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8
不过“寻根文学”却撞开了一扇门,就是世俗之门。
这扇门本来是《受戒》悄悄打开的,可是魔术般地任谁也不认为那是门。直
要到一场运动,也就是“寻根文学”,才从催眠躺椅上坐起来,慌慌张张跑出去。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世俗之气漫延开了,八九年前评家定义的“新写实文学”,
看来看去就是渐成气候的世俗小说景观。
像河南刘震云的小说,散写官场,却大异于清末的《官场现形记》,沙漏一
般的小世小俗娓娓道来,机关妙递,只是早期《塔铺》里的草莽元气失了,有点
少年老成。
湖南何立伟是最早在小说中有诗的自觉的。山西李锐、北京刘恒则是北方世
俗的悲情诗人。
南京叶兆言早在《悬挂的绿苹果》时就弓马娴熟。江苏范小青等一派人马,
隐显出传统中小说一直是江南人做得有滋有味,直至上海的须兰,都是笔下世俗
渐渐滋润,浓妆淡抹开始相宜。又直要到北京王朔,火爆得沾邪气。
王朔有一点与众不同,不同在他居然挑战。我前面说过,世俗小说从来没有
挑战姿态,不写文学史为自己立言,向世俗文学挑战的一直是新文学,而且追到
家门口,从旁看来,有一股“阶级斗争”腔。
有朋友说给我,王朔曾放狂话:将来写的,搞好了是《飘》,一不留神就是
《红楼梦》。我看这是实话,《飘》是什么?就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世俗小说。
《红楼梦》我前面说过了,不知道王朔有无诗才,有的话,不妨等着看。
王朔有一篇《动物凶猛》,我看是中国文学中第一篇纯粹的青春小说。青春
小说和电影是一个很强的类,我曾巴望过“第五代导演”开始拍“青春片”,因
为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各国的影片,等了许久,只有一部《我的同学们》算是张
望了一下。看来“第五代”真地是缺青春,八十年代初有过一个口号叫“讨回青
春”,青春怎么能讨回呢?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一把年纪时讨回青春,开始撒娇,
不成妖精了?
上海王安忆的《小鲍庄》,带寻根腔,那个时期不沾寻根腔也难。到《小城
之恋》,是有了平实之眼的由青春涌动到花开花落,《米尼》则是流动张致的
“恶之华”。
王安忆后来的《逐鹿中街》是世俗的洋葱头,一层层剥,剥到后来,什么都
有,什么都没有,正在恨处妙处。王安忆的天资实在好,而且她是一个少有的由
初创到成熟有迹可寻的作家。
南京苏童在《妻妾成群》之前,是诗大于文,以《狂奔》结尾的那条白色孝
带为我最欣赏的意象。这正是在我看来“先锋小说”多数在走的道路,努力摆脱
欧洲十八世纪末的浪漫余韵,接近二十世纪爱略特以后的距离意识。
当然这样粗描道不尽微意,比如若以不能大于浪漫的状态写浪漫,是浪漫不
起来的,又比如醋是要正经粮食来做,不可让坏了的酒酸成醋。总之若市上随手
可买到世界各类“精华糟粕”只做闲书读,则许多论辩自然就羞于“为赋新词强
说愁”了。
苏童以后的小说,像《妇女生活》、《红粉》、《米》等等,则转向世俗,
有了以前的底子,质地绵密通透,光感适宜,再走下去难免成精入化境。
69
我读小说,最怵“腔”,古人说“文章争一起”,这“一起”若是个“腔”,
不争也罢。
你们要是问我的东西有没有“腔”,有的,我对“腔”又这么敏感,真是难
做小说了。
一个写家的“风格”,仿家一拥而仿,将之化解为“腔”,拉倒。
我好读闲书和闲读书,可现在有不少“闲书腔”和“闲读腔”,搞得人闲也
不是,不闲也不是,只好空坐抽烟。
又比如小说变得不太像小说,是当今不少作家的一种自觉,只是很快就出来
了“不像小说”腔。
木心先生有妙语:先是有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后来文艺没有了,只剩下
腔,再后来腔也没有了文艺是早就没有了。
70
抱歉的是,对台湾香港的小说我不熟悉,因此我在这里讲中国小说的资格是
很可怀疑的。
在美国一本中文小说总要卖到十美金以上,有一次我在一家中文书店看到李
昂的《迷园》,二十几美金,李昂我认识的,并且帮助过我,于是拿她的书在手
上读。背后的老板娘不久即对别人说,大陆来的人最讨厌,买嘛买不起,都是站
着看,而且特别爱看“那种”的。
这老板娘真算得明眼人,而且说得一点儿不差。店里只有三个人,我只好放
下《迷园》,真是服气这世俗的透辟。这老板娘一身上下剪裁合适,气色灵动,
只是眼线描得稍重了。
不过我手上倒有几本朋友送的书,像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等等的小说,
看过朱天文七九年的《淡江记》并一直到后来的《世纪末的华丽》,大惊,没有
话说,只好想我七九年在云南读些什么鬼东西。
我自与外界接触,常常要比较年月日,总免不了触目惊心,以至现在有些麻
木了。依我的感觉,大体上台湾香港的文学自觉,在时间上早于内地不只五年。
你们若问我这是怎么个比较法,又不是科学技术体育比赛,我不知道,不过倒想
问问内地近年怎么会评出来一级作家二级作家,而且还印在名片上到处递人,连
古人都不如了。
我向来烦“中学生作文选”,记得高一时老师问全班若写一座楼当如何下笔,
两三个人之后叫起我来,我说从楼顶写吧。不料老师闻言大怒,说其他同学都从
一楼开始写,先打好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岂不是空中楼阁!
我那时还不懂得领异标新,只是觉得无可无不可。后来在香港看一座楼从顶
建起,很高兴地瞧了一个钟头。
平心而论,七九年时内地的大部分小说,还是中学生作文选的范文,我因为
对这类范文的味道熟到不必用力闻,所以敢出此言。而且当时从域外重新传进来
的例如“意识流”等等,也都迅速中学生文艺腔化,倒使我不敢小看这支文学队
伍的改造能力。
另外,若七九年的起点就很高,何至于之后评家认为中国文学在观念上一年
数翻,而现在是数年一翻呢?
电影亦是如此,八三年侯孝贤拍了《风柜来的人》,十年后内地才有宁嬴的
《找乐》的对世俗状态的把握。
71
既然说到世俗,则我这样指名道姓,与中国世俗惯例终究不合,那么讲我自
己吧。
我的小说从八四年发表后,有些反响,但都于我的感觉不契腻,就在于我发
表过的小说回返了一些“世俗”样貌,因为没有“工农兵”气,大家觉得新,于
是觉得好,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说过了,中国从近代开始,“新”的意思等于“好”,
其实可能是“旧”味儿重闻,久违了才误会了。
从世俗小说的样貌来说,比如《棋王》里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
“言情”因为较隐晦,评家们对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还没解读出来,大概总要
二三十年吧。不少人的评论里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
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惯的大话引开了。
语言样貌无非是“话本”变奏,细节过程与转接暗取《老残游记》和《儒林
外史》,意象取《史记》和张岱的一些笔记吧,因为我很着迷太史公与张岱之间
的一些意象相通点。
王德威先生有过一篇《用<棋王>测量<水沟>的深度》,《水沟》是台湾
黄凡先生的小说,写得好。王德威先生亦是好评家,他评我的小说只是一种传统
的延续,没有小说自身的深度,我认为这看法是恳切的。
你们只要想想我写了小说十年后才得见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等
等就不难体会了。
72
我的许多朋友常说,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当会出现
在上山下乡这一代。
我想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质是狭窄与无知,反
对它的人很容易被它的本质限制,而在意识上变得与它一样高矮肥瘦。
文学的变化,并不相对于政治的变化,“五四”新文学的倡导者,来不及有
这种自觉,所以我这个晚辈对他们的尊重,在于他们的不自觉处。
近年来有一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很引起轰动,我的朋友们看后都不以为
然。我读了之后,倒认为是一部值得留的材料。这书里有一种歪打正着的真实,
作者将四九年以后中国文化构成的皮毛混杂写出来了,由新文学引进的一点欧洲
浪漫遗绪,一点俄国文艺,一点苏联文艺,一点工农兵文艺,近年的一点半商业
文化和世俗虚荣,等等等等。狭窄得奇奇怪怪支离破碎却又都派上了用场,道出
了五十年代就写东西的一代和当年上山下乡一代的文化样貌,而我的这些同代人
常常出口就是个“大”字,“大”自哪里来?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可算得是难得的野史,补写了新中国文化构成的真实,
算得老实,不妨放在工具书类里,随时翻查。经历过的真实,回避算不得好汉。
上山下乡这一代容易笼罩在“秀才落难”这种类似一棵草的阴影里。“苦难”
这种东西不一定是个宝,常常会把人卡进狭缝儿里去。
73
又不妨说,近年评家说先锋小说颠覆了权威话语,可是颠覆那么枯瘦的话语
的结果,搞不好也是枯瘦,就好比颠覆中学生范文会怎么样呢?而且,“颠覆”
这个词,我的感觉是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造反有理”的阴影下。
我总觉得人生需要艺术,世俗亦是如此,只是人生最好少模仿艺术。不过人
有想象力,会移情,所以将艺术移情于人生总是免不了的。
我现在说到“五四”,当然明白它已经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了,已经成为当
今思维的丰富材料之一,可是讲起来,不免简单,也是我自己的一种狭隘,不妨
给你们拿去做个例子吧。
74
近几年来,中国小说样貌基本转入世俗化,不少人为之痛心疾首,感觉不出
这正是小说生态可能恢复正常的开始。
说到世俗,尤其是说到中国世俗,说到小说,尤其是说到中国小说,我的感
觉是,谈到它们,就像一个四岁的孩子,一手牵着爹一手牵着娘在街上走,真个
是爹也高来娘也高。
我现在与你们谈,是我看爹和看娘,至于你们要爹怎么样,要娘怎么样,我
不知道。
爹娘的心思,他们的世界,小孩子有的时候会觉出来,但大部分时间里,小
孩子是在自言自语。我呢,无非是在自言自语吧。
我常常觉得所谓历史,是一种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我的身就是这样一种身,感当然是我的主观,与现实也许相差十万八千里。
你们也许看得出来我在这里讲世俗与小说,用的是归纳法,不顺我的讲法的
材料,就不去说。
我当然也常讲雅的,三五知己而已,亦是用归纳,兴之所至罢了。
归纳与统计是不同方法。统计重客观,对材料一视同仁,比较严格;归纳重
主观,依主观对材料有取舍,或由于材料的限制而产生主观。
你们若去读“鸳鸯蝴蝶派”,或去翻检书摊,有所鄙弃,又或痛感世风日下,
我亦不怪,因为我在这里到底只是归纳。
75
科学上说人所谓的“客观”,是以人的感觉形式而存在。譬如地球磁场,我
们是由看到磁针的方向而知道它的存在;回旋加速器里的微观,射电天文望远镜
里的遥远,也要转成我们的感觉形式,即是将它们转成看得到的相,我们才开始
知道有这些“客观”存在。不明飞行物,UFO ,也是被描述为我们的感觉形式。
不转成人的感觉形式的一切,对于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所谓文学“想象”,无非是现有的感觉形式的不同的关系组合。
我从小儿总听到一句话,叫做“真理愈辩愈明”,其实既然是真理,何需辩?
在那里就是了。况且真理面对的,常常也是真理。
当然还是爱因斯坦说得诚恳:真理是可能的。我们引进西方的“赛先生”上
百年,这个意思被中国人自己推开的门压扁在外面的墙上了。
这样一来,也就不必辩论我讲的是不是真理,无非你们再讲你们的“可能”
就是了。我自己就常常用三五种可能来看世界,包括看我自己。
谢谢诸位的好意与耐心。
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北京1版2刷
2001年8月30日录入完毕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