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20部分

山渐青-第20部分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梁管家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吕夷简的脸色,见他没有突然暴怒样子,才继续说道:“至于那个春花的姑娘,查无此人,少爷身边的随从也确认,少爷近来没有和叫春花的女子来往过。那个叫春花的女子留在船上的字条,由于当时随从们都只顾着救人,后来也找不到了。”
    从梁管家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尽心去查过了,吕夷简心里也疑虑重重,难道儿子真的是酒醉落水?想了想他示意梁管家继续说下去。
    “老奴还查到一件事,少爷出事前几天曾在秦香楼遇到一件事,当日秦香楼的红菱姑娘曾放出话来,让到场的文人士子们各写下自己的诗词画作,夺得第一名的则可以单独听红菱姑娘抚琴一曲,当时少爷得了一首好词,本来有望拿到第一的,但最后却被一个叫许清的秀才夺了去,据说少爷当时很生气,老奴后来查到,这个叫许清的秀才就是当初救下晏家小姐,打伤老奴等的那个人。而且刘七月也是在少爷到秦香楼后的第二天失踪的。”
    梁管家并没有查到那天发生在金明池的事情,不然的话那几乎就可以确定这是许清干的了,那天也曾有人报过官,毕竟在金明池发生两条人命的案子也不是小事,可事情报到开封府后,开封府既找不到苦主,也找不到尸体,除了几个远远见到事发经过的目击者,其他当事人以及物证一样也没找到,所以开封府跟本没就此事立案,不了了之。
    “老奴查到这位秀才时,他的左邻右舍都说少爷出事那几天,许清没什么异常,还是象往日一样在家里看书,很少外出。少爷出事当夜也有看到许清不在现场的证人。所以老奴也没法确定这事是不是许清做的。但根据老奴所查,若少爷是他杀的,最有嫌疑的就是这个许清和晏家。”
    吕夷简揉了揉额头,真正有用的线索并不多,儿子当夜的行为虽然让人奇怪,但目前却找不到直接证据,证明儿子是他杀的。开封府也把案子定为了酒后失足落水。如果没有新的证据,也就无从翻案了。那个叫许清的虽然最为可疑,但也没有什么有力的把柄可抓。吕夷简暗暗叹了口气,说道:“刘七月那边非常关键,不要放松,继续查,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刘七月,找到他事情就清楚了。还有那个叫许清的和晏家,也要继续追查,老夫就不信查不到一丝线索。”
    吕夷简一开始就从没相信儿子是什么殉情而死,知子莫若父,要说是酒后落水倒还有可能,便吕放出事前的行为异常,让吕夷简觉得他杀的可能性更大。他这一生就这么一个儿子,就算再不成器那也是吕家唯一的希望,吕家香火的继承者。若查出是他杀,他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凶手,这个让吕家绝后的凶手。
    陕西庆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行辕里,范仲淹正在与一位三十五六岁的人在讨论前方的战事,与范仲淹对坐讨论战事的人叫韩琦,他虽然比范仲淹年轻了十来岁,但职位却不在范仲淹之下,韩琦十九岁弱冠之年便中了进士,以三十五岁之龄出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可以说极得皇帝的信任。两人在西北共同抗击西夏人,被人合称为“韩范”。韩琦职位虽然在范仲淹之上,便由于范仲淹威望很高,年龄也比他大了近二十岁,关键的是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比韩琦早了十多年,在北宋的官场上,文官是以中进士的先后论资排辈的。所以韩琦对范仲淹是很尊敬的。
    去年,韩琦不听范仲淹所劝,兵败好水川口,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更是惨死一万余人,而范仲淹自来到西北后,在与西夏人的战斗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上月更是一举突破西夏人的防线,快速建立了大顺城,所以如今在很多事情上,韩琦反而会以范仲淹这个副帅的意见为主。
    两人正在商议的是党项人反攻大顺城的战事,党项人不甘心大顺城这颗钉子的存大,发兵数万,猛攻大顺与周边诸城,经过近月的反复激战,宋军最终勉强守住了防线,党项人死伤颇重,已有退兵之象,战事终于平静了一些。
    就在此时,门外的亲兵报告说惠州团练使狄青求见。范仲淹与韩琦对望一眼,都露出了喜色。狄青的回来,不仅使前方又多了一员猛将,更重要的是可能带回了军中紧缺的粮草物资。俩人很快让亲兵把狄青引了进来。
    狄青一进帐便虎躯一顿,单腿跪地行了个军礼,大声说道:“末将狄青拜见韩招讨使,范经略使。”
    范仲淹与韩琦同时抬手让狄青起来,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狄青他们是否已经带回了粮草军械,这对大战后安抚军心非常重要。所以一待狄青起身便问起他粮草的事来。
    狄青很干脆地答道:“朝廷接到前方战事紧急的奏报后,紧急筹措了一批粮饷令末将带回,以使西北军度过眼前的难关。陛下对西北战事极为关心,曾亲自招见末将询问前方战况,并且陛下亲口许诺后续粮草将尽快为西北军解决。”
    韩琦和范仲淹听狄青这么说后,都不禁抚须露出了微笑。
    狄青看到两位主帅高兴,继续说道:“随了粮草外,末将这次还带回了一种利器。第一批共一百把神臂弓。神臂弓乃是末将新结识的义第许清所献,单人便用,射程可达三百余步,力透重甲。朝廷将作槛日夜赶制,在末将来时赶制出的第一批,已经全部由末将带回,以试验神臂弓的功效。”
    韩琦与范仲淹听后也不禁动容,他们虽是文官,但长期在西北与西夏人作战,对三百步外力透重甲的神臂弓的作用岂会不清楚。俩人相既站了起来,让狄青马上带路,他们等不及要马上去验证神臂弓的威力了。
    狄青很快就把两位主帅带到了军需官那里,领取了几把崭新的神臂弓,然后与范仲淹等人一起来到校场,于三百步外让士卒试射,范仲淹今年已经五十四岁,加上经年劳累,三百步外的箭靶看起来已经有些模糊,只见试射的士卒以脚踏镫头,双手将弓弦拉开,将特别为神臂弓制作的长箭装了上去,然后对着三百步外的箭靶一扣发射机关,只听“嗡”的一声,长箭以肉眼难见的速度向箭靶疾射而去。等几个试射的士卒相继射出长箭后,远处已有等候的士卒将箭靶抬了回来。
    范仲淹与韩琦上前一看,只见长箭已经射透厚厚的箭靶,箭头露出箭靶后面两寸多。俩人看着这种神兵利器。都不禁欣喜不已,就连五十多岁的范仲淹都忍不住大呼痛快。有了这种神兵利器,今后无论是守城还是野战,都能让党项人闻风丧胆,特别是野战,将能大大压制党项人的骑兵优势。
    范仲淹眼露喜色地对狄青问道:“你说这神臂弓乃是你的义弟所发明的?叫什么来着?”
    狄青见范仲淹问起许清,也不禁高兴地说道:“末将也这次回东京时认识的,与末将言谈投机,所以结拜成兄弟,他叫许清,乃东京城里的一个秀才。但对边事十分关心,与末将谈到西北战事时想起了这种神臂弓,便画图让末将带来让范经略试制,末将一时等不及,便先把图纸拿到将作槛去了。”
第三十章 状元游街?
    接到圣旨后的第二天一早,许清就到吏部报备了一下,虽然他这个朝请郎不用坐堂办差,但也免不了走这个程序,不然到时候可能连奉禄都领不到。去吏部自然在穿上正式的官服,他的朝清郎属于正七品上阶,官服为绿色。
    从吏部出来后,许清看着自己一身绿油油的,不由得感到好笑,值得庆幸的是,帽子不是绿色的,不然许清宁愿不做这官,也不愿意戴绿帽子。官帽后面两边各有一条长长的帽翅,走路时一晃一晃的。也让许清很不习惯,戴上这种官帽后,走路只能踏着方步,一板一眼的了。否则帽子翅晃得太利害,失了体统。
    二柱正在赶着车子正在阶下等着,见到许清下来便上前施礼问道:“少爷,都办妥了吧?是否现在就回去?”
    二柱的态度比以前恭敬了不少,本来在许清封官后,许安曾让二柱他们改口叫许清老爷的。许清一听连吃饭没味口了,自己还没满十七岁,就被一口一个老爷地叫着,那感觉实在是太别扭了。所以许清坚决否定了许安的提议,倒是小颜这个小丫头,越是知道许清不乐意,她反而叫得越起劲,直到许清忍无可忍,满后院地追上她,在她的小屁股上施展了几招降龙十八掌后,小丫头才安分了下来。
    许清吩咐了一声,二柱便赶起小毛驴,一路欢快地往回走。
    坐在车上的许清也有些感慨,没想到一下子也成了官员了,目前虽然只是散官,但也算真正进入了北宋士大夫的行列了。这个年代一但成了士大夫阶层,相对于平民就多了很多特权,而且宋朝是对文官是极为优容的朝代,不但奉禄高,而且即使犯了什么错,或是政争失败,最多也只是流放,没有杀头的酷刑。文官本身关系就盘根错节,有同窗,有同年,有座师有门生,总之只要不死,起复的可能就还存在。所以在宋朝,成为文官不失为一种保身立命的好路子。有了这些好处就足够了,许清想到最后,觉得还是赶紧回去接着背四书五经的好,不然哪天朝廷心血来潮给自己派个差使下来,自己要是连公文都看不懂的话,那可麻烦大了,其实他这近一个月来,已经背了不少,只是还消化不了那么多,前世习惯了白话文,一下要改过来还真不容易。自己是不是要去请个老师呢,许清一个人在车上琢磨着,嗯,看看能不能找欧阳修这位大佬帮帮忙,那天看得出他对自己好象还是挺关心的,找个机会直接拜到他门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范仲淹和韩琦在看过神臂弓的试射后,领着狄青再次回到了经略使衙门,这才细细问起了京中的情况,问完俩人又不禁唏嘘了起来,狄青的回来,和神臂弓的出现虽然让他们兴奋了一阵,但他们知道,朝廷的跟本问题还是在体制上。如今大宋内忧外患,如果不加以改革,已经是举步维艰了,合举国之力,竟筹不出西北军的粮饷来,若是北边辽国再开战的话,恐有不忍言之事了生。其实很多年前范仲淹就曾上书朝廷要求改革时弊过。只是由于人微言轻,没有得到采纳。
    相对而言,范仲淹对许清改革将作槛的事情更感兴趣。他详细询问了许清关于将作槛改革的情况,把情况前后对比之后,也不禁感叹许清的奇思妙想。虽然许清的方法只适合将作槛,对其他职能部门没有作用,便对于一心想着革除时弊的范仲淹与韩琦来说,还是对许清这个人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能敏锐地觉察到许清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如果在其它方在许清也能象这次一样,提供一些新思路的话,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历经宦海浮沉几十年,范仲淹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国家想进行改革,是多么的不容易,历史上成功的例子本就很少。商鞅算是一个,虽然他最后也落得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但他的改革方略得以保留了下来,从而奠定了大秦横扫六合,平定八荒的霸业。若能革除大宋的时弊,就算同样落个五马分尸,范仲淹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他相信自己的决心,只是他也知道,许多事情光靠决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陛下目前被内忧外患逼得焦头烂额,也露出了对国事改革的意愿,但这还不够,相对于这些,既得利益阶层的反对力量更加强大。在这种情形下,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就成了摆在范仲淹和韩琦这些改革派面前的最紧迫的事。
    狄青也很快觉察到范仲淹两人对许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机会,他又把许清针对西夏人的见解说了出来。
    “派兵深入焚烧西夏人的牧场?嗯,这算是个不错的建议,可以试试,这也算是间接应对西夏人骑兵的一个方法。”范仲淹听完狄青的话后,觉得这条建议还算可行。现在与西夏人交战正酣,但商人的来往从未真正断绝过。派兵化装一下,选择在恰当的季节进入西夏人的草场还是有可能的。至于离间党项各族,朝廷也做过一些,这个范仲淹是知道的,只是没有许清说的系统和深入,按许清的意思,是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有组织地对西夏进行专业的破坏。并对西夏的重要人员进行刺杀,打散西夏人的凝聚力。也就是说,要西北军成立一个集谍报、破坏、刺杀、离间于一体的机构。专门用于在西夏内部活动。范仲淹与韩琦商量了一下后,也觉得这一条非常有必要,他们与西夏作战几年来,由于西夏人来去如风,在战场上宋军吃多了情报落后,信息不足的苦。只是他们没有许清来自于后世的深切认识,在的世说到中央情报局之类的组织,几乎无人不识,这些组织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能颠覆一个国家,其重要和可怕是古代人无法认识到的。直到明朝,中国才出现了真正的间谍机构——锦衣卫,并显示出了它可怕的一面,只是明朝的锦衣卫更多的是用来针对内部的清洗,对外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出来。这不禁让人非常遗憾。
    范仲淹与韩琦商量了一下后,也觉得有必要成立这样的一个机构,随后他们就下令由狄青亲自去军中选人,慢慢摸索成立间西北军谍报司。
    同样范仲淹与韩琦也有些遗憾,许清在关于西北军所提的建议中,没有一项是针对内部改革的,不知道这是许清没有意识到内部的问题,还是他故意避而不谈,也许后者居多吧。反正范仲淹与韩琦对许清的好奇心更强烈了,真想直接找这个据说只有不到十七岁的小秀才好好谈谈。
    相对于那些还沉浸在大宋太平盛世的内地官员,范仲淹与韩琦可以说是整个大宋朝改革欲望最强烈的两个人,也许是因为他们长年在边关作战,更直接地感受到大宋军队的糜烂;同时他们又都在地方做过文官,对地方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形也有深刻的了解。两相映衬,自然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吧。
    “少爷,少爷,你穿上这身官服真是太好看了。”
    刚回到家,小颜就从大门里跳了出来,估计在门口已经等了不少时间,自从许清封官后,小丫头整天笑得格外灿烂,仿佛是她自己做了官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