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111部分

第三次机遇-第111部分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劳作,可解决就业问 题;三来铁路发展必然带来钢铁业、制造业发展,“所费者其一,所得者其五”亦即至少五倍地拉动作用……
    交通大臣梁士 阅后大喜,忙道:“想不到我交通部亦有此等能 人,妙哉,妙哉……王大人,此是何人?”
    王照沉吟片刻后道:“这人我吃不准,不过像是王景春,毕业于花旗国伊利诺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英国铁路财政学》。”
    该唐绍仪写评语了,原本他也认定该是“最优”,但提笔到半空,忽地想到,三甲三甲,顾名思义便是三人,现在已有三人,如果再添一人岂非到时候难以取舍?
    看着唐绍仪提笔后迟迟不肯落下,梁士 急了,叫道:“唐大人、泽公、周大人,你们方才评阅的三个最优,我无意见,全部赞同,但这位考生的答卷也是一流,较之三人只在伯仲之间,这‘最优’二字,万万不可吝啬。”
    这番话一出,载泽、周学熙都笑了,其余诸人也是忍俊不禁。
    王照打趣道:“梁大人,这考生一来与你无旧,二来不曾有亲,为何如此紧张……”
    “本官爱才心切而力争之难道不可以?”梁士 牢牢捏着试卷,仿佛捏着无价宝贝一般,“这试卷依我看实属最优之等,如果不肯,将来官司就是打到皇上跟前,我也不服!”
    梁士 其实是命硬之人,当年经济特科,他明明中了状元,但却因为名字中的梁头康足触怒了慈禧地忌讳而导致名落孙山,后来若不是袁世凯大力拔擢,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故他对考试评定极为敏感,不想让有才之人委屈,否则将来再行拔擢可就困难了。
    这倒委实有些难办……
    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走出阴影
     更新时间:2008…8…23 17:40:11 本章字数:3125
    决大问题要有大智慧,唐绍仪在原地踱了三个来回, 目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诸位,文官考试不同于旧时科举,许多规矩原也不必照旧。科举有状元、探花、榜眼之称谓,此次考试并不照搬,只分一甲、二甲之 类,所以人数亦可灵活。我看是不是这样,此四份最优试卷,一概列入一甲,倘若剩余试卷再无最优,则此四人定为一甲,一甲第三则为两人并列;如果还有其余最优,则将全部最优卷呈请圣览,由皇上钦定一甲名次,如何?”
    这个做法倒也不偏不倚,无论载泽、周学熙还是梁士 都可接受,彼此也不伤和气。其实这几份最优试卷无论最后排名如何,所部大臣肯定是要重用的,众人所争者无非是一个面子问题,都想着让状元花落本部……
    各部大臣对连续几天紧张的评阅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考生也不负众望,在各科都涌现出了相当优异的人物。以医科为例,有考生名朱神惠,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论文题目曰《中国之肺痨病》,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要在各省省城兴建西医医院,在京师设立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之医院;在广大的乡村,除中医继续推广外,还应该增强对民众的教育,通过诸如消灭露天粪缸等举措改良公共卫生来增进人民体制……
    这样的建议对策,原本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是不屑为之地,但在东三省爆发鼠疫地时局中。这种建议颇为民政部所瞩目。民政大臣沈殿林当即表示,要将此人派给正在东北主持防疫的伍连德担当助手,倘若果有成效。拟任命为正四品的卫生司司长,以一介白身而获如此提名,足见重用之意。
    同样地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张 全虽然只获得了法律硕士学 位,但他同时也获得了美国律师资格,对宪法学颇有研究,对国际公法体系亦尤为精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庚子以来,中国与西洋交涉间之所以屡屡吃亏,除国家实力不济、官员有惧外心理外,对国际公法的陌生乃至漠视都是重要原因。很多不涉及主权、利权的谈判,因为中国谈判人员的无识,使得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挽回。
    在“宪政体制改良刍议”这种框架地题意下,他对五大臣出洋考察也做了分析:先是充分肯定了此举的必要性,认为给朝廷重臣开了眼 界。“即便所知有限,敢开风气之先亦足为人称道”,同时他也诚恳地指出不足,认为“各国宪政本来差异颇大。甚至同样事例甲国与乙国处理完全矛盾,与其自身悠然自得。合乎国情,与所学者却茫然不知所 措,现今仿行,首重学习目标……与中国最相近者,日本也……”最 后,他认为要加紧修律,虽然按照法理,应该宪法制定、完备后再论其余诸法,但中国情况特殊,宪法受政治影响极大,倒是其余诸法相对简便,他呼吁说“倘宪政体系之下其余诸法具备而行之有效,则宪法呼之欲出、所行自远;倘光有宪法,其余诸法仍然照旧,则表里不一,宪法依旧只是一纸空文罢了……”
    戴鸿慈、载泽原先都在五大臣之列,对此同感颇深,戴鸿慈也给他安排了去处协助修律大臣沈家本开展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专业初试的阅卷工作终于如期完成,相关成绩的统计让唐绍仪终于松了口气情况比资格初试那会强多了,合格率终于上升到了50%以上,各种优异人才不断涌现。
    除中文科外,其余各科的名单也大致排定,相关重合率也减少了许多,7 以上的岗位的求职比例已进入了合理区间,再行岗位复试已无必要。
    自然凡事都有例外,中文科虽然在资格初试时地通过率最低,但事实证明,凡能通过初试的人员都有几把刷子,相关竞争异常激烈一者,中文科的职位是最少的,二者,报名中文科地人数是最多的,这一少一多,酿成了中文科无比惨烈地竞争。光是经过阅卷组认定可算得上最优等的考生就达十一人之多,其余优等、良好、中等等各级也远较其余各科为多。
    摞摞随行递解上来的报告,唐绍仪慎重地看了三遍, 张榜公布这个栏目之下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亦即代表职官部对此表示认可。
    随着黄榜的陆续公布,京师街头响起一阵又一阵的赞叹声,不少人驻足围观,很多人都对各科一甲诸人的姓名指指点点。虽然最|wap。。cn|终任职结果要到下月初一才能公布,但在他们心中,这一甲诸人仿佛就如同以前科举时代状元之类,重用是必然的难道你还听说状元公坐冷板凳?
    但人气最旺、关注之人最多的中文科榜单却迟迟不予公布。其余各科天亮时分就已经公诸于众,唯独中文科的公告接近落日时分才姗姗来迟,而且与其他各科不同,上面没有标明一、二、三甲各级,只有一长串的名字凡名列榜单的,有资格参加后天举行的岗位复试。
    焦急的眼神无不在这几百号名字中开始搜索,看到自己大名的无不欢呼雀跃,看不到者亦不免垂头丧气,不甘心地看了又看……
    放榜之日,所有的人生百态都显露无疑,端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养心殿里,已经数日不理政事、不理重臣的林广宇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望着眼睛凹陷、神情黯然的皇帝,众臣无不感伤,纷纷劝解道: “皇后仙升,皇上当节哀顺变;国事艰难,皇上切切以保重龙体为 重。”
    “都起来吧。”林广宇的声音间仍满是愁苦,但比起除闻噩耗时已经好转了不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朕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心里哀伤皇后跟朕没过几天好日子,这么快就撒手西去,心里……”
    “皇上节哀。先皇后若泉下有知,必感怀于皇上恩义,这等感怀,便如亲在皇上身边一般。”
    典礼院院长景厚奏对道:“皇后丧葬大典,臣等已安排妥当,只等吉时;所虑者,唯独皇上陵寝未备,皇后梓棺只得停灵于西陵梁各庄,待崇陵修缮完成之后再行移葬。”
    原本林广宇对皇帝陵寝的修建并不持积极态度,但现在隆裕一逝 世,反倒迫在眉睫,崇陵修筑亦进入了快车道。
    “劳烦卿等费心了。”
    “臣等已为先皇后拟定了尊号,请皇上过目,不知当否?”
    虽然“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的谥号比不上慈禧尊 隆,但已是美谥,林广宇并未计较,只交代道:“皇后生前一力主张以国事为重,崇尚俭朴,丧葬大典不可太过靡费,以免皇后泉下不安。”
    “臣等遵旨。”
    其实,就隆裕的个性而言,她虽然比不上慈禧极度铺张浪费,但对于虚荣还是有一些向往。但她有一项好处,在慈禧死后,因为夫妻关系改善,对林广宇言听计从,对皇帝压缩规模、崇尚俭朴的作风虽然不太认同,但还是照办了。斯人已逝,再加上所作所为并无失德之处,皇帝当然也要为其贴金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
    “皇后生前一直关注女学,谓女子要自强自立,便不可不读书识 字。经年累月,从妆~                     算赞助女学,不料突然撒手西去,未曾动用。现在朕替皇后作主,一体捐给帝国女子师范大学,5两充作办学经费,其余20两设立奖学金,专用于表彰品学兼优之女学生……”
    “皇后仁德,万民必敬仰而传诵千秋。”
    “朕倦了,诸卿先退下吧。”交代完诸事,林广宇感觉心力交瘁或许,这几天哀伤过度?
    人群中的唐绍仪暗暗焦急,他原本还想出言询问有关文官考试殿试事宜的。但眼看皇帝精力不济,倒也不便多嘴,虽然踌躇,却也只能准备与其余众人一起告退。
    还没跨出大门,林广宇瞧见他的背影仿佛想起了什么,让王商传话道:“殿试期日不改,朕仍亲自主持。”
    唐绍仪大喜:皇上挺过来了!那个雄才大略、以天下为己任的皇上终于从丧偶之痛中走出来了!
    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横生枝节
     更新时间:2008…8…23 17:40:11 本章字数:5185
    月初一,随着最终入选名单的张榜公布,热闹了一个 试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由于这次考试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新颖性,一直是在京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对相关信息和进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报章上,随处可见对考试试题的探讨和争论,但不管怎么争论,九成以上的民意都认为采用这种切合实际、反映世界情势的考题要比恒古不变,一用2000年的儒学经典要有意
    《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写道:……这是这个老大帝国在废除沿袭了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基础上举行的第一次文官考试,虽然争议不 少,但每一个都认为是一次严肃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考试。根据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虽然许多人未必对这样的方式表示满意,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改良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我们相信,大不列颠行之多年的文官考试可以为中国举行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宇林西报》评论员写道:这次考试具有双重的特殊意义。其一,他是中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担任官吏传统的继续,其二,他是中国试图改良学术与评价体系,转而与欧美接轨的最初尝试……我们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对中国有关新式教育产生极大的推动作 用现实已经证明,只有掌握新式知识,才有可能通过考试并进而成为政府官员。
    最终, 400名考生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两万余名报名者中脱 颖而出。当这些幸运儿名单公布之时。京城几乎万人空巷,无论识与不识,见面就在讨论这一结果。很多在前几轮就已落选的考生之所以迟迟没有离开京师。就是希望能亲眼看到最后的结果。
    同日,《帝国日报》加刊号外,对 400名幸运儿进行了逐一刊登介绍,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学业及将出任地官职等情况,并公布了一个利好消息,凡此次资格初试合格人员。其资格三年内有效,在今后三年参加文官考试时毋庸再重复参加资格认证。
    根据报纸所刊登地内容,有心人经过考究、概括,发现 400余人将要担任的官职从正四品的部属司司长开始到正七品地官员不等,其升迁速度堪称惊人,除了少部分人员已担任官职在外,八成以上的人员都是以白身而受此任命。
    在官场当中,除非后台极硬或者天大的姻缘凑巧。否则熬 未必能熬到道员,但就在这次考试中,赫然出现了年仅27岁     长(与道员品秩相等,但京官照例比外官要高半级)。30岁以下出任五六品官职的人为数更多果然堪比鲤鱼跃龙门。
    当然,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与各科阅卷官地水平也有很大关系。林广宇为了筹备此次考试,特意提前从全国抽调了精兵强将担任评阅官。例如交通组的詹天佑、魏瀚、高而谦、丁平澜等,工矿、格致、化学组的 荣光、罗臻禄、林庆升、池贞 、沈庆喻、刘敖、张金生等,邮电组的苏汝灼、王平国、陈彩寿等,船政组的陈兆翱、汪乔年、郑清廉、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罗丰禄等,外交组的辜鸿铭、陆征祥等,无不都是当时在各行各业中颇具盛名,堪称学科带头人的角色,能经过他们考验而被赞誉的即便不是天才,也是了不起地人才。
    最后,为了稳妥起见,林广宇还特意设立了公示期名单公布后十日内,监察院专门接受相关检举。虽然林广宇相信通过这种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是公正、公平的,但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准备了后手。
    养心殿里,职官大臣兼任本次考试主考官的唐绍仪正在向林广宇汇报有关情况。
    “皇上,此次考试结果臣以为有好几处发人深省,今后教育、用人当中非重视不可。”唐绍仪拿出一份条陈,说道,“此次考试,总共设立了11个科目,共产生35个最优等评阅              是科举功名出身外,其余30人全部为留洋英才。留洋人才当中又以留美学生独占鳌头。仍以30最优等为例,内中除了3留英,2人留德, 日、留法各1人外,其余23全系留美出身;此30当中有博士头衔者一共19人,留美者独占17人,个别科目如格。 。        |     均系留美学生。”
    “此种情况朕也有所耳闻,甚至外界有谣传说因为阅卷官中留美出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