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文集-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送你一束山幢花(短篇小说)
从昨天到今天(创作谈)
关于中篇小说《初夏》的通信(创作谈)
鲁镇杂记(散文)
梆子老太(中篇小说)
初夏(中篇小说)
十八岁的哥哥(中篇小说)
夭折(中篇小说)
1985年
夜之随想曲(短篇小说)
毛茸茸的酸杏(短篇小说)
灯笼(短篇小说)
忠诚的朋友(创作谈)
迪斯科与老洞庙(散文)
大地的精灵(报告文学)
最后一次收获(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中篇小说)
1986年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短篇小说)
打字机嗒嗒响(短篇小说)
失重(短篇小说)
桥(短篇小说)
创作感受谈(创作谈)
收获与耕耘(创作谈)
四妹子(中篇小说)
初夏(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访泰日记(散文)
1987年
免老汉(短篇小说)
山洪(短篇小说)
石狮子(短篇小说)
窝囊(短篇小说)
地窖(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集《四妹子》后记(创作谈)
刀声(散文)
第一次投稿(散文)
四妹子(二集电视剧本)
珍贵的记忆(散文)
1988年
轱辘子客(短篇小说)
害羞(短篇小说)
关于“四妹子”的附言(创作谈)
敬上一杯酒(散文)
白鹿原(草稿完成)
四妹子(中篇小说集中原农民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1989年
默默此情谁诉(散文)
美玉出蓝田(散文)
两个朋友(短篇小说)
1990年
篇篇珠玑说《泥神》(创作谈)
从“跳底子”看美中人的心理结构(创作谈)
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报告文学)
惟有真情才动人(创作谈)
1991年
生命礼赞(报告文学)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短篇小说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创作感受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1992年
舔碗(短篇小说)
白鹿原(长篇小说《当代》第6期)
又见鹭鸶(散文)
悼路遥(散文)
猜想死亡(诗)
天下谁人不识君(创作谈)
夭折(中篇小说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词二首:小重山·创作感怀
青玉案·滋水
1993年
白鹿原(长篇小说《当代》第1期连载)
白鹿原(长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白鹿原(长篇小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出版)
陈忠实短篇小说选萃(西安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陈忠实中篇小说选萃(西安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陈忠实爱情小说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黑色的1992(通信)
汽笛·布鞋·红腰带(散文)
忠诚与潇洒(散文)
毛泽东的人格力量(散文)
晶莹的泪珠(散文)
关于《白鹿原》的对话(创作谈)
一生燃烧的总结(创作谈)
文学这个魔鬼(创作谈)
蓝袍先生(中篇小说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94年
白鹿原(长篇小说台湾新锐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地窖(中篇小说集台湾汉湘出版公司1994年4月出版)
蓝袍先生(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94年出版)
寓言两则:老母鸡和小公鸡的故事
关于人脸的争论
词一首阳关引·梨花
虽九死其犹未悔(散文)
故乡,心灵中温馨的一隅(散文)
获奖感言(作谈)
足球与古典式(随笔)
——歪看足球之一
“上帝之手”(随笔)
——歪足球之二
文学依然神圣(创作谈)
小说最是有情物(创作谈)
最好的纪念
——《陕西名作选》序
沟通,我的期待
——《白鹿原》韩文版序
《梆子老太》后话(创作谈)
与莫斯科留学生汪健通信(创作谈)
生命之雨(散文)
文学无封闭(创作谈)
成章散文已成气候(创作谈)
拥有一方绿荫(散文)
——《我的树》之一
绿蜘蛛,褐蜘蛛(散文)
——《我的树》之二
绿凤(散文)
——《我的树》之三
最初的晚餐(散文)
——《生命历程第一次》之一
尴尬(散文)
——《生命历程第一次》之二
中国餐与地摊族(散文)
初夏(中篇单行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995年
七律三首
沉重之尘(散文)
破禁放足不作囚(随笔)
兴趣与体验(创作谈)
白鹿原(韩国韩文版即出)
白鹿原(日文版日本中央公论社即出)
创造礼赞(散文)
1996年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陈忠实获奖作品目录
陈忠实获奖作品目录
信任(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立身篇(短篇小说)获1980年首届甘肃《飞天》文学奖
尤代表轶事(短篇小说)获1981年陕西《延河》文学奖
第一刀(短篇小说)获1982年《陕西日报》优秀作品一等奖
康家小院(中篇小说)获上海《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
初夏(中篇小说)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
十八岁的哥哥(中篇小说)获1985年河北《长城》文学奖
四妹子(中篇小说集)获首届陕西“双五”文学奖(陕西)
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报告文学)获1990年——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
白鹿原(长篇小说)
获陕西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
获第二届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奖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
一艰辛漫长的跋涉为了禳灾求福,母亲在他的本命年里给他织了一根鲜红的腰带。半年后,他依旧勒着这条已经变成紫黑色的腰带,脚下穿着一双磨薄了的旧布鞋,和二十多个在家乡小学毕业的同学一道,跟随着班主任杜老师,到三十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投考中学。国道上的砂石很快磨穿了薄薄的鞋底,磨烂了孩子幼嫩的脚后跟,血渗湿了鞋底和鞋帮。脚伤马上使这个十三岁的孩子觉得全身乏力,眼泪立即涌出眼眶,他真怕撵不上走在前面的老师和同学。他又爱面子,不愿说因为没有好鞋子而磨烂了脚后跟。自救的办法是捋一把杨树叶子塞进鞋窝儿;不成,又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做了应急的鞋垫,而踮着另一只脚尖急急地往前赶;终于布巾也磨得稀烂后,便只好从书包里拿出课本,一扎一扎地撕下来塞进鞋窝里,可直到课本撕完,他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心惊肉跳的疼痛,迫使他瘫坐在路边。这时,一声声火车汽笛的嘶鸣在耳边震响,随即便有一股无形的神力从生命的深处腾起,穿过勒着紫黑色腰带的腹部冲进胸膛又冲上脑顶,他愤怒地认定:人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后底的破布鞋走路哪!……他咬着牙,挺起腰杆,总算在离学校考场还有一二里远的地方追赶上了杜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保守着脚跟受伤的秘密。这个孩子终于上了中学,在同班五十个同学中是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便坐在头排第一张课桌上。但勉强上完初一第一学期,他便面临着暂时失学的命运。那时,父亲靠卖树(一根丈五长的椽子只能卖到一块五毛钱)供他上学已经难以为继。他必须休学一年,以便让一脸豪气的父亲实现一年后让他哥哥投考师范再腾出手来供他复学的谋略。在不得已呈上休学申请书后,这刚交十四岁的孩子在送他走出校门的温柔善良的女老师的眼睛里看见了晶莹透亮的泪珠。为了避免嚎啕大哭,他立刻低头咬紧了嘴唇。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同时还是有一小股酸水从眼睛里冒出。他顺手用袖头揩干净泪水,再一次虔诚地深深向女老师鞠躬,牢记着她“明年的今天一定来报到复学”的叮嘱,然后转身离去。然而,这一年的休学竟意想不到地使他散文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一九六二年他二十岁时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上一年这个学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今年四个班能上大学的只有一个个位数。成绩在班上数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他们全班剃了个光头。父亲临终时忏悔说,“我对不住你,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几十年……”四年后,二十四岁的他迎来了“文革”的大灾难。此前那几年他一边当中小学教师一边迷醉于文学,发表了《樱桃红了》、《迎春曲》等几篇散文作品。“文革”风暴席卷大地的时候,他那宿办兼一的小套间的门框上贴着一副白纸对联,是毛泽东的诗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门眉横批为:送瘟神。门框右上角吊着一只灯笼,当然也是用白纸糊成的。被大人操纵的孩子们让这些冥国鬼域的标志物在他这风雨够不着的小套间里整整保存了三个月之久,让他一日不下八次地接受心灵的警示和对脸皮的磨砺。这人生的第一次大尴尬使特别要面子的他顿觉自己完了,死了———起码是文学的生命完结了。没什么文化的姐姐和上了大学的表妹劝慰他的话竟惊人地一致:“想开点儿,你看看刘少奇刘澜涛都给斗了游了,咱们算啥?”经历过人生大尴尬的生命体验之后,他对自己说,如果还要走创作之路,那就“得按自己的心之所思去说自己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了”。他在二十六岁的一九六八年结婚。没有念完初中的妻子后来为他生下两女一男。以后,他在长达十七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中,每月工资由三十元增加到三十九元,却要养活五口之家。物质生活上真是不堪重负。最困难时,孩子的尿布、褥子都没有替换的,也没有充足的柴火烧炕———只好很节省地用一点柴火在做饭时顺带烧热一块光溜溜的小脸盆那么大的河石,然后用这烧热了的石头当暖水袋来暖孩子的被头和尿布。此时他已经是公社的副书记兼副主任。他在政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艰难下,依然断断续续地写他谙熟于心的农村题材小说。自一九七九年起有《幸福》、《信任》等短篇小说面世。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乡村》。同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从现在开始结束了高中毕业以后在农村基层长达二十年的生活。如果说,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八二年这二十年不打一点折扣的农村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库存,那么,以后的整整十年(至一九九二年)就是他作为一个专业作家的成熟期。他在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静,二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三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创作出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来,直至一九九二年以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一鸣惊人。下列作品,可视为他在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走向成熟这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一九八二年七月: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一九八六年六月:中篇小说集《初夏》出版一九八八年四月:中篇小说集《四妹子》出版一九九一年一月:短篇小说集《到老白杨树后去》出版一九九一年一月:《创作感受集》出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中篇小说集《夭折》出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代》杂志第六期开始连载《白鹿原》的诞生并非偶然。那是他在完成了《初夏》等九部中篇,八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五十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之后,由《蓝袍先生》的创作而触发了对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的结果。这部长篇从一九八六年起作了两年的构思和史料、艺术等方面的准备,至一九八八年四月动笔,到一九九二年三月定稿,历经四年的写作修改才告完成。《白鹿原》连载于一九九二年《当代》第六期和一九九三年《当代》第一期,一九九三年六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白鹿原》一出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迄今人文社的累计印数(含修订本、精装本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已达六十六万一千册,此外还收入他的“小说自选集”和“文集”,海外则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版、台湾新锐出版社版和韩文版、日文版先后面世。《白鹿原》面世后确实出现了好评如潮,畅销不衰,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却也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批评乃至粗暴的压制。然而,牡丹终究是牡丹。尽管它本身还存在某些不足,但那些非科学的批评、压制,却无损于牡丹的价值、华贵和富丽。它先是荣获陕西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后来,略加修订的《白鹿原》又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日,它的作者终于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他———这个脸上已是沟沟壑壑、满脸沧桑,却有一双炯炯有神大眼睛的五十六岁的汉子就是陈忠实。这个一九四二年诞生于南倚白鹿原北临灞河的那个叫作西蒋村的孩子,几十年前曾经穿着鞋底磨穿的旧布鞋,脚后跟淌着血从这不足百户的小村子里走向灞桥,走向西安,如今却堂堂正正地走向北京,走向世界,攀登上中国当代文学殿堂的高峰。《白鹿原》确如海外评论者梁亮所说,“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载《交流》一九九四年第一期)那么,我们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是当代中国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也就不算夸张了———他毕竟以自己震惊中外文坛的非同凡响的佳作而达到了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二
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陈忠实从一个痴爱文学的青少年,到成长为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的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