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文集-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前,由《亚洲周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揭晓,陈忠实的《白鹿原》荣登第38位。
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
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
陈忠实,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八十余篇,还有报告文学、散文等。其中九部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高:您自己说,您是在一种十分沉静的心态下写作《白鹿原》的,请问您是如何把握这种心态的?
陈:《白鹿原》一共写了四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与书上的故事和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和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因此进入了这种沉静的写作心态。
这种写作心态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故事中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比如《白鹿原》描述的那段历史对于当代中国人,包括当代作家,一般来说都能脱离个人的情感因素,都能采用一种冷静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原因之二是我完全处于一种艺术创作的心态。在写作开始,我就有了一种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体现恩格斯所讲的现实主义创作原理的精髓———我所编织的故事要完全让人物自己去说话,作家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应全部付诸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原因之三是处于一种对自身生命的感受。我写《白鹿原》时四十六岁,完稿时五十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五十岁是老年人的界线了。在跨入老年这个行列后,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体现我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高:文学与现实、历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陈:每位作家都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经历、感受生活。以前我们遵从毛主席的教导:作家要深入生活,直接到基层去体验、感受生活。这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那时候提倡的是作家直接到生活的某一具体场地去深入体验,比如到农村、到大工厂、大工地,现在仍有一部分作家这么做(挂职锻炼)。我以为作家深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到某一生活场地去深入;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位置上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接触各种人物、事件。这两种都是可取的,作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式。
至于历史,我们只能间接地去体验、感受了。把握历史,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住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真实。鲁迅先生的《风波》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剪辫子”多少人经历过了,也写过了,但没有产生广泛影响,而《风波》却成功了,是因为鲁迅把握住了剪辫子这一具有历史特征的细节,并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真实———没辫子还怎么生活?怎么见人?留辫子时代的社会心理秩序被打乱了,剪了辫子,心理上有了恐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推动了新的社会秩序、道德、审美标准的诞生。
从“文革”时期的“本本主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喇叭裤,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无不是人的心理秩序的打乱、重组、适应、平衡、又打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所谓历史,就是人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寻找到新的平衡的历史。感受历史,就应该是把握住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真实。虽然对心理真实的感受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人性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沟通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的最基本的支点,也是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的情感的最基本的支点。我们为什么喜欢外国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尽管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读书,能够感受到于连的情感、安娜的情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它不应该给读者带去阅读上的障碍,它应该与阅读它的每一位读者沟通。如果达不到这种沟通,只能说是作家的感受层次浅,或者说是艺术的表现能力差。
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作家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
陈:从作家的角度讲,他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艺术的创作理想诉诸文字之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与同时代的人,甚至与未来时代的人完成一种沟通与交流。而读者读书的目的———如果他经历了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他所经历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又通过这部书得到验证,并且在更深层次上给了他启示,他们了解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了解了作品中的历史。那么,他就肯定了作品中的故事,并且在心里肯定作品,欣赏作品,从而,完成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作家永远不要抱怨读者,作家只能努力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争取从生活体验进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体验,争取读者的最终认可和接受。作家其实就是活在读者这片土壤中的,读者不喜欢你的书,你所创造的价值就自然会被否定,尽管这是很残酷的。
我的写作生活
我的写作生活
写作是个苦差
网友:陈老师,您写小说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陈忠实:纯粹是一种爱好。
网友:陈老,当作家是不是很辛苦?
陈忠实:是的。
网友:當作家好玩麽?
陈忠实:想好玩就永远别去当作家。
网友:陈老师,从您开始写作到成功,用了多少年,苦吗?
陈忠实:我60年代就开始写作了。当然苦,但乐在苦中。
网友:陈老师如果有下辈子的话你还想当作家吗?
陈忠实:这要看我下一辈子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是什么。
写作是我的生命
网友:你认为作家是否应该向现实妥协?
陈忠实:我不认为是这样,作家应该永远直面现实。
网友:你的书我看过几遍,很服你写的真实,你有没有想不再现实,象王朔一样?
陈忠实:我可能摆脱不了现实对我的诱惑。
网友:陈老师,您写的小说与您的生活是不是有些什么联系?
陈忠实:我写的小说全部都是我生活中感悟体验的结果。
网友:陈老,对文学的创作是摆开不了一种土生土长的情结,对吗?
陈忠实:这是源于我自身的一种兴趣,兴趣不转移,情结就改变不了。
网友:张贤亮下海,您会不会也下海?
陈忠实:我不具备张贤亮经商的智慧。
网友:您写到什么时候封笔?
陈忠实:写到我变成植物人,如果是那样,只要有思维,我还会写。
网友:陈先生你想获诺贝尔文学奖吗?
陈忠实: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网友:陈老师,写作影响了您的人生观吗?
陈忠实:是人生观影响写作。
网友:陈老师,能简单谈一下您的读书生活吗?现在您在读什么书?
陈忠实:读书是我文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最近还在读拉美几个作家的作品和他们谈写作的文章。
网友:您认为《百年孤独》怎么样?
陈忠实: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而且是最好的一本拉美作品。
网友:陈先生,我感到你有受前苏联作家影响的痕迹。
陈忠实:你非常敏感。
走出《白鹿原》
网友:陈老师的农村题材小说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今后是否考虑多写写城市小说?
陈忠实:写什么在我来看并不是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主要决定于作家自己的体验。
网友:陈老师,《白鹿原》后您打算写她的姊妹篇吗?
陈忠实:白鹿原是独生子。
网友:陈先生,我认为《白鹿原》已经属于您的过去了,不应再吃老本了,您觉得呢?
陈忠实:我比你更痛切地感觉到这一点。
网友:陈先生,《白鹿原》是否意味着您最后的写作颠峰?
陈忠实:我还想试一试。
网友:有人说您今生再也走不出白鹿原了,您说对吗?有人说您今生再也走不出白鹿原了,您说对吗?
陈忠实:如果走不出白鹿原,就写不出《白鹿原》。
网友:陈先生,很喜欢您作品的风格,而白鹿原更有一种粗旷深刻的美,但我不知您的这种风格会一直延续下去吗,还是有什么样的改变?
陈忠实:我肯定会改变,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
网友:陈先生,在《白》之后比较沉默啊。
陈忠实:之后我主要写散文和随笔。我自己都想不出,这本小说之后,关于小说的兴趣一直起不来,所以我就不愿写。
网友:请问你最近写了什么新作?
陈忠实:我最近两年多都在写散文和随笔。小说写作好象还不到时候。
陈忠实印象
陈忠实印象
《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为陈忠实召开的一次创作座谈会上,我又见到了忠实。
才50挂零的陈忠实,满脸深皱使人联想着黄土高坡一层层横七竖八的土坡皱褶;一口地道的关中乡语同那羊肉泡馍摊主相差无几。
腰板儿似弓,如钓垂老者,不说,你怎么也猜不出来他是《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80年代初,在西安召开的一次创作会上,我第一次见到陈忠实。会议休息时间,只见一个中年农民模样的人,双手端着一竹筐红柿子,走进会休室,请大家尝尝他从乡下捎来的柿子。这个送柿人叫陈忠实。目视那一筐火焰般燃烧的大红柿,邹志安、路遥、铁凝、莫伸、张廷竹、王汶石……一个个依次从筐里拿出一只来,吃着。陈忠实也从筐里拿出一只来,在手里掂掂,说:“这柿子,时下俗称它叫‘火晶柿’,在60年代灾荒时期,我们村上人叫它‘命果’,那会子是它救了不少人的命哪!”那时,陈忠实刚从乡下调出来搞创作,一口乡语,精瘦且强健,众人场合之下还有点腼腆。
座谈会谈及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陈忠实吧哒着三寸长的雪茄烟,说:“有人说我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呵成了《白鹿原》,其实,我是花了10年时间几易其稿。为了搜集历史素材,我走访了关中平原上百个村子,几百户村民,查阅了20多个县的县志。单写素材笔记就写了近百万字。原计划写成多卷体小说,百万字,出版时我压缩至50万字内。我不让我的作品中出现一句空话废话。尽量选择精彩感人的事儿写。作文,好比一杯水一勺糖,再添一杯水那甜味就淡了。”
“为什么要在长篇创作中‘惜墨如金’呢?按说《白鹿原》题材本当是铺展开来写,什么纵深历史感啊,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啊,时代面貌的概括啊。你即便写上一千万字,你能说你的作品就写清楚了那些事儿吗?不如用精炼的文字去写来。当然,这是很掏劲儿的哪!”
“为了避开机关杂事和人来人往应酬,我回到生养我的市郊农村写。因收入拮据,我早先住的那间瓦房穿风透雨,冬天更难熬,便找乡亲借了几千元钱从院侧边盖上两间瓦房,度过了《白鹿原》写作时期。”
《白鹿原》引人入胜的乡风民俗描写,是作者自幼受到民间艺术薰陶并努力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结果。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是作者忠于生活,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断从陕西老一辈优秀作家柳青、杜鹏程等的创作经验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结果。
重要的是,作家要站住自己脚下的泥土。一批很有实力的,新时期里脱颖而出的作家贾平凹、京夫、路遥、莫伸、邹志安等“陕军”中的佼佼者,都是在生活泥土中扎稳练就的。陈忠实土里扒食几代人,他自己调城之后,还是长期同生养他的农村保持水乳相融的联系。
在谈到小说中性的描写时,陈忠实说:“对这问题,我的态度有三,一是不回避,二是不夸张,三是不做诱饵。”
这三点,是不是也点在了当前文学创作中关于写性的要害上了呢?
陈忠实创作年表
陈忠实创作年表
1965年
夜过流沙沟(散文)
樱桃红了(散文)
杏树下(散文)
迎春曲(散文)
1971年
闪亮的红星(散文)
1972年
寄生(散文)
水库情深(散文)
配合问题(故事)
1973年
接班以后(短篇小说)
1974年
高家兄弟(短篇小说)
1975年
公社书记(短篇小说)
铁锁(短篇小说)
灞河怒潮(村史·四人编写)
1976年
无畏(短篇小说)
1978年
南北寨(短篇小说)
1979年
小河边(短篇小说)
幸福(短篇小说)
信任(短篇小说)
徐家园三老汉(短篇小说)
七爷(短篇小说)
心事重重(短篇小说)
猪的喜剧(短篇小说)
立身篇(短篇小说)
1980年
回首往事(短篇小说)
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创作谈)
石头记(短篇小说)
枣林曲(短篇小说)
早晨(短篇小说)
第一刀(短篇小说)
反省篇(短篇小说)
尤代表轶事(短篇小说)
1981年
土地诗篇(短篇小说)
乡村(短篇小说)
面对这样一双眼睛(散文)
短篇小说集《乡村》后记(随笔)
看《望乡》后想到的(随笔)
正气篇(短篇小说)
丁字路口(短篇小说)
征服(短篇小说)
崛起(报告文学)
珍珠(短篇小说)
1982年
土地——母亲(短篇小说)
蚕儿(短篇小说)
春风又绿灞河岸(散文)
初夏时节(短篇小说)
和生活的创造者一起前进(创作谈)
霞光灿烂的早晨(短篇小说)
绿地(短篇小说)
田园(短篇小说)
康家小院(中篇小说)
深入生活浅议(创作谈)
延安日记(散文)
乡村(短篇小说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
1983年
旅伴(短篇小说)
突破自己(创作谈)
诗情不竭的庄稼汉(散文)
1984年
马罗大叔(短篇小说)
鬼秧子乐(短篇小说)
田雅兰(短篇小说)
拐子马(短篇小说)
送你一束山幢花(短篇小说)
从昨天到今天(创作谈)
关于中篇小说《初夏》的通信(创作谈)
鲁镇杂记(散文)
梆子老太(中篇小说)
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