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358部分

锦衣为王-第358部分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服”
    周千户知道,虽然是暂且保住性命,不过,以他在本卫千户的恶行,包括强逼军户种地,克扣粮饷、军服布匹,甚至有逼*人命等情事,一旦查出,性命也是必然不保。
    当下横下一条心来,叫道:“太保,不能专门对付我们武官,你也是武官出身,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去看看那些匠户,咱们这里好歹有口饭吃,那里有时候就饿着做事,匠户比军户又差远了,工部的人哪里把他们当人看?况且这里也是工部的首尾,怪在我们头上,我是头一个就不服。”
    适才一路行来,也是看到不少匠人,果然是猪狗一般。而且,和军户不同,军户好歹还有一口饱饭吃,而且一般也不会受人欺凌。
    匠户却不同,是个人就能欺负他们,要打要骂,都是随意的很。
    “拉下去吧。”
    张佳木懒得理会,指着不远处一个骑马的官员,问道:“这人是谁?”
    “巧了。”李成桂是事先做过功夫的,因笑答道:“这人是就是负责这里的工部主事。”
    “如此正好,叫他过来。”
    远处倒真的是工部负责这片城墙工事的主事,六品官衔,景泰五年的进士,官运算是一般,没有进翰林院,也没有任御史这样的清秘官,所以想做给事中或是将来入内阁,都不大可能。
    唯一出路,便是好生做事,在进士同年中广结善缘,将来要么外放,由州府做起,一路到布政使司,要么就是在部里熬资格,只要不太倒霉,侍郎致仕的把握还是有的。
    听到张佳木召唤,虽然不大情愿,不过这主事还是老老实实的过来了。毕竟官位相差太远,到得这边下马,也是行礼如仪,并不敢有丝毫怠慢。
    张佳木并不客套,直截便道:“这里的武官控你克扣军士粮饷,你认不认?”
    “这是污蔑,下官不认。”
    “那边的工匠的饭食银子,你克扣了没有?”
    “太保虽然官大,但下官读书十余载,亦不能平空污下官清白。”
    “好。”张佳木笑了一笑,道:“那就给你一个机会,辩白清楚,如何?”
    “自然。”那官儿年纪不大,一脸傲气,只道:“下官愿到都察院,对质清楚。”
    '  '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零二章 工匠
    官员有贪污等指控时,当然就是由都察院来接手。在地方,是都察院派出的都御史和巡按御史负责肃贪和查察官员。
    在朝,则自然更省事了,除非是特别交办的大案,象主事这么级别的官员被控,当然就直接由都察院来接手。
    张佳木点了点头,道:“这是原本的制度,不过,这一次我要破一破此制。”
    说罢,向着众人令道:“请主事至诏狱。”
    “不讯而逮,”主事的面色有点苍白,道:“太保这是哪一家的国法?”
    “此事我自然会向皇上交待,主事就不必操心了。”
    “哼,就怕太保无法自圆此事,何必,何苦。”
    “这就不劳阁下费心了”张佳木勃然变色,怒道:“说是读书十年,其实行事猪狗不如,蛇蝎心肠,和你说话,我还嫌脏。”
    说罢挥手,自有几个锦衣卫上前,把这个工部主事给带了下去。
    这一次,说是来视察城墙工程,顺道看看京操班军,但又杀又拿,居然成了现场表演的肃贪大会,这种事,张佳木自己亦是没有料到。
    实在也是大明官场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般惊心动魄的事,怕是人家说了,张佳木也不能尽然全信。
    官场黑成这样,民间的怨气哪里能小?天顺到成化年间,民间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达到万人以上的,攻克州县的,便有十几起。
    其实有明以来,除了洪武年间怕是没有农民起义,从永乐到仁宣之治,再到正统成化,哪一年没有起义的?农民之苦,怕是后人是很难想象的。除非是那些风调雨顺的好地方,人勤而多智,懂得储蓄,所以还能在灾年自保,如北方一些地方,百姓极少有储蓄,一遇灾荒,官府施救慢些儿,就会引发起义。
    永乐年间,由山东起事的唐赛儿就是著名的一例。当然,北方教门势力强大,对政权始终有觊觎之心,有时候不一定是民不聊生,而是宗教蛊惑起事,亦为一因。
    这般雷霆大怒,不仅被捕拿的工部主事面无人色,就是锦衣卫众人,也是相顾愕然。张佳木不论大事小事,凡事都以镇定为先。他的智谋经验,还有威望,都足够教他沉的住气,今天却是破口大骂,不仅是这些外人,就是锦衣卫的自己人,也算是难得的开了眼。
    “太保其实是疾恶如仇的性子,只是,平时善于压抑自己罢了。”
    李瞎子先说,其余众人也是大为赞同。曹翼跟着道:“现在已经不必再忍,我看,大人也是想从这里挖开一个口子,重重的办一下”
    余佳一笑:“得窍,说的对喽”
    李瞎子又道:“城墙这里还只是个开端,我看,太保会去今上预修的陵寝去看看。”
    “是极,那里才好作文章。而且,是会叫皇上动容的大文章。”
    跟随来的,都是锦衣卫里的人**,别人还在懵懵懂懂,不大明白张佳木此行为什么转变这么大的时候,这些人已经猜的七七八八,并且引申开来。
    不过,张佳木并没有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立刻就去查看陵工。而是沉吟了一小会儿,便真的很认真的看起城防工程来。
    当时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任何雄城要隘,当然都是不能和京城的防御相比较。以张佳木的眼光来看,眼前这座城池,虽在技术上可能已经并不如何领先了,比如当时欧洲的城堡建法,就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掩护人体和火力输出。
    而且,以亚洲的经验来说,在铸城上,日本人正在追赶,并且在一百多年后,超过了中国的铸城术。尽管日本人铸的都是范围不大的小城,但从技术上来说,却是完全超过了中国。
    壬辰倭乱时,明军将日军赶至海边,但日本人修成的一个个的城堡防御却是把明军弄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坡道似用巨石搭城的城墙,坚固无比,吸收炮弹枪子的斜度刚刚好,使得明军的火炮发挥的威力有限,大量的火枪孔道和箭道使得日军的火力输出也是到了极限。
    围城良久,结果久攻不下,然后日军一个反击,明军由是大溃。
    当然,和猪一样有指挥也有关,当时的指挥官,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杨镐杨经略大人。
    眼前这座城墙,高且厚,城砖严丝合缝,城墙上敌楼森严,层次也很分明,再有藏兵洞于其中,城碟处有无数小孔,显然是箭道和火枪孔道。
    不论如何,以现在的情形,把城池修城这样,已经是很难得了。
    张佳木看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才笑道:“城池修的不坏,只是,匠人少而军人多,又都极苦,我看,工部拨的料也克扣的不少,所以用人虽多,但工期一展再展……工部的人,实在是全部都该死。”
    他没有固定向谁说,不过自然是几个心腹上来答话。
    年锡之道:“不如上奏皇上,多拨工料,早日完工也好。”
    陈怀忠摇一摇头,笑道:“皇上现在连修奉天殿的钱粮也没有,哪有精力搞这个大工?现在这样,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明朝的财政制度就是只能以混乱来形容,好在,有一条做的还不错,国家用度有常,地方用度有常,不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是量入为出,有多少财力,就做多少事。当然,有些事没有财力也得做,比如修陵,边镇的防御等等。
    实在没可奈何时,就会克扣亲藩的年俸,当然,百官的俸禄也是要一扣再扣,品级越高,扣的越狠,那些公爵侯爵,拿到的工资也是有限的很了。
    倒是县官这一级的,或是更低一点的,多半能拿到实数,因为他们的工资原本也低到不能再低了。
    到了天顺年间,一个知县所能领到的俸禄,按粮食和银子、宝钞来算,按粮食购买力来算,约摸就是等于后世的月薪一千三百元左右。收入还不如民工,自然不能再克扣他的。至于边军和军户,工匠,能扣则扣,能拖则拖,几年不发饷的军人,在明朝是比比皆是,正常的很。
    至于工部如果没钱,就把河工也能停了,或是大灾也不赈济。明末时,正好赶上天灾常发,而中央政府的收入有常,当时又面临四面起火的战事,军费就把财政收入给吃光了。于是天灾频发,但政府把有限的收入用来打仗,于是百姓只能造反,然后政府把更多的钱投来当军费,而不去赈灾。
    结果就是军费越来越高,后来只能加派田赋,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现在这会儿当然还没有到那种积重难返的地步,边镇用度还不算多,没到拖跨财政的地步,所以地方上还有河工,也会修理道路,遇到灾害也赈济免赋,至于京师的外城工程,有钱就修,没钱就停工,反正也不急。
    “拨工料的事,再说吧”
    张佳木也知道内情,财政不宽裕的窘况,皇帝也没有办法。徐有贞当年修了几年黄河,是关系几个省百万生民的大事,工部和户部几个部商量了很久,才腾挪出二十万两银出来。现在这个时候,皇帝也是善财难舍,除了他自己的帝陵,别的事是没有办法保证的。奉天大殿是在永乐年间被击毁,到现在几十年了,皇家也没钱和雄心来修,似乎也是在几十年后,才下决心把这个大殿给修好的。
    不然的话,大朝干吗是在奉天门而不是大殿,御门听政,也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啊。
    话锋一转,张佳木令道:“这里的工匠头儿是谁,叫过来。”
    匠人是没有官职的,属于工部的官员直接管理,当然,官员们除了吟诗作赋,别的事基本上不理,所以一般是部里的吏员来管理工匠。张佳木要见工匠,也是一件极希奇的事。
    适才动静,已经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放眼看去,堆放着石料砖块的工地上到处都是跪在地下的身影,几个穿着青衣盘领的工部小吏,急的上窜下跳,好不容易,才在人堆里揪出一个三十来岁的瘦弱汉子。
    “几位大爷,”那汉子吓的面色苍白,抖着嘴唇,道:“小人向来恭敬,有什么敬献都是头一个,从来不给大爷们添麻烦。”
    “知道,知道”
    当时吏员地位卑下,但实权却比以前上升的多。别看从尚书到主事,各级官员都是饱读诗书,但论起对公文律令的熟知,却是这些可以世袭的小吏的天下。明朝吏员,分为典吏、攒吏、令吏几等,现在这几个全是令吏,身份很高,有一个已经通过了三年一次的三次考核,很快就能正式出任为官,这些小吏,对着尚书也敢侃侃而谈,因为各部全是他们自己人,都是世家世交,彼此声气相连,六部没了尚书可以,没有他们,就一定玩不转。
    但此时钢刀在前,也是失了以往的从容模样,气喘吁吁的,把那个匠人头儿从地上拎起来,一路拖到张佳木面前,然后再一并跪下。
    嘴里却只道:“回太保,匠人头儿赵光带到。”
    '  '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零三章 文思院
    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六百零三章文思院
    “你叫赵光?”
    等那个匠人头儿叩头起来,张佳木便饶有兴趣的问:“听说,这里的工程全是你在负责?”
    “小人不敢,”赵光战战兢兢的道:“只是小人总负其责,专责提调,要是工程上的事,并不是小人的首尾。”
    此人模样庸俗,看样子也不象是有灵气的人。张佳木原本深为失望,这一下,便又有了兴趣。当下只道:“提调的事,我没有什么兴趣,我来问你,工程样式,间距,施工,是谁负责?”
    “是张广宁。”
    不知道张佳木的用意,这个工匠头儿当然是想着把自己撇清了事,立时就把别人给供了出来。
    “小人张广宁,见过太保大人。”
    没过一会儿,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疾步而来,穿着自然也是破衣烂衫,不过浆洗的很是干净,人也不象普通的匠人那么黯淡无神的样子,虽不是神采奕奕,却也颇为精神。
    张佳木看他的手脚,也是洗的很是干净,只是手上有打墨线时留下的痕迹。看来,这里的工程确实是这个青年工匠负责,因为他做的是大工的活计。
    他打量了一会儿,才笑着道:“你在这里当工头儿?”
    张广宁甚是惶恐,道:“小人不敢,只是做一些细活,给赵头儿打打下手,赵头儿才是咱们这一段的匠人头儿。”
    “你的活计很好,是家传的么?象你这样总司其职的,不仅得是自己手艺好,还得有大心xiōng,大格局,才能提调的这么清楚?我看了几处城墙,都没有你这里好,除了城墙,你还修过什么大工没有?”
    “回太保,是家传,小人曾祖父辈,就在北虏的宫廷里当木匠,后为我大明太宗皇帝营造禁城,一切仿南京式样,当时派了不少匠人去南京打造图样,小人的祖父,便在其中。后来的天寿山工程,南京的大报恩寺,小人祖、父两辈都曾经参与过,到了小人这辈,就修修城墙,别的大工,就是今上的陵工,小人曾经去修过陵上的大殿,别的工,小人也不大懂,就不曾继续在陵工上了。”
    “果然是世家,这么说,你家在工匠里头,也算是有名了吧?”
    提起这个,张广宁也是面lù得sè,只道:“太保猜的对,小人的家族确实薄有微名。”
    当时的匠户制度确实是野蛮落后,把有一技之长的人全部圈禁了起来,不仅自己一生一世要为匠人,辛苦做工,没有回报,而且子子孙孙,也需学习父祖的手艺,世代为匠。
    如果是待遇优厚,甚至是能吃饱饭,也还罢了。事实就是匠户比军户还要黑,被各部的官员们管的死死的,再发到下头的都司和卫所,一样被军头们欺压,他们就是世代的奴隶,不得温饱,没有希望。
    终明朝近三百年,匠户的凄惨之处也足够写一本书了。
    倒是清朝时把这种灭绝人xìng的做法给改良了,不得不说,清不如明的地方很多,但最少在这种事上,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