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司马懿吃三国 >

第156部分

司马懿吃三国-第156部分

小说: 司马懿吃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师应声凝神望去,只见那湖岸边有两棵挨得不远不近的大树耸然而立,当真是各呈异态:前边的那棵是在同一条根株之上,同时生出两棵海碗般粗的树干来,一左一右,活脱脱像一个“丫”字,笔直地伸到半腰之际,再从中间斜斜分了开去,各自披枝展叶、争奇斗绿、不相上下;后面的那株,实际上却是由两株相邻约四尺余远的绿树,一左一右地从地面上直伸到两人多高处,乍然互相交结合拢,形成一整棵大树朝天生长。司马师远远看去,便觉犹如一个大大的“人”字立在那里,实在是稀世异物、百年难遇。他转过头来,看着自己父亲,诧然而道:“这两棵大树长得真怪……”

“天生奇才,自是与众不同。”司马懿淡淡地说道,“这便是‘双子树’与‘合体树’……师儿,和你今天一样,当年为父在见到这两棵奇树时,也曾被它俩这分合交错之际的异态惊得目瞪口呆啊!冥冥之中的天工造化借着这两棵奇树,给了我们多少意味无穷的启迪:这世间万事万物,该分则分,分就要分得生机盎然、异彩纷呈;该合则合,合就要合得突兀雄奇、夺人心魄!”

司马师听着,不住地颔首称是。

司马懿的思绪却悠悠然放了开来:当日自己与诸葛亮、鲁肃等人在这“青云山庄”里的聚散分合,不也正像这“双子树”与“合体树”吗?如今自己执掌魏国心腹要地的方面重权,却不知又将与现任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演绎出什么“分分合合、攻攻守守”的大剧来呢?对了,此番诸葛亮兴兵伐魏,为何却选择了汉中郡作为自己立足的据点?汉中郡的位置是相当微妙啊,它西傍祁山,北朝斜谷道,而东挨我荆州门户魏兴郡,是一个可以三面出击的战略要地!莫非诸葛亮还在有意实施他那个“隆中对”方略?那个方略自己是早已熟知的,它的核心内容是“东和孙权,北伐曹氏;西出汉中,东出荆襄;左取长安,右攻宛洛”!啊呀!他现在正是意欲大举实施他的“隆中对”方略啊——他“东出荆襄”的第一步,就必会是从魏兴郡与孟达所据的新城郡下手!他就是想借助魏兴郡、新城郡这两个“跳板”一步插入我荆州的西北之域,然后顺汉水而下,抢夺华阳津口,前来攫取襄阳、樊城!一念及此,司马懿的眉头顿时紧紧皱了起来:看来,自己是要须得“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时刻准备着一举拔掉孟达这个“钉子”,为我大魏扎实守好西南藩户!

这时,司马师却突然涨红了脸,朝他期期艾艾地问道:“对了,父亲大人……孩儿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不休,今天终于得空冒昧向您请教:为什么父亲您先前一天都没掌过兵权,但在此番与东吴诸葛瑾、陆逊的交手之中竟能如鱼得水、驰骋自如?”

“呵呵呵……师儿啊,为父也看出你想问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你今天能够放胆直问而出,为父还是十分满意的,勤学好问,方为增才进德的必由之路啊!你日后若能时时处处都注意到这一点,那自然是会进步神速的。也罢,为父便告诉你吧:你可知道,这世间其实有两种战争——一种是‘有形之战’,一种是‘无形之战’吗?”

“‘有形之战’?‘无形之战’?”司马师一脸的茫然。

“不错。依为父之见,这‘有形之战’,即是与别人而战、与外敌而战,以真刀实枪而战,像你所敬佩的张辽大帅、曹彰大将等,他们擅长的就是这种战法,你以前所熟悉的也是这种战法;而那‘无形之战’,则是与自己而战、与天命而战,以韬略计谋而战,像周文王、汉高祖、光武大帝等,他们擅长的就是这种战法。真正的名将大帅,对这两种战法都应当‘两手并举’,不宜偏废。说近了,其实太祖武皇帝便是这等两手并重、两手俱精的天纵奇才——为父曾经侍奉在他身边,都多多少少地参与过各种‘有形之战’与‘无形之战’,懂得‘以术略自将己身者,方能以术略驾驭群雄’的真谛,所以一朝兵权在手,自然运用起来是轻车熟路,无往而不利了!”

司马师细细地听着,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师儿啊,你先前受到你岳父夏侯镇南的影响,念念只想学会足为‘万人之敌’的武艺将略,这本也不错。但我司马家的孩儿,立志成器应当更高一层才是。你也读过咱们先祖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那里边记载的西楚霸王项羽厉害吧?他力能举鼎、威压万夫、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可是为何在逐鹿天下之际,他最终却一败涂地、身死东城了呢?”说到这里,司马懿顿了一下,深深看了儿子一眼,留给他片刻的寻思余地,然后又继续讲道,“这便是项羽一向刚愎自用、悍勇自喜,奋其私智而不善取长补短,‘以一才而掩众才’,压得手下群臣冒不出尖儿来,所以孤掌难鸣、独木难支。反过来,你瞧汉高祖刘邦:他本是一介中人之材耳,智谋不及张良、陈平,用兵不如韩信,治国不如萧何,然而七年之间便已席卷六合,一统天下!这又是何故?这就是因为他善于识贤任能、从善如流,如诸葛亮所言‘亲贤臣而远小人’‘以一才而合众才’,所以才会赢得天佑人助,终至无敌不摧!你呀——就应该立下志向要当汉高祖这样拥有大智大慧的名将良帅才行!”

司马师听得父亲开口竟以汉高祖这样的“王者之材”期许于他,心中不禁怦然一动,便肃然而答:“父亲大人的谆谆教诲,孩儿牢牢记住了。依孩儿看来,父亲大人便可堪称这等善于‘以一才而合众才’的名将大帅了……”

“呵呵呵……师儿此言过也!在为父耳目所闻所见之中,真正善于‘以一才而合众才’的大贤高士,近世百余年间唯有大汉敬侯荀彧荀令君一人而已!他是真正的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所以也只有他才会真正地做到‘以一才而合众才’。实不相瞒,为父在私心里一直都是暗暗以他为楷模而衷心景仰的……”司马懿的目光忽然变得莫名地柔和起来,喃喃地说道,“你瞧为父对州泰的青睐有加,就像荀令君对为父当年的青睐有加。这个州泰是个天生奇才,我司马家日后定要精心栽培于他以作大用!师儿,你也要与他结为好友,向他多多学习精敏务实之长啊!”

“这……父亲大人,这州泰不过是偶有薄劳而被您一眼识中罢了!但究其根底,他只是一介寒门孤士,何来什么家学渊源?终是明而不深、行而不远……”司马师微一撇嘴,有些不以为意地说道。

“门户根底?家学渊源?你这痴儿!你难道不知‘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格言吗?你所敬佩的张辽大帅、曹彰大将,他们又有什么门户根底、家学渊源?哼……”司马懿板起了面孔,向他冷冷训道,“为父此番南来襄阳赴任之前,你那义叔桓范大人亲自将为父送出十里长亭,并以一段教诲之言相赠,‘为方面之任者,其要务在于决壅;决壅之务,在于进下;进下之道,在于博听;博听之义,在于无论贵贱同异、隶竖牧圉而皆可自达焉。若此,则所闻见者广;所闻见者广,则虽欲求壅而弗得也。’看来你的‘心壅之疾’甚是严重,你下去后且于每夜入睡之前将你桓大叔这段教诲抄写十遍,粘贴在床头榻侧,用以日日警醒你自己!”

“是。”司马师被父亲训得满脸通红,急忙垂手连连点头。

第4卷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第29章扫平叛将孟达第201节四面下注

孟达那两道短黑浓密的眉毛紧紧扭曲着,黑洞洞的瞳眸中闪着幽幽的寒芒,不时在阁堂上东扫西晃,肥肥的脸腮肌肉时而抽搐了一下,两只手紧按着书案的边缘,一副恨不能掀桌而起的模样,却又咬着牙沉郁不语。

孟兴、邓贤、李辅最是清楚这主儿的脾性,本来就屏气敛息耸然鹄立的腰身就似狂风卷过的伏草,一个个折弯了下来,等待着他雷霆大作发泄一通。

终于,孟达最后还是忍了下来,用舌尖舔了舔嘴唇,斜扬着脸望向窗外东边的天空:“好!好!好!司马懿和裴潜果然了得——居然兵行险着、直捣夏口,一举解了江陵之围与沔阳之危!高!高!高啊!本座当真佩服得紧!”

说罢,他侧过头来瞅了李辅一眼:“唉,本座还是该当听取李主簿你的建议——在司马懿和诸葛瑾于夏口对峙僵持之际,以‘起兵东援’为名通过华阳津口前去襄阳坐镇观变……”

李辅一听,唇角浮起一丝苦笑:这个主公,当初犹犹豫豫,坐观别人的战守成败已是大大失策;如今,司马懿和裴潜已经打退吴军,掌握了荆州全局的主动之权,而你却才又来想找“后悔药”吃,岂不可叹?他脸上淡淡忧色溢了出来:“主公,前日司马大都督从襄阳发来帛函,邀请您前去襄阳牧府参加此番拒吴之役取得大捷的庆功宴……不知您已决定了去还是不去?”

“不去。当然是不去!你就代本座拟写一道复函,声称本座猝感风寒而抱恙在床,待得身体康复之后定会亲自赶赴襄阳向司马大都督、裴牧君等登门庆贺……”孟达讲到这里,略一踌躇,又道,“不过,此番本座虽然亲身不能到场庆祝,但是礼数却必不可少——李辅啊!你且下去准备一份厚礼,就用二十五箱绫罗绸缎和珠翠金饼给司马大都督他们送去。”

“好的。”李辅恭敬而应。他正在心底暗暗打着那封复函的腹稿,却听孟达忽然压低了声音若有心而又似无意地向邓贤问了一句:“贤侄,你派去的内线可曾探到魏兴郡那边有什么异动么?申仪他这次会离城东下前去参加襄阳牧府的庆功宴吗?”

“唔……禀报舅父大人,侄儿得到密报,魏兴郡那里一切如常,并无异动。司马懿似乎也没有发函邀请申仪前去襄阳参加庆功宴……舅父大人您是知道的,申仪在荆州官场的分量和影响哪里比得过您啊!”邓贤欠身抱拳答道。

孟达心底暗想:本座现在倒巴不得申仪也会被司马懿所邀而离城东下,自己就可以顺便在半途中派出几个刺客将他暗杀了,这样便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拔掉他这个眼中钉了!他暗暗叹了口气,见孟兴张口有话要讲,便向他问道:“兴儿,你有何事?”

孟兴拱手禀道:“父亲大人,高冲先生这一次又前来催促您‘归义成都,共灭魏室’之事了……他说,他这一次带来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您的亲笔信。”

“诸葛亮写给本座的亲笔信?”孟达双眉一跳,面色倏变,“那你还不赶快把他给为父引进来!”

接过高冲呈上的诸葛亮那封帛函,孟达迫不及待地将它打了开来,细细看去,上面果然是诸葛亮那清俊飘逸的字迹:

孟君敬启:

本相近日收悉李令君来书,而承知孟君竟有翻然悔悟、回归故国之诚意,不禁慨然而起,手舞足蹈。呜呼!往日不快之事,皆由刘封小儿恃势侵凌足下以伤先主昭烈皇帝待贤礼士之义也!其情其状,本相素已心知矣。故此,本相欲溯始终之情、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念念不忘,遂遣此函以致足下,万望孟君明机果决,归义而来,共匡汉室!

孟达把这封帛书翻来覆去看了半晌,渐渐从怦然激动变回到平淡沉静中来,故作若无其事地向高冲问道:“诸葛孔明不是自己写了《出师表》要以一己之力匡汉灭曹吗?他那么精明能干的人,还需要本座帮助吗?本座投在他麾下,只怕会拖累了他呢!”

高冲知道孟达先前在蜀汉政权中归属于东州派,和李严一样与诸葛亮有些政见不合。他见孟达这般不冷不热的态度,只得装作毫不理会,便依临来之前诸葛亮所教,对孟达款款而道:“丞相已带领十三万大军抵达汉中郡驻扎下来。他亲口对高某郑重嘱咐,希望孟将军火速起兵,与他前后夹击魏兴郡的申仪;只要魏兴郡一被拿下,伪魏西南关钥顿开,您便可和诸葛丞相在汉中郡胜利会师,共灭曹贼了!”

孟达并不接他这个话头,而是沉吟着问道:“李严兄和诸葛孔明一道来了汉中郡么?”

高冲答道:“朝廷让李令君居守永安宫,并未随同诸葛丞相率师北伐。不过,他可以在后方全力支持孟将军归义大汉!”

孟达微微低下了头,沉吟半晌,居然开口这么说道:“其实高君可以回去带话给李严兄,就说本座一直盼望着他从永安宫快马加鞭、挥师北上,翻越神农山,前来与我合兵讨魏……”

高冲闻言一怔,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徐徐而答:“孟将军这番话,在下一定会一字不差地带回给李令君的。只是,您对诸葛丞相的此函答复是……”

孟达伸手在自己亮光光的额头上摸了一阵,终于略一颔首,从腰间解下一块碧光莹然的玉玦来,递到高冲手里,道:“高君,这样吧!你且将这块玉玦转交诸葛丞相,他见了此物之后,自然便会懂得本座的意思了。”

高冲知道孟达一向最喜“借物寓意”打哑谜,便不好再追问下去。他将那玉玦捏在手心里,却见它形如一片细细翠荷,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煞是精丽。

孟达想了一想,向他说明道:“这是本座祖传之宝‘青莲碧玉玦’。当日本座与诸葛丞相在成都共事之时,他经常见到此物,自然是会‘见玦如见人’的了。”

“好!”高冲恭恭然应了一声,极为小心地将那“青莲碧玉玦”放进了自己的腰囊之中。

“贤侄,你且先带高先生下去休息。”孟达脸上装出一副微微的疲惫之态,挥手便让邓贤领了高冲下去。

待高冲一出室门,孟达就从榻席上挺身而起,精神焕发,瞧着李辅,若有所思地说道:“李主簿,本座准备修书一封,写给东吴三军大都督陆逊……”

“写给东吴大都督陆逊?”孟兴在旁听了,不禁一愕,“写给他干什么?”

“李主簿,你认为呢?”孟达毫不理会他的疑问,只是幽幽然看着李辅。

李辅眼底里掠过了一丝说不出的意味复杂之色,慢慢说道:“主公这一手‘两面下注,左右逢源’的‘高招’倒也来得甚是机捷,只是……”

“不!不!不!李辅,本座其实是‘三面下注,三方逢源’啊——往西,本座可以背靠诸葛亮;往东,本座可以借力于陆逊;往南,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