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拿破仑时代 >

第49部分

拿破仑时代-第49部分

小说: 拿破仑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硬,拒绝了美英。美国本来就考虑到埃及是巴格达条约①的一个敌人,现在
它又公然投靠苏联,于是杜勒斯便断然宣布取消美国政府对建造阿斯旺水坝
所提供的一切援助。随后英国和世界银行也同样拒绝了埃及全权代表的要
求。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纳赛尔得讯立刻回国,并作出积极反应,宣布埃及
将与苏联合作,并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公司收益来兴建水坝。
以后几次有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国际会议都开得毫无结果。埃及收回运
河主权主要打击了长期在中东经营的英法的利益,美国在这一地区没有什么
利害冲突,因而在事件中表现出与英法不一样的立场。美国支持英法关于运
河管理国际化的要求,但反对英法为此不惜使用武力的态度。这样英法便把
目标转向与埃及敌对的以色列,企图利用阿、以冲突来达到目的。1956 年10
月29 日,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发动了对埃及的进攻,运河危机演变成一场以
色列、英法为一边、阿拉伯国家为另一边的军事冲突。最后由美国和苏联一
起通过联合国大会出来收拾局面,干预制止了双边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苏伊士运河事件暴露出美国和英法之间严重的分歧。阿登纳痛心地看到
欧洲国家和美国之间矛盾冲突在加大,西方国家的不团结再次给苏联以渗透
分裂的机会。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阿登纳曾多次向英法提出警告,但于
事无补;他向美国呼吁,美国也自行其事,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事态向不可收
拾的局面发展。
几乎是在同时,东方阵营里也出现裂痕。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执行松动
政策后,东欧国家都在酝酿着体制改革,进入1956 年,改革进一步发展,反
对苏联对东欧国家内政干涉。10 月,事变酿至高潮,在要求改革最强烈的波
兰和匈牙利甚至爆发了起义,苏联最后出动军队才把波匈骚乱镇压下去。西
方强烈抗议苏联出军,东方集团内部裂痕也暴露于世。
在如此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之下,德国问题自然黯然失色,谁也不愿在
这敏感的时刻再提此敏感的问题。苏伊士运河危机与波匈事件之后,东西方
集团均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巩固各自阵营上。阿登纳在1956 年夏天曾经认为可
以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7 条来要求在全德举行公民表决,实现德国统一,并
为此于9 月给美英法苏四大国各递交了一份内容广泛的备忘录,重新阐明联
邦德国对重新统一德国的观点。但是,局势的发展使四大国再也无暇理会已
经稳定了的两个德国是分裂还是统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阿登纳只好将
战略目标重点转向巩固西方联盟、促进东方演变上,即放在促进欧洲一体化
建设和支持北约的改革与扩大两个方面。他认为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北大
① 在美国支持下, 1955 年2 月土耳其和伊拉克在巴格达签订了土、伊互助合作和防御条约,即巴格达条
约,随后,英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分别加入,它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组成美
国对苏全球军事包围防御体系。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这个条约旨在分裂阿拉伯世界,使之屈从于西方,因
而强烈反对它。

西洋公约组织受到极大震动,出现了严重裂痕,必须尽力地——首先在尽可
能小的范围内一—弥补这一裂痕。
1956 年10 月31 日,欧洲盟军最高总司令格仑瑟将军来到波恩。阿登纳
对他再次谈起了他对雷福德计划的看法。阿登纳指出,在中东和东欧局势如
此动乱的情况下,减少美国在欧洲的驻军是完全不恰当的,当务之急是加强
西方的团结并增强北约的威慑力。在两大事件之后,阿登纳对美国撤军问题
仍然是很不放心,格仑瑟答应将阿登纳的意见转告艾森豪威尔总统。
11 月6 日,美国进行了总统选举,艾森豪威尔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
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总统选举后,乔治·米尼和洛夫斯通的话应验了,
美国对大西洋的政策开始出现变化。美国又开始重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
于11 月初正式宣布不再从欧洲撤军。
11 月30 日,阿登纳通过格仑瑟将军反应给文森豪威尔总统的意见得到
了反馈。艾森豪威尔给阿登纳回了一封信,告诉阿登纳他完全同意他的说法,
在西方阵营内部重新取得完全的统一目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
时,北约组织各政府之间的政治协商,也应该取得更好的谅解。艾森豪威尔
在信中写道:“单靠协商的办法还不够,必须付诸行动。。。期待我们在有
关北约组织范围内以外的事务上一直能够取得一致看法。”艾森豪威尔重新
表示对北约的重视以及对德国武装力量的重视令阿登纳感到新的希望。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即将主持12 月11 日召开的北约组织理事会会议,12
月8 日,阿登纳又给杜勒斯去信,直接陈述了他对北约和欧洲重要性的看法,
希望能在会前对杜勒斯的观点产生影响。
苏伊士运河事件和波匈事件算是给西方人敲了一下警钟,让他们感到联
盟团结的重要性,它带来了西方至少是表面上的团结。在12 月11 日至14
日召开的巴黎北约组织理事会会议上,“三贤人”①委员会的报告受到了普遍
欢迎,成员国十分热烈地讨论了在北约组织范围内如何在非军事领域里进行
改革和扩大合作,以及如何在大西洋共同体内部取得更大统一等问题。一系
列有利于巩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团结、统一和内部联合的实际建议被提
出,西方的坚强团结与统一似乎又充满了希望。
和平与安全的问题重新引起人们重视,但对于保障和平的方法,人们的
见解却是各有千秋——谁都不能否认德国的分裂是欧洲紧张局势的一面镜
子。因此,在1956 年夏秋的紧张事件过去之后,1956 年末和1957 年春天,
要在欧洲建立一个中立区以达到保证和平的计划又再次冒了出来。支持这一
观点的有美国参议员赫伯特·H·汉弗莱、威廉·F 诺兰以及英国工党的休·盖
茨克尔、安奈林·比万等人。
汉弗莱是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裁军小组委员会主席,他在1956 年9
月15 日声明中指出,有关重新统一德国问题十年谈判毫无结果表明,现在是
考虑采取可能较快达到目的的其他方法的时候了。他提议在欧洲中间地带建
立一个缓冲地区,必须使缓冲地区内双方的武装部队保持均势。12 月21 日,
汉弗莱在纽约海外俱乐部的一次演说中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这一思想。他指
出,在可能缔结的欧洲安全协定中,美国部队撤出西德和苏联部队撤出东德
① 1956 年5 月4 至5 日,在巴黎举行的北约理事会春季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三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研究
加强北约力量及北约各国在非军事领域内的合作。这三个专家是意大利外长盖塔诺·马蒂诺、挪威外长哈
尔伐德·兰基和加拿大外长莱斯特·皮尔孙。他们被称为”三贤人”。

必须是协议的主要内容。进入1957 年,他又多次向公众宣传这一观点。
诺兰是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1956 年12 月中旬,他在接见华盛顿外
国记者时发表了他关于在中欧地区建立中立地带的观点。按照他的设想,这
个中立地带应该包括奥地利、芬兰、瑞典、瑞士、重新统一后的德国以及现
有的东欧卫星国,这些国家应分别退出北约和华约,它们的边界由大国给予
保证,此外,还必须保证在这些国家中能进行普遍的自由选举。
英国反对党工党领袖休·盖茨克尔1956 年12 月19 日在英国下院中提出
的观点是,应在东欧和中欧建立一个大型的中立区域,东西双方都应该从这
一地区撤出武装部队,并应缔结一项安全条约来保证这一地区的中立。盖茨
克尔1957 年1 月和3 月分别在欧美一些著名大学的演说中重复了这一思想。
汉弗莱、诺兰、盖茨克尔等人的观点异曲同工,都主张德国中文,这在
当时引起了广泛回应。这种意见在美国政府中也大有市场,阿登纳不得不对
此保持高度警惕。
进入1957 年以后,苏伊士事件的潜在影响暴露出来。英国和法国都先后
表示要发展并拥有自己的核力量。苏伊士危机中美国的态度显然大大动摇了
英法对美的信任,一种希望独立并摆脱美国的要求在英法两国盛行起来。英
国和法国都开始把发展独立核力量作为一件重要的政治事务。在1957 年的头
几个月里,整个欧洲都为了核的问题忙碌不堪,并且政治局势也日益复杂①,
英国和法国都不愿作出承诺,一旦拥有核武器,将把它交给北约组织来统一
指挥,他们对欧洲保护神美国和在它领导下的北约的信任度已经大大降低
了。英法还说:“我们虽然信任现在的美国总统和现在的美国政府,但是三
年后将由谁当总统呢?又将是什么样的政府在华盛顿承担责任呢?我们不可
能让我们人民的幸福和痛苦,取决于大洋被岸美国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
事情!”
英国人胆子最大,第一个唱出不谐音,他们一直不愿把自己的命运和欧
洲大陆捆得太紧,更何况欧洲防务要花钱,发展核军备也要花钱,两相权衡,
还是后者更重要。1957 年2 月,英国外长塞尔温·劳埃德在伦敦举行的西欧
联盟外长会议上提出,由于英国1954 年以来军费支出增长过快,经济面临危
机,所以不得不对它过去的防务方针作出实质性的修改。此言一出,劳埃德
立即遭到外长们联合一致的反对。人们毫不含糊地提醒他,艾登在1954 年伦
敦九国会议上曾代表英国承担了在欧洲大陆驻军的义务。比利时外长斯巴克
称英国这样计划的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他指出,如果有朝一日美国和
加拿大也采取同样的态度,欧洲的安全靠什么来保障呢?劳埃德避开了英国
核军备费用的问题,只强调英国经济面临崩溃。英国既然已决心一意孤行,
西欧联盟外长会议自然很难阻止英国继续推行它的计划。4 月4 日,英国公
布了修改防务方针的白皮书,对英国的莱茵军而言,新的计划意味着将其兵
力从原有的七万七千人减至六万四千人。5 月15 日,英国在太平洋的圣诞岛
上爆炸了第一枚氢弹,西欧联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一个有核力量的英国和一
支缩小了的英国莱茵军。
这是自苏伊士危机以后欧洲国家所表现的第一次自行其事,毫无疑问,
它对于阿登纳反复强调的西方团结又是一次巨大冲击。
从1957 年春天开始,由于56 年的双重危机而冻结的东西方关系也逐渐
① 此也包括有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和六国建立原子能共同体的种种问题。

松动,3 月份在伦敦举行的裁军谈判使东西方重新开始对话。裁军这个题目
由于同欧洲安全和德国重新统一联系在一起,使得由这三个问题组成的总题
目再度成为公众讨论和各国政府外交活动的中心。汉弗莱、诺兰、盖茨克尔
等人的建议再加上德国社会民主党1957 年5 月23 日提出的《德国计划》,
以及波兰外长亚当·腊帕茨基10 月2 日提出的中立计划,引发了这一年有关
使中欧地区脱离两大军事集团,即中立化的争论,”脱离接触”成了这一时
期有关欧洲安全讨论的核心。
形势的发展使阿登纳要贯彻他自己的德国政策已越来越困难。如果说西
方国家最初的立场是只有克服了德国的分裂,才能讨论裁军和安全问题的
话,那么,从1955 年日内瓦首脑会议开始,它们便在逐步偏离。日内瓦首脑
会议上西方承诺可以同时着手讨论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一年以后,在
伦敦裁军会谈中英法便宣布放弃裁军和德国重新统一之间的“关联”,这意
味着他们不仅放弃了德国问题的优先地位,也放弃了它的同等地位。1957 年
3 月,伦敦裁军谈判重开,各种中立化建议的提出必然会加剧这种危险趋势,
为了在1957 年9 月的联邦议院大选时给选民们一个有说服力的交待,阿登纳
决心再到美国以便制止这种政治态势的发展。
访问的时间是在5 月底。在华盛顿,阿登纳受到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
热情款待。艾森豪威尔甚至把他请到了自己的葛底斯堡农场作客。杜勒斯虽
然在很大程度上愿意照顾到阿登纳的处境,但他却不愿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作
出让步。杜勒斯详细地向阿登纳和勃伦塔诺解释了美国的裁军计划及其根
据。
美国看来真的要走裁军这一步,杜勒斯在这个问题上力图说服阿登纳。
根据当事人威廉·格雷韦的回忆,杜勒斯认为,苏联人也许真的对限制军备
感兴趣,因为像在美国一样,军备对苏联的经济来说也是个沉重的负担。按
经济能力看,苏联的负担远比美国更加沉重。而且苏联人无意用核武器来装
备东欧的卫星国,他们在最近一轮伦敦谈判中,甚至对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
了强烈的兴趣,并对不扩散核武器表示了关注。当然,杜勒斯也同意单凭苏
联的声明,并不应采取任何足以削弱自己地位的行动,但如果苏联的口头声
明同它的实际利益相吻合,西方就应当给予重视。从这一点出发,杜勒斯进
一步阐述了美国对视察与监督、核武器以及常规武装力量这三个问题的主要
设想。他说在核武器方面,美国首先谋求暂停发展和生产,非核国家应当放
弃购置和生产核武器,但并不强迫他们这样做,核试验要在视察和监督系统
建立后才能放弃。在常规武装力量方面,美国同意把自己的和苏联的力量固
定在二百五十万人的额度,联邦德国不在此例,而进一步裁减则要在解决政
治问题取得进展以后才谈判。最重要的是美国认为,要在欧洲规定同等的视
察区而又不强调和不固定德国的分裂是困难的,因为苏联方面肯定不会同
意。
阿登纳和勃伦塔诺勉强接受了杜勒斯的观点,但提出了尖锐的反问。阿
登纳追问杜勒斯:“苏联人真的准备达成裁军协议吗?以什么来相信苏联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