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28部分

水经注-第28部分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

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

延水又南,迳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文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

曰:于延水东至广甯入治,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

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

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

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

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

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

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

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

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

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

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

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

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

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

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

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

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

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

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

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

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

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

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

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

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

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

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

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

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

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东南出山。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

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东南,

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

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

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

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

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

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

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

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

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

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

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

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

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

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漯

水。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

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

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

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

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

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

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

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

散漫难寻故也。

 卷十四

○漯馀水

△漯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

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

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台三层,其户

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

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

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

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

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

漯馀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漯馀潭。

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西,谓

之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邱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

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

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

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北注

漯馀水。漯馀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迳芹城,又东南流注漯馀

水。漯馀水又东南流,迳安乐县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

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南,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漯馀水於县西南,东入沽

河。故《地理志》曰:漯馀水自军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沽河

△沽河从塞外来。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

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

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

谷水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

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

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

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迳一故

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迳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

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

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

志》曰:水出县东。北流,迳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

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迳一故亭,

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

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

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

迳赤城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左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

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

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於沽

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北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

在渔水之阳也。考诸地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

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又南与螺

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

沽水。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

西潞水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漯馀水合为潞河。

沽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

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

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迳

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漯馀水注之。

沽水又南,左会鲍邱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迳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

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

漯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邱水于县西北而东出焉,

△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

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也,今无水。

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虖池,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

也。

○鲍邱水

△鲍邱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

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迳镇东南九

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云戍

东,左合孟广水。水出下,甚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

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

水,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

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

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

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

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临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

注鲍邱水。又南迳虒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邱水又西南,迳犷平县

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里山,西迳三城,谓之三城

水,又迳香陉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西迳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

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

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水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

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其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

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邱水。鲍邱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东,渔阳郡治也。

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郡曰通潞,县曰得渔。鲍邱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

害刘虞,乌丸思刘氏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於是水之上,斩首一万。

鲍邱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於沽河,乱流而南。

△又南过潞县西。

鲍邱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

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