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125部分

山渐青-第125部分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可不一样,我这双是‘温暖牌’,有钱也买不到!”
    几人说说笑笑,轰隆的马蹄声卷起一阵轻尘,不一会便来到方大爷家的小院前,小单俩人听到马蹄声,奇怪的跑出小院,看见许清到来,却没看到小颜,大概有些失望,许清轻笑着把一小袋蜜饯递他们,两个小家伙顿时喜逐颜开。
    “我方才正奇怪你来看大棚,买蜜饯做甚,少卿大人啊,您日理万机的,还记着这个,真是……”
    冯雨不知怎么说下去了,许清这些作为再一次超出他的认知。
    许清呵呵地说道:“安溪你这就不知道了,带给别人一份惊喜,这其实并不难,你难道不觉得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笑脸,自己心情也变得舒畅吗?”
    冯雨学着他摊摊手说道:“话是没错,但大多数人却做不到,其中就包括我冯雨。”
    “你们这些大人物啊,肯定做不来这些琐碎的事,走,废话少说,看大棚弄得如何了!”
    什么叫你们这些大人物,自己这个从八品的小官还是他弄来的,冯雨不禁为之气结;许清对他眨眨眼,吹起轻快的口哨带头往竹林边走去,转过竹林便是许清原本种山药的缓坡,山药已经挖收完毕,上百亩的缓坡上,此刻正热火朝天地搭盖着许清设计的大棚。一根根粗大的木桩已经打好,正在加紧盖着顶棚,方大爷领着一大群佃户在帮着编织草帘子。
    因为这个缓坡的土质过粘,几十人正从河边把一担担的河沙挑上来,撒在缓坡上,然后再用犁翻一遍土,使河沙和粘土混合,人工合成的沙质土,沙质土壤地热高,而冬季大棚最紧要的就是保温,所以许清只能这么弄,再则沙质也和利于大棚作物的根系生长。
    见到许清到来,负责筹建大棚的吏员白凡连忙过来行礼道:“许大人,您来得正好,这事咱们都没经验,心里正没底呢,许大人看看可有何不妥之处?”
    许清带着人四处察看起来,大致上还不错,他点头说道:“我按我给你的册子上写的方法建就好,关键是供热和供水排水方面要注意。”
    逛到大棚的另一边,几堆小山似的稻秆已经被淋上水,这是许清弄的另一种大棚供暖方式,这些稻秆被淋湿后不久便会形成生物反应堆,在大棚中大量堆放这种生物反应堆,就可以利用稻秆产生的热量提高地温。如此可以节省一部分人工供暖的耗费。
    另一方面,由于采光比较困难,为是节约成本,目前大棚将主要栽培山菇、草菇、木耳等作物,蔬菜只占一部分,这可是许家和司农寺合作的项目,许家提供资金和土地,司农寺提供人工管理,所以能省点省点吧,夏宁侯爷也不富裕啊,当然了,将来的收入分配嘛,这个要保密,或者说夏宁侯爷不好意说出来。反正他弄个这大棚也只是给研发司练练手,开阔一下眼界,研发司的作用还是等各地收集的物种送上来,才开始杂交、嫁接等各方面的研究。
    嗯,到时候一斤青菜要卖一贯钱还是两贯呢?夏宁侯爷一边在大棚里悠转,一边憧憬着入冬后财源滚滚的情景。
第一百九十三章 砸个五百万贯
    司农寺这边许清大刀阔斧的砍着,韩琦在枢密院那边也没闲着,经过两天的朝议,禁军裁撤老弱的方案也新鲜出炉了。不管是不是表面的平静,贾昌朝他们对裁军一事只是冷眼旁观着,并没有过多的阻挠,许清提出的革新策略一直没有全部公开,具体步骤怎么走只有他们这些人才知道。
    许清猜想,范仲淹以前上书提议新政时,无不是重点呼吁裁撤冗员,贾昌朝等人会不会认为,等范仲淹大力清理冗员时,才是最佳的反扑时机呢?若真是这样那可太妙了,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范仲淹竟不急着拿冗员开刀,恐怕裁军之事已经干得差不多了。
    在不明就理的人看来,许清等人确实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许清跑去搞农田水利去了,韩琦和范仲淹则忙着军改,就是不去碰触冗员这个核心问题。而这两样都没有伤到朝中反对派的核心利益,毕竟他们是文官嘛,军队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不是重要的。
    另一方面,要郑重感谢大宋历代皇帝,从宋太祖开始对武将的权力削弱到了变态的地步,三衙长官空置,各军都指挥使在朝堂之上基本没什么话语权。
    几年来宋夏大战,基本都是文官在领兵作战,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武将的地位被削弱到了何种地步,所以在文官冷眼旁观的情况下,裁军这一举措,来自武将方面的阻力就小了许多倍。
    韩琦这个枢密使的大刀首先对准了京畿附近的禁军,具体怎么操作呢,许清听了韩琦他们的方法差点笑岔了气,事情是这样,韩琦他们选定了一批人作为‘兵样’,然后把这人样带着禁军各营中,来个最直观的比较,凡是身高达不到这个‘兵样’标准的,裁掉!力气达不到‘人样’标准的,裁掉!体重达不到‘人样’标准的,裁掉!
    于是乎!这种‘人比人气死人’的画面在禁军各营中纷纷上演。
    许清对此还特意打听了下,才知道这竟不是韩琦他们首创,原来一直以来,大宋禁军到地方厢军中选人时,都是用‘兵样’作为挑选标准的。许清那叫一个佩服,这是谁想出来方法,也太会寒碜人了,你在墙边画根标高线让人家往那一站,不就知道够不够高了嘛,非要推着人家那些矮子去跟这些大汉站一起比较,多没脸子啊!
    不过嘛,这方法想想也挺可爱的,若是有的人身高不够,偷偷跟‘兵样’说声:“哥们,你能不能缩下头,弯下脚,让我通过,回头请你上青楼。”
    没准儿‘兵样’一缩头,矮子就能通过了,这多有人性化呀!
    总而言之,这次裁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军中将领频繁的调动,使他们很难在军中形成绝对的控制力,就好象许清,渭州大捷使他在教导营有了极高的威望,让教导营的士卒跟着他与西夏人干仗,绝对地个个嗷嗷叫的誓死追随,但若让他们跟着许清造反,许清估计自己先被他们干掉。
    当然,现在只是开始,随着裁军一步步深入,助力也会越来越大,军队的革新必定会妨碍到很多文官武将的既得利益,他们本原可以吃空饷,可以对士卒进行私役,占用军中有手艺者,如今裁员革新之后,这些都将会被杜绝,而且此次并不是光裁军便完事了,根据许清他们商议出的策略,今后各军还要加强训练,每十天各营要开展一次作战技能竞赛,每月各军要开展一次作战大比武,成绩领先奖,落后者罚,多次落后的军队主官将被罢免。
    和以前相比,军中将领不但原有利益被削除,还将承受极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反对革新也是必然的事,但许清坚信,私下使些绊子,或纷纷向枢密院施压他们敢做,但敢起兵造反的想必没有,只要赵祯和韩琦他们顶住前期的压力,完成了京畿附近驻军的改革,地方上就好办多了。
    这次裁撤下来的老弱,被重新组成‘建设兵团’,司农寺实地考察各州县后,统计出各州县兴修水利大致需要多少人手,枢密院就根据司农寺提供的数据,立即将这些‘建设兵团’分散到各县去。一是为了加快水利建设,二是避免这些人被裁出来后,无所是事引发变乱。
    韩琦他们最先动手的上四军,上四军捧曰、天武.龙卫和神卫各设左、右厢,按照五百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的正规编制,每厢应有二万五千人,那么上四军共计应有二十万人。然而在事实上,目前上四军的兵力大大少于此数。平均每个指挥有三四百人就不错了,按此类推,目前上四军实际人数应该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
    原来上四军对士卒的选择极严,例如天武军士卒身高最底要达到五尺八寸(换算成后世的计量单位那就是1。80米),其它三军最低也要达到五尺七寸(1。77米),而且都要选那种体壮力大之人充入上四军。
    皇帝对上四军的控制也是最严的,厢以上的都指挥使一职一般都只设虚衔,挂个名而已,几个月前兵败长城壕的葛怀敏,就曾挂着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军职。
    但事实上,葛怀敏长期在西北与西夏作战,而龙卫、和神卫两军从未有一兵一卒去过西北,也就是说,葛怀敏这个龙卫和神卫军的最高长官,实际在连这两军的营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许清带着龙卫军教导营人马去西北时,葛怀敏又在长城壕中伏挂了,错过了与自己手下会面的唯一机会,悲催啊!
    即使是控制最严的上四军,韩琦他们这几天仍刷下了三万多老弱,由此可见,大宋禁军糜烂到了什么对步。
    天章阁里面,赵祯听了这个数字,也是眉头紧锁,禁军糜烂他早有心里准备,但没想到连上四军也糜烂到这种地步,看着下面的韩琦、许清等人,一时默默无言。
    “陛下,上四军作为我大宋最精锐的禁军,拱卫京畿,震慑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臣以为当立即从地方挑选士卒,补充完整二十万的编制,勤加训练,只要上四军管理好,将来远征西夏之时,完全可以派出两军作战,光是两军十万精锐,足抵西夏举国之兵。”许清慷慨陈词,不失时机的给赵祯鼓鼓劲。
    韩琦也适时说道:“夏宁侯说的说,陛下,军队光是勤加训练还不行,西夏不是僵持着不和谈吗?臣建议补充完毕之后,还要让上四军轮流到西北与党项人作战,军队只有在实战中,方能磨练出真正的战斗力来。”
    自从上次听到李元昊国书上自称‘吾祖’之后,韩琦是最反对和谈的人,态度极其强硬,连晏殊等人相劝也无济于事,韩琦放言,若想与西夏和谈,除非把他的官职全部撤掉,否则他坚决不同意。
    赵祯有些犹豫地说道:“补足上四军编制倒是可行,只是要轮番调派到西北作战,如此一来将耗费钱粮无数,朝廷一时难以应对啊,朝中其它大臣也未必会同意!”
    对赵祯许清真是有些恨铁不成钢,前怕狼后怕虎能成什么鸟事,他大声说道:“陛下,您是我大宋的皇帝,有些事情该乾纲独断才是,这朝廷之上,做任何事都免不了有人反对的,只要陛下您下定决心不动摇,钱粮之事不用陛下担心,臣想好了,大宋银行完全有能力抽出五百万贯以上,作为军改的专用资金。”
    许清的话掷地有声,没错,他早以下定决心,哪怕是用钱砸,也要砸出一支善战敢战的威武之师来;包括韩琦在内,听了许清的话无不动容,大宋银行有钱他们知道,但那毕竟不是朝廷的钱,能象许清这样敢狠下心来,一次借贷出五百万贯来搞军改,还真没几个人,对于目前的大宋来说,这也太奢侈了。
    杜衍有些忧心地问道:“夏宁侯,朝廷一次投入这么多钱,怕是不妥,这可都是百姓的钱,再则,一次从银行里抽调这么多款项,恐怕会对国内民生造成不良影响!”
    咦!不错,能考虑到对国内民生造成影响,杜衍这宰相没白当,许清坚定地说道:“陛下,还有各位大人,大宋银行目前存款已经超过一千万贯,这些钱都是民间的闲钱,咱们花掉绝不会对国内民生有些影响,相反这些钱留在银行里不流通,才是对民生最大的影响,而且银行光付存款利息就不堪重负,钱,只有花出去,让他流通起来,才能促进国内民生的发展,各位试想,咱用这五百万贯来改革军队,采购军备,这些钱最终还是落到国内百姓手中,百姓赚到钱了,民生不也有就发展起来了!”
    听到许清竟要一次给他砸下五百万贯,这可是专款专用啊,韩琦两眼都快发绿了,一股热流瞬间从心脏奔流向四肢百骸,澎湃如滔……
第一百九十四章 堪比三皇五帝
    许清之所以敢这么砸钱,首先是这时代的经济模式落后,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依存性不大,而且运转速度缓慢,绝对不会象后世那样,一家大公司的破产甚至就能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而且这五百万贯也不是一次性砸进去,以现在大宋银行的能力,完全可以应付得了。
    以军事扩张来缓解国内矛盾,这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模式,但历史却证明了这个策略的可行性,所以许清不怕让他更畸形点,大不了朝廷负担上几百万的债务,甚至将来有人做得更无赖点,干脆不再承认这笔债务,损失的也大多是那些有钱没处花的剥削阶层。
    然而一但能够完成扩张,大宋就算多投几千万贯也是值得的。解决了西夏这个牵制,拿来河套地区和青唐等地的牧马场,宋辽之间的态势就将逆转,步兵对决辽国从来就不是大宋的对手,一但大宋有不输于辽国的骑兵,那么辽国就危险了。
    关键还是赵祯啊,这个皇权高于一切的年头,不把他那颗心激得热血沸腾,激起他的雄心,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许清计划这么砸钱,也有把赵祯逼上梁山的意思,让他无路可退,只能沿着军事扩张这条路走下去。
    目前就看怎么引诱赵祯和晏殊等人同意这样砸钱了,韩琦和富弼是强硬派,军事扩张,收复汉唐故地符合他们的心思,许清相信他们会是第一个支持自己的人。
    晏殊犹豫着说道:“朝廷税赋有限,背负如此巨额的债务,所谓未虑胜先虑败,万一将来无法平定西夏,这如何是好!另外,自古朝廷就未有向民间借债的先例……”
    “没有万一!”
    许清强硬地打断晏殊的话,连老丈人的面子也顾不得了,再让他这么说下去,赵祯第一个就会打退堂鼓。
    “只要我们抓紧训练出一支强军来,平定西夏并不难,首先是军力对比,西夏号称拥兵四十万,实际能战之兵不过十万,当初西夏大将嵬名山遇投宋,也曾言明西夏能战之兵不过**万。只要陛下坚定决心,我大宋一两年内训练出五十万能战之兵不难;再个是国力对比,西夏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落后,对我大宋依赖极重,加上李元昊连续几年用兵,如今西夏民生凋零,如今连进攻我大宋都力不从心;而我大宋虽然也存在种种弊端,但只要咱们忍一口气就能挺过去,加上如今有银行拨款,对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