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醒狮 >

第16部分

醒狮-第16部分

小说: 醒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试验结果得来的,并不是搞程序的人甚至数学家能理解的。一般来说购买方不会去干这种事。因为你投入巨资得到了这个程序,也不能再卖出去的,你也不可能在使用许可证时把软件费用扣除,因此似乎是没有收益的。
    在2006年底王刚主持的专家论证会上有不少专家也不主张投入巨资破解这些“天书”。但是军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美国人当年在暗中把电脑病毒装入芯片中,再装模作样通过商人“偷运”进伊拉克,在作战时通过远程启动病毒发作,让伊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些引进设备的电脑中难道就没有暗中的名堂吗?用那些外来的电脑控制的武器系统总是让人不踏实。
    一位航空专家从另一方面提出:“现代战机的包括飞行控制、火力控制在内的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所占的开发费用份额越来越大,我军要开发自己新型战机也逃不出这一规则。控制所用的经验公式、经验参数都极难得到,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的连锁、制约条件更是难以周全。如果我们能得到苏-27的完整的控制软件,对我们的开发新机型的意义将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当年引进的目的也并不仅是增加空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借鉴,可是至今其核心、其‘大脑’还未被我们掌握。”
    另一位专家指出:“即使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改变苏-27的火控系统,只能被动地让我们研制的导弹系统适应它。一旦我们掌握了它的源程序就可以设计出更能发挥其效用的导弹来。”
    经过深入的讨论,王刚和军委决策投入巨大的力量来破译这些控制程序。
    东北某地试飞场7月23日
    一架国产化的苏-27――歼-11已滑行到了起飞跑道的端部,与以前的歼-11不同的是它安装了一颗“中国芯”――国产的综合控制系统。它的飞控系统、火控系统的硬件和操作系统都是国产的,它的软件也是移植过来的,在移植中去除了原来程序中的几处“暗门”,这些可能是程序员在调试程序结束后忘记清除的,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故意制造的。
    按照协议俄方支持苏-27及其发动机的国产化,至2006年底国产化率已达94%,可是剩下的6%除了燃气涡轮盘,就是它的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使用许可。俄方提供了软件的目标程序、使用说明和对外接口。项目组的目标就是把那个由一堆0、1组成的目标程序转化为结构鲜明的应用程序和参数数据库。
    这可是电子战部牵头的第一个大项目,项目组内电脑工程师和专家其实还没有航空专家和武器专家的人多。空军还专门拨了2架苏-27战机和全套的飞行员和机械师配合工作。其决心之大也是空前的。中国人的智力并不弱,据专家们的分析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智慧民族,关键是领导层的决心。
    从去年底起,大批各专业的博士、工程师、教授和专家调集到位,项目组为他们创造了最好的工作条件,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和测试/分析仪器。最幸运的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可以得到俄国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破译工作实际上由三大阶段构成。首先是电脑硬件及其操作系统,这些一般并不保密。完全可以定购的,俄国也想为自己的电脑打开市场。甚至用以编制应用程序的编程语言也是公开的,俄军采用的是一种G-语言来编制应用软件的。项目组比较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电脑专家很快掌握了俄国的军用电脑、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第二阶段就相当困难了。他们必须把0、1构成的应用软件目标码转化为G-语言编制的程序。大家都知道在一台电脑上应用程序编制的过程大致是:第一步把控制功能划分成几大块,第二步设计一个主控模块以调度各控制功能,并规定各控制模块之间的接口,第三步是编制功能模块。接下来则是繁重的调试工作,各功能模块要测试其能否完成规定的功能,然后调试主控模块能否实现系统的功能。测试中发现问题还得修改各程序模块,修改得不好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对于项目组来说他们不存在调试的烦恼,他们得到的当然是已经完成调试的程序啦。不过后来他们也吃了很多调试造成的问题的苦头:原来不少编程员在调试中发现问题后,不是重新编,而是采取“打补丁”的办法,问题虽能解决,可是别人就很难读懂了。好在为了程序的可维护性,一般不允许这么办。至于由多台电脑联网构成的控制系统,无非是将划分好的控制功能分布在一台台电脑上实现,它们的连接则是通过各种网络或数据总线来实现而已。
    大批的软件专家根据电脑的指令系统着手开发了一个反汇编程序,将程序部分转化成了可识别的语言程序,并将参数数据库分离了出来。下一步再接再厉开发了G-语言的反编译工具,终于将大块的程序转化成了一个个程序模块。
    最后的阶段却是最艰巨的工作,电脑专家必须在航空专家和武器专家的全力帮助下注解这些程序模块,有时必须通过飞行和射击试验来确定各模块的接口、控制用的经验公式和控制参数。这时俄国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在帮助我国开发火控系统和飞控系统时提供的公式和参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与他们进行的深入讨论帮助专家们搞清了许多问题。历时7个月,耗资7亿元,项目组终于剖析了苏-27的综合控制电脑的软件。期间的遭遇困难、专家们废寝忘食的工作情景实在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书。一旦获得了带有详细注解的全部控制程序,移植到我军的电脑网络系统上就只是工作量的问题了。需要指出苏-27的控制程序是在多年前编制的,我们掌握后将它们移植到我军最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中,其运行速度和可扩展性大为提高,就其硬件而言比俄国的要先进得多了。
    通过试飞,安装了国产电脑的歼-11战机顺利地通过了各项测试。这一步为今后掌握其他各型苏-27系列战机的综合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当然项目组的收获决不仅是排除了控制系统的“暗门”,提高了电脑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扩充性。航空专家和导弹专家的收获都是极为丰富的。为我军新型战机的开发提供了珍贵的经验,节省了难以计数的资金,并提升了我军战机设计的水平。
    南昌直升机测试中心试飞场8月29日
    直升机的飞行控制要比固定翼战机还复杂,卡-50武装直升机综合控制程序破译项目组得到了苏-27项目组的支持和帮助,大大加快了破译的进度。卡莫夫集团的这款特殊的同轴反转双旋翼直升机与卡-27反潜直升机、卡-31预警直升机的发动机-旋翼系统基本相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意义很大。当年设计师们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解决了该型直升机着陆时的颤振问题,他们的试验成果全部凝聚在飞控程序之中。我军的项目组同样历尽千辛万苦破解了程序中包藏的秘密。并将它们移植到我国的电脑网络系统中去。用国产电脑代替了俄国提供的电脑。
    今天试飞员驾驶着装有“中国芯”的卡-50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严格的测试,确认了项目组的成功。
    一个月后,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美国“黑鹰”直升机也换上了“中国芯”的电脑系统。虽然我国引进的美国武器系统不多,但是这是一项奠基性的工作。今后一旦得到了美制的武器系统,就能较快地掌握它。而且美国人更会搞鬼。在“黑鹰”的控制系统中确实有不少“暗门”,尽管看来不像是故意设置的,终究是些隐患,都被我们清除了。飞行员们可以放心地用它们执行特殊的任务了。
    通过二大项目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国的电脑专家还掌握了俄、美两家电脑专家不同的设计风格。俄国的电脑工艺水平略差些,但是程序设计人员与航空专家和火控专家的结合更好些,控制程序相当简捷,所以同样能拿出好东西来。美国人的程序模块结构搞得好些,系统扩展或变化时程序的改动量较小,而且调试的周期会短些。当然我国的航空专家和火控专家的收获就更大了,他们十分感叹地回顾道:“这一下,国产化才搞到了深处。电子战部的专家立了大功,挖出了藏在深处的隐患。”
    我国的电脑产业在硬件方面限于基础设施的水平,与美日等电子工业强国相比有相当的差距。经过极大的努力,大批量生产的芯片的集成度略低于国际主流产品的十分之一。但我国的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完全弥补了硬件方面的差距。其实,这也不是我们独创的,德国人二十世纪末推出的著名的209-1500潜艇的先进的火控系统的电脑,就是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的三片芯片构成的,珍贵的是其中的软件,据专家估计,其软件比硬件要贵上100倍都不止。而且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硬件你自己可以到市场上去买,软件你只可以用,其中的秘密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西安飞机制造厂10月24
    金龙电池及其在武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让电子战的专家们思路大开。保障战区的通讯和信息传输通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当今的作战环境中,预警机与地面、战机之间的敌情通报,指挥部与深入敌后的突击队之间甚至各突击小分队之间等等对通讯和数据传输的需求都很大。通过近地卫星进行转接有时段的限制,要求的发射功率也较大。
    美军在本世纪初开发了名为“太阳神”的无人驾驶飞机,它有七十六公尺的翼展,比波音七四七还大,但它只重九百公斤,起飞速度不到五十公里时速,最高飞行时速一百六十公里。飞行高度达二万四千多公尺,比任何螺旋桨飞机都飞得高。它还计划飞行到三万多公尺,这将比任何飞机都飞得高。在白天将由太阳能电池板驱动;夜里则由一种包括燃料板在内的新型能源储存系统提供动力。在2003年,就实现96小时的不间断飞行。后来加装上新的能源储存系统,试图取得重大突破-使其滞空时间达数月,但至今未能成功。在夜间要停止工作数小时。当年设计时,每架飞机可向40英里地区内互联网使用者提供相当于2000路的高速联接线路,现在已提高到8000路。实际上它的最大用户是军方。
    西安飞机厂早在2005年中就开始挑战这款“太阳神”无人机,但是在结构材料和电池这二大难关前进展不大。在拥有金龙电池这一强大的电源后,又接到了电子战部的委托,进度大大地加快了,样机“飞天”号今天可以试飞了。“飞天”的外形十分奇特,机身是个大圆盘两边伸出了巨大的机翼,翼展达55米,2台细长的变频电机几乎就埋在高升阻比的机翼中,驱动2副螺旋桨,采用推进方式。在圆盘后伸出一根细长的杆子在末端安装了面积颇大的水平和垂直尾翼。它没有起落架,放在一辆起飞车中。它与起飞车还有一个电源插头连接起来,在地面上测试和启动螺旋桨均由起飞车供电,在脱离起飞车升空时插头才脱落。起飞车加速到55公里/小时飞机就可以起飞。着陆的方法也很绝,在地面上张设了一张巨大的双层尼龙网,下面还衬了充气袋,返航的飞机飞到网上5米处,电机立即停转,飞机触网落地,由于接触面积很大,冲击并不严重。安装在机翼前缘的250公斤金龙电池足以让它飞行120小时,暂时机翼上覆盖的是超轻薄膜材料,以减轻重量,将来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进一步延长留空时间。
    圆盘形的机身内是大量的通讯电子设备和接收/转发天线,金龙电池提供的优质电源支持它们长时间工作。这次试飞并未安装这些设备,只是安放了同等重量的配载,但是这个机身已经被运-8吊运到高空做过试验。它可以支持2000路高速数据通道加上2000台军用数字式电话手机同时通话。
    试飞极为成功,起飞车加速到55公里/小时“飞天”就在2副螺旋桨的推进下轻盈地升空了。它被加速到150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飞行仍十分稳定。经过45分钟的爬升它终于升到了设计的25000米高空,成为飞得最高的国产飞机,此时它的速度为11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根据试飞大纲,向它下达了加速爬高的指令,它成功地飞到了26000米的新高度,飞行仍然很稳定。电机并不需要空气助燃,而且变频电机在高空以高速驱动螺旋桨,以适应高空的稀薄的大气,不需要复杂的变距装置来调节桨距。
    接下来“飞天”回到了25000米的工作高度,在高空作定点飞行,在GPS定位系统和自动驾驶仪的作用下,如同预警机一般准确地以“8”字形航线绕2个300米半径园飞行。之所以能这样飞行,在于设计师以2台电动机差动推进增加了转向的力矩。对于地面或空中的通讯用户来说,它如同一个超高空的电讯转播台,可以为65公里范围内的用户服务。经过长时间的飞行后,“飞天”提前返航了,触网的一刹那十分惊险,由于它没有燃料消耗的问题所以着陆时仍是980公斤,在着陆缓冲网的周边有6个定位微型雷达,不断对它精确定位,指挥台向它发出控制指令,让它准确地飞到网上5米的高度,电动机停机,螺旋桨被固定,襟翼放下,飞机几乎是垂直落入网中。由于这一重量是分布在很大的面积上的,冲击并不强烈,飞机完好无损。今天的试飞十分成功,飞机设计组极为兴奋。他们的挑战初步获得了成功,长时间飞行可以大大扩阔应用范围,其中电讯业上的应用被视为重大的经济动力。
    3天后安装了全部电讯设备“飞天”再次升空,等它定点后,地面和空中的通讯设备全部开动,证实了它的功能。实际上这是一个多功能的高空平台,用户可以在机身内安装各种设备。电子战部的专家还利用它那巨大的机翼放置了侧视雷达的天线,在25000高空沿着边境飞行可以扫视对方50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强大的发射功率和机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可以得到0。5米以内的分辨率。当然飞机不再能飞行那么长的时间了。
    西安飞机厂的设计师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