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譬如士民,有切于奉养者,或因事而他出,或羁系于异乡,亦思驰省其亲之面,而尽一日之欢也。
何况贵为天子,锦衣玉食,崇琼瑶华丽之高,居列中官内侍之使令,而经年不获睹其亲者乎?”曹勋亦再三恳请,曰:“陛下若以慈仁之心推及于人,使吾主得以近侍皇太后,非惟佩德不浅,抑且金国有所取用,无不允从矣。”萧毅亦为之请曰:“臣通使中国,宋帝再三致意,以陛下蒙允讲和,深感盛德,每念太上皇及韦后久质在金,今既讲和,须令还国,使梓宫得安于永陵,母子完聚乎内廷,此陛下推及仁爱之至。天下诸侯闻之,皆以陛下不拘人之母,所以广其孝也。不留人之柩,所以昭其信也。为质而复还,所以明其义也。三者尽,而声名洋溢乎中国矣。”金主闻萧毅、何铸、曹勋之言,乃许之,谓何铸曰:“既已讲和事定,即将太上皇并郑后、邢后三梓宫,及韦太后车驾还国,汝可传与宋帝知道。”何铸曰:“臣之命,实悬于陛下一言之下。今回朝,就将陛下玉音传知宋君。宋君必以陛下之言如纶如?,金石不易也。倘复更变,是臣等不能以达上意,难免…街之戮矣。”金主曰:“誓书已有许归太后之语,如壁立万仞,岂复有失信之意?汝可回奏知,勿多烦聒。”何铸、曹勋即辞金主而回。金左丞相耶律德谏曰:“陛下虽当与宋讲和,且未可将梓宫及太后还国。宋臣机谋百出,恐有更变,则陛下无复管束矣。”金主曰:“久縻皇后在金,使命往来不息,今既讲和,而又不归之太后,则诸侯闻知,皆以我为无信义主也。况一言已出,岂可复追。”萧毅曰:“太后留金将二十年矣。陛下今若放释,宋君深感陛下之德,自无更变之理。”金主然其言,即遣左宣徽使刘笞以衮冕圭,册帝为大宋皇帝,归徽宗皇帝,显肃皇后郑氏,及懿节皇后邢氏三梓宫,及韦太后车驾。刘筈领命而出。
第六十八回 和议成洪皓归朝
却说何铸、曹勋回至临安,朝见高宗,曰:“臣领诏书通两国讲和之好,见金主,深达陛下至诚之意,金主允臣许归太上皇梓宫,及韦太后车驾。着臣先回奏知陛下,金主随即遣大臣送到皇太后矣。”高宗闻奏大悦,曰:“若果金主肯归吾皇太后及三梓宫,朕当永怀至德,所谓生死而骨肉者也。”何铸、曹勋既退。次日,金宣徽使刘筈赍金主所赐衮冕圭,册帝为大宋皇帝。仍传递送韦太后还国。高宗受册已毕,设宴款待刘筈,因问之曰:“金主许归太后,约在何日?”刘筈起而对曰:“金主遣臣先传与陛下,皇太后车驾与臣同日离燕地,不久亦至矣。”高宗闻筈所言,喜不自胜。宴罢,次日与廷臣议见太后,当行何礼待之,何铸曰:“金主既归皇太后,陛下须用出郭迎接,以示所重。”高宗然之。即准备銮驾,率群臣出离临安。
行至临平地界,使臣传韦太后车驾将近。帝听了,遂出銮驾迎候。众百官齐齐摆列道边。遥闻前面鼓乐喧哗,车声辚辚,一行从人拥着皇太后车驾来到。众百官拜迎路傍,高宗亲入接见韦后,母于欢悦不自胜。高宗复登銮驾,随太后车驾,一同进入临安。中外军民百姓各排门迎接,无不踊跃欢呼,皆言皇太后复还,朝廷社稷之福也。高宗迎入内殿,率众百官朝贺罢,众臣见太后因久留金国近二十年,北地风霜不常,而后鬓发苍白,各嗟呀不已。高宗再拜曰:“寡人以太后之故,屈耻求和,不吝中国所有,悉从之。今已见慈颜,是寡人之心志满于此矣。”太后愀然不悦,既而泣下,曰:“王以吾车驾南还,遂言满足心志,其如父兄之耻辱何?吾近在金国,时闻得本朝兵势大振,四方从风,其成败胜负之机实在于王。若今专凭讲和,分天下为南北,权各有归,又不知久后孰为君,孰为臣,使中原士民无所专主,礼乐征伐,不统于一人。失先帝创立之洪基,忘不共戴天之雠恨,非英明刚断之主哉。若今不即报复,却使金人养成锐气,鼓勇南来,则王又能安处厂隅,而满其心志乎?”高宗闻后语默然,惟曰:“待寡人与群臣议之。”是日,因奉太后入居慈宁宫。时绍兴十二年秋八月也。
越三日,金行人传到徽宗皇帝及郑、邢二皇后三梓宫。将到临安,乞圣旨预行措置。帝闻此消息,即下命中外宰执,沿途迎接梓宫。丧至,帝更易缌服迎候,安奉三梓宫于龙德别殿。
仍命廷臣仿旧制,执丧哀临三日。至冬十月,帝下诏葬徽宗及郑后于永固陵,以邢后附之。
高宗以和好成,复遣使臣沈昭远、杨愿二人诣金国谢恩,及请归宋行人。教沈昭远贺金主生辰,杨愿贺正旦,贺礼俱用金茶器千两、银酒器万两、锦绮千疋。曹勋谏曰:“陛下遣使诣金谢恩,礼之本。然若以二使为辞,必使外国诸侯闻之,皆以我无制金人之策,惟将竭中国财物以奉承之,似太怯矣。止宜遣一使,通命可也。”高宗不听,竟遣二人而行。沈昭远辞帝,…赴金国,进上贺生辰及正旦礼物。金主大喜,谓众臣曰:“我知宋帝不负吾国之恩,今遵誓书依期进来礼物,此不失其盟好也。寡人亦须重报之耶?”律德奏曰:“陛下受贺礼,亦在酌宜处之。如逾礼接受,恐中国有讥吾主专意于财物也,非示威于外国计。可循契丹例,不用两接其礼,遣还使人,照依常岁受贺。则诸侯闻之,皆以陛下重于德义,而无有不悦服者矣。”金主从其谏,即遣还使人,不受贺礼,仍以宋行人洪皓、张邵、朱弁还国。诏命已下,适兀朮自汴京渡淮北回朝见金主。
金主以其久劳师在外,甚抚慰之。兀朮奏曰:“臣自领兵南下,不能占寸土以归陛下,甚致损折兵马,耗费粮草,臣之罪不容掩矣。”金主曰:“胜败兵家之常,非尔之不尽心,皆缘未得地利故也,何罪之有!”遂封兀朮为太师,领三省事。兀朮谢恩毕,既闻诏已归宋行人,复奏曰:“中国既成讲和,息争罢战,休养军士,诚亦善事也。主人既归以梓宫、太后,德之至矣。复许归宋行人一起,甚非其利。盖闻洪皓等动有经天纬地之才,如纵之归,是放虎入山,自遗其患,陛下宜早图之。”金主叹曰:“孤失计较矣。”时报宋行人已出了燕地,金主即下命遣七骑漏夜追之。骑兵急迫至淮西,皓等已在舟中矣。骑兵不及捉获,自回金国,不在话下。
却说洪皓与沈昭远等归至京师,朝见高宗。沈昭远复奏知金主不受礼物之意,高宗深服其论,召洪皓、朱弁、张邵入内殿见之。帝亲慰皓曰:“朕以太后未归之时,得卿遗书,着李微持归,寡人甚喜,以为太后在金二十年,未知宁否,虽遣使百辈,不如卿一书。今卿留金十五年而还,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汉之苏武不能过是。”洪皓顿首奏曰:“臣在金国,颇知声势。金人所大畏服者,惟有岳飞,至不敢以名呼之,惟曰‘岳爷爷’。及闻其死,诸酋皆酌酒相贺。陛下须念先帝受无穷之辱,乘其未及御备,早定大计,不可失也。”帝曰:“割地之约,已有盟誓。今太后车驾才归,即若变更,不足以取信于天下也。”皓曰:“拘小信而失大义,明智者不为也。昔汤武之得天下,若拘小信,则桀、纣不当诛,天下终不能定也。
陛下今以盟誓自拘,而忘切齿之雠,倘洪基为金人所得,陛下竟为南渡之偏安。臣等辛苦半生,亦无益矣。”朱弁亦曰:“陛下与金人讲和,上返梓宫,次迎太后,此皆知时知机之明。然时运而往,或难固执。机动有变,宜鉴未兆。盟可守,而诡诈之心宜默以待之;兵可息,而消弭之术宜详以讲之。金人以黩武为至德,以苟安为太平。虐民而不恤民,广地而不广德,此皆天助中兴之势。若时与机,陛下既知于始,愿图厥终。”高宗见二人陈论剀切,甚称善。皓等已退出,次日降下圣旨,以皓、弁所论下丞相府议之。秦桧见诏下,深恶皓等,曰:“老儒辈才得归国,便有许多话说。”即奏朱弁以初补官易宣教郎直秘阁,除洪皓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皓自知忤于秦桧,连疏求退,乞终养老母。帝曰:“朕得卿回,正将讲论治道,岂可舍朕去耶。”不允其请。后被桧安置英州,徙袁州,卒。
却说高宗以太后回銮,和好既成,深加秦桧之功,进封桧为秦、魏两国公。诏下,桧自思封两国是与蔡京职同,辞不受。
然桧虽辞,而权柄不下矣。凡是朝廷政令,出其府中,谁敢或违之。时枢密使万俟…因事入见秦桧,桧与之交论片时,因问…曰:“岳飞临死时,曾有何言?”…曰:“曾道,‘早信道月长老之言,不落风波之难。’”桧曰:“道月长老何如人?”…曰:“居金山寺,乃通灵和尚也。”桧曰:“岳飞谋反,必是此人指教。”即差手下提辖官何立,赍信牌前去扬子江金山寺,提取道月长老,解来问罪。何立领了批文,即日离了临安,从扬子江…往金山寺。到于山门之外,只听得钟声隐隐,磬韵铮铮,正遇着道月长老升堂说法。何立缆下船只,带领一二人,走在众僧群内侍立,且听说了佛法,然后捉他未迟。只见那长老到于法座前,整顿袈裟,燃香问讯,皈依三宝已毕,合了掌,大道一声问讯,遂上法座,盘足结跏而坐,瞑目少刻间,吟出一偈云:吾年三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己身,只为多开口。
何立自东来,我向西边走。不是佛力大,已平落人手。
道月长老说偈毕,在法座上奄然而逝。众僧齐合掌道:“师父已圆寂去了。”何立见长老坐化而死,吃了一惊,乃取出秦桧帖文与众僧看,曰:“今蒙秦太师差牌,要拘长老,有事究问,不想已坐化而去。只恐其中有诈,使我如何回复太师?”众僧曰:“我师父已知太师差人来拘,故登座说偈而逝。此明白事耳,有何诈伪?”何立曰:“尔众僧须将长老尸骸烧化了,方可回复。”有执事僧曰:“此亦不难。”即令架起柴棚,将长老法身抬上,举火烧之。不移时,飞焰凌空,一声震响,众僧人近前观之,见道月长老已成几根白骨。何立看见,只得与众人回临安去了。众僧乃将道月长老骸骨龛于寺之后塔。
第六十九回 阴司中岳飞显灵
且说临安城中,有二达者,一名王能,一名李直。因见岳飞父子衔屈而死,家口迁徙岭南;那两耒子秦贼,位至三公师保,官居两国公,一门享福,并无报应。王能心怀不平,叹而谓李直曰:“天地之间,果有鬼神否?”直曰:“有。”能曰:“如何见得是有?”直曰:“壮士死于国事,精神强良,魂爽不散而为豪杰之鬼;忠良死于冤枉,精神衔恨,魂爽不散而为冤屈之鬼。尔不闻杜诗有云:‘新鬼还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王能闻其言,乃从而问之曰:“夜间有声啸于梁上者,执灯照之而不见,此乃谓之鬼乎?”直曰:“此不是鬼。
鬼无声也。”能又问曰:“夜间有形现于堂上者,疾往视之而不见,此谓之鬼乎?”直曰:“此不是鬼。鬼无形也。”能曰:“夜间有执物而触人者,用力夺之而不见,此谓之鬼乎?”直曰:“此不是鬼。鬼无声无形,安有气而执物乎?”能曰:“鬼既无声无气无形,则是无鬼矣。”李直曰:“天地之间,有形而无声者,玉石之类也。无声而无形者,鬼神之类也。然鬼神之事,有常有反常。漠然而无形无声,此乃鬼神之常也,而无妖孽矣。从人所为,上违天命而不知怨,下逆人心而不知报,谋杀人命,死于无辜,衔冤吞恨而无伸理。此人虽死,则其神精不散,魂爽犹存。于是鬼神反其常,有成于形,有应于声。应其所作,而兴妖孽以此鬼神实有之矣。汝不闻《左传》有云:‘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于人,以自淫厉。’如此之言,岂无鬼神乎。”王能曰:“如今岳飞之死,秦贼之奸,天下共知。既有鬼神,为何不加报于奸臣者乎?吾闻在城有伍员之庙,至有灵感。他曾谏吴王,被太宰喜否暗中害之,赐剑而死。
此神之事,与岳飞相仿。神若有灵,必与岳飞父子雪怨。我今与尔赍一炷香,往其庙而告之。”李直曰:“可则可,只不可直言其事。‘隔墙须有耳,门外岂无人’。贤友则当仔细,休落奸人手。”二人言毕,乃往庙中拈香,拜而祝之曰:呜呼!神若有知,则能祸人,亦能福人。神若正直,则不加祸于君子,而当加祸于小人可也。神乎神乎,有为耳不忠,为子不孝。入为逆子,出于贼臣。天未降刑,尚欲偷生。神宜先惩,以表有灵;有专于禄位,而不知退。
上弄国柄,下戮同类。天未降刑,尚欲偷生。神宜先惩,以表有灵;有卖权取福,交结朋族。一言不善,祸发如镞。天未降刑,尚欲偷生。神宜先惩,以表有灵;令美之色,媚于君侧。巧笑未足,已亡其国。天未降刑,尚欲偷生。神宜先惩,以表其灵;受托之勤,而蔽主人。矫传宣命,陷害忠臣。天未降刑,尚欲偷生。神宜先惩,以表有灵;见冤不解,问祸乐成。含羞取贵,忍垢求荣。天未降刑,尚欲偷生。神宜先惩,以表有灵。神乎神乎,尔曾受枉,尔曾无伸。如何来之所陈,何不施祸于其身?若忠者必有厄,义者必有穷,尔见忠义而获佑,遇奸佞而伸冤。
非惟去其民患,抑亦有代于天工。神乎神乎,首依吾言而若是,须当上达于天聪。
王能、李直祝毕,不觉眼中迸血,冲冠咬牙,切恨而退。
显神伍员听其所祝,心中大怒,而体自家冤抑相同,实时驾起云端,上表天庭,乞与岳飞父子伸理冤枉。正是:人心生一心,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是时,岳飞、岳云、张宪三个冤魂,在于幽冥之中,清清冷冷,袭袭泠泠;于黄泉之下,昏昏黑黑,切切凄凄。岳飞手挽着一条绳索,岳云、张宪手提着己头,叫屈声冤,无从伸诉。其银瓶小姐自撇了母亲,投井而死,时来阴府,寻觅父兄。四面无人,幽魂哽咽,只见空中凄风浙淅,苦雨霏霏。正在悲哭,忽见父兄三个。其父认得女儿,向前扯住问着:“尔为何独自来到此地哭哭哀哀?”银瓶认得是父亲音容,而告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