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普天之下 >

第202部分

普天之下-第202部分

小说: 普天之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主驾到!”守卫老远的向内通传,然后就是太监们阴柔悠长地嗓门儿:
    “国……主……驾……到……哩……”
    “这阉人比亲卫军都要多!”赵诚忍不住笑骂道。
    “太监们也不过是前朝留下来的几十人,不多啊。”柳玉儿浅笑道。
    “孤一家三口人,用不着这么多阉人守着。孤看着心里不舒坦。”赵诚继续往前走着。
    身后响起柳玉儿清悦地声音:“国主崇尚俭朴,不喜奢华,宫中奴仆们也都知道。王后娘娘只是念及这些太监们无处可去,无以谋生,方才留下他们……”
    因为年节已至,不管是皇宫还是宫外的街市上,都是家家迎送六神、点红烛,柳玉儿嘴角本还带着喜庆的笑意。只是提到前朝留下的太监们。又顺带想到自己可怜的身世,在这除夕之夜有些悲伤起来。
    赵诚听出她话语中地哀思之意。也没去提这茬,继续往长乐宫走去。王后梁诗若身着真戏罗霞帔带着儿子赵松,站在宫门口迎接赵诚的驾到。
    “臣妾恭迎王驾!”梁诗若欠身笑迎道。梁诗若盈盈拜下,头上插着的步摇轻颤,令赵诚心头荡漾,只是自从称正式立国以来,梁诗若谨守“礼仪”,让赵诚有些无奈。儿子赵松又忘了行大礼,梁诗若正要喝斥,赵诚却制止道:
    “免礼!”
    赵诚轻抚着爱妻的后背,又牵着儿子往宫内走去。宫内明灯高悬,五彩装饰让赵诚眼前一亮,极满意地说道:“今日正是新符换旧符时,是个极喜庆的日子,是得好好庆贺一番。”
    “夫君戎马倥偬,在宫中又整日忙于国事,难得有空闲。臣妾今日特意准备了你最喜欢的菜品与美酒,让夫君品尝开怀品尝一番。”梁诗若道。
    “好!”赵诚轻抚着她纤细柔软的腰身,不自觉地抚摸了起来。身后跟着一帮尚宫、尚仪、典乐、女史等等各司其职的宫女,梁诗若仍然保留着少女时代地害羞地神色,在众人面前脸上染上了一层粉红的色彩,轻巧地将赵诚地手移开。
    “玉儿,命人摆宴客!”梁诗若回头吩咐柳玉儿道。
    “是!”柳玉儿连忙将自己的目光收回,先去吩咐宫人准备宴席。
    刚入长乐宫中坐下,赵松迫不及待地呼道:“父王,我今天学了一套绝世刀法,孩儿为您演示一番?”
    “又是刀法?”赵诚不禁莞儿,赵诚已经忘了这是儿子第几次声称自己学到绝世刀法,但不想打击儿子的积极性,遂点头道,“为父那就看看赵少侠的刀法!”
    赵松跳入殿中,将自己的袍子脱下,露出自己的短打扮,看上去倒是挺结实。他挥舞着一把和他身材年龄相配的刀,在殿中挥舞了起来,上下翻飞,好几次赵诚以为那刀就要飞手而出。不知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至少要比赵诚在这个年纪时强得多。
    “父王,我这刀法如何?算不算绝世刀法?”赵松鼻尖冒着汗,气喘吁吁地问道。
    有太监、宫女正欲拍马,却遇到王后梁诗若不善的眼神,硬将嘴边的恭维话咽了回去。
    “胡说,这刀法你不过才练一天,离娴熟差得远,哪里算得上是绝世刀法。”梁诗若喝斥道。
    “父王呢?父王说话才令孩儿信服。”赵松脸上骄傲瞬间就被母亲给搅没了,满脸期待地看着父亲。
    赵诚说话之所以让他信服,并非是胡乱夸奖,闭着眼将黑的说成白的,更不是去正面纠正,而是像今天这样的:
    “这刀法嘛,相当不错,练好了应有神鬼莫测之能。不过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松儿若是每隔几天换一套刀法,那还不如不练。昔日;为父在西域听说过一个善使刀的,据说此人能同时挥舞三把弯刀,泼水不进,利箭不入……”
    接下来就是赵诚胡扯一通,将临时编的故事说得天花乱坠,而且有名有姓,既让儿子开心,又让他感到一山还有一山高,容不得半点骄傲。每一次说完,赵松一般都会如此面露崇拜之色地说道:
    “真是大英雄啊!”
    “我儿不如只练一套刀法,听说那位使刀的大英雄平生只练一套刀法!”赵诚抚着儿子脑袋,勉励道。
    “孩儿记住了!”赵松似懂非懂地回答道,“那人使三把刀,孩儿将来一定要同时使四把刀,比他多一把!”
    殿内哄然大笑,欢乐的气氛越来越浓。
    赵诚见这事搞定,便开始用膳,因为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他一边与爱妻漫无边际地闲聊,一边品尝着葡萄美酒,心中极惬意。夜渐渐地深了,宫外的爆竹声却更加热烈了,在一声声清脆的声响中,泰安元年便过去了。
    儿子赵松已经玩累了,梁诗若命柳玉儿将他带去歇息。看着柳玉儿窈窕婉约的背影,梁诗若忽然说道:
    “这宫中人口还是太少了。”
    因为这个喜庆的日子,梁诗若喝了不少酒,两腮泛起了桃花。她看向丈夫的眼中,充满着无尽的爱意和幸福之感,赵诚肆无忌惮地将妻子搂在怀中,深情地说道:
    “**一刻值千金,岂能虚度?”
    在众目睽睽之中,他将爱妻抱起,大步迈向后殿。怀中之人挣扎一番,放弃了抵抗,将头埋入他宽广坚实的胸膛。
第二十九章 春寒㈡
           金国皇帝完颜守绪年底在得知本国使者与秦国达成的和约全部内容,暴跳如雷。
    但他也只能望着深深宫阙,仰天长叹,他没有任何胆量敢否决这一和约。乌古孙仲端伏阙三日,祈求皇帝降下不职之罪,最终完颜守绪还是接受了这个和约。秦国使者韩安国换约之后,立刻心满意足地离汴回去复命了。
    相较金宋两国嘉定年间所修立的和约而言,这份和约其实也算是秦王赵诚比较客气了,在国家沦丧的这个局面,完颜守绪只能在韩安国面前和颜悦色地表示遵从。
    在腊月将尽的时候,完颜守绪向宋国临安府派出了一位使者,当然不是庆贺正旦节的,而是打着慰问宋国太后驾崩的旗号来的。因为他想让宋国将积年的岁币“还”给金国。宋国每年给金国岁币,由来已久,不过最近一个和约却是因韩胄北伐失败而起的。
    当时金世宗死后,继位的金章宗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内政大乱,又因为金国北方塔塔儿人侵袭边界,金国连年兴师,民生疲惫,国内盗贼横行。韩胄以为有机可乘,想北伐中原。他当时和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往,为他赢得一些威望,但并未让这两位一心精忠报国之人参与任何实际的事情。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轰轰烈烈”的北伐就开始了,当时双方并无强弱之分,宋军一度形势较有利,但主将无能,累死三军。韩胄手下的主将郭倪就是一个喜欢手持羽扇模仿诸葛亮的人物。当他看到溃兵如潮。无法喝止。急得号啕大哭,自己也跟着人郡逃跑,被人讥为“带汁诸葛亮”。淮北逃难的军民涌入江南。韩胄慌了神,有人建议请熟悉北方抗战又有指挥之才的辛弃疾出来,辛弃疾此时在江南已经闲居了二十年,重病卧床,“男儿至死心如铁”,无济于事。那时候吴侄孙吴曦又降金,欲将蜀地献给金国。真是祸不单行。
    于是,韩胄又决定与金国和议,不过除了让宋以侄子对待叔父地礼仪来对待金以外,每年付岁币三十万两、三十万匹绢布,还要给三百万两银子作为补偿军费。但是决定他死亡地是最后一条,那就是韩胄本人地项上人头。当时的杨皇后现在刚驾崩的杨太后就找来史弥远,定计将韩胄杀了。
    此和约正式达成是在嘉定元年(1208),因此就叫“嘉定和约”。== ==有太学生作诗讽刺曰:
    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
    但是。紧接着当蒙古人在北方崛起时,金国国势已经每况愈下,铁木真率军南下时,自嘉定四年(1211)金都(当时在燕京即中都)被蒙古军包围,宋、金使节不通,宋国“孝敬”地岁币便未能输金。金迁都汴梁前后,曾两次向宋国督索积年岁币。宋国人在对金以宋旧都汴梁为都城表示极大愤怒的同时,一方面担心金都南迁将给本国造成诸多麻烦。另一方面。又担心新兴的蒙古会给本国以更大的威胁。
    这个时候当然有人趁你病要你命,废除这种叔侄关系。更要断绝岁币。但也许多大臣意识到金国存在的必要性,企图以金为屏障。
    乔行简当时奏说:“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故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权相史弥远也支持这种看法,但是朝中大臣争吵,最终折中,就是将岁币额数减少。但当时的金宣宗拒绝这一提议,宋国于是借口槽渠干涸,运输不便,断绝了岁币。
    这事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嘉定十年(1217),成吉思汗当时认为金国灭亡指日可待,就留木华黎经略中原。木华黎手中军队太少,主要依靠汉军驻守城池关隘,自己手中不过一万余蒙古骑兵充当机动,这让金国的压力大减,金国于当年四月在西起大散关,东到淮河一带漫长地宋、金分界线上从多处对宋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实际上想从宋国身上找回损失。这一打,却对金国来说损失惨重,失去几位重要的良将。
    此一时彼一时也,十多年过去了,天南地北的形势又是一大变。
    完颜守绪暂时不敢违背秦国的要求,赵诚的要求的数目他又无法筹集到,又旧事重提,派使者前往临安府,吊唁宋国杨太后丧事,又一次向宋国索要相当可观的积年岁币,使者向宋国展示了金、秦和约的内容,声称金、秦已是兄弟之国,谎称宋国若是不答应,便要一同来攻打宋国。
    这种**裸地威胁,宋国君臣当然怒气冲天,想当年蒙古人约宋攻金,宋国没有直接答应,今天金国却恩将仇报,士可忍孰不可忍,当场拒绝了要求,甚至有人要求将使者宰了。^^^^金国使者灰溜溜地走了,但是秦国枕戈在侧,虎视眈眈,不能不令宋国君臣重视,在金人就要攻来的这种情况下,秦军若是真地攻来,那就让宋国首尾难顾,挡无可挡。于是,苟梦玉在正月末就出发带着大批礼物奔赴中兴府。
    虽然正月刚刚过去,但是春意未浓,即使是江南也是寒意袭人。
    大宋国的使者苟梦玉一行人及役夫、兵丁在官道上的披星戴月地赶路。苟梦玉因为携带的东西太多,本来为了物品安全的缘故,一路上不紧不慢地赶路。然而当他刚走出临安府,准备从江南东路北上,到建康府后坐船沿江逆流西行,却收到了朝廷追过来的钦使,要求苟梦玉火速抵达目的地,与秦国约和。
    原来淮南东路边关守将奏报,金国在淮东调兵遣将,大有南下之势。所以。朝廷一面命令淮东将备战。另一方面命令蜀地边将向仙人关外的秦军发出求和讯息。将秦军稳住。正因为如此,苟梦玉之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朝廷发来地催令之后,第二位钦使又追了过来。这次情况更为紧急,原来一支轻骑竟越过了吐蕃境内地大雪山,突然出现在蜀地地腹地。
    苟梦玉曾一度认为赵诚是自己地福星,因为当年因为赵诚出使临安,他才被提拔成了礼部侍郎的,哪里想到,后来自己又因为犯了小过就被降职去了两职东路为官。这一次自己又是因为赵诚,官复原职。现在,他不认为赵诚是自己的福星了。
    随同他一同出使地,还有太学生钱佑、李舫、陈时臣三人,被朝廷委以各种虚职安插进使团,就是因为这三人当年曾在临安府有名的万花楼中与赵诚交谈甚欢,大概是熟人好办事,所以就将他们三人加入使团之中,一同出使河西中兴府。“大人。我们这次真是出塞了!”钱佑紧了紧衣衫的衣领。这三人特地换了身戎装,看上去倒是精神,只是策马奔驰,让这三人立刻现了形。
    这“出塞”二字他们当然熟悉无比,无数的文人墨客曾写过或悲凉或豪放的塞外诗,诸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秋风漠北雁飞天。单骑那堪绕贺兰”。又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等等数不尽数。
    这三位太学生在临安府与好友道别时。就像是真正出征一般,好似有去无回,只有把自己比作牧羊苏武,却很少把自己比作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一班太学生效仿先人写了无数首诀别诗,还有相好的歌伎前来送酒壮行,成为一时“佳话”。有好事者还声称要将诗作编辑成册,付与印书局,传播天下,那诗作悲意倒是十足,却少了份唐时文人出塞时地豪气与切身感受。
    “当然!”苟梦玉没好气地说道。这钱佑已经问了三遍,好像还在以为自己做梦一般,他当然想不到这种差事做降到自己这三位太学生身上,却不是美差,因为他们自信不是有舌如簧的苏秦,也不是舌战江东群儒的诸葛亮。
    “大人,学生真是不太明了,朝廷为何会让我等三位也出塞呢?”李舫有些抱怨地问道。
    “尔等当年不是在万花楼中高唱什么踏破贺兰山缺吗?”苟梦玉反问道,“这次朝廷用你们,不正是让尔等得偿所愿吗?”
    苟梦玉所言当然是反话,三人沉默不语,低着头继续赶路。四人此时的心里想的都是一样的,因为此时的赵诚并非他们以前所认识的赵诚,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赵诚会一战惊天下,自立为王,成为一方之君。这四人既踌躇满志,为朝廷尽忠办事,最好能有功于朝廷,但却对自己的信心有些怀疑。
    三位太学生中老成一些地陈时臣问道:“大人,我等奉朝廷之命出使河西,不知朝廷对外戎持何策?学生怕到时说错了话,为大人惹出祸事来。”
    “对啊、对啊!”钱、李二人也问道。
    这三人有些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之所以将他们三人带上,只是因为他们曾跟秦主赵诚颇谈得来,这样万一有用得着的地方,也好周旋一二。苟梦玉见这三位年轻人看上去慷慨激昂的模样,不想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这一趟远行本就相当不容易,遂解释道:
    “如今边关军情急迫,秦、金两国已经结成盟友,两国均在我朝边关布下重兵,恐对我朝不利。但金人国势已经衰,况且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