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集-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禁像重逢久别的旧友那样,伸出手去,叫了出来:
“好呀!姑娘们,慰冰湖怎么样了?”
在这一声招呼下,顿时满屋子活跃起来了,我的矜持和她们的腼腆,一下子都消失了!
这些大学生都是二十上下年纪,最大的就是那位中文系的助教,和我到美国那年的岁数一样
——二十三岁。其中还有一个学生,是今天在北京过她的十八岁生日的!
我们的谈话是热闹而杂乱的。我问起我的老师们,这些学生是已经不认识了或者只听到
那些名字。我住过的宿舍,除了闭璧楼还在(一个学生高兴地叫:“我就住在那里!”),
而娜安辟迦楼,这所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经描写过的那座楼,早已拆了重建了。只有慰冰
湖还是波光荡漾地偎倚在校园的旁边。
她们争着告诉我:她们已经参观过故宫博物院,游览过颐和园了。她们登上那巍峨的万
里长城,还都登上了最高的烽火台。
从万里长城,我们谈到了中国四千年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谈到了今日的中国,中国的
九亿人民,谈到了已故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谈到了今日中国的党中央。她们知道得最多的,
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她们又谈到她们大学近几年来才成立的中文系,系里有中国的和美国的教授,读的是茅
盾,老舍,巴金和曹禺几位作家的著作。我告诉她们,茅盾、巴金和曹禺都还健在,而且都
在继续写作,她们又惊喜地欢呼了起来。
最后,我们的谈锋,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中美人民的友谊上,她们都认为中国和美国这两
个太平洋两岸最古和最新的伟大民族,携起手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定会为世界和平
和人类进步作出极大的贡献!
这正是我心里的话!我说:“我年纪大了,我也要为这伟大的事业,尽上我自己的力
量。但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将来的世界是属于你们美国和中国以及世界上的青少年的。你们
有责任把这个世界建设得和平而美好。”
我知道她们在傍晚还要到友谊商店去买些纪念品,也要去吃一顿北京的烤鸭,在祝愿她
们有一个快乐的夜晚之后,我就站起来和她们道别。她们依依不舍地留我和她们合照了几张
相片,又把我送到宾馆门口。
回家的路上,我向天仰首,感到天空也高旷得多了,广阔的马路两旁排列整齐的看不到
头的杨树枝头,虽然还没有叶子,但已在回黄转绿。我闻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
小朋友,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是宝贵的,我们要珍爱它,培育它,促进它。你们是二十
一世纪的主人翁,你们要和美国的青少年,日本的青少年,和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
他各国的青少年团结起来,把我们老一辈人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所做的努力,继续和发展
下去。
情长纸短,不尽欲言,祝你们三好!
你们的朋友冰心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回忆“五四”
五四运动,说起来整整六十年了,光阴过得多快!当“五四”时期,自己还很年轻的时
候,幻想六十年之后,自己一定不在了,但中国的前途,一定是想象不到地美好与光明。
现在这个幻想的年代,已来到眼前,我这个从小多病之身,居然还健在,我们的祖国也
已经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我们在“五四”时期所
梦寐以求的科学与民主,却在建国后的十几年中,被万恶的林彪和“四人帮”搞得漆黑一
团!我的悲愤的心情,决不是“感慨系之”这四个字所能表达的……好在这十几年中,我们
都经受了考验,增长了见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只有牢牢记住这创巨痛深的教
训,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给科学
与民主铺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话说回来吧,当时十九岁的我,一九一九年在北京确曾参加过五四运动,但即使在本校
我也不是一个骨干分子。那时我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自治会的
“文书”。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
了耳部手术的二弟,“五四”
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
在游行,嘴里喊着口号,要进到东交民巷来,被外国警察拦住了,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
通。
黄昏时候又有一位亲戚来了,兴奋地告诉我说北京的大学生们为了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和
日本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在天安门聚集起浩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呼口号撒传单,最后涌到
卖国贼章宗祥的住处,火烧了赵家楼,有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愤慨,她走
了之后,我的心还在激昂地跳,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
我对于蚕食鲸吞我国的那些帝国主义列强早就切齿痛恨了,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我的
父亲在我刚会记事的年纪,就常常愤慨地对我讲过:“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住到烟台来吗?
因为它是我国北方的唯一港口了!如今,青岛是德国的,威海卫是英国的,大连是日本
的,只有烟台是我们可以训练海军军官和兵士的地方了!”父亲在年轻时曾参加过中日甲午
海战,提起日本帝国主义时,他尤其愤激。我记得当一九一五年,日本军国政府向正想称帝
的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那时我还是中学一年级的学生,我和贝满女子中学的同
学们列队到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去交爱国捐,我们的领队中,就有李德全同
学,那时她是四年级生,她也上台去对大家演讲。那天,社稷坛四围是人山人海,我是第一
次看到那样悲壮伟大的场面),在父亲的书房里,就挂上一幅白纸,是当时印行的以岳武穆
(飞)字迹摘排出来的,“五月七日之事”,就是纪念那一年的国耻的。
“五四”这一夜,我兴奋得合不上眼,第二天就同二弟从医院回家去了。到学校一看,
学生自治会里完全变了样,大家都不上课了,都站在院子里面红耳赤地大声谈论,同时也紧
张地投入了工作。我们的学生会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之一员,我也就参加了联合会的宣传
股。出席女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都是些高班的同学,我们只做些文字宣传,鼓
动罢课罢市,或对市民演讲。为了抵制日货,我们还制造些日用品如文具之类,或绣些手绢
去卖。协和女大是个教会学校,一向对于当前政治潮流,不闻不问,而这次波澜壮阔的爱国
力量,终于冲进了这个校园,修道院似的校院,也成了女学界联合会代表们开会的场所了。
同学们个个兴奋紧张,一听见什么紧急消息,就纷纷丢下书本涌出课堂,谁也阻挡不住。我
们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宣传,沿门沿户地进入商店,对着怀疑而又热情的脸,劝
说他们不要贩卖日货,讲着人民必须一致奋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反对军阀政
府卖国行为的大道理。我们也三三两两地抱着大扑满,在大风扬尘的长安街,在破敝黯旧的
天安门前,拦住过往的人力车,请求大家捐些铜子,帮助援救慰问那些被捕的爱国同学。我
们大队大队地去参加北京法庭对被捕学生的审讯。我们开始用白话文写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
建的文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
那时我的一位表兄刘放园先生,是《北京晨报》的编辑者之一。他的年纪比我大得多,
以前他到我们家来,我都以长辈之礼相待,不大敢同他讲话。这时为了找发表宣传文章的地
方,我就求了他,他惊奇而又欣然地答应了。此后他不但在《晨报》上发表我们的宣传文
字,还鼓励我们多看关于新思潮的文章,多写问题小说。这时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刊
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几乎看不过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如《新
青年》,《新潮》,《中国青年》一直到后来的《语丝》。看了这些书报上大学生们写的东
西,我写作的胆子又大了一些,觉得反正大家都是试笔,我又何妨把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
小问题,也写出来求教呢?
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里的小学生,我还是有点胆怯,我用“冰心”这个笔名投稿,一切稿
子都由刘放园先生转交,我和报刊编辑者从来没有会过面。这时我每写完一篇东西,必请我
母亲先看,父亲有时也参加点意见。这里应当提到我的父母比较开明,从不阻止我参加学生
运动。我的父亲对于抗日救国尤其热心,有时还帮我修改词句。例如在我写的《斯人独憔
悴》里,那个爱国青年和他的顽固派父亲的一段对话,就有好几句是我父亲添上的!我们是
一边写,一边笑,因为那个老人嘴里的话,都是我所没听过的,我觉得很传神。
这时我写东西,写得手滑了,一直滑到了使我改变了我理想中的职业。
在这以前,我是一心一意想学医的。因为我的母亲多病,我的父亲又比较相信西医,而
母亲对于西医的看病方法,比如说听听胸部背部吧,总感到很不习惯,那时的女西医还很
少,我就立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学西医,好为我母亲看病。所以我在中学时代,就对于理科
课程,特别用功,升到协和女大时,我报的也是理预科。
学理科有许多实验要做,比如说生物解剖,这一类课程,缺了就很难自己补上。我因为
常常上街搞宣传、开会,实验的课就缺了许多,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
周围人们的帮助和怂恿,我就同意“改行”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
班。从那时起,我就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
在一九五九年四月,我已经写过一篇《回忆“五四”》的短文,在那里我曾歉仄地承认
过,由于我的家庭出身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以及我自己的软弱本质,使得我没有投身到火热
的政治革命中去,使得五四运动对我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学方面——即以新的文学形式来代
替旧的文学形式,等等。但在今天,我又想,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潮流在前进,
决不容一朵小小的浪花,沉滞在中流,特别是经过了这曲折的六十年,我更认清、看准了,
在我们前面高高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如今,我的岁月和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仍当
为我们能拿到、举起这两盏照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上我最大的力量!一
九七九年三月二日
致赵清阁
清阁:
收到你一月廿四日的信,无时不在想给你回信,但也想索性等看完你的《粉墨青青》以
后再写,现在已经看完了,我觉得很有趣,让京剧学生来演一定会演好,不知什么时候可以
见于银幕?
我的忙,仍是无法控制,给人写信,总在开会和写稿之间进行。我也知道,人家觉得我
们这些人都是“行将就火”了。
趁着人还在,来要第一手材料。比如说你所提的北京语言学院的信,就是一例(我还未
复),现在有许多学校(特别是师范学院)和个人,都在搞传记,我觉得现在是“盖棺”还
不能“定论”,何必忙些这个!盛意可感,可也真烦!
一樵的女儿慰文,曾到我们家来,这孩子很可爱,她要出国深造了,她说一樵四月要回
来,大概有一个多月——讲学。
我还好,文藻也不错。春天来了,上海该暖了吧,匆匆祝你笔健冰心三月三日追念黎锦
熙教授
前几天,黎锦熙老教授的女儿黎泽渝同志给我送来了一本她父亲的遗作《国语文法例题
详解》(《笑》之图解),是1926年北京中华书店出版的,为我在五十多年前写的一篇
短文《笑》,做的长达十七页的图解。我对于语言学和汉语文法等,从来没有研究过,对于
哪些字是什么词,都讲不清楚,在写文章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用字造句,也作不出清楚的解
释。
没有想到在五十三年前,黎锦熙老教授对于一个青年人的一篇不成熟的短文,竟下了这
么大的工夫,这使我感到感激而又惭愧!
黎锦熙老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对我国现代汉语文法、文字改革和词典编纂
各方面的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贡献。我是黎锦熙老教授的后辈,但一直没有拜识的机缘。
黎老教授在1978年3月27日逝世了,就在3月23日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
谈会上,他还有一篇书面发言。发言的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今年已八十九岁,风
烛残年,但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把全部精力贡献给祖
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我们都应当向他学习!1979年3月8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黎锦熙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文集》1983年12月出版。)
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小桔灯》是我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为《中国少年报》
写的一篇短文。那时正是春节将届,所以我在这篇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春节,也讲到春
节期间常见到的“灯”。
文章的中心事实,就是后面从“我的朋友”口中说出的:
“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
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故事就用了重庆郊外的歌乐山作为背景。抗战期间,我在那里住过四年多。歌乐山下,
有一所医学院,我认识这学院里的几位老师和学生。上山不远有一些平地,叫做莲花池,池
旁有一个乡公所,楼上有公用电话,门外摆有一块卖水果、花生、杂糖的摊子,来往的大小
车子,也常停在那里。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