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司马懿吃三国 >

第179部分

司马懿吃三国-第179部分

小说: 司马懿吃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谣言一传到朝廷,顿时激起一片哗然。怪不得郭太后十多天前暴毙,国舅郭表被族诛,原来竟是这么一回事呀!文武百官听了这条谣言,不禁恍然大悟。大悟过后,他们又是一片恐慌:在当年辅助先帝赢得立嗣之争的那场宫廷内战中,朝中上下大多数官吏都是或多或少出过一份力的,如果当今皇上真的来这么一手“原罪”大清算,那还了得?于是乎,朝廷百官又都人人自危起来。几个胆子小的三品要员甚至悄悄收拾家当作好了流亡异乡的准备。

谣言蔓延到境外之后,吴蜀两国更是来劲。尤其是吴国国主孙权,他本来一向坚守着与魏国之间“划江而治、互不侵犯”的原则,但在这个惊世大谣言的刺激下也产生了主动进攻魏国的冲动。他以一个不次于魏武帝曹操、汉昭烈帝刘备的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洞察到,这样一个谣言一旦被确认,足以让强大的魏国内乱,乃至发生内战。而魏国的内乱,就是吴国进军中原的大好机遇!这个曾被魏武帝曹操巨大的政治军事才能威慑得几乎要俯首称臣,后来又被魏文帝曹丕赐封为吴王的孙权,终于从耻辱的阴影中跃身而出,要公然向三国中第一号强国——曹魏叫板了!他马上派出自己的亲信重臣——辅义中郎将张温前往蜀国联络,准备配合正在关中作战的蜀相诸葛亮,从东线对魏国发起狙击。一时之间,魏国陷入了空前的内外交困的大危机之中!

曹叡初闻谣言,又怒又怕:怒的是这谣言如此恶毒,竟以他自己的生母与叔父作为这种为世人不齿的丑闻的主角,简直是对魏室皇族的一种公开侮辱;怕的是这谣言虚虚实实,正与当前追剿郭太后一党形势的背景相吻合,实非知情人不能发此惊雷一击。但怒过了、怕过了之后,曹叡抬起头来,却是四顾茫然:面对这一大危机,找谁来帮助自己着手进行化解呢?找曹氏宗亲吗?他们一个个生怕自己被卷入这谣言漩涡中去,都是避之唯恐不及,谁敢凑上来添乱?找朝中重臣吗?华歆、陈群之流,虽是忠诚可鉴,却又失于拘执,可与守经,难与从权!天下之大,群臣虽多,竟在关键时刻没有几个人可以推心置腹地站出来替自己尽忠相报!不得已,曹叡只得再次召集孙资、刘放、司马昭等人来商议对策。

司马昭第一个冒着被所有外戚同党切齿痛恨的风险而无私无畏地打破了这一场朝野上下集体失语式的沉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谣言一定是郭太后余党捏造出来进行疯狂反扑的,因此要进一步对那些叛臣贼子和郭氏余孽穷追猛打,做到“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刘放第二个站出来建议:必须及时颁布法令于全国,胆敢妄议王室秘事者弃市,传播谣言者灭族。孙资最后发言,建议曹叡主动出击,以实际行动挽回这个谣言的恶劣影响。而这个实际行动就是公开贬斥东阿王曹植,通过对曹植的沉重打击来回击这个谣言。谣言里面不是讲曹叡是曹植的私生子吗?按照常理,骨肉至亲,儿子是绝对不会为难父亲的。而曹叡公开贬斥曹植,便是为了昭示天下,曹植并不是他曹叡的生父!

对孙资、刘放、司马昭三人的建议,曹叡全部不加修改地采纳了,照单全收,立刻施行。于是,魏国历史上第一道面向全民公开发布的圣旨张贴满了各大州县的大街小巷,内容十分精简扼要,便于百姓记忆与流传——“经查,东阿王曹植不遵太祖武皇帝遗令,依旧骄奢淫逸,罚扣除其供禄三年,削去其邑户三千家,面壁思过三年,终身不得进京面圣,亦不得再与宗室诸王交往。”

这道圣旨措辞之严厉、语气之苛刻、笔锋之凌厉,是魏室所有诏命当中最为突出也最为刺眼的。随着这道圣旨的公开颁布全国,曹叡就等于公开宣判了东阿王曹植的无期徒刑,也等于对那个谣言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致命一击。同时,伴随着曹植在魏国的政坛上就此销声匿迹,那个谣言渐渐趋于沉寂,魏国朝野也渐渐回归了宁静,吴国与蜀国之间“东西夹击”的阴谋更是悄悄地胎死腹中了——一切都平息了。然而,曹氏宗室诸王参政议政、拱卫皇权的最后一线希望,就这样以东阿王曹植被禁锢终身的结局而彻底扼杀。

第4卷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第33章蜀魏之争第217节后方的蜀魏

蜀国的成都城虽是早早就进入了盛夏时节,却不似关中地带那般乍晴乍雨寒暑无定,一直是温熙如春,凉爽宜人。这里远离了前方战场上的惨烈与血腥,和着郊外那一望无垠的平原村落,洋溢出一派安定祥和的气象来,似乎不曾受到战争的任何影响。

其实,这不过是掩饰在蜀国上下的一层迷人的安宁稳定的表象罢了。既然大战已是爆发,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且不去谈那些农夫农妇们日日夜夜忙着耕作为前方战士备粮织布,就是蜀国的大小官员也都过上了清汤白菜的苦日子。朝廷规定:每个官员及其家属每人每天只能领到八两大米或麦面下锅做饭,同时自行解决菜肴问题。而节约下来的米面粮食则一律远送前方战线供将士们食用。这样的生活窘状,对蜀国官员而言,自然是清苦得很。但是为了蜀汉的中兴大业,朝野臣民竟都咬紧牙关熬了下来。以诸葛丞相统揽三军号令四方威权显赫之尊,他家中所有亲戚每人每天的供粮也才仅六两左右,比常人的配额还少——这让天下臣民见了还有什么能不心服口服的?

蜀国顾命托孤次辅大臣兼尚书令李严和他家人的日子却并未像诸葛丞相的亲戚们那样过得粗糙、辛苦。这主要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府第里修了一个十多亩大的鱼池。他在池子里养了不少龟鳖鲤鲫,既能观赏娱乐,又可拿来炖煮食用,这和他人青菜萝卜糙米饭度日的窘况自是大不相同。

这一日,晴空如洗,那鱼池莹莹然如一块无瑕碧玉,倒映着天际浮云,空明剔透,煞是好看。尚书令李严此刻正端坐在池畔的一块大石之上,双目半睁半闭,手中拿着一支细细长长的绿竹钓竿,一缕银亮的钓线笔直垂入到池水中间,仿佛凝定在这一大块绿冰似的鱼池水中一般,纹丝不动。

忽然一阵微风徐徐掠过,池面上泛起了一层粼粼的波光。李严握着钓竿的右手五指一扣,便欲提竿起钓,却见一名家仆垂手过来,在他身后轻声禀道:“大人,宫里的黄公公正在府外求见。”

李严准备提竿收丝的右手蓦地一定,也不答话,只是静静地坐在大石上,对家仆的这番禀报似乎是已经听到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听到。那名家仆也不敢多言,垂着双手屏息凝神,肃然而立,静静等待着李严的指示。

过了半晌,才见李严似乎有些勉为其难地叹了一口气,头也不回,缓缓开口说道:“有请黄公公前来相见。”

家仆口中所说的“黄公公”乃是皇上刘禅身边最信任的心腹宦官——黄皓。李严知道,他和刘禅是自幼时起便游玩戏耍在一起的玩伴儿,二人几乎亲如手足,关系甚为亲密。而且,李严进宫也曾与黄皓打过几番交道,感到这名与皇上年龄相当的青年宦官头脑灵活、聪慧机智、口才颇佳,倒不可等闲视之。所以,李严出于审慎自保的考虑,也不得不对这名小小的从四品宦官予以足够的重视。今日让他入府和自己以便服相见,对他既显得平易亲近,又做到了礼敬有加。

待得那名家仆应声远去之后,李严才转身回头看了一眼家仆的背影。他的脸色慢慢变得凝重起来,仿佛陷入了极深极深的思索之中。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个黄皓,竟敢出宫前来我府,究竟有何用意呢?宦官出宫私会大臣,这可是与我汉朝礼制大大不合啊!莫非他带了皇上的什么旨意过来与我面议……李严在这一瞬之间心头已是思绪万端,然而脸上表情依然凝重之极,不现半点儿波澜。

不多时,只听得足音“笃笃”由远而近,径自来到他背后停住。李严知道来者是谁,却也并不回头去看。隔了半晌,一个稍显尖细的声音在他脑后终于慢慢响起:“尚书令大人好雅兴啊!黄皓这厢有礼了。”

李严听了,装着吃了一惊,急忙放下钓竿,转身回头,见是身着蓝袍、眉清目秀的黄皓在他背后躬身而立,不禁失声叫道:“哎呀!哎呀!不知黄公公何时竟已大驾亲临寒舍,本座失礼了!”同时又扭头叱责侍立一旁的家仆道:“刚才黄公公都走到了本座身后,尔等却不知出声提醒本座,让本座失礼于贵客,实在是该罚!”

家仆们纷纷跪倒在地,哆哆嗦嗦,惶恐之极。

黄皓的脸色却十分平静,只是唇边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待李严发完了气、训完了话,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黄某不过是一个宦官,卑贱如狗,谈不上要谁来礼敬不礼敬!尚书令大人也不要再训斥他们了,是黄某让他们不通报您的。尚书令大人这般看得起黄某,黄某倒是有些无地自容了。”

李严一边道着歉,一边吩咐家仆给黄皓搬来紫檀木椅坐下。然后,他自己也回到了池畔垂钓而立,悠然说道:“黄公公,今儿我俩就这样随意些,也不拘什么礼数了。请问您此刻到我府中有何贵干呢?”

黄皓却不答话,眼珠滴溜溜往四下里一转,看了看周围的李府家仆,轻轻咳了一声,欲言又止。李严见状,会过意来,左手摆了一摆,让家仆们全都退了下去。

黄皓见家仆都已走远,这才微微一笑,道:“黄某区区一个宦官能有什么要事来找尚书令大人?不过是遵了陛下的旨意,前来向尚书令大人讨要几份咽得下去的肉肴回去孝敬陛下罢了!”

“哦?宫里的膳食开支可是告急了?”李严一怔。

“那倒没有!只不过诸葛丞相天天教导陛下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卑以自牧’,弄得陛下年纪轻轻便青菜豆腐白米饭地过日子,瘦得是形销骨立……”黄皓说着说着已是满眶泪水,禁不住拿袍袖擦拭了一下眼角,“黄某于心不忍,才苦苦劝得了陛下的许可,冒着被御史弹劾的危险,偷偷跑到尚书令大人这里为陛下讨些肉肴回去补补身子……”

“这……这宫中的各项开支计划可是诸葛丞相一手制定的呀!”李严的神色似乎有些犯难,“他是顾命首辅大臣,很多事情得由他做主……本座若是坏了他的规矩,恐怕对他有些不好交代呀……”

“是呀!是呀!诸葛丞相是顾命首辅大臣,尚书令大人是顾命次辅大臣——难得您对他这般尊重礼敬呀!”黄皓听了,却是微微笑道,“只不过您处处都谦让着他,而他却未必将您和衷共济以渡时艰的那一片苦心放在眼里……同为顾命辅政大臣,但是他自己就可以独立开府治事,却一手阻住尚书令大人开府治事,将尚书令大人置于偏裨之位——这让我们这些外人看了,也为尚书令大人感到齿冷哪!”

李严听了这番话,半晌没有作声,只是握着那钓竿的右手微微颤了几下,钓线随即荡了几荡,立刻在一平如镜的池面上泛开了层层波纹。老实说,黄皓这几句话确实打中了他心头的“痛处”。自当年先帝于白帝城托孤以来,诸葛亮和自己虽是同为顾命辅政大臣,他却对自己一直是处处卡压:起先是把自己分配到蜀东峡江一带对吴作战,不让自己返回成都权力中枢,后来又调自己入朝担任尚书令之职,只是掌管军需后勤事务,不让自己参与军国大事的核心决策过程之中——就像这次北伐,诸葛亮也只是在由他手下蒋琬、费祎、姜维等一群亲信将臣组成的“小圈子”里关门商议,从来不和自己事前通气。而且,诸葛亮向来是自命不凡,独断专行,发号施令,对自己也是调来调去,从不尊重,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丞相府就代表着朝廷”,不需要其他元老重臣也开府治事,免得机构滥设、政出多门。一想到这些,李严心头就大为光火。但他此刻又焉敢形之于色让外人觑破?便也不言不语,静静而立,让自己胸中怨愤慢慢消退下去。同时,他心头暗暗一动:这黄皓今日竟敢偷偷跑来在两大顾命辅政大臣中间挑拨是非,真不知他意欲何为?不禁神色一凛,表面上仍是装得若无其事,却竖起耳朵冷眼观察,静伺其变。

黄皓见他并不接话,便又自顾自说道:“黄某听魏国那边传来的消息说,伪帝曹叡又是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又是四处派人寻珍觅宝,用的是东吴交州的象牙箸,吃的是辽东海域的鲸鱼肉,纳进宫的是荆扬二州的美女名姬……那个皇帝才当得有滋有味呢!哪里像咱们的陛下——虽然贵为天子,衣食寝处却贱如匹夫!”

李严听到这里,伸起左手掀了掀胸前长髯,不禁咳了一声。黄皓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一时出了格,便又改口说道:“哎呀!黄某该遭掌嘴!该遭掌嘴!咱们陛下卑其宫室,俭其衣食,心系天下,励精图治,不以百姓之役力而奉己一人,哪里是曹叡那个淫昏之君所能比拟的?”说着,自己连抽了自己几个耳光,又道:“陛下虽然圣明,能够做到卑以自牧、事事俭约,整日里粗衣糙食的苦楚——这在我们身为臣子的眼里,实在也是看不下去呀!黄某心头也别无他念,只是一心一意想将陛下侍奉好了。请尚书令大人恩准黄某带些肉肴回去孝敬陛下!”

却见李严仍是一声不吭地垂着钓,只伸着头望向池面,静立不动。黄皓见他似乎没听自己在讲话,觉得有些自讨没趣,脸色便沉了下来。蓦然间,李严已是钓竿一扬,一条鲤鱼“哗”的一声破水而出,在半空中划过一道金弧,“啪”的一响,被钓线甩上岸来,落在了黄皓脚边的地上,活蹦乱跳个不停。

黄皓低头一看,见这条金鲤长约二尺左右,又肥又大,不禁脱口赞道:“尚书令大人的钓鱼之技真是绝了!”

李严的脸上也放出了一丝不无得意的微笑,用手中的绿竹钓竿指了指在地上蹦来跳去的那条金鲤,道:“这条金鲤,黄公公若是不嫌弃,便拿回宫中去自己煮了吃吧!至于陛下所需要的东西黄公公暂且先回去,一个时辰后,本座自会想方设法找到上等的山珍海味送进宫去。”黄皓一听,不禁大喜过望,连连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