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初记-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在你们家里,”春儿问,“我们村里没有共产党呀?”
“眼下,因为党员还少,两个村子合着成立了一个支部。”秋分说,“看你,哪村不是一样呀,普天下的共产党还是一家人哩,别说一条河隔不开,就是国家的边界也分不开、割不断呀?”
“还要开大会吗?”春儿问,“叫我讲话不?姐姐,你告诉我,到时候该说些什么呀?”
“从今以后,我们就是革命的同志,”秋分说,“同志的关系和姐妹不同。它比起姐妹来,还要亲密。讲什么话,要出自你的心里,能叫别人教呀?”
春儿点了点头,姐姐走了。
春儿的心里,忽然觉着沉重起来。她想到入党不仅是高兴的事,从今天起,她是负起一种责任来了。一种重大的责任,她的生命,成了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党对人民所负的责任,她也要分担。她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和将来,交给了党。党就要培养自己,使自己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完成最光彩最高尚的任务。
她告诉爹和娘,就到五龙堂来。
天快黑了,有三片红色的云彩留在西边的天空里。遍地是庄稼,一只鸟儿衔着一条青虫,正在吐着穗子的密密的谷丛上面飞腾,里面有新出卵壳的小鸟在啾啾叫唤。棒子吐出的红绒花,鲜艳得像结婚的新娘子头上的花朵。小道旁边的园子里,已经搭起一个新窝棚,一对年轻的夫妻,并排坐在上面,把光着的脚板垂下来,共同看守着他们那已经结成的碗口大小的甜瓜。
“开园了吗?”春儿望着他们笑着说。
“还没有,”窝棚上的媳妇说,“瓜是熟好了,就等一个有福分的人了!”
“你还没有福分吗,”春儿说,“看乐得你快钻上冒天云儿里去了。”
那丈夫轻轻推了媳妇一下,那媳妇就笑着跳下来,摘下躺在垄沟边上的一个黄皮大甜瓜,跑到春儿跟前说:
“今年算赶上吉幸了,你的小嘴儿顶有福,就请你给我们开园!”
“我有什么福呀?”春儿说。
“我看准了,”那媳妇说,“你今天一定有喜事。你吃了我们这瓜,管保我们今年能做好买卖,瓜园里,不涝不旱,不闹地羊,不出虫子!”
“好吧,恭喜你小两口儿发财,”春儿接过瓜来,打开就吃,“地羊虫子是你们管着,我只管不叫日本鬼子来糟蹋你们的瓜就行了!”
“我说你是顶有用,顶能叫我们幸福的人么!”媳妇高兴的跑回窝棚里去了。
一路吃着甜瓜,春儿也很高兴,她回头望望,那一对夫妻说笑着钻到窝棚里睡觉去了。春儿觉得脚下的土地,头上的天空,庄稼和人民,都在自己的身上,寄托着亲密的希望。
春儿过了河,上了堤坡,天空出现了那颗大明星。姐姐正在小屋门口等着,领她到屋里去。
炕上地下全打扫了,靠南边的小窗户,摆好一张桌子,变吉哥正装饰着他画的毛主席像。一盏明亮的灯放在窗台上。
高四海严肃的望着毛主席的画像。变吉哥安排好了,回过头来笑着说:
“大伯,你知道画这张像多为难呀,遇见从延安来的人我就打听,有没有毛主席的照片,后来还是庆山哥给我借来了一张,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保存的,我高兴极了,买了好纸张、好笔墨,等到晚上,老婆孩子全睡下了,我安安静静的画,整整画了三宿才成功,你们看画得怎样?”“画得好,”高四海点头说,“他在望着我们,在鼓励我们,他经过了多年的艰苦的斗争,把党的事业领导到胜利。这些情景,从你的画像上,全可以看出来!”
“那样啊!”变吉哥高兴得红了脸,激动起来说,“大伯最能批评我的作品,秋分同志,你说哩,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是好。”秋分说,“面对着这张画像,就像毛主席亲自在前面指引我们!”
“春儿,你说说!”变吉哥说,“是为了你入党,我才精心画的呀!”
“我心里高兴极了,”春儿笑着说,“从今天起,毛主席来领导我这个穷孩子了!”
“那我们开会吧,”变吉哥立正了说,“我先向春儿同志介绍:高四海同志是五龙堂子午镇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书记,我是支部的宣传委员,秋分同志是组织委员。同志们,我们今天举行春儿同志入党的仪式。我们接受春儿入党,因为她是一个敢于反抗地主压迫的雇农吴大印的女儿,因为她在抗日战争中勇敢负责的工作,对党的热情和忠诚。”
高四海讲话说:
“春儿!你还年轻,你要知道我们党的历史,要想念那些为党艰苦的工作和英勇的牺牲的人们,秋分!你把我保存的那面红旗取出来!”
秋分打开一只破旧的红油板箱,取出那面旗来。这是十二年以前农民暴动的时候,高庆山打着的旗帜。庆山把它插在堤坡上,在它的下面抵抗围攻的敌人,胸部的鲜血,染紫了红旗的一角。庆山出走以后,高四海叫秋分把它保藏了起来。它仍然完整,颜色凝重,十几年来,它不停的在这一带人民的心里招展。
高四海把红旗铺展在春儿前面的桌案上,它带着当年滹沱河边的风暴,壮烈的斗争和鲜明的理想,和这个女孩子的热情结合了。
春儿举起右手来,安静有力的说:
“我要做一个好的忠诚的、积极斗争不怕牺牲的党员!”
会后,高四海又谈了谈子午镇的政治情况,把党员介绍给春儿,把她编在老常领导的小组里。
回去的时候,姐姐送她,在河滩里,慢慢告诉她以后应该怎样做工作,怎样团结群众和领导群众——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第60节
高庆山支队原有的骑兵连,新近扩充成了一个骑兵团,芒种是个班长。老温参加部队以后,就在这个班里当了一名骑兵。他原来要求并不高,就是当马夫也乐意,可是到班里以后,芒种发给他一支新马枪,还把全班最好的一匹小青马交给他骑。在我们的部队里,对于新来的战士,就像对待最小的弟弟,是什么也要让他挑选的,虽然按年岁说,老温在这一班里要算是最大的了。
老温看养和驾驭了二十多年牲口,在他手里倒换过的骡马也有几十匹了。他被惊车的牲口轧伤过腰,惊了犁踢破过脸,可是,老温能使劣性牲口是有了名的。对于牲口,他不只能从口齿看出年龄,从眼色看出性格,从蹄腿看出快慢,从肩膀看出力量,还能一鞭子下去打倒直立起来的牲口,并不损伤它的毛皮。他对牲口的使用法是:能打也能喂。在他手里调理出来的牲口,真是力大膘肥,驯顺无比。
当了骑兵,他渐渐知道,军队里使用牲口,并不完全像庄稼主。对一个战士的要求也并不像对一个长工的要求。牲口要喂好,这是一样的,但主要是训练得它成为战士的肢体,对牲口的感情也要加重,对待它,就要像对待自己的腿脚一样。他骑在小青马身上,就把小青马当做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了,马能了解他的意图,很好的完成战斗的协同动作。
他要和小青马锻炼成一个整体。就像爱人们幻想把男女两个人扫乱重分一样。他身上要有马的感觉,马身上要能寄托他的想像。小青马,跃进飞扬吧,当他冲锋陷阵的时候;小青马,迅速卧倒吧,当他隐蔽作战的时候。
虽然这匹小青马还只有四岁,已经长的非常高大,今后转战疆场,老温和它就不只关心对方的饥渴冷热,灾病甘苦,也细心的听着战友的呼吸和心脏的跳跃吧。
不久就有大战到来,冀中军区正在利用战斗空隙,进一步整训部队。高庆山支队就要调往河间去了。老温请了半天假,回了一趟子午镇的家,看了看他的妻子。他往返只用了三四个钟头,站在院子里说了五六句话,他的目的不过是穿着新军装,骑着小青马,在乡亲、伙计、妻子的面前,晃一下就是了。
部队夜晚出发,骑兵团走在前面。在满镇过滹沱河。在五毛营过沙河,在张岗休息十五分钟,半夜就到了河间。
第二天是七月七日,芦沟桥抗战一周年了。芦沟的流水和月光,石桥和芦苇,还披带着敌人侵略的创伤,但它有的已经不只是创伤,也有了动员起来的巨大的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它已经在看着祖国儿女的英雄行为含笑了。
冀中军区的阅兵在河间东关的古教场上举行。初升的太阳的多彩的耀眼的光芒,射向平原晴朗的天空。在教场中间的墩台上,竖起了一面高大的红旗在飘展作声。新近训练的青年的号兵们,吹着集合号。在附近的古代遗留的残断的碉堡上,有一只苍鹰展翅飞起,所有这一切,都在兴起战士们对于敌人的愤恨,对于战争生活的向往;也强烈的吸引着周围那些从事耕种的农民。
祖国现在进行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规模巨大组织坚强的民族解放战争。吕正操司令员,高庆山支队长,高翔政治委员,站在墩台上检阅了他们所领导的、由冀中区青年农民组织成的抗日部队。
阅兵完毕,高翔作了政治报告。他说明抗日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过程,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才能争取到最后胜利。他打击了亡国论,揭发了投降论,也批评了速胜论。他的报告比起去年十月,更确切,更有事实的根据。他指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描绘了大牙交错的战争,强调了政治动员的重要,又详细解释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原则。
他讲的很生动通俗。经过一年实际战斗的战士们,都感觉政治委员是总结了他们每个人的经验,指出了军民全体奋斗的目标。这总结和每个战士的思想结合,加强了他们的信心,鼓舞了他们的力量。
他们能够理解,受到鼓动,听得十分入神。坐在地下,抱着枪枝,相互称赞他们政委的讲话的才能,分析的能力。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平日虽有些自高自大,一听这样卓识远见的分析,也感觉到自己的理论水平太低,和政委比较起来,是相差太远了。
高翔的报告,依据的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八年五月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同年同月在延安讲演的《论持久战》。
这两本书,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指南针,是通俗的兵书战策,是必胜的决算,民族解放胜利的保证。
《论持久战》,在冀中军区最初只油印了几百本,随后由印刷厂大量铅印出版了。这本书由“钢板战士”们精细刻写,由印刷工人们夜晚赶印,它有各式各样的版本,用过各式各样的纸张。这本书由干部研究,向战士传达,由部队向老百姓宣传。随着它,部队前进,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扩大了。
它把必胜的信念注射到民族每一个成员的战斗血液里——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第61节
一九三八年七月,冀中区创办了一所抗日学校。这所学校,分做两院,民运院设在深县旧州原来的第十中学,军事院设在深县城里一家因为怕日本、逃到大后方去了的地主的宅院里。
部队保送芒种到军事学院学习。行前,他捎一个口信给春儿,说到深县学习去了。他带着组织介绍信来到深县,学校里到的人还不多,房舍也正在改造修理,看样子得过几天才能开学。他闲着没事,到旧州去玩了一趟,顺便打听:民运院是不是还招收学生,前来学习要经过什么手续?教务处回答说:现在人数还不齐。学生入院,一般的要经过考试,如果是地方上保送,文化程度低一些也没多大关系。芒种在回去的路上,坐在道旁大麻子棵下边,掏出钢笔日记本,给春儿写了一封信。叫她见信就来深县投考。
把信折叠好,赶进深县城,今天正是大集日,可是因为正在秋忙,遇不见一个他们那边来的熟人。把信交到交通站,又怕耽搁,他就站在十字街口等起来。
直等到晌午大错,才遇见一个贩蜜桃的,托他把信带到子午镇。小贩怕忘记了,把信压在桃堆里。
这些日子,春儿在家里倒比较清闲。她家地里的庄稼已经锄过三遍,今年雨水不缺。青纱帐期间,战争情况也不紧张。村里的群众基础,比过去巩固了,工作也顺利。自从父亲回来,她也有了照顾,新来的后娘,待她很好,帮她做饭做活。她自己觉得:这么大的一个姑娘,现在竟有些娇惯起来了。
这天晌午,天气很热,人们都在歇晌。春儿似睡不睡的,听到街上有卖蜜桃的声音。这个孩子,从来很少买零食。今天,她忽然从蜜桃联想到深县,想起吃个桃儿来。她跑到街上,卖桃的小贩刚进村,正把桃子放在南房凉儿里。春儿过去望着堆在筐子上面的小桃奴儿说:
“多少钱一斤?”
“五百。”小贩蹲在两个筐子的中间,用一块白布手巾扇着汗。
“这么小的桃儿,”春儿说,“这样贵?”
“别不懂眼,这是真正的深州蜜桃,给西太后进贡的东西。”小贩说,“你尝尝,保管顺嘴流蜜!”
“我不尝你的。”春儿笑着说,“称半斤吧!”
她随手就刨开桃堆,正要挑拣,一封折叠着的信,像认识她一样,从桃堆里挺了出来,她立刻看见了那亲切的字体和自己的名字。
小贩正要向她打听这个叫春儿的住在哪街哪头,她已经把信打开,看的入了迷。她告诉小贩,不称桃了。谢谢他给带了信来,问他是不是到家里坐坐喝碗开水?就跑回家里去了。小贩也高兴碰得这样巧,虽说半斤桃的买卖没有做成。他想:对于这位姑娘,这封信的内容,一定是比深州的蜜桃还要甜蜜。
刚刚看过了信,是要她去学习,春儿很高兴。可是当决定明天就走,她也像那些第一次离家远行的孩子们一样,心里有些烦乱起来。
她经过村、区、县,写好了介绍信。她又和本村的同志姐妹们告别。她到五龙堂去看望了姐姐。回来,一夜差不多没有合眼,年老的父亲就催促着母亲起来给她煮赶路的饺子了。
她带了一个挂包,装着她珍惜的纸笔和文件;一个小包裹,里面只有一身替换的单衣和一双新做的鞋。
子午镇到深县有六十里,走到双井村,天气就热上来了,一个人走远道,有些累得慌。过了双井村,净是沙土道,走着更费力。好在这一带大道旁边,果木树很多,随时有树荫凉可以歇息。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