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草莽英雄 >

第86部分

草莽英雄-第86部分

小说: 草莽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想,法云庵的护法是陆炳,以此渊源,心云老师太必与陆太婆熟识,也一定要看陆炳的面子,卖她三分帐。所以托她去向心云有所关说,事必有成。

“总管,这件事我一定可以办得很漂亮。不过,有个人,要请总管先给她一个面子。”接着,朱友仁细叙了陆太婆的来历。

“可以,可以!既是锦衣卫陆大人的长辈,赵大人也应该有一番礼貌!”赵忠想了一会,取了一张赵文华的名贴给他,教了他一套话,又叫他备办四色仪礼,马上到平湖去看陆太婆。

※※※

“我是赵大人叫我来的。”朱友仁说,“赵大人早就听说你老人家了;他说,锦衣卫陆大人跟他的交情,同弟兄一样,既是陆大人的长辈,就是他的长辈。不过,钦命在身,行动受限制;再说又是堂客,不便来拜。听说我常在府上走动,所以特地派我来给你老人家请安。”

陆太婆象一般外场人物那样,最好面子;听得这番话,大为高兴,“真难为他!‘请安’二字不敢当。”她说:“我倒也常在想,赵大人是世交,应该请他吃顿饭,也算地主之谊。不过我女流之辈,惊官动府,怕有人说闲话。现在赵大人看得起我,友仁你看,我怎么样尽点道理?”

“话到了就可以了。你老人家不必再费心。”朱友仁起身呵一呵腰,“太平,来看看赵大人的四样礼。”

四样礼并不贵重,缎匹、鞋帽、拐杖之类,都是小辈孝敬长辈常备之物。因为如此,陆太婆更觉得赵文华有意思,连连说道:“真正不敢当!一定要退回给他。”

—023—·高阳历史小说系列·“那,”朱友仁摇摇头,作个告饶的姿态,“你老人家不要出难题目我做。如果你老人家不收,退了回去,赵大人不会想到是你老人家谦虚,一定说我不会办事。”

“这话倒也实在,我只好老实受了。”陆太婆接着又说:“听说你在赵大人那里很得意,做了官没有?”

“保上去了!这趟军功案子很大,保的人多,准不准还不晓得。”

“一定准的。皇帝很看重赵大人,没有不准你的道理。恭喜,恭喜,你要做官了。”

“这个官,”朱友仁有些抑郁,“还不知道做得成、做不成?”

这又是何缘故?陆太婆的经验阅历,非一般足迹难得出大门的老太太可比,心知朱友仁话外有话,便很沉着地说:“怎么会做不成?你慢慢说个道理我听!”

朱友仁想了一下问道:“太平,巡抚衙门的罗师爷,想来总知道?”

“是不是会做墨的那个‘徽骆驼’?”

浙西称徽州人叫做‘徽骆驼’,朱友仁只知道罗龙文是徽州人,却不知道他会制墨,只好道出名字:“罗师爷叫罗龙文——”

“对了!就是他。”陆太婆问说:“罗师爷怎么样?”

于是朱友仁细叙缘由,提到赵忠交付的任务,他愁眉苦脸地说:“太平知道的,法云庵清规最严,我连庵门都进不去,哪里还谈得到见心云老师太?不见当家,毫无用处。这桩差使办不成功,让赵大人知道了,你老人家倒想,他还会给我官做?”

“原来如此!”陆太婆慢吞吞地说,“我也听说,赵大人有时气量很狭,容不下人,说不定会对你不高兴。”

“一定不高兴!”朱友仁趁机恳求,“太平,你老人家要提拔提拔我。”

“提拔二字不敢当,只有赵大人能提拔你。”陆太婆沉吟了好一会说:“心云老师太,我跟她倒也说得上话。不过,这件事恐怕跟你说的情形不大一样。”

“怎么不一样?”朱友仁愕然,“太平,请你吩咐下来,说明白些。”

“说起来象是罗师爷讨好赵大人,倘或赵大人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或者虽然知道,可不怎么看重这件事,倒象我们不相干的人在瞎巴结。这样子,就太无味了!”

“不会的!赵大人最孝顺,这样的大事,他哪有不看重的道理。”朱友仁忽然明白了:陆太婆是要在心云老师太面前显显面子,便即问道:“太平,你说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家知道,赵大人很看重这件事?”

“那很容易!”赵大人如果真的看重这件事,自然要到法云庵去拈香,当面给心云老师太道过谢。那一来,满城文武也会去道喜,补祝赵老太太的生日,庵门前摆满大官儿的‘导子’,岂不是大家都知道了。”

原来陆太婆要借此耍耍手面,这是朱友仁所料想不到的。但细细想去,这一来赵文华当然很高兴,赵忠与罗龙文亦有面子,而自己的才干,也就在这一场热闹之中,大大地露了一露。皆大欢喜之事,何乐不为!

想停当了,朱友仁很兴奋地答道:“好!太平,我们一言为定。”

“你先不要高兴,满饭好吃,满话难说,你不如回去先跟赵总管商量妥当了,再来跟我接头。”

“是!”朱友仁听她这么说,就索性不客气地钉一句;“太婆,我有句话,你不要动气;我那面说好了,万一心云老师太——”

“你不必说下去了!”陆太婆打断了他的话,“一切有我!”

“是,是!我是多说了的。”朱友仁兴冲冲地告辞而去。“慢慢!慢慢!”陆太婆搁住他说,“我跟你一起到嘉兴去。”

“这表示了很负责的态度,朱友仁更为欣慰,陪陆太婆坐着她家自造的画舫,直航嘉兴,一路殷勤陪侍,哄得陆太婆笑口常开,更愿替他帮忙。

“友仁,”将到嘉兴时,她说,“你索性跟我一起到法云庵,听我的回话好不好?”

这原是再好不过的事,但朱友仁别有顾虑——王翠翘落发的那天,他曾上庵骚扰,怕那里的比丘尼认出他的真面目,彼此尴尬。所以踌躇着难以回答。

“怎么?你有啥为难的地方?”

既然已看奇他的心事,只好实说,不过有关王翠翘的一切,自然不必明言。他只怨荒唐,说法是喝醉了酒,心里糊涂,曾到法云庵门前闹过一场,自觉无颜上门。同时要求陆太平,不必向心云提其他的名字。

“你也是!”陆太婆谅解了,“那,那就各走各路,明天上午到我女婿家来听信。”

※※※

听完朱友仁平湖之行的经过,赵忠怔怔地发愣,然后望着窗外,只见双眼乱眨,好半天都不开口。

这个态度很奇怪,朱友仁百思不能索解,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总管,陆太婆的话,你老不便跟上头去说?”“不是!”赵忠答说,“这时候也没有办法跟你细谈,请明天一早,务必来一趟。”

朱友仁狐疑满腹地答应着,作别而去。赵忠便亲自去访罗龙文——由朱友仁的话,触动了他的一个念头,而这个念头要化为事实,非得罗龙文出力不可。

说了朱友仁去访陆太婆的经过,赵忠紧接着说:“我在想,我们那位主儿,总算很帮胡总督的忙,而且临走之前,样样从简,替地方上省了许多事。大家也应该表示一点意思。现在倒有个很好的题目,索性在法云庵替老太太补祝一祝寿辰。你看,如何?”

“好啊!怎么不好!原来大家就要公饯,一举两得,热闹热闹,让华公高高兴兴班师,将来也好多照应照应浙江。”

“就是这话嘛!不过,这件事要个人出面。”

罗龙文略想一想答说:“还不止一个人出面!请总督、巡抚、文武大员一同发起公祝。这件事这样,我跟你两个合办,如今第一件事归我,我马上跟胡总督去说,请徐文长好好做一起公平,立刻发了出去。至于在法云庵铺设寿堂,那就归你了。”

“好!就这样。不过,要定个日子,不宜晚,可也不能太早,不然筹备不及。”

“今天九月初二,我看定在重阳,如何?”

“日子稍为紧促一点。不过,重阳这个日子太好,大家赶一赶吧!”

“当然要赶。”罗龙文说,“一切费用,打它一万银子归发其人公摊。不够再想办法,老大,请你放手办事!我们把它弄漂亮一点。”

计议停当,分头办事。罗龙文去见胡宗宪,细说究竟,自然没有不同意的。当时便写信给浙江巡抚阮鹗,联名发起,分函文武官员,到齐拜寿。同时又请徐文长做了一起四六文章的寿序,用朱红洒金笺工楷缮正,精工装裱,由胡宗宪带着罗龙文,亲自送到赵文华那里。

赵文华早已从赵忠那里得知其事,口中谦虚,心里却着实高兴;所以一见胡、罗两人来送寿序,非常客气,满面笑容地不断称谢。

等将裱好的寿序悬挂起来,少不得细细欣赏一番。寿序一共裱了十六幅,而正文只占四幅——这是罗龙文的主意,由胡宗宪、阮鹗领衔,将文武大小官员的名字,通通列在上面,好让赵文华看了过瘾。

果然!赵文华是颇为感动的神情。看完落款的姓名,回头再看正文。徐文长的手笔,自然不凡。赵文华看一句赞一句,反反覆覆看了三、四遍方始命赵忠将寿序收起来,到齐送到法云庵去悬挂。

丢开这一段,谈到祝寿以外的事,赵文华立即想起一件事,“汝贞,”他说,“你来得正好,我有一通文件给你看!”

“这通文件是个手卷,一望而知是倭人的书写方式,打开一看,入眼便感诧异:“是汪直的信?”

“不是信,是一道奏疏。你先细细看完了再说!”

因看到罗龙文关切的神色,为让他亦能先闻为快,胡宗宪便不看而读:“‘带罪犯人汪直,即汪五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民,奏为陈悃报国,以靖边疆,以弭群凶事:窃臣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贼党侵扰情事,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屡立微功,蒙蔽不能上达,反遭藉没家产,举家监禁之厄,臣心实有不甘。’”念到这里,他抬眼说道,“看来是告我的状!”

“请往下念!”罗龙文说,“看他如何自辩?”

于是胡宗宪接着念道:“‘连年倭贼犯边,为浙直等处患,皆贼众所掳奸民,反为响导,劫掠满载,致使来贼闻风仿效,纷至沓来,致成中国大患。旧年四月,贼船大小千余,盟誓复行深入,分途抢掠;幸我朝福德格天,海神默佑,反风阻滞,久泊食尽,遂劫本国五岛地方,纵烧庐舍,自相吞噬。’”

到这里胡宗宪又要停下来了,“有这样自相吞噬的事吗?”他问罗龙文:“似乎没有听说过。”

“这大概是汪直颠倒是非!”罗龙文答说,“那时他盘踞在五岛列岛,倭人认为上了他的当,心怀不忿,有所报复;所谓‘自相吞噬’如是而已。”

“原来如此!”胡宗宪又念:“但其间先得渡者,已至中国地方,余党乘风顺流海上,南侵琉球,北掠高丽,后归聚本国萨摩州尚众。此臣拊心刻骨,欲插翅上达愚衷;请为说客游说诸国,自相禁治。”

接下来是叙述日本的近况,汪直写道:“日本虽统于一君,近来君弱臣强,不过徒存名号而已。其国尚有六十六国,互相雄长。其犯中国之贼,大致出于沿海九州,其他十有二岛,臣已遍历,劝自约束,今年夷船殆少至矣!”

“华公,”胡宗宪有些气愤了,“这不是胡说八道!照他所说,华公亲领大军南下剿倭,一无用处;夷船少至,是他的功劳?”

“后面还有大言不惭的话,你先看完了,我们再谈。”

汪直这段大言不惭的话是:“臣料九州诸夷,经臣抚谕,必不敢仍请攻犯。臣当自五岛征兵剿灭,以夷攻夷!此臣之素志,事犹反掌也,如皇上慈仁恩宥,赦臣之罪,得效犬马之微劳驰驱,浙江定海外港,仍如粤中事例,通关纳税,又使不失贡期;宣谕诸岛,其主各为禁制,倭奴不得复为跋扈,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敢不捐躯报效,赎万死之罪。”

看是看完了,胡宗宪却有茫然之感。里面有些话是胡言乱语,却也有些话,如最后一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显得相当动听。同时这通文件的来历不明,赵文华的态度亦很暧昧,使得他无法对这件事表示意见,只有默然等待。

罗龙文却颇有领悟,看胡宗宪不作声,便帮他发问:“赵大人,这是汪直请大人代递的奏疏?”

“是的!今天刚接到。”赵文华问道:“汪直是不是有个养子叫毛海峰?”

“是的。”罗龙文答说,“又叫毛烈。”

“这个稿子,就是毛海峰送来的。”

“毛海峰当面所呈?”

“不!”赵文华说:“他要见我,我没有理他,派赵忠代见的。”

“另外总有话吧?”

“对!另外有句话,如果我愿意为汪直代奏,毛海峰还有话要当面跟我说。”

“那么,”胡宗宪接口问道:“华公何不就接见他?”

“此事须慎重!第一,我不明白,为什么有话一定要当面跟我说?第二,我不知道汪直什么意思?先得跟你商量一下。”

听得最后一句,胡宗宪深感欣慰;也觉得赵文华确以至诚相待,因而很恭敬地说:“华公如此存心,感激之至。”

“我一向没有拿你当外人。”

“是,是!我不能不知道。”胡宗宪指着罗龙文,“小华也不是外人,他的脑筋好,让他参谋参谋!”

等赵文华深深点头,与胡宗宪一起将目光投注过去时,罗龙文起身来,甩一甩衣袖,整一整衣冠,朝上长揖到地。

“这,这是干什么?”赵文华问道:“何以多礼?”

“为国相贺!”罗龙文庄容答说:“两公推心置腹,精诚相见,真正是国家之洪福,百姓之大幸,安得不贺?”

若说是对大人物的恭维,这话也用得上,但此时此地,此人此事而有此言,决非泛泛的恭维。所以赵、胡二人不表接受,亦无须谦虚,只聚精会神地等他说下去。

“汪直已托陈可带回话来,颇有投诚之意,只是必须明山和尚去接头,他才肯深谈。这件事是总督在办,汪直托陈可带话,亦是带给总督。既然如此,两公请想,汪直是不是应该静等陈可的答复?”

“我所不解者,就在此!”赵文华问,“是不是你们那里回绝他了?”

“不,不!”胡宗宪答说:“我们正在找明山,果真找不到,也会另外派人跟他去接头。能不动兵革而就抚,总是好事,怎么可以绝人之路。”

“那就怪了!汪直何必多此一举?”

“在现在看,是多此一举。倘或赵大人不以汪直的来稿相示,则此举就不为多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