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124部分

山渐青-第124部分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于清泉日夜不停赶进京城,许清又亲自跑到赵祯那里,给冯雨以恩荫的方式,弄了个从八品的官职,赵祯既已下定决心革新,许清作为总策划人,这点小要求赵祯自是满口答应,何况大宋现在三品官员每年都能举荐一个人为官,这倒便宜了许清,冯雨的官职一落实,直接就被划到了司农寺。
    一大早,许家前院里,于清泉和冯雨意气风发,望着许清笑道:“今后咱们都要在少卿大人手下勾当了,还望少卿大人多多提携啊!”
    “于淮阳啊,你少在这里磨嘴巴,司农寺自今日始不养闲人,本少卿什么人,那可是铁面无私的典范,刚直不阿的楷模,你们若不力争游,就等着我踢你们屁股!”
    许清的话引来于清泉两人爽朗的笑声,当日三人在杭州结识,言谈投机,时隔几个月终于又齐聚京城,而且这次是把几人的前程都绑在一起,共创一片天地,岂能不兴奋?许清实现了他在西湖的承诺,把两人都弄到京城来了,接下来就看这两人如何发挥所长,搏取前程了,司农寺作为革新的先锋机构,一但做出成绩来,不难成为耀眼的政治新星,于清泉和冯雨当然清楚这些,对许清打心眼里感激。
    三人跃马背,带着几个随从,冲司农寺奔去,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司农寺将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那些滥竽充数的人,将被毫不留情的清扫出去,司农寺原来作为一个闲散机构,闲人虽多,但大都是些不了台面的小吏,有赵祯和政事堂宰相的强力支持,对付这些人,许清做起来就不必再有何顾虑。
    三人到司农寺时,范仲淹这个寺卿已经先到一步,和范仲淹一起来的,还有原都水监调过来的一个曹官,叫费应南,人长得有点矮小黑瘦,别看样子不怎么起眼,却是大宋目前数一数二的水利专家,是许清费尽心思才从都水监挖过来的人才。
    “子澄来了!”
    “范公早!下官来迟一步,请范公恕罪!”
    许清带着于清泉和冯雨去见礼,几人都见过面,客气两句就回到正题。其实这次考核也只是做个样子,真正要裁掉哪些人许清心里早以有数,出于谨慎才来这么一次考核,这次与其说是在考核那些吏员,还不在考核张正和曹谦,这次裁撤之人大都是根据他们提供的名单来裁撤的,许清他们只要随机性的抽调出一部分人员进行考核,再对照张正和曹谦提供的名单,就能知道他们提供的名单是否可信。
    否则司农寺在京的吏员就将近一千,他们几人一个个的来考核,还不知道考到什么时候呢。
    “子澄,司农寺事关重大,咱们还是慎重些为好,在京人员咱们就全部考核一次,大不了多花一两天,把京里梳理清楚了,地方就容易办得多。”
    许清想了想说道:“范公老成持重,下官遵行便是。”
    范仲淹也不多废话,抚须说道:“好,那咱们就开始!”
    几人各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出了签押房,外面已经站满了黑压压的吏员,许清既然打算快刀斩乱麻,京中除了一些必要的留过人员外,一个不落的全叫了过来,今天便要定出他们的去留来。
    许清七八个人分别散到不同的房间里,采取有些近似后世公司面试的方式,把吏员单独叫到房中,提出与他们职能相关的问题,有些寄禄的吏员干脆就是做个样子,一天下来,许清只觉得口干舌燥,但总算是把该考核的人员都考核完了。
    事实证明曹谦和张正提供的裁员名单基本可信,为了得到一个高效的司农寺。范仲淹大笔连挥,比许清下手还要狠,最终只保留了二百多人,这可是实打实的裁去三分之二的人员啊。
    许清隐约记得历史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实施中,裁减冗员时有那么一个小故事,对那些不合格的地方官员,范仲淹下手那叫一个狠,大笔如刀,一刀劈过去还不过瘾,还要拿锄头挖几下。富弼见了心有不忍说道:“范公啊,你把这些官员毫不留情的裁撤掉,他一家子怕是有得哭喽!”
    范仲淹头也不抬地答道:“一家哭总强过一路哭!”
    由此可见老范的九鬼断魂刀那是人挡杀人,佛挡灭佛啊!由于许清的出现,如今的新政没有象原来一样,一开始就拿地方冗员开刀,范仲淹大概是要在司农寺过过手瘾。
    经范仲淹和许清大刀连砍,司农寺为之一空,但基本框架也算搭起来了,于清泉负责提举司这一块,张正负责仓储司,曹谦负责藉田司,费应南负责农田水利司,许清亲自署理研发司,由冯雨从旁协助。以司农寺今后的职能而论,目前剩余的这些人员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把框架搭起来后,再从其它部门慢慢物色人员了。
    特别是农田水利司,马将成了最繁忙的部门,加司农寺以前没有这一项职能,这方面的人员基本没有。
    “范公,要不让政事堂商议一下,直接把都水监划到司农寺名下?”
    许清的话让范仲淹也为之愕然,这真可谓狮子大开口啊,都水监主要负责全国大江大河的治理,许清却要让人家把整个部门都置于司农寺之下。
    “不妥,此事且不说朝堂之能不能通过,若将都水监置于司农寺下,司农寺事情变得过于繁杂,反而不利于司农寺接下来要开展的各项举措。”
    许清也就是眼红人家的专业人才而已,真让他们兼管那些大江大河的治理,他还真不愿意呢。他沉吟一下说道:“范公,农田水利司的人员必须马调配,这样才能尽快派人到各路去实地察看水利设施,先期统计出一个大概的整修方案出来。否则许多地方一但入冬冰冻之后,便错过了今年修复的时机。”
    范仲淹颔首答道:“子澄放心,此事我与晏相他们也有商议过,都水监虽然不能置于司农寺下,但要求他们配合司农寺这次举措还是可行的。至于农田水利司,我也会促请朝廷尽快调派能员充实。”
    有范仲淹这么说,关于司农寺之事许清也就放心不少,由都水监和司农寺联合对各路水利设施进行调查,接下来就看了枢密院主持的裁军行动了,裁得越快,那么兴修水利时,地方百姓就少受些劳役,这次许清的意思是,尽量用军中裁撤下来的老弱来兴修水利,当然裁军不可能这么快,那就只有动用厢军充当这次大修水利的劳役了。
    “范公,枢密院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房里只剩下范仲淹和自己后,许清轻声问道。
    “与西夏的和谈僵持不下,西北几十万大军看来是暂时不能动了,只能先从京畿四周的禁军开始,裁军阻力会大得多,好在这次有八贤王出面支持,功臣勋贵方面,大概不会有谁再明着站出来反对了。”
    关于裁军,许清和范仲淹也没有再多谈,其实就目前大宋对军队变态的控制手段而言,除去朝廷的阻力,军队本身阻力反而不会太大,试想如今禁军都是一个营一个营分驻的,枢密院一营一营的裁撤过去,五百人能闹人什么大动静来?想想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安禄山一个范阳节度使就控制几十万军队,连当地的财政也握在手中,俨然一个国中之国,那种情况要想裁军才真是难加难。
    门外突然传来吵闹声,许清与范仲淹对望一眼,然后双双起身向外走去,只见门外几十个小吏正向这边挤过来,张正他们拦也拦不住,一见许清和范仲淹出现,前面几个纷纷嚷道:“大人,我等有何过错?如此便裁掉我等,岂能让人心服?”
    好啊!有人不服了,许清今天还真就为专冶各种不服来的,不然他早出门时,也不会带着十个护卫,这一着就是防止有人闹事的。
    许清凛然道:“你们的过错就在于你们不胜任自己的职位,我司农寺自今天起,不要滥竽充数之人,我说得够清楚了,我告诉你们,谁若想在司农寺闹事,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再说,荆六郎!”
    “喏!”
    随着荆六郎他们一声震天怒吼般的回答,十名护卫踏着整齐的步伐,铿锵有声的压了过来,那杀气凛凛的威势,让那几十个闹事的小使顿时鸦雀无声,接着便作鸟兽散。
    “呵呵,子澄这是……。”
    “专治不服!”
    “噗!”
    范仲淹失声笑了出来,好不容易忍住了,目光在荆六郎他们身扫了一阵说道:“子澄提出的练军之法我也看过,不错!光这十人就可看出,精锐之师也!”
第一百九十二章 新作
    随着从各部抽调的能吏不断的充实,司农寺如同一轮跃出海面的朝阳,开始散发出他耀眼的光芒。许清率先在司农寺实行以政绩考核作为升迁标准的措施,还引用了一些后世公司的管理模式,制定了不少奖罚条例,比如百分之二十的俸禄将以奖金形式发放,完不成任务的,这百分之二十的俸禄将会被扣除,到月底发放给那些政绩突出的吏员等等。
    他之所以敢这么搞,是背后有赵祯和范仲淹等人的鼎力支持。
    随着一条条奖罚制度的推出,有人跃跃欲试,有人担心吊胆,什么?有人反对?范老头和少卿大人大笔如刀,前两天一翻砍杀刀口还在滴着血呢!谁有胆跳出来反对试试!经过少卿大人的一翻摆弄,司农寺一改大宋官员原本那种散慢的作风,连走路都带着小跑。
    庆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帝颁旨,支度司拨款一百五十万贯,对各地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着各路官员及地方厢军全力配合司农寺。
    同日,司农寺农田水利司及都水监、工部抽调的四百一十七名有水利专长的官吏,纷纷自京城四门涌出,快马奔赴各路,实地考察并主持水利整修事宜。
    还是同日,包括王素在内,十二位巡察御使悄然出京,他们将如一只只若隐若现的饿狼,一但有不知死活的肥羊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将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用他们森森的獠牙将其撕碎。
    又是同日,石介再度在京华时报上撰文,洋洋洒洒地论述国以农为本,民为食为天的观点。高度赞扬朝廷这此大规模整修水利的举措,一时间农桑之事成为民间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京华时报还刊登出一份启示,司农寺招收农桑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无分地域,不论身份,只要在作物栽培、物种品性方面有独到见识,都可以到司农寺应招,一但通过考核,便可成为司农寺吏员,享受丰厚的俸禄。考虑到京华时报只能覆盖京城周边,这样的启示还会在大宋各地的城门贴出。
    司农少卿的签押房里,许清一身整齐的四品官服,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桌面上的笔墨案牍,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工作之时却象换了个人似的,变得非常的严谨,他向来认为,工作之时就要全力以赴,严谨认真,工作之余则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当然了,能躺温柔乡里就更不会选择硬床板。
    看了看前面坐着的于清泉和张正,许清和声说道:“咱们司农寺目前虽然以兴修水利为主,其它工作也不能放松,昨日陛下和政事堂执宰已经商议过,会增加拨款,在地方上加建更多的常平仓,常平仓实际上将会变成大宋最重要的粮食储备部门,明春青苗款将会大量发放,收上来的粮食也将纳入常平仓管理。张主簿,如何减少粮食入仓后的损失,如何与大宋银行及提举司协调好,明天早上,你要给我一份常平仓新的管理细则。”
    “许少卿请放心,明早下官一定把管理细则递到你案上。”张正信心满满地答道,神情有些激动,从许清的话可得知,常平仓今后的职能将增大多倍,青苗款的大量发放,必将使得常平仓粮食堆积如山,不会再象以前一样小打小闹。而他这个从七品的主薄,将成为主宰大宋粮食命脉的人。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等许清问起,于清泉便说道:“青苗款发放这一项少卿但请放心,提举司的人员调配差不多已全部到位,只要按拟定的章程培训完毕就可以派往各地,进行先期的调查和宣传,免得百姓到开春之时,尚不知有青苗款可贷。”
    许清满意的点头说道:“除了青苗款前期的调查宣传外,提举司还要对农田水利司及地方政府做好监督工作,这次大举兴修水利设施,可别咱们大笔大笔的银子砸下去了,却弄出一大堆的豆腐渣工程出来。”
    “少卿,什么是豆腐渣工程?”
    跟许清接触多了,张正他们不免从他那里学了许多新词汇,这从他们和许清的交谈中就可以看出,但对‘豆腐渣’这个新名词还是好奇不已。
    “想象一下吧,用豆腐渣堆砌起来的堤坝,大水一冲会出现什么景象!”
    张正和于清泉听完互看一眼,目光充满了诡异。
    打发完他们两人后,许清把冯雨叫来,带着几名护卫飞马出城,这几天许清得罪的人多了,荆六郎不放心,出门便让五名护卫跟着他,许清也没再推辞,娘的,还是安全第一啊!
    许清封侯时有一千二百户的食邑,当然实授并没有这么多,但也有七百来户,赵祯对他还够意思,把许家原有田地四周的庄户都圈给了他,方大爷如今也是水涨舟高了,管着七百户庄农。
    许清入主司农寺,自然不能让研发司这么闲着,研发司目前仅有的一百多位吏员、工匠、种植能手都被打发到了许家的地里,建冬季大棚!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又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点点总是美人泪……”
    “哈哈,少卿大人又有佳作传世了,只是此刻已是过午时分,若是美人泪从早流到此刻,怕已气绝了吧?”
    “我说冯安溪,你怎么就这么煞风景捏?这美人泪我能让她流这么久吗?不早抱入怀中轻怜蜜爱了嘛!”
    “哈哈哈……”
    几匹快马飞驰在原野上,许清一改在司农寺的严肃,和冯雨嘻嘻哈哈打趣起来,天上红日当头,地上残雪已消,但飞驰之中,西北风刮过脸颊仍觉寒气逼人。许清得意地扬了扬手上的皮手套,这可是玉儿亲手缝制的。
    “子澄你也不用得意,这东西满大街都有得卖,有何稀奇!”
    “那可不一样,我这双是‘温暖牌’,有钱也买不到!”
    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