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159部分

山渐青-第159部分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晏楠身体一僵,小脑袋差点伸进领子里去,随即身体才慢慢放松下来,闷声说道:“人家不想戴!”
    许清见她过敏的反应,放开手呵呵一笑,对眼睛不眨一下的秋月说道:“秋月,瞧你那双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担心我对你家小姐图谋不轨是不是?”
    “姑爷是谦谦君子,人家才不担心。”秋月看着晏楠变得嫣红的脸蛋儿,咬唇轻声答道,自那晚许清拒绝她侍浴后,这丫环头话少了许多,遇上许清的目光时也是躲躲闪闪的,让许清都觉得,那夜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他对秋月打趣道:“子曰,食色性也;这圣人都好色,别说君子,所以啊,这君子不足为依持哦!”
    “你这登徒子……”晏大小姐不依了,坐起身子,轻过身去哼哼着。
    许清对秋月眨眨眼,然后伸手一把揽住晏楠那纤细的腰肢,将她抱入怀中,晏楠象只小白兔似的缩在他怀里,竟不敢用力挣扎,生怕他的手碰到不该碰的地方。
    “嗯,这样就暖和多了!这路途遥远,我给你们说个故事解解闷吧”许清倒没想过现在就把她怎么样,只是见她骄傲如白天鹅般的样子,把她抱入怀中,不过地打击一下她的‘嚣张气焰’。如今见她从小天鹅变成了小鹌鹑,心里暗暗好笑!
    “什么故事?姑爷快说!”秋月倒象什么也没看到一般,不断地催促着许清。倩女幽魂嘛,跟梁玉她们说过,自然是张口就来,许清有意将故事前面的气氛渲染得恐怖些,让怀中的晏楠不自学的往他怀里缩了缩,随着故事的深入,两人被宁采臣和聂小倩的人鬼恋感动的唏哩哗啦,晏楠的僵持着的纤腰才终于绵软下来,小脑袋不时在他怀里拱着。
    舱外飞雪连天,舱内等许清那低沉的讲述声消失,便只往下炉上的茶香袅袅,小窗上轻轻的落雪声细碎可闻。
第二百四十六章 进言
    回到京城时,雪还在下,整个东京城只是银装素裹,巍峨的城墙上的积雪足有半尺厚,远远能看到守城的军士哈着热气,不时的搓搓手、跺跺脚,头上的范阳帽被雪压得低低的。
    自前天被许清拦腰抱在怀里半天,晏楠倒是对他亲近了不少,靠着他的肩膀,从小窗里望着熟悉的东京城,脸土带着浅浅的笑意。
    许清先将晏楠送回晏府,他没有进去,送到府门外便打算趁着天色尚早,进宫去缴旨,他刚转过身,就听背后晏楠轻声说道:“你……天寒……早上出门时,要记得多添衣裳。”
    晏楠的声音断断续续,但听了却让人心里暖暖的,许清回头一笑说道:“你是也!这风雪交加的,可不许再淘气到处乱跑了,还有,记得哦,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许清哈哈的笑声中,晏楠狠狠地跺了跺脚,头也不回的跑进府去了。许清让荆六郎他们先回家,自个跑皇宫去,御街上到处是撑着油纸伞的行人,把白雪掩盖的街头巷尾装点出一片温馨的色彩来。
    来到天章阁前,抖了抖肩头上的雪花,州想让小太监进去并报,就见赵祯从门里走出来,笑吟吟地看着檐下的他。
    “臣,许清参陛下!”
    “免礼,子澄恨进来,这天寒地冻的,难为你在外面跑了一个多月。”
    两人进阁之后,赵祯让宫女把火盆移到他脚下,目光在他身上打量了一翻,让许清有些疑惑,也跟着看看自己可是有何失仪之处。
    赵祯见他这副样子,开心地笑道:“子澄不必疑惑,多时不见,朕只是想澄可有何改变,这次章得子澄及时平了王伦之乱,没引发更大的动荡。复将常州知府这些国之蛀虫揪了出来,这一件件……桩桩,朕心甚慰啊!”
    “陛下,您若再这么夸下去,还是请先赐臣一块布吧!”
    “呃!为何?”
    “臣用来遮羞!”
    “哈哈哈……”
    不光赵祯祯开怀大笑,连在场的宫女太监也个个掩脸偷笑不停,阎文应不失时机地打趣道:“夏宁侯以后还是少出京为好,您一出京,就难得见陛下开怀大笑一回!”
    “没错,没错,子澄,以后就不用你出京了!那些个大臣一个个义正词严的,少了子澄你陪朕说说话,朕在这宫里憋气得紧。”赵祯脸上的笑意尤自收不住。
    “臣也想啊!不过嘛,陛下,您是九五之尊,哪些个大臣对陛下吹几口大气儿,陛下仍可八风不动;可臣不行啊,臣领着几份俸禄呢,若是不跑勤快点,臣这小膀臂小腿的,那些个大臣一口气下来,就把臣吹到天边去了!倒时别说跟陛下说说话了,恐怕陛下满天下贴出寻人告示,也没地儿找臣去了!”
    赵祯指着他,笑得只有出的气儿了!脸上涨红一片,想起那些御使言官的利害,不可象许清说的嘛。
    两人说说笑笑,气氛极为融洽,赵祯每日里不知我承受那些直臣多少口水,难得如此放松一回,等找回原来彼此相处时那种随意的感觉,许清才正式向赵祯缴旨,详细地向他汇报了此行的经过。最后才把几日前与苏舜钦论及的官学策略提了出来。
    说到正事,赵祯开始深思起来,他示意宫女给许清上了一杯热茶,才说道:“子澄所议确是有理,记得朕登基没多久,就曾给京东东路某州官学赐过学田,只是时过近二十年,朕有些记不清了,把学田作为官学固定的经费来源,这一点很好,只是在各路设立提举学司,有这个必要吗?”
    “陛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何时,人才对国家来说都是最紧要的,在陛下以前,每朝每代都只注重挖掘人才,但在培养人才上力度却不大,陛下如今要在每州每县设立官学,给天下百姓尽可能多的提供会,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光这一样,陛下就足以光耀千秋。”
    赵祯被夸得也快准备让人找块布来了,含笑看着他,等他说下去,许清轻咳一声接着说道:“陛下,正因人才的重要,及难以培养,才更应该引起朝廷足够的重视,地方上官员本身需要理政,能有多少时间过问官学?而且官学过多的和地方官府挂扣在一起,对官学的运转及发展极为不利。只有将他独立出来,直辖于礼部,这样才能为官学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空间。”
    不用许清说得太直白,赵祯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弊端,所以他点头表示认可,许清接着说道:“陛下,官学的教也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真正为朝廷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来,臣的意思是,规定官学除了经义外,还要传受裕物、治事等科目,比如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统筹等等,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规定生员除经学外,还要任意选学一个以上的副科,这样培养出来的举子,才不至于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别的一样不会,等朝廷选任为官时,对百姓一无益处。”
    赵祯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只要对官府运作稍为有点了解,都知道光靠经义是治理不了地方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科举改革才从重诗赋改为重策论。但光是科举重策论,那就缺乏了根基性的东西支持,许清提出官学中教授格物、治事,正是对这种改革作细致的充实,从上而下,把只重经义诗赋的观念改过来。
    得到赵祯的认可,许清干脆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倒出来,他端茶润了润口,说道:“陛下,我朝重文轻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国家多事,边关战火不休,如此下去,对我大宋极为不利,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无论何时,作为一个国家事实上这两样缺一不可,太祖定国之初,偃武修文是对的,但却不应该一程不变地执行这种政策,国家的政策应该根据时势,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切实地确保国家的安宁。
    我大宋经过近百年的偃武修文,文风可谓是远胜前朝,在学术各领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武事上,却因过久的忽略,萎缩到了难保国家安宁的地方,陛下请放眼朝野,可有一员堪挑大梁的良将,这些年应对辽夏兵事,我朝频频吃亏受屈,除了战略态势确实处于不利位置,朝中缺少能征善战的良将,何尝不是重要原因。
    陛下,若朝中有当年武惠王那般能征善战的武将在,借他李元昊几个胆子,他也未必敢如此嚣张反叛,频频入侵我西北疆土,如今朝中领兵者多是文臣,但象范参政、韩枢密他们精通武事的能有几个,而且,不是臣抵毁韩枢密他们,他们作为文臣,对武事一道,在大的战略布局方面或许不差,但到具体战术运用上,也谈不上精通,当初陛下将范参政调往西北之时,范参政从未历过兵事,让他们主特西北,难道陛下不是无奈之举?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书生言兵,实不足取也,虽然历代也出现过一些文人领兵,作战取得战果的事例,谓之儒将,但能有几人?陛下若真想开疆拓土,有一翻大作为,我朝由文人领兵的现象必须有所更改才行,陛下,枢密院可由韩枢密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事的文官主持,但具体作战时,臣抖胆直言,还是由武将来领兵的好。以我朝对兵权的分割措施,纵使武将领兵出战,也不可能再象五代之时造成尾大不掉之势,陛下!”
    许清的话可谓说到了赵祯的痛处,令他脸色阴晴不定,李元昊反叛之初,大宋在西北屡战屡败,紧急之时竟无一员可派之将,连吕夷简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同意屡次弹劾他的范仲淹前往西北主持战事,这些他比谁都清楚。
    当初不知为此失眠过多少个晚上,而且也正如许清所说,当初选范仲淹出任陕西路经略副使,共同主持兵事,也不过是在矮子里挑高个,无奈之举而已,当时范仲淹虽然也曾上书言兵过,但却从未真正领兵作战过,只要稍有理性的人就知道,让只有纸上谈兵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出战,是多么冒险的行为。即便这样,还是千挑万选之后,才找出这样的个纸上谈兵之人。
    想到正在执行的尽快平夏的国策,赵祯咬了咬牙说道:“子澄,你有何想法?说吧!”
    许清望着他,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说道:“兴武举,建武学!”
    赵祯似乎早有所料,没有出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下去。
    “历朝历代常会出现许多将门,一家几代皆为将,不必晦言,这对朝廷并不利,这些将门几代在军中领兵,会形成极高的威望,极大地削弱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出现这种将门的现象,无非是领兵经验父传子、子传别、的结果。建武学,可以根除这种现象,朝廷选有作战经验的武将讲学,对学员系统地培之兵事,而这些学员结业之后,皆是天子门生,并不存在将出一门的说法。同理,兴武举,凡中举之人也都是天子门生。这样既能大量培养挖掘出可用的将才,又杜绝了将出一门的弊端。”
    许清侃侃而谈,甚至将宋辽夏的利益纠葛、战略态势,都细细分析了一回,再以这些外部的压力为由,阑述大宋应注重武事的必要性,一席长谈,直到黄昏。
第二百十四七章 家住太平桥南
    许清出皇宫之时,只是暮色四合,他对赵祯提出的几样举措,自然是想先说服赵祯,得到赵祯的支持后,朝议通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不少。经过一个多时辰的交谈,效果不错,可以看出赵祯基本被说服了。
    毕竟目前大宋无将可用是事实,而且外部压力也空前的强大,以前对辽几次大战,其实多是大宋主动进攻,希望收复燕云之地,但如今无论是西夏还是辽国,大宋都是被动应战,而且被逼得透不过气来,上次若不是富弼出使了国,说服了好战的耶律宗真,辽夏两国真对大宋两百夹攻的话,后果如何确实难料。
    在这种空前强大的外部压力之下,正是提出武举、武学的最好时机,许清相信这一点将很容易得到范仲淹和韩琦的支持,经过这几年的对夏作战,他们对大宋重文轻武造成的恶果已深有体会。
    许清自己制定了以军事扩张来解决国内矛盾的策略,对如何提高武将地位,促使朝廷改变极端重文轻武的国策,早已思索了许久,要想一下转变朝中所有文官的思想不现实,那就抓住这次机会,借助外部的压力,改变赵祯及一些高层的想法,使他们正视存在的这些弊端。
    如今西北仍争战不休,耶律宗真是个好战分子,辽国也难说不会卷土重来,国库依旧空虚,一件件,一桩桩使得赵祯及朝中高官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寻求彻底解决之道,大宋这几年战事连连受挫,朝廷被战事拖得差点破产,可以说已经威胁到了文治的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于文武之争必然存在的天性,文官们也不得不对武将作出一些妥协,否则朝廷的精力长久的被拖在边关战事中,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甚至可能出现国破家亡的局面,还谈什么文治。
    许清要抓住的就这样一次机会,通过武举、武学一些措施,把武将的地位提高上来,即使不能做到文武并重,也必须为武将在朝堂之上争取一些话语权。
    许清回到太平桥时,小颜这丫头早撑着一把纸伞,伸长着脖子在桥上等着,远远看到许清的身影出现在风雪里,顿时欢呼一声,敛裙便跑了过来,那把纸伞被风雪吹得反折了过去,她干脆把伞一扔……把扑到许清怀里。
    “少爷,荆大哥他们早就回来了,你怎么才回呀!”
    许清揉一揉她不断在怀里拱着的小脑袋,笑道:“小颜,少爷都快冻僵了,你不会还要我在这风雪中陪你站一阵子吧?”
    “呀!”小颜听了他的话,惊叫一声,挣出他的怀抱,连忙去捡起扔掉的纸伞,理好后拿过来为他挡雪,她个子矮了点,要掂起脚尖才总算把撑到许清头上,嘴里连声说道:“少爷,咱们快回家,都是小颜不好,少爷没冻着吧?哦,红菱姐姐她们还在门口等着呢。”
    许清哈哈一笑,对这个语无伦次的丫头着实没办法,一把夺过她手上的纸伞:“拿来吧!瞧你这样子还能走路吗?”
    小颜嘻嘻笑着挽起他的胳臂,仰着小脸说道:“少爷,你这次去了好久哦,人家一直数啊数啊,一天又一天,可是少爷就是不回来,这一下雪,人家就更担心了……
    听着小丫头不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