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城堡-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的解数,充分展示了她的扭力(化幼稚庸俗为神奇)。可是她注定还是要失败的。为什么呢?只因为她缺乏弗丽达眼里那种冷静和镇定的目光;她过于浮躁,热情也过分了点。我们看到,越是与生命本质接近,富有色彩又使人心醉的东西,越是幼稚而表面,同时又令人无法忍受;而越是与城堡(精神)接近的东西则越苍白、乏味、冷酷,同时却令人向往不已。
佩碧最后将K这个绝望中的希望抓到了手里。她要把他留在地下室的小房间里,和另外两个最低级的女仆四个人挤在一起,挨过又长又单调的冬天。当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地寻找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利用K再一次向弗丽达发起进攻,将她再一次拖下水,她自己好去占据酒吧间的宝座。她的这个幼稚的愿望会得到实现吗?也许只不过是画饼充饥吧?但无论如何,她是不会放弃的。她就是她。她永远不会具有弗丽达和老板娘的那种有威力的目光,正是这样她才别有一番风情呢。所以K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贪婪地盯视着她那年轻的娇体,对她既鄙视又垂涎三尺。
阴沉沉的村庄的梦想里孕育出一道幻影,这幻影向上升华,形成了耀眼的城堡风景。“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作者藏在某处对我们说。
头脑清醒的大姐姐
因为K觉得,奥尔伽这个人,她的勇敢、谨慎、智慧,她为全家的牺牲精神比那些信息更为重要。
在巴纳巴斯颓败的家中,K再次遇到了他那聪明过人的姐姐奥尔伽。她把他拉到炉子边的长凳上,亲切地、耐心耐烦地对他分析了她家里的苦难的来龙去脉。她的分析老到而不乏激情,既深入了事物的核心又不偏不倚,使一贯摇摆不定的K大受教益。
造成这个家庭苦难的根源是阿玛丽娜的狂妄和目空一切。当然阿玛丽妞从来就是高傲的,对众人不屑一顾的。可是只有在她与城堡官员恋爱失败之后,苦难才正式降临到这个家庭。奥尔枷一家人(除了阿玛丽娜)在那之后一直处在要采取某种行动赎罪的诚惶诚恐之中,精神上完全垮掉了。由于这种无法解脱的痛苦,奥尔枷开始为全家奋斗。她制定了完整而周密的计划,通过她的换而不舍的努力,迂回的战术,最后,通过她的异想天开的大胆行为,居然使稚气未脱的巴纳巴斯成了城堡的信使。这真是一桩不可思议的事,只有奥尔枷那杰出的头脑,才能使这发了疯的怪念头变得合情合理。灵感往往是在绝望的驱动下产生的,类似于“狗急跳墙”。
苦难当然并没有结束,只是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了。重新又是漫长的等待和无穷无尽的屈辱,还有对于自己身份的致命的怀疑,这种怀疑经常使得巴纳巴斯的精神濒临崩溃。而最后,经过奥尔枷不厌其烦的开导,经过短时的休息后重又报作起来,巴纳巴斯这个自封的信使重又孤零零地上路了。村庄里的一切事情都似乎是把人推到无依无傍、走投无路的境地。人处在这种境地中如果不愿颓废,除了异想天开还能干什么呢?于是奥尔伽这个平凡的、脚踏实地的村姑就开始发挥她那神奇的想象力了。没有她,巴纳巴斯是绝对成不了信使的,最多只是一个恍恍惚惚的游魂。她是巴纳巴斯力量的源泉,如此的勇敢,如此的百折不挠,在绝境中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和方案层出不穷,简直就像魔鬼附体似的。从奥尔伽的滔滔讲叙中,我们看到了一条朦胧中的出路:痛苦无法消除,但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暂时抛开。
面对奥尔枷在这个家庭里的奋斗挣扎,阿玛丽妞似乎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她除了照顾病倒的父母以外什么也不干。实际上阿玛丽妞更为深刻,奥尔伽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与她有着很深的默契。阿玛丽妞身上的一切都从未改变过,她从事情的初始就看到了事情的结局,所以她才会固守着沉默,因为一切积极的行动都属徒劳。不过她也不是一个消极混世的人,不然怎么会发生她与索蒂尼的事件呢?她是一位清醒的受难者,懂得人活着就得欺骗自己,采取某种行动;这便是她与奥尔枷之间的理解和默契的根本。她是高傲的,不屑于卷入家中的幼稚行动;另一方面,她对于这些行为又是非常理解的。她目光明澈,看得清复杂多变的世事,而且意志坚强,从不惊慌失措;所以只有她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关键时刻的依靠,而她又是通过固守自身的沉默和寂寞来做到这一点的。奥尔枷说:“没有阿玛丽娜的参加,什么办法都行不通,所有的办法都只是试验性的,试验的结果不告诉阿玛丽妞,因此毫无意义,但是即使把这些办法告诉了阿玛丽姬,遇到的也只是沉默。”只有像奥尔伽这样头脑清醒的人,才会与阿玛丽妞达成这种古怪的默契,从而相互支持,挑起家庭苦难的重担。可以说阿玛丽妞是这道由家庭构成的风景里不变的背景,而在最初,她又是这道风景产生的原因。她的目光穿过苦难,汇入来自上方的奇异的光芒。奥尔伽博大的胸怀理解了这一切,所以她才会那么爱她的妹妹,敬佩她,服从她那沉默的领导。
奥尔伽是这个家庭里最有生气,积极向上的姑娘,她的韧性也是惊人的。她不仅什么都能理解,而且永远在策划,在忙碌,要与命运搏斗到底,即使全盘失败也不气馁,反而生出更多的奇思异想,再一次振作,重新与命运较量。当她向我们走来时,一股熟悉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
最卑贱的与最崇高的
“您说得对,”老板娘说着,垂下了头,“您体谅我吧。
我并不比别人敏感,相反,每个人都有他敏感的地方,我敏感的地方只有一处。
桥头客店老板娘的生活经历十分简单。当她是个年轻的村姑时,官员克拉姆曾经叫她到他的房间里去过三次,后来就再也没来叫她去。在那三次里,老板娘向克拉姆要了三样东西作纪念:一张信使的照片,一床毯子,和一顶睡帽。就是这三样东西,帮助老板娘度过了昏天黑地的二十多年。老板娘并没有交待清楚克拉姆让她去干什么。也许他是叫她去整理房间;也许不是克拉姆叫她去的。只是旅店老板叫她去帮忙;还可能更糟,那三样东西不是克拉姆给的,是她自己从房间里偷的(她当时因为热情沸腾,不知不觉地下了手)。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枝节问题,重要的是她占有了这三样东西,而且这三样东西来自克拉姆住过的房间!这三样东西在她漫长而惨淡的生涯中,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照亮她那简陋狭小的天地,时间根本不能遮蔽它的光辉。有了这三样东西,她就具有了孙悟空的眼睛,一切事物都要在她眼里现出原形,露出本质。
老板娘并没有因为自身的不幸就变态,而是保持着健康的判断能力和深藏不露的同情心。也许由于她的洞察力和预见力,K一直对她不习惯并且反感,总是忍不住用自己那些不堪一击的理由来反驳她,故意与她作对,并且一意孤行,好像要抛开她似的。就连这些,老板娘也是见怪不怪,全部预见到了。她懂得K的心理,知道他所干的一切都是蠢事,这些蠢事构成了追求的过程,因而也是必要的。而她的职责就是“用恳求和威胁来没法动摇”K的信心,使他无所适从,使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为达到这一点,老板娘在K面前将克拉姆比作一只鹰,用这个比喻希望K在某个瞬间能联想到克拉姆那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眼神,那永远无法证实也无法否定的眼神,以及那些区在下面无法加以摧毁,而他在上面却根据无法理喻的法律牢牢掼在手中的圈子。果然,K在一瞬间看到了那只鹰,体会到了它那令人无比畏惧的威力;然而过后,他仍然一意孤行。这便是老板娘期望的效果;她不是要阻止他,而是要指引、开导他(K)。
“这事干吗不让我们自己来解决?”“那是因为爱,出于担心,”老板娘说,并把弗丽达的头拉来靠在自己身上……
老板娘的这句话说在弗丽达刚刚天女下凡似的降落到K身上的时候。后来发生的一切证实了老板娘心底深藏的柔情。这柔情,K是看不到的,弗丽达却深深体会到了,所以她才情不自禁地称老板娘为“妈妈”,事事对她百依百顺。弗丽达与K这段短暂的关系就是她在人间的游历;一切都在事前由她和老板娘计划好了,预见到了,只有K蒙在鼓里。老板娘自始至终用悲哀而忧虑的眼光看待K的一举一动,为他操心,并在适当的时刻警告下凡的弗丽达。为了什么?这一切全是为了克拉姆,那抽象的、在心底水不改变的情人,哪怕稍微从侧面涉及也会使她热血沸腾的雄鹰。为了克拉姆,她(包括弗丽达)才容忍了K的一切弱点,用一种几乎觉察不到的幽默感来对待K。在弗丽达下凡的整个事件中,最后的结局也是早就规定好了的。所以老板娘虽然担忧,虽然悲哀,从总体上说还是胸有成竹的;一切都在按既定的轨道运行,她只要坐在家中不动就可以达到目的。
从这些描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老板娘脸上那神秘的微笑,既悲凉又带讽刺意味的天堂里的微笑;这副笑脸通常是很模糊的,如果我们长久面对,它会像三维画一样在一瞬间变得十分亮丽而深远,照亮我们的灵魂。
创造
K睡着了,但并不是真正的睡,毕格尔的话他也许比原先醒着住困得要死的时候听得更清楚,每个字都传进他的耳朵里;但是他那累赘的意识消失了,他感到自由自在,现在华格尔已经抓不住他了,只有他有时还摸索到毕格尔那里;他还睡得不熟,但是已经沉入睡乡。谁也不该再把他的睡眠夺走了。他觉得,他似乎是取得了一个大胜利,那已经有许多人在欢庆胜利。
这是灵魂出窍的瞬间,无羁无绊的瞬间。K与秘书毕格尔的搏斗就是夜间询查的过程,也就是意识与潜意识在无边的黑暗中的一场壮观的较量。在这场搏斗中,沉睡的潜意识浮出底层,战胜希腊大力神毕格尔,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由热情所激发的创造就从这里开始了。于是“从未见过,一直在等待,望眼欲穿而且凭理智一直认为不可能来的申诉人正坐在这里了”。无法设想的闯入成了现实,主客开始易位,激情扫荡了一切官方的限制,强盗般的申诉人竟然使秘书于半睡半醒中获得了自杀性的快乐。
夜间询查总是在一切其他调查完成,精疲力竭的时刻进行的;因此记录上往往免不了“漏洞”、“缺点”、“不严密”。(灵感往往无限膨胀,自负地冲破逻辑的藩篱。)这种记录在询查过后使秘书们看了沮丧已极,使得他们想要来反对这种询查。可是到了下一次,一旦询查真的在夜半发生,种种的怀疑和不满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秘书们忘记了自己的身分,不自觉地对神秘的申诉者产生出极大的兴趣,与他一道陶醉在自由的境界里。
这种创造是最诱惑人的,也是最痛苦的;每一次的成功都将被埋在无穷无尽的怀疑之下。可是在穷途末路的情形中,夜间询查又非做不可;并且这种无法证实的询查只有不断地做下去,不可能的事情才得以存在。当然仍然无法证实。创造力就是从这个致命的矛盾中释放出来的。K用强大的武器——睡眼来对付毕格尔那几乎是百战百胜的逻辑性;虽然精疲力竭,濒临崩溃,毕竟在睡乡中庆祝了胜利,还使得自以为是的秘书发出了“活像被人搔痒的姑娘”的尖叫。在这个节骨眼上他醒了,又听到了毕格尔那异常清晰的逻辑分析,这分析既使他昏昏欲睡又吸引着他的注意力,具有征服一切的诱惑力。过程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那么理性在搏斗中真的失败了吗?不,这种失败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胜利,在搏斗中留在对方身上的伤痕就是这种胜利的印记。毕格尔的分析既冗长单调,又具有令人神往的想力,充满了因询查本身而产生的激情。因为饲查的对象是那不可能到来的闯入者,所以这种分析便成了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既然结果成了这样,我们不可以将这种搏斗称为一次绝妙的合作吗?现在申诉人与停止了公务员身分的官员不仅交换了位置,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巨大的激情的包围里变得无法区分了。于是奇迹出现在我们眼前。当然奇迹不是随意可以“看见”的,必须加入到那种饲查中去,也就是说,拼死闯入迷宫。
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数需要申诉的问题,我们不肯承认,并在长年的沉默中将其遗忘。只有具有最强健的记忆力,被那些从远古时代以来遗留下来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挤得脑袋快要爆炸、因而发了疯的申诉人,才会如强盗船闯入官方的机构,来进行史无前例的夜间询查。这种询查一旦开始,就如毒品般上瘾;它由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必须一次又一次继续下去,只有体力的限制才会使其中断,因为摆脱怀疑是申诉人的天性。
滔滔的诉说源于创造的痛苦,以及由这痛苦导致的极乐。毕格尔和K在夜间询查中向我们展示的欲死欲仙的创造画面,就是这过程的真实写照。
1997年1月20日,又一村
记忆的重负
(K对弗而达说,)“总而言之,有时候你的。心没有放在我身上,你在注视着某个地方半明半暗、模糊不清的东西,可怜的孩子,A有在这林时谊已在你终视线之内如果出现了合适的人,你就会对他们倾心,成为错觉的牺牲品,这些错觉只不过是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是鬼怪,是过去的回忆,可以说是不断消逝的昔日生活,而这些又还是你今天的现实生活。”。
身上洋溢着纯洁的童年记忆的助手们从城堡里走下来,走进K和弗丽达的生活,伴随他们俩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K为什么一定要摆脱这两个人?为什么自始至终抑制不住对他们的厌恶?因为鄙视,也因为内心不可告人的惭愧和自卑。在村庄的这些日子里,K竭尽全力玩了一场甩掉自己的影子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明白底细的弗丽达一直在劝导他,安慰他,并且在最后,当K终于大功告成时,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K摆脱了助手,这种摆脱的结果却是他最没有料到的:弗丽达离开了他,其中一位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