脱维亚与立陶宛交界线的中部!
近卫一师的步兵有定向地雷。而这会在距离他们85oo公里之外,在混浊的柔佛海峡岸旁、一片长满热带植物的沼泽地里,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军队正在沿岸拼命加固战前地军事计划人员忽视了地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