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3部分

楚-第3部分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交际能力。
    坦白的说,这一点是刘邦的强项。
    说这一点是刘邦的强项,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沛县吃得开,在一个小地方吃得开,当然不错,但是远远算不上牛,他最强的地方,在于他能屈能伸,既能把樊哙这样的粗人收拾得服服贴贴,打骂由他,也能在张良、郦食其这样有身份的人面前低头,更能自降身份,和比他年轻近一辈的项羽做兄弟,当然这也并不妨碍到时候对兄弟下黑手。做得大爷,也装得孙子,是刘邦的一大特点,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成功的人士都具备这一优良品质。而且大部分是先装孙子,孙子装好了,才有机会做大爷。一开始就做大爷的,往往最后要做孙子,甚至连孙子都不得做。
    正因为刘邦能屈能伸,所以在他的身边,不仅有曹参、萧何这样的吏,有樊哙这样的武夫,渐渐的也有了郦食其这样的狂徒,张良这样的智者。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一点,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张良、韩信、陈平之流,都是后来才到刘邦手下,而且这还要归功于项羽。况且这一招也不是无往而不利的,刘邦有人缘不假,但离人心所向还远得很,先是雍齿看不上他,带着丰邑投降了周巿,害得刘邦的家人全成了俘虏,后又有王陵,就是不投靠老乡刘邦,直到后来刘邦出关与项羽开打,而项羽显然又不是个可以投靠人好主公,才不得不选一个人投靠,将就着选了刘邦。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张良和刘邦的关系。
    很多人都以为张良一开始就投靠了刘邦,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张良最开始遇到刘季是去见景驹的时候,刘季百余骑,张良有少年百十人,两人一谈,结果刘季看中张良了,就让他当了厩将。史书上说:“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我一直怀疑这里面究竟有多少两厢情愿的事,以张良当时的心态来看,他似乎不太可能愿意投靠在刘邦手下,因为他要复兴韩国,一直到韩成死,他一直在努力复兴韩国。这个时候,他因为刘季能听懂他讲的兵法,就会投靠刘季这个自己老窝都刚刚被人端了的落魄汉?(当时雍齿以丰降周市,刘邦去见景驹,是想求兵夺丰的,其惨状可想而知。)既然投了刘邦,那为什么后来又要离开他?
    我怀疑这可能是刘邦主动的,甚至带有耍横的成份,张良不过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再加上后来确实成了刘邦的臣子,当初的不情愿也只能写成主动投靠了。而后来在颖川,张良引兵从刘邦也许是事实,但可能不是投靠,而是寻求帮助,因为韩王成也在其中,张良的身份是韩司徒,张良总不会带着韩王去投奔刘邦吧,要知道刘邦不过是楚怀王帐下的一个大将而已。但是刘邦既然再次遇到了张良,自然再次把他带走,“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张良再次离开刘邦,以韩司徒的名分留在韩地。后来韩成被杀,张良没有了希望,也就间行归汉了。
    如果项羽不杀韩成,张良会到刘邦身边去吗?也许最后还会的,但是至少没有这么快。
    项羽啊……
    3,政治素养。
    政治是什么?说不清,但是能看清形势,分清敌我,并且脸够厚,心够黑,这基本是必备素质。还有就是分清敌友,近期的,远期的,能暂时利用的,必须立刻打倒的,这些心里都要有数,才能团结该团结的,打倒要打倒的。刘邦在这一方面显然不是强,而是超强。他的主要对手项羽跟他比起来,单纯得象个孩子,也难怪,项羽当时还就真是个孩子,而且是一路顺风船长大的孩子,用现在的话说,他受过的挫折教育太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败之后,就乌江自刎了。换成刘邦,哪怕是把亭长给宰了,也要自己先过江去,然后卷土重来,再决胜负。
    王立群先生分析过,刘邦一入关,就知道形势变了,秦完蛋了,下面是要对兄弟下手的时候了,所以他能从咸阳宫里搬出来,封府库,收买人心,必要的时候,还到项羽面前装孙子,把项羽这个愣头青给糊弄过去了。相比之下,项羽这时候就不够杀伐果断,囿于他的性格,没有及时认清谁是自己最主要的对手,错失大好机会。这样的事,他不仅干过一次,一直到丢了自己的性命为止。
    从政治素养上来分析,项羽比刘邦显然差得多,刘邦完胜。
    三,刘邦的性格
    再说说刘邦的性格。
    其实这个在前面已经说了,主要表现为脸够厚,心够黑。并不是说这是全部,刘邦为人豁达,豪爽,乐观,顽强,这些都不可否认,但是能让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却还是脸够厚,心够黑。脸够厚,就能忍一切不能忍,心够黑,就能做一切别人不能做的。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该下黑手的时候坚决不留情,这一点刘邦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能保自己的命,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推下车去,至于其他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纪信替他送死,可是纪信的后人有什么好处?
    但是刘邦也有强的地方,而且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一,大方,舍得花本钱。王陵、高起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你成功的原因没有别的,“陛下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虽然其后说了一个三杰论,但是他并不否认王陵他们的话。可见舍得下本钱,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以后是不是要收回来,以后再说,眼下先喂饱你们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这个道理刘邦很清楚,不象项羽那么抠。附带说一句,汉初的人不诲言功利,很坦率,不象后来的人那么虚伪,跟儒家当时还未能大行其道固然有关系,但是上层建筑不讳言功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能忍,光棍不吃眼前亏。有帐后算,先解决眼前的难关。所以项羽不让他在关中称王,他忍了,韩信不来救他,要做齐王,他忍了,想杀雍齿却不能杀,忍了。
    忍过了眼前,慢慢再跟你们算帐。最后这些帐基本都算了,除了雍齿。
    心字头上一把刀,刘邦能夺天下,这把刀功不可没。后来的帝王继承了他这一点的,不在少数,赵匡胤杯酒释杯权已经算是厚道人了,朱和尚火烧功臣楼那才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他们至少有一点不如刘邦。刘邦很光棍,记仇记在脸上,并不假惺惺的遮上一层布。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其一,当着众臣的面质问老子。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治生产,游手好闲,和勤劳的大哥、二哥相比,大概不受老子刘太公的喜爱,平时也唠叨得不少。刘邦做了皇帝,大宴群臣,当着众臣的面问老子,你说我没用,现在我和哥哥的产业哪个大?这种事,想必在后来的皇帝是做不出来的。
    其二,对嫂子的回报。
    刘邦带兄弟们回家吃饭,其实是到大嫂家混饭,结果吃了闭门羹,当了皇帝之后,家里的其他人都封了,就是大哥的儿子不封,最后老太公看不下去了。刘邦说,当初大嫂不给我面子,我记恨着呢。老太公说情,封了个颉羹侯。这颉羹侯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也猜得出来了。同时还要记住一点,二哥刘仲、小弟刘交、侄子刘贾等人可都是封了王的。
    其三,对丰邑子弟的记恨。
    丰邑子弟跟着雍齿投降周市,让刘邦无家可归,这个仇他一直记着。当了天子,复了沛县的赋税,但是就是不复丰邑的赋税,汉十二年,破英布后归沛,作大风歌,大饮十余日,就是没丰邑的事。“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得,唯陛下哀矜。’上曰:‘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以其为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之,乃并复丰,比沛。”
    对老子、嫂子和乡人都能如此,其他的对于骂他的人全部斩首,追过他的人赶尽杀绝,也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这刘邦也一点不错,他做得很坦荡,一点虚伪的成份也没有。快意恩仇,还保持着那一份质朴。说到这里,也要说说史书的直笔,汉书固然不如史记直白,可是比起后来的史书来,这些都能直白无讳,也足以让后世的史家汗颜了。
    四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刘邦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差,政治素养超强,但是并不代表刘邦就一定能赢,因为搞政治,不仅要脸够厚,心够黑,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你能用人,愿意用人,但是未必就有人。
    刘邦有人才,但是他开始的人才,也就够他当一方之主,充其量能做个诸侯王罢了。本来以他的能力,在那个时代虽然不是最强的,但也算是中上等,应该说做个安安稳稳的王也没什么问题。关键的是问题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和唯一比他强的项羽结了仇。如果真窝在汉中,用不了过几年,然后手下也跑得差不多了,不用项羽打他,他也就自生自灭了。(从这一点上来说,范增的主意是很毒的。)他能成就帝业,还是靠手下的四个人才,即所谓的汉初三杰再加上陈平。
    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大才里的三个——张良、韩信、陈平都是项羽送给他的,而且是强送,不要不行。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三个人都是项羽分封之后才投入刘邦帐下的。在他们投入刘邦帐下之前,刘邦虽然有萧何,但是也就是一方豪强罢了,和项羽分封的那些王的实力差不了太多。只有另外三个人到了之后,刘邦才算是真正的风生水起。
    第一个是韩信。仗打完了,他在项羽帐下还是个执戟卫士,这下子真绝望了,所以跟着刘邦入了汉中。入了汉中还是没机会,还差点被杀掉,亏得遇到了夏侯婴和萧何两个伯乐,他终于拜了将。他送给刘邦的第一个大礼,就是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夺回关中,进而横扫天下。纵观楚汉战争,刘邦的作用是正面牵制项羽,而攻城掠地的主要战绩,都是韩信的。可以说,刘邦的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
    第二个是张良。项羽杀了韩成,张良间行入汉,注意,不是光明正大走的,是偷偷跑掉的。具体的结过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不再赘述。张良的作用,并不是攻城掠地,虽然貌似他也能打,但是他身体不好,没有领兵,主要还是起参谋的作用,及时的为刘邦指明方向。刘邦在关键时刻的几个决定,都是张良的功劳。
    第三个是陈平。因为韩信帮刘邦拿下了关中,殷王反楚,陈平定之,后来殷王又反,项羽不从自已身上找原因,硬要杀陈平泄愤,陈平只好“身间行杖剑亡”,又是逃亡。陈平的作用是阴谋,相当于情报机关,对内监督诸将,对外使用各种计谋,分化、瓦解对方的阵营。
    到这个时候,刘邦的班底基本组建完成,开始向帝业迈进。
    而与此同时,项羽却过早的迈过了人生的最高峰,开始向低谷不断的滑入。
    我一直认为,刘邦能成为天子,当然有他自己的能力原因,但是,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再加上好兄弟项羽的大力帮助和坚持不懈的放水,只要换一个稍微明智一点的对手,只怕他会死得很难看。
    遇到项羽做对手,是刘邦的最大运气。
    相比之下,他的子孙刘备没这么好的运气,不仅遇到了孙权这个脸更厚的妹婿,还遇到了曹操这个心更黑的对手,结果辛苦了一辈子,虽然卧龙凤雏都收入帐下,却只当了两年天子就郁闷死了。
    他的能力也许不比老祖宗刘邦差,但是他的运气就差得太远了。
    回到刘邦,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韩信,没有张良,没有陈平,刘邦能成为天子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这三个人都是项羽强送给他的,你要说这还不是运气,我也只好望天了。
    在我这本《楚》中,韩信已经被主角抢走了,张良显然也被共尉这个更强势的兵抢走了,且不管陈平如何,刘季究竟还能翻起多大的浪,想必不用我多说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不杀刘邦,并不是什么妇人之仁,而是没有必要了。至于说最后结果如何,且容我暂时保密。
《秦楚风云人物》——项梁
    项梁死了,按照计划,是要写一点盖棺论定的总结的。不过最近一直比较忙,而且我本人对项梁一直没什么好印象,所以才拖到现在,简单的说几句。
    一,项梁的家世
    项梁是贵族,这一点没有什么好疑问的。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燕更是名气超响,项梁作为他的幼子(也许是最后一个在世的儿子),他继承了项燕留下来的名声,在当时的起义大潮中可谓是得天独厚。他以八千人渡江,本来是想和陈婴联合的,可是拥兵两万的陈婴主动“以兵属梁”,可谓是喜出望外;随后刚刚和吕臣合作击败秦军的英布、蒲将军一听说项梁过江了,也都归属了项梁,项梁的实力一下子暴涨到六七万人,项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是项梁的资本,是书中的主角共尉不敢望其项背的,就连陈胜也只能眼红而已。
    二,项梁的能力
    项梁的资本当然不仅于此,他还有另一项,较强的用兵能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接受教育,甚至于能够学习兵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私塾之类的机构也许有,但是知识的获得,特别是象兵法这样的专门知识的传承,世家子弟还是有很大的先天优势的。(由此也可见,韩信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兵法大家,要么是有高人传授,要么他实在就是个天才。)而项梁显然也不是个笨人,他年轻的时候,也许曾经跟着项燕上过战场,经历过实战,接受过项燕的亲炙,不是周文那种视日者只用眼睛看看所能比拟。而且他一直坚持学以致用,就是在吴县逃亡的时候,也不忘记操练,“阴以兵法勒宾客及子弟”,项梁的用兵水平,可见一斑,其后在东阿大败山关以来从未一败的章邯,也是他实力的体现。
    项梁不仅自己用兵能力过人,而且手下也聚集了一般能打仗的人,他的实力,在当时的楚国,甚至是当时的山东,都是傲视群雄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肯依附于陈胜,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世上只有大鱼吃小鱼的,哪有大鱼主动送过去让小鱼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