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边戎 >

第4部分

边戎-第4部分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彦冲道:“坐言不如起行。一切等我们都出去了再说吧。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让我们自己的本钱厚起来!”
    狄喻等都点头称是。当下折彦冲和狄喻讨论如何组织、如何训练,杨开远在旁边听得认真,欧阳适慢慢地也对狄喻甚是佩服。接着便要分头行事。杨应麒道:“可要怎样让这些人听从我们指挥练武呢?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为大家好,但只怕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愿意接受吧。强行要他们动起来,只怕他们没什么积极性。”
    欧阳适道:“只要让他们害怕,然后他们就会有……有你说的那种‘危机感’。嗯,这个词不错。”
    “危机感?”杨应麒道:“你的意思是要让他们觉得契丹人会对我们不利?”
    欧阳适道:“契丹人或许会对我们不利——这到目前为止也只是我们几个的猜想,但可以拿来利用。不过要是直接说出来也不妥,只怕反而会引起混乱。”
    杨应麒沉吟片刻道:“你的意思是通过某种途径把这种氛围搞起来,”
    欧阳适道:“没错。”
    杨应麒道:“道理上是没错的,但具体该如何是好却得把握一个度。”
    欧阳适笑道:“放心,这件事我去办。”
    过了两天,谷中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不断有人在交头接耳。第三天张老余跑来神秘兮兮地问折彦冲道:“折公子,我听说契丹人要对我们动手,是不是真的?”
    折彦冲一怔道:“你听谁说的?”
    张老余道:“不知道,但大家都这么传。”
    折彦冲反应过来,立刻知道是欧阳适搞的鬼,当下道:“没这种事!放心打你的铁去。”
    张老余道:“如果不是契丹人要对我们使坏,公子你干嘛要我们打造兵器呢?”
    折彦冲道:“那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张老余道:“以防万一,那就是说契丹人确实可能要对我们不利啦?”
    折彦冲道:“一切都还不清楚。你不要乱说。不过你放心,就算契丹人有坏心眼,我也会有办法的。”
    张老余走了不久,又有几个队长跑来打听。其中一个道:“折公子,不管这事是真是假,我们不能就这么干等死啊。”
    折彦冲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那队长道:“这……我也不知道。”
    折彦冲道:“这件事可大可小。你传令让二十五个队长都来,我们商讨一下。”
    这次会议的气氛颇为紧张,折彦冲安抚了一阵后说道:“这样吧,从明天起由我和狄先生来传授大家武功!契丹人不使坏自然最好,如果事情真的不妙,那我们到时候也不至于束手待毙!”
    二十五个队长轰然应好。这些天来在欧阳适的安排下阿鲁蛮着实露了几手本事,大家又都听说他是狄喻的徒弟,只学了几个月就这么了得了。若五百人都能练到阿鲁蛮那样子,可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第二天,身体已经恢复了的人都被组织起来,每十个人为一小队,每队有正副两个首领,由既通武艺又通兵法的狄喻和折彦冲训导。欧阳适、杨开远和阿鲁蛮也一边练武一边学带队。欧阳适是从小在江湖海浪中翻腾的,在狄喻那里学的是系统的理论。杨开远则和欧阳适相反,他是懂得些兵法理论却没经过真正的厮杀,因此狄喻便慢慢勾起他对兵书的记忆和理解,并用到实际中来。
    至于杨应麒,虽然口上说没什么兴趣,但他也知道在这乱世里一个文绉绉的人是没法生存的,因此每天都花很多时间习武讲兵。他虽然没正经地学过什么兵法,但兵学和管理学本来就有相通之处,至少《孙子兵法》他是读过不止一遍的。
    狄喻见他们几个都进步神速,叹道:“过得几个月,我能教的就不多了。不过最厉害的兵法武技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杀出来的。将来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你们的天赋和经历了。”
    这段时间来欧阳适和他的副手刘七一直把谷口看得死紧,那些懒惰的守卫士兵完全没发现谷中出了什么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欧阳适来了解谷内的情况。谷中的人口已经锐减到不足六百人,而欧阳适却告诉他们瘟疫已经得到控制,这一个多月里谷内只死了十几个人,那些士兵也不疑有他,供给的口粮也没再减少多少,这些粮食供应八百个人自然不大够,但却已经足够填饱五百多人的肚子了。
    现在欧阳适已经可以确定在折彦冲控制住局面之前谷中一定有人向契丹人通风报信,所以契丹人才会知道谷中疫民数量的大体情况。不过那个通风报信的人似乎和契丹人的关系也不怎样,因为在谷口被欧阳适控制以后契丹士兵懒惰的态度也没改变多少,更不曾表露出多少干涉谷内事务的兴趣。
    “这些就是耶律阿保机骑兵的后代?”偶尔来谷口看看的杨应麒心想:“要是他们的祖先也是这样的士气作风,能够横行大漠才怪!”
    不过,对于曾给契丹人通风报信的人,他和欧阳适一样,都觉得有必要揪出来,否则的话,总会感到有一颗芒刺钉在背上。
第四章过冬(上)
    在训练之余,几百号人也被杨应麒组织起来参加各种工作,大体而言分为三类:制造兵器、搭建草棚和寻找燃料。
    让杨应麒欣慰的是,他们找到的煤不但能供应锻铁,还足以保证这个冬天的取暖问题。杨应麒和一个叫王大辉的陶匠研究了半天,终于造出了一种可以用于取暖的炉子,同时还制成了蜂窝煤。当折彦冲带领人把草棚都搭建完毕以后,蜂窝煤的储备也差不多了。
    入冬后的第一场严寒并没有对谷内康健的人构成任何威胁,却送走了剩下几个苟延残喘的疫病患者——其实这些人的疫病也已经消退了,但在和疫病的对抗中,他们的身体机能却受到严重的破坏。在小雪中葬下那个同胞之后,杨应麒知道:除非契丹人使坏心眼,否则这将是他们埋葬的最后一人。
    制成蜂窝煤之后,谷内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那些妇女利用最简单的炉具和陶锅,把那些杂粮尽量做得美味。欧阳适贡献出自己贴身收藏的两颗北珠,通过契丹士兵换到了一批麻布。二十几个妇女中有一半以上懂得裁衣,其中一位顾大嫂更是精通此道。他们把谷中所有多余的衣物收集起来,连同那些麻布制成了一批新衣。有了这批新衣服以后,几百个人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就能出草棚活动了,若遇到恶劣天气就躲起来挨着炉子取暖。
    折彦冲的武艺越来越精了,本已具备相当实力的欧阳适和阿鲁蛮也有进步。杨开远武功基础最差,所以进步也最快,练了几个月以后,搏斗和射箭的本领已经在水准之上了。
    而杨应麒才“十二三岁”,他又没有像阿鲁蛮那样的天生蛮力,因此只是练了一些扎基的功夫。不过张老余给他造了一支轻弩之后他也来了兴致,在狄喻的指导下把眼力练得很不错。
    这几个月下来,在狄喻折彦冲对五百人进行武训的同时,杨应麒也对这些人进行文训。
    这五百人中粗识文字的有六十几个,数量超过一成。其中甚至有一个叫胡茂的考过辽国的科举。杨应麒从中挑出五十个较为伶俐的,每天武训与工作之余都把他们叫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算术和文字——其实这些人本来识字知算,杨应麒一来是帮他们整理一遍,同时教会他们一些新的东西,比如1234的印度记数方法,二来则是教他们怎么样去教别人。这些人本来就有些基础,杨应麒教的东西又不难,因此接受得很快。
    然后,他又让折彦冲把这五十个人安插进各个小队里去。几个月下来,谷里几百号人基本上都认得简单的文字和一些计算方法。
    空闲的时候,折彦冲还会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听杨应麒讲故事——这可是谷中最好的娱乐了。杨应麒讲得最多的是汉族英雄们威震四海的故事,他还让所有不同姓氏的人都报上名来,而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曾经有过了不起的祖宗!许多人听着听着都激动起来,脸上的麻木也一天少似一天。
    看着这一切,狄喻等人心中对杨应麒的评价越来越高,连欧阳适也颇为服气,因为杨应麒年纪虽然比他小,但学问就是比他高——两人说起一些海外见闻,杨应麒讲的一些东西欧阳适连听都没听过。谷内的一干人等也都敬重起这个“神童”来,不再把他当作一般的孩子看待。
    春节之前半个月天气变得很好,有一个叫陈阿猴的副队长竟然爬上了山谷最高的那座峰顶——这个峰顶虽然最高,但面向山谷这面反而是最平缓的,所以陈阿猴才能爬上去。他在峰顶找一块石头棱角系好草绳,把折彦冲和欧阳适和狄喻接了上来。这时候狄喻的身体已经基本复原了,武功膂力也恢复了六七成。他在峰顶四处眺望,看完后却不禁摇头,样子十分失望,原来他所在的这个峰顶,在另一面却是一片悬崖峭壁,根本就没法下去。
    欧阳适指着西南面那座山道:“那座山面向谷外的一面似乎很平缓,如果能登上那座山,出去的可能性很大!”
    狄喻道:“但那座山面向谷内的这一面却很陡峭,普通人只怕上不去。”说着目视陈阿猴。
    陈阿猴会意,说道:“那座山我爬过,只能上到一半,中间有一段特别陡!光滑得像镜子,直得像城墙,过不去。”
    欧阳适听了陈阿猴的描述,指了指道:“是那个地方吗?”
    陈阿猴道:“没错。”
    欧阳适道:“那片峭壁的下手,似乎有一个平台可以着脚,嗯,也许可以在那个地方想想办法。”
    几个人下来之后把情况跟杨应麒说了,杨应麒跑到西南面那座山下打量了很久,又让陈阿猴爬上那个平台,再用绳子把自己拉上去。他近距离观看那片大概有十丈左右的峭壁,心道:“这个平台有人帮忙连我都上得来,那其他人就更没问题了。至于这片峭壁,看土质也并不是很硬……”问陈阿猴道:“若有几个支点,你能爬上去吗?”
    陈阿猴道:“那要看支点结不结实。”
    杨应麒和张老余商量了好久,花了整整九天造出了一张腰开弩。腰开弩是单人弹射力极大的一种步兵弩种,发射时弩手坐于地上,两脚向前蹬弓,用扣系在腰间的拴钩之绳拉弦张弓,由于利用了腰部和两腿的合力,所以弹射力极强。
    折彦冲练习了几次之后,便带着腰开弩爬上那个平台,朝着峭壁发射特制的铁箭,但入壁却不够深。把绳子抛上去缠住扯了两扯,发现根本不可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春节越来越近了,天气忽又转冷,开始下雪。一个叫周胜的农奴擅长看天断气候,跑来对折彦冲说天气可能会变得很冷,而且很可能会下大雪,最好做些准备。
    杨应麒在旁听说之后灵机一动,搜刮了谷中仅有的相关材料,制成了十几个不大漏水的水袋,又另外制成若干特制的铁箭——这些箭都有薄薄的两翼,便如一把把的扇子一般。
    折彦冲把这些箭瞄准了射上去,钉在那片峭壁上,钉成竖直的一行。那薄薄的两翼有些招风,因此这些箭钉入的深度比上次又浅了一些。折彦冲又按照杨应麒的主意,把那些连着水袋的箭也射了上去,钉在每支带翼铁箭之上。那些水袋刚好垂在铁箭的翼上。只不过,这些箭由于带着水袋,入壁就更浅了,在风中有些摇晃,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陈阿猴站在旁边心道:“这些带着水袋的箭只怕一扯就掉下来了,要是让我攀着这些箭上去,我说什么也不干!”
    幸好折彦冲并无此意,也没对陈阿猴解释,干完这件事情之后就下去了。
第四章过冬(下)
    大年初一,杨应麒在一块山壁上写下四个大字,一边是“天地”,一边是“祖宗”。然后由折彦冲和狄喻领着五百多人一起行礼祭拜。五百多人分成五十二个小队,分别站在狄喻、折彦冲、欧阳适、阿鲁蛮和杨开远身后,行列齐整,半点不乱。
    这个春节里,五百来人就这样在谷中度过。各种生活材料依然匮乏,甚至能不能活着出谷也大有问题,但大多数人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都隐约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自己都有所依靠了。
    众人煮了热水当酒,互相庆祝彼此能在这场大劫中活了下来,同时也一起祈祷春天快点到来。
    “啊!好大的雪啊!”有人叫道。
    对种田情有独钟的周胜叹息道:“可惜啊!若我在外面,有几亩田地,今年一定丰收!”
    雪越下越大,也越来越冷,大家都分别躲进棚里去了。靠着蜂窝煤炉产生的热量对抗风雪的严寒。
    大年初三领过新年第一次口粮后,欧阳适探听到了契丹人对他们的处置:契丹人竟然打算把病好了的人卖了。
    听了几句杨应麒就惊道:“你说什么?”
    欧阳适道:“开春过后,我们中没病的人会被分批卖给高丽和蒙古的王公贵人。就是这样。”
    杨应麒怒道:“这消息准确吗?”
    欧阳适道:“准不准确不知道,但可能性应该很高。毕竟,我们这群人大多数本来就是头下户,或者干脆就是奴婢或俘虏,契丹人这么做很正常,难道你还希望他们会给我们自由、再分些田地给我们种不成?”
    狄喻点头道:“我觉得这个消息应该是真的,即使不中,亦不远矣。把我们卖到蒙古和高丽,一来可以赚点小钱,二来万一我们中还有人有疫病,也可以嫁祸给远邦。”
    阿鲁蛮道:“那我们还是杀出去吧。”
    杨开远道:“我也不愿再做奴隶,宁可战死!”家破人亡两年多来,这个斯文的少年脸上已有风霜之色。
    杨应麒道:“守在谷口的契丹人不知有多少,再说他们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杀出去可不是最好的选择,嗯,最好……”他忽然跑了出去,狄喻等人愣了一下也跟了过去,来到那片钉着铁箭的峭壁下面。
    “看!”杨应麒有些兴奋地叫道:“也许我成功了!”
    那些水袋的隔水功能很一般,因此早渗出了一小半,流在下面铁箭张开的两翼上,天气一转冷便都结成坚硬的冰块,黏附着飘雪,被寒风吹着冻在崖壁上,便如一个个冰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