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158部分

第三次机遇-第158部分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新元年以来,随着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重新增强,在财政领域采取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是废两改元,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的成效一方面在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交易不必要损失额外的汇兑、升水费用——这些费用可都是要计入成本的,成本的降低使得工业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废两改元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取消了火耗这一弊端。原本财政收纳,因为地方解部款项要融化成大宗通宝呈上,免不了有银两损失,这就是火耗的由来。火耗一开始不过百分之一二,但到了后来变成各级官员的敛财之道,居然上升至20%左右,现在全国货币逐渐统征收也没有了借口。这就变成了火耗归公。归公以后,朝廷正好用来支付各级官员俸禄的提高地部分开支,便原先个别官员、个别系统独占地油水为全体官员一体均沾,减少了绝大多数人的不满。对于火耗归公后仍旧要伸手的,只有一个字——斩!
    第二是自收自支,议会监管。原先各地财政开支需要统一报部审批,表面上看管理严格。但由于经费浩大,笔数繁杂,财政部不可能对每一项开支一一把关。是故便造成一种窘境:凡是账目有问题的开支。通过贿赂、打点办事官员,反而能得到报销通过,而账目没有问题的开支。因为经手人拿不到好处便拖延不办,最后混成了一团糊涂账。这团糊涂账一方面使得地方各级对朝廷中枢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也因为合理费用不能快速报销,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间,靡费、贪污、挪用不知凡几。经过财政部维新年间的历次财政清理。将费用审核报销费用地权利下放给了各省议局。各省议员既对本省情况相对熟悉,又因为人数众多。收买不易,况且万一滋生腐败所耗费的钱粮也取之于士绅的捐税,无形中等于是加重议员负担。在这双重约束之下,费用报销便逐渐实现正规化、透明化,直接带来地好处就是减少了财政黑洞,而间接带来地好处便是提升了议局的地位和价值,使行政当局不敢藐视。财政部的压力亦大大减轻,每年只需负责国家预算地大政方针,载泽因在其中大有作为,亦威望日升。
    第三是大兴银行,发行债券。维新元年以来,由于一方面增加开支,另一方面采取减免税赋的安民政策,帝国财政一直处于赤字中,比例最高时曾占到20%以上,为弥补赤字就需要经常向外国银钱业进行借贷,不但利息支出大,有时还附带棘手的政治条件。但帝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大支柱银行兴办以来,朝廷逐渐开始能够控制金融领域的中枢流转,而巨额双皇债券的发行则为帝国切实解决了财政困难。大量地资本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投入到相应产业间去,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地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税收的繁荣。通过以赤字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先导,帝国财政窘境得到了极大缓解,终于在维新五年的预算中实现了平衡。
    按照编制,帝国政府维新五年预算案中财政总岁入为5。79亿元,总岁出为5。75元,而且预算正式成为帝国体制运行的硬约束而不是参照执行的手段了。根据维新六年的决算,维新五年实际岁入为5。97亿原,实际岁出为5。99亿元,不仅在预算,而且在决算阶段实现了大体均衡。以此为基础,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推行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正式划分,同时编制中央和地方两份预算,并且将地方预算的执行程度作为考核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依据。根据维新七年的决算显示,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总岁入6。84元,总岁出6。81亿+。。(当然,倘若计算双皇债券的还本付息,这个数字还是亏损)的,朝野一片振奋。
    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国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经历了裁汰绿营、八旗,压缩军队编制、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国防费占财政开支的阶段后,按照维新六年的决算。军费开支一共为2。02,比重从原先的55%以上下降到不到30%,七,数目在2。19亿,占帝国财政开支仅为四分之一强,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大体合理安排。
    在国防开支所占比例逐步下调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且快速的发展。
    按照维新四年通过的《帝国教育法》规定,帝国学制变更为初等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三年、初等中学三年、高等中学三年、预科一年、中等专业学校三年或者大学四年的学制,史称维新学制,一直贯穿帝国教育30余年。按照《教育法要求》,帝国各县应在本县各乡设立初等小学一所,在规模较大的乡镇
    等小学一所,在县城设立初等中学一所。在各州、学至少一所。在省城设立包括工商、法政、警务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有条件的省份还应当设立大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维新三年以来,全国共兴建初等小学所,高等小学680所,初等中学340所,高等中学17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100所,全国一共兴办了帝国大学、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帝国女子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著名地高等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从维新元年地17%,升至维新7年的38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了9倍有余。
    与此同时。大批学生通过中德友好基金与美国庚子退款的支柱前往两国留学。前往德国的,学习军事、工业、法政的颇多,前往美国的。学习科学、商业、经济地较多。20年后,维新年间的留学生成为国家骨干,走德国之路还是走美国之路成为国家政策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然,国防开支所占比例地降低并不意味着国防力量地削弱,恰恰相反。在这期间,帝国国防实力有了显著的改善。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禁卫军完成了第三次编组,兵力由一个师扩张到三个师,一个后备旅,共7万余人。昌仍旧担任禁卫军总办大臣,良弼担任禁卫军军长兼虎贲师师长,张孝准任禁卫军副军长,蒋方震任禁卫军总参议,陈宦任禁卫军龙骧师师长(第二师),蔡锷任禁卫军熊罴师师长(第三师),载涛为禁卫军军需大臣,伟为禁卫军军械大臣,曲同丰任禁卫军后备旅旅长。除了三师一旅的基干部队外,禁卫军军部下面成立了五大直属支队,第一是军重炮支队,装备有德造150MM口径榴弹炮12门,105MM口径榴弹炮24门;第二是军铁甲支队,装备有乙型战车(维新年试制成功,前装甲15mm厚,主要装备37mm口径火炮和一挺机枪,战场越野速度10公里每小时)24辆和五年式~;第三是军航空支队,装备有四年式侦察机16架,五年式轰炸机(载弹量250公斤)16架和驱逐机16架,另有中型飞:|+=。+侦察、轰炸、攻击、运输四个中队;第四是军通讯支队,装备有从德国最新进口地无线电设备12套,可以为禁卫军军部、各师、旅/。队间建立无线联络;第五是军教导支队,主要为禁卫军中下级军官提供进修、训练等各类业务保障,由德国教官团亲自管理、授课。
    第二,全国新军陆续完成整编,共编成21个师,9个旅,总兵力45万人,除西北地区外,东北、华北、东南、中南、西南五大军区陆续成立,由上将衔司令长官管辖本军区内三、四省军政事宜,全国从上至下建立了后勤独立的保障体系,全国陆续建成兵站360个,由国防部直管,新军各师旅通过各兵站完成物资补给、人员补给、军械补给,维新年初最后一支旧军裁撤完毕之后,与旧军相对的新军字样亦不复存在,统称帝国国防军,与帝国禁卫军构成帝国路上力量主干。
    第三,海军复兴卓有成效。维新六年初,海军建设第一期目标如期完成,至维新七年初,海军共编成七大舰队:
    巡洋舰队:包括海、海筹、海琛、海容四艘主力舰;
    游击舰队:包括北兴、北宁、北固、北安四艘从德国定购的轻巡洋舰;
    驱逐舰队:包括飞鹰、建安、建威、联鲸、同安、建章、豫康、龙等11艘驱逐舰;
    雷击舰队:拥有鱼雷艇24艘,编成三个雷击战队;
    潜水舰队:主要为从德国进口的U-3潜水艇4艘;
    海防舰队:包括炮舰二十艘,如“四江”贞,“六楚”丰(即史上有名之中山舰)、永翔、策电、甘泉、舞风、江鲲、江犀等舰,均为近海浅水炮舰
    保障舰队:包括通济、镜清、海训3训练舰和南琛、保民、福安、海运四艘运输舰。
    第四,军工生产体系建设完毕,帝国形成了以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德州兵工厂和归绥兵工厂为核心地四大军工基地,可以提供从步枪、弹药到小口径火炮的国产化装备,需要进口地物资除了海军的成套设备和陆军的中大口径火炮外,其余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帝国军校体系亦建设的卓有成效。以保定的帝国陆军学校和烟台的帝国海军学校为基础,以德国教官团为指导,以帝国参谋本部为具体组织者,帝国军事人才的培养拥有了近代化的发展体系,大批中下级军官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军队的骨干,各类专业军官亦得益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获得发展。同时,帝国军队中的文化补习班一直保留,为文盲、半文盲的士兵提供最基本的速成文化教育,提升了整体军队素质。
    事实证明,维新元年以来皇帝所主导的“政治改良、财政创新、经济繁荣、国防巩固”四大支柱政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帝国以崭新的姿态迈入了维新七年……
    第四卷 第一章 秘密布置
     更新时间:2008…10…16 21:00:52 本章字数:4347
    历史进入1914年是静悄悄的,这份并未有显著的不同,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那么都是那么按部就班。
    但是,有一个人,一个站立在帝国之巅,站立在历史之程中的人物,却知道1914与任何其他年份的不同
    改变帝国国运的机遇又一次降临了,能否加以取舍,能否加以主宰,不仅关系4万臣民的福,更关系到帝国的长治久安。
    西山脚下的帝国大本营中,将星闪烁,交相辉映。
    “聘卿,你是国防军首席智囊,你说说,皇上为什么突然召集大本营秘会?”陆军上将、国防部长落座之后,就将满腹的疑惑问向了帝国陆军上将、总参谋长兼大本营幕僚长王士珍。
    “原来铁公也不曾听得半点风声?”王士珍半开玩笑、半是认真地说,“这一定是了不得的密会,先看看,究竟有谁前来,然后才能推断。”
    不多时,徐世昌、唐绍仪、赵秉钧和载泽四人赶到,俱是狐疑之色——皇上召集我等,究竟所议何事?
    再往后,萨镇冰、荫昌、良弼和蒋方震四人赶到,神情间亦是茫然。
    “百里兄,你且说说,皇上究竟有何意图?”
    蒋方震想了半天:“我一路上来也觉得奇怪,倘若是国防五年规划,则国防部和参谋本部已有议案,按正常咨询流程走过。原也不必如此;若说是国防军或者禁卫军军事演练。则根本不必惊扰内阁诸公,倒是让人费解。”
    “妄自揣度圣意可不是什么好习惯!”一个爽朗的声音从外面飘来,众人不待起身,便已知道皇帝驾到。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维新以来,鞠躬礼陆续代替了跪礼,待皇帝在会议室正中落座之后,文武官员排成两列。恭恭敬敬地行礼。
    “舒清阿。”
    “臣在!”
    “你负责带领御前侍卫担当会议室警戒,方圆300内不得让人靠近,违令者。格杀勿论。”
    “是!”舒清阿大步领命而去。
    好厉害的命令!众人面面相觑。
    “除开会众人外。所有侍卫、服务人员一律退出警戒区,亦不必纪录。”
    越来越紧要了,会议室里留守地众人在皇帝地命令之下。将所有门窗全部锁死,并拉上厚厚的帘子,一副如临大敌,森严壁垒的模样。
    “10年前,日俄两国在东三省交战。霸我权益,杀我民众。毁我财物,朝廷应对无策,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宣布‘局外中立’,其实痛在内心。朕每每想起来,便觉寝食难安,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天下万民……”皇帝的开场白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肃然动容,心里暗地又在寻思皇帝的意思到底又是什么?
    “10年后的今天,帝国又将面临如此棘手局面,朕寻思能再无动于衷了。”皇帝此言一出,席间众人便有些愕然——按说眼下地形势,断然不至于发展如斯,怎么皇帝言之凿凿,竟然像是近在眼前一般?
    “臣愚钝,不知皇上所言是指何国?”王士珍诚惶诚恐地站立起来,对帝国军事态势的战略分析原本是参谋本部的要害工作,现在皇帝已经讲到这份上了,参谋总长却毫无头绪,岂不令人汗颜?
    众人虽觉依目前形势短时间内决然不至于如此,心里原本颇有些担忧皇帝是否杞人忧天,但既然如此郑重地提了出来,也不像是皇帝在消遣众臣,只是脑海中那一个个盘旋地问号却挥斥不去。
    “王士珍,朕问你,倘若半年后日德交战,日方进攻德占青岛,朝廷何以当之?”
    “这个?”王士珍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样地场景设想,愣了足足有10秒钟后才回答道,“臣有文武两策,文策即依据万国公国交战事实,但要求不得侵犯鄙国中立地位;武策曰整顿兵力,好整以暇,不论谁侵犯鄙国之中立,皆以武力抗衡之……”
    “不用宣布‘局外中立’?”
    王士珍脸孔涨得通红:“臣非敢攻击朝政,但臣内心实以为,所谓‘局外中立’者,无非坐视两强盗在主人家中火并,毁坏主人财物而无能为力的代名词……”
    若是搁在以往,王士珍这几句话就可以够得上“藐视朝廷,诽谤朝政”了,但现在情势不同,朝野上下无不以重整国势为念,这点忠言如果都嫌逆耳,那天下还真是没有指望了。
    “皇上,臣以为王大人言之有理。”徐世昌作为文官之首,已经很明白就揣摩出皇帝的意思来,说道,“老臣在东三省亦有数个年头,亲眼目睹日俄之战对东北大局之烂,‘局外中立’原本只是力有不逮之时地权宜之计,内心着实痛苦。今后若有类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