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醒狮 >

第344部分

醒狮-第344部分

小说: 醒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俄国提供了一架“奥兰”级地效飞机,他们既是为了得到一笔巨款,也是看到了金龙电池在这款飞机上的应用前景,希望合作改进这款突击武器。电动螺旋桨对这款飞机的改进就如同对直升机的决定性改进,任何人都可以想见,“奥兰”级地效飞机飞行时,那10台涡轴发动机的惊人巨响,在海面上那是可以传很远的。我军的研制人员要从小型地效飞机一下子跳跃到大型机难度是极大的,这决不是把图纸放大一下能奏效的。好在有前些年的技术储备,又得到聘请来的俄国专家的指导,而金龙电池和镁钠合金起的作用如同在电动直升机上那样突出,令俄国专家也惊叹不已。
    去年中项目组就拿出了我国的第一款大型地效飞机“昆鹏”号,它绝对不是“奥兰”级的翻版,由于采用镁钠合金的全焊接结构,强度提高、自重减轻,耐腐蚀性极强,而且没有铝合金的金属疲劳问题。底板也得到了加强,可以搭载1辆08式主战坦克或勒克莱尔坦克,再加300名战士。8台电动螺旋桨发动机采用柔性减噪音导管,噪音大幅度降低,而且基本上没有红外特征。速度55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10米,航程则提高到4500公里。自卫武器除了热焰弹、舷外干扰机和箔条弹等被动防御装置,还有2座双37近防炮和2座四联装“海红旗-7”发射架。一般的反舰导弹无法对付如此高速的目标,而空空导弹又难以在如此低空发挥作用,所以它有很高的生存能力。到3月中旬能有4架“昆鹏”级服役。
    此时“望湖”级的改造项目组也传来喜讯,改造后的“望湖-II”已定型投入批产。它能搭载1辆“电甲虫”步兵战车,再加60名战士,时速280公里,巡航高度10米,最大航程2400公里;配备1座双37近防炮。预计到3月中能生产20架“望湖-II”地效飞机。
    它们除了用于登陆、机降、运输补给,还可用于反舰作战、反潜作战、扫雷布雷、侦察巡逻。
    两栖登陆战的另一款利器当推军用气垫船,主要是全垫升气垫船,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1代气垫船的特点是全铝结构;第2代气垫船以铝与复合材料混合型的;第3代气垫船以英国ABS气垫船公司的M…10气垫船为代表,船体采用先进的凯夫拉三种。军用气垫船在军事上的主要用途是冲滩登陆和后勤支持。
    我军在本世纪初装备了30艘722-2型气垫艇,它以80多吨的排水量能搭载45吨的载荷性能也相当可观了。还从俄国引进了10艘150吨级的“德萨拉”级气垫艇。俄罗斯在气垫船方面的发展一向执世界的牛耳,除了德萨拉级气垫船之外,还有著名的“鹳级”大型气垫船。去年我方购买了10艘俄军准备退役的“鹳级”,它们是1971年开始陆续服役的,当时在西方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排水量为220吨,全长47。8米,宽17。5米;2台24000轴马力的燃气涡轮机驱动2组正反桨的推进螺旋桨和2台升力风扇,最大速度70节。可以搭载2辆T54/T55中型坦克和200名陆战队员。有4座30毫米的近防炮作为自卫武器。当年前苏联制造了20多艘。后来在1986年就推出了更强劲的“Pomorik”气垫艇。
    上海的MARIC研究所在气垫艇的研发上有5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他们在于2007年中受命要借助金龙电池、镁钠合金等新材料、新技术在气垫艇研制上要有所突破。在中央的支持下他们已经引进了一艘俄制“Pomorik”型气垫登陆艇,它是1986年开始投入现役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艇之一。全长57。60米,宽25。60米,排水量550吨,载荷30吨。3台8826千瓦燃气涡轮机驱动推进螺旋桨,2台8826千瓦的驱动升力风扇,最大速度60节。首先由中俄双方专家合作为其改装了金龙电池为核心的供配电系统和半导体空调系统,并出售给俄国。研究人员设计以镁钠合金建造艇体,并在关键部位加装钨网装甲板;以金龙电池全电推进的航空级的电动螺旋桨作主动力,既消除了红外特征,又大幅度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又与俄国的“Almaz”中央船舶设计局合作研究深围裙和柔性减噪音螺旋桨导管这二项前卫技术。可以把气垫高度由1。5米提高到2。1米。
    通过这些改进这款总重550吨的气垫艇的载重量由30吨提升到75吨,航速保持60节的情况下,主机功率可降至一半,航程则可提高到1200公里,成为一款比较先进的第三代气垫艇。气垫艇航行时惊人的噪声也消失了。不过俄国将在金龙电池和镁钠合金方面依靠我国的供应。
    而我国研究人员则经过不懈的努力破译了“Pomorik”级的综控系统的程序,掌握了大型气垫艇的关键技术。自行设计的08-1型大型气垫艇足以列入第三代的先进行列:总重560吨,载重90吨,可搭载08式主战坦克;航速60节,最大航程1800公里。镁钠合金艇体耐腐蚀性、抗金属疲劳都是一流的。电动推进和电动升力风扇消除了噪音和红外特征,还提高了推进效率。关键是造价还比引进的低到1/3,有利于部队的大量装备。去年底完成了试航。只是还未能建造好生产线,到3月中旬只能生产出2艘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所以又从俄国购买8艘改进型的“Pomorik”,再购买生产8艘的生产许可。
    改进“大沽”级的项目组的进展要快得多,首先是在去年中就完成了30艘原有气垫艇的改造,换上了电动螺旋桨和升力风扇、半导体空调系统,小型相控阵雷达、雷达/激光告警器等装备。降低了噪音,还把最大航程延长了一倍。更大的进展是全新设计的“大沽-2”级,在去年中定型,并在海南岛、广州、东北的晖春建造了生产线。这是一款不俗的中型气垫艇,排水量85吨,载重45吨,可搭载轻型坦克、步兵战车;全电推进,电动螺旋桨和电动升力风扇,最大速度48节,航程900公里。装备一座双37近防炮。到3月中可有40艘服役。
    吕部长指出,由于形势紧迫地效飞机和气垫登陆艇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陆战队的需要,可以说这次只能是对这些装备的实战考验。那么这次台海战役的常规两栖登陆装备都是些什么装备呢?
    作为越海投送兵力的装备就快速性和效率而言当推运输机了。在近年来的连续征战中,我军展现的远程兵力投送能力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我军的1架Y-21和1架俄制KP-860货运型,载荷300吨为世界之最;12架“鲁斯兰”也非同小可,载重量为175吨。它们都是可以搭载重型坦克或远程防空导弹的。拥有的80架Y-14,绝大多数为电动螺旋桨型,载荷46吨。战术运输机的主力为Y-8M,有各种型号200架,载荷为22吨。还有不少Y-7,载重量为5。5吨。它们一次足以投送1个空降师及他们的全部装备。它们基本上不必占用前线的基地,可以由我国中部腹地直接飞抵台湾岛。当然,动用它们的前提是掌握台湾海峡的制空权。
    陆战队和陆航集团军的突击兵器则是直升机群,我军直升机的数量已经远超俄军占了世界上的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的直升机厂完成了对2700架米-8、米-17进行电动旋翼的改装的壮举,而且还有“超额”――又从独联体和东欧搜购来的240架旧米-24进行改装,当然还有对170多架美制“黑鹰”旧机的改造。由于高强度战争的消耗,经改装的米-17系列还剩下2400多架,米-24有200多架,黑鹰连同自己购买的还有160多架,实战证明电动的直升机要比涡轴发动机的经用得多。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当然是从印军――这个新任的“运输大队长”那里得到的,数量同样惊人:如前所述有340架“虎”式、350多架“长弓阿帕奇”,70余架OH-58D,不过最珍贵的是48架纵列双旋翼的CH-47D,这是美军的独家秘技。后世的军事家评论,中国的陆航军团是从改造“旧货”中突然膨胀起来的。
    当然我国的直升机工业也不遗余力地为陆航军团打造了一系列不俗的新锐利器:120架WZ-10M、100架WZ-12,…。300多架Z-9原先都进行电动旋翼改装后转为民用了,在战时当然会民转军的。
    只要粗略地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支力量确实惊人:
    -80架Z-14,可以运送40辆22吨的07型轻型坦克――它们是最适合台湾地形的战车,瓷钢车体和钨网装甲、金龙电池驱动,其105毫米坦克炮加贫铀穿甲弹,令它们可以在台湾纵横驰骋;还有40辆红旗-15防空导弹车。
    -120架Z-1L以5。5吨的载重量可以搭载120辆新型“电甲虫”微型步兵战车。
    -160架电动“黑鹰”可以挂载160门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
    -2400架电动米-17的载重量为4。5吨,有1600架是运输型的,每架可搭载战斗全重为3。4吨的TJ-1轮式战车加10名战士,或搭载44名战士。那么可以搭载1000辆TJ-1和4万名战士!另外800架是武装运输型,每架装备2挺12
    7毫米机枪和2个火箭巢,还可搭载16名战士。那么它们可运送12800名战士!实际上当然不会运送那么多战士,而是搭载大批超轻型榴弹炮、迫击炮、“小强龙”越野车、弹药等。
    这支庞大的垂直登陆的将得到350架电动“阿帕奇”、340架“虎”式、大批WZ-10、WZ-12、WZ-13等武装直升机的低空火力支持,而军、师、团、营级都可以在WZ-15上设立空中分指挥部。台军的陆战旅和3个空中骑兵旅只是他们的一碟小菜。
    吕部长指出:“…由于近些年直升机工业全力转向海军专用直升机的制造,我军庞大的陆航直升机群存在二大问题,一是,旧机多;二是,武装型、运输型和多用途型的比例不当。不过它们都是久经战阵考验的,能力也是惊人的。它们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1个陆航集团军和1个陆战师的全部人员和装备送到台湾岛投入战斗,并提供足够的低空火力支持和保障随后的补给。我军的装备早已不是60年前,面对长江也要作为“天险”来对付的,既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辽阔的印度洋不能阻挡我们的进军步伐,台湾海峡对于我军只是一跨而过的小河沟,我们必将胜利地跨过海峡铲除盘据在台湾岛的分离势力。”
    吕部长的豪语激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以我国目前的条件,作为两栖登陆作战投送工具的主力还是登陆舰艇,尤其是主战坦克和重型防空导弹主要得靠它们来运送。它们的优点是运输量大、费用低,我军即使以30万兵员登陆作战,每天的消耗也是惊人的,作战初期更是难以得到就地供应,就得靠舰艇的运送。登陆舰艇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由于速度较慢,需要10-14个小时才能越过海峡,容易遭受空中打击。
    我军已经确定了要大规模建造重型两栖战舰,目标瞄准的是美军的25000吨级的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舰,只是涉及设计、建造、试航等步骤,要实用化还得有待时日。目前只有自制的“广州”级两栖舰2艘,那艘建下不朽功勋的“广州”号部署在印度洋,南海舰队刚得到了第二艘“福州”号。从欧洲引进的通长甲板两栖舰:2艘法制BIP19级、2艘西班牙的“实施者”级均部署在印度洋。2艘英制的两栖舰改装后为南海舰队接收,命名为“秦山”号和“琅琊山”号,它们每艘可搭载8艘登陆艇,有强劲的指挥系统。这些新锐两栖舰数量太少,这次也是实战练兵性质参战,以利对它们的进一步改进。而且专家们指出,以电动直升机的长航程而言,200-300公里宽的台湾海峡不一定需要两栖舰作平台,由大陆一侧的洞库基地出击或得到补给也是可以的。
    我军为了满足两栖作战的需求,早自1955年便开始发展新的登陆舰艇,建造大量的中小型登陆艇、战车登陆舰或两栖突击舰,到本世纪初两栖突击舰艇超过500艘组成的约240艘的登陆艇群。
    当然预备役登陆舰艇的数量也很庞大,除了自己建造的上述舰艇老旧退役的,居然还有13艘美制山;可能是世界上硕果槿存的此类美制两栖舰艇。
    令国际战略家不解的是,自从宣布了统一的截至日期后我军并未大规模制造此类舰艇,仅仅增加了2艘072II和一些榆海级。要知道台海登陆战可能是二战后最大的两栖战啊,完全会超过朝战时仁川登陆战的强度。我军上层意识到此类登陆舰艇不久将退出两栖战的主流,决定以最高效的改造手法来突击提升我军的两栖输送能力。近年来东南沿海的几十家中小型造船厂被军方征用,对所有的登陆舰艇,包括部分适用的预备役舰艇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改造。首先是动力部分全部换上了全电推进的系统,全部加装有三防能力的半导体空调系统,此举化钱不多,效益极大。
    舰艇用的电动机重量不用讲究,电机的防水问题也不难解决,就是金龙电池贵一些。改造后危险的噪音和红外特征消失了,舰员可减少,他们和搭载的突击队员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速度还有了不小的提高,大中型的可提高2节,小型的则可提高3-4节。小登陆艇群的改善最明显,原来机声震耳、潮湿、闷热的舱室,变得安静、明亮、空气清新,那些小艇还增加了载重量。由此还“挽救”了大批退役的舰艇,因为它们绝大多数的问题是因为复杂的动力系统故障太多,现在反正是要拆除的,也就无所谓了。
    其次是加装“北斗”卫星导航装置和数据链,并为9艘琼沙级和8艘072型加装了瓷钢制作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以起降CH-47D等型直升机。
    自卫、压制武器系统也作了重大改进,25艘大型登陆舰装备了防空和登陆指挥系统,可以通过数据链统一指挥舰队的防空武器,航渡时在中低空构建有效的防空网络。也能在抢滩登陆时协调舰队的压制火力。而中小型登陆舰艇则有一半换装了大口径火箭炮如83式273毫米火箭炮、A-100式300毫米火箭炮等,大大加强了压制火力;另一半则换装了“雷霆30”超级速射高炮,在协同指挥下多艘艇的集射火力在3000米低空有很高的命中率。
    我军只化了很少的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