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恭毕敬行礼,道:“贵客请进。”
不愧是虞公,颇有几分料事如神,两人暗道,举步而进,来到厅堂,顿时愣住了。
“呵呵,就说么,肯定是颜学政与孟兄,没有猜错,罚饮三杯。”
“先行而后到,还以为你们不来了呢。”
“你们……怎么都在呀。”两人满面惊讶,瞬间就明白过来,看来,聪明人,不只是他们而已。
“哈哈,在萧家饮酒不过瘾,所以就跑来了,打扰之处,想必虞公不会介意的。”
“那是自然,虞公是何等的胸襟气度,岂能在意区区小事。”
“言之有理……”
话都堵住了,叫人奈何,虞世南苦笑,摇头叹道:“酒水不多,只有清水待客,你们不觉得轻慢,老夫自然欢迎。”
“清水好,素不闻君子之交淡如水……”
“酒足饭饱,荦腥腻味,恰好以清水调和。”
其实,大儒、名士耍起无赖来,简直要比专业的无赖,更加让人无语,奈何不得。
虞世南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若不是已经修身养性四五十年,恐怕会忍不住起身轰走这帮脸皮厚如城墙的家伙。
明知道虞世南心中不爽,偏偏有人不知道是眼力太差,还是有意挑战极限,好奇问道:“虞公,何故抬望?”
毕竟多年的修养,心境不是那么容易破坏的,虞世南不动声色说道:“今晚月色迷人,某自然要仔细欣赏。”
哦,那人下意识抬头,脸皮顿时一片羞红。
众人轻轻哄笑,要知道这里可是厅室,抬头看到的只能是屋顶,要不然就是蛛网灰尘,哪里来的月亮。
来者是客,岂能让其陷入尴尬之中,心中暗笑了下,虞世南站了起来,随手推开门窗,一轮洁亮的明月悬挂高空,清辉灿烂如水如银般地泄落而来,夜里万物静谧,月光冷清,不带丝毫寒冷,皎洁空灵,令人沉迷。
“白露暧空,素月流天。”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到底是名士大儒,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文人本色,受其感染,自然有人摇头晃脑地吟风咏月起来。
“由谢庄的月赋可知,月中世界,是如此的晶莹剔透、空明澄虚,吟之,闻之,真可令人消释烦虑,心志清宁。”孟东明说道,眼睛微闭,沉浸其中。
“然也。”众人赞同,厅内立时陷入沉静。
片刻,走廊外传来一阵木屐声,人未至,感激的声音先行传来:“虞公,小子……”
忽见厅中众人,韩瑞惊愕莫名,怎么才离开片刻,就来了许多人,怔了下,拱手行礼,说道:“孟先生也来了。”
嘿嘿,果然没白来,察觉众人瞥来的目光,孟东明心中得意,笑道:“韩小哥,还以为你已经回去了呢。”
“正要谢过虞公盛情,便告辞而去。”韩瑞躬身说道,俊逸的脸面微红,好像有几分不好意思。
其实,到达驿站之后,韩瑞就想辞别回去的,只是虞世南开口拘留,而且那时已经是空腹一天,饥肠辘辘,咕噜直响,丢脸呀,最要重的是,韩瑞隐约察觉,虞世南似乎有什么事情要问自己,就顺水推舟留了下来,才在驿站厨房填饱肚子,走出来却发现,人居然齐了。
虞世南轻叹,望了眼厅中众人,开口笑道:“不急,小哥若是没有别的事情,不妨留下陪我们赏月。”
某个风度翩翩的俊逸中年笑眯眯点头,赞同说道:“的确,月色迷人,又有佳人相伴,小哥儿,如此良辰美景,你就舍得离去不成?”
一席话,让旁边与韩瑞同行而来的绛真低下头来,俏脸红红的,娇羞不堪模样,更添几分少女风情。
其后,罗锦稍微有些尴尬,心想说的不是自己,那就不要掺和了,免得让人误会,当下连忙拉住胭脂的嫩白小手,轻轻退开两步。
不动还好,莲步稍移,反而引人注意,却听孟东明含笑道:“有月有酒,似乎还少了什么,不知有谁人知道。”
众人轻笑,齐声吟道:“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嗯,接下来会推快情节发展,争取在百章之内结束第一卷,求收藏,推荐,支持,谢谢。
第九十三章 醉了
夜色冰凉如水,天空渺远而清澈,笼罩着无比无际的黑幕,银色的光华溢出莹莹的玉盘,人间洒满清辉,筝弦拂动,歌舞声起,翻飞的彩袖里是柔弱无骨的莹白皓腕,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翩翩起舞在月光下,婀娜的身姿,轻轻地摆动,像云一样轻柔,如风一样飘逸,犹如天宫之上的仙女。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婉转如莺般的声音,在厅中流淌而出,月华如水一般透明、清澈,倾泄进来,众人静静欣赏聆听美妙的歌舞,慢慢地,仿佛醉了过去。
已经是子夜,出奇的,韩瑞没有感觉丝毫睡意,然而几怀酒下肚之后,却觉得有些朦朦胧胧的,好像漂浮在云端,十分舒适惬意,迷迷糊糊闭上眼睛,学着旁边儒士的姿势,半躺半坐席上,耳中听着悦耳动听的歌声,似醉非醉,似醒非醒。
感觉过了许久,一楼幽香扑鼻,韩瑞睁开眼睛,精巧细致的下颌帘入眼帘,眨了下眼睛,反应过来,韩瑞连忙起身正坐,歉意道:“绛真姑娘,真是失礼了。”
跪坐旁边,隐约透出清雅的肌肤香泽,绛真盈笑摇头,忽而敛身行礼,轻声道:“韩郎君,谢谢……”
明白她的意思,韩瑞摆手,小声说道:“不过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罢了,不过也害得你夜不归宿,希望郑夫人莫要责怪才是。”
绛真噗哧一笑,好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抚袖轻掩,低语说道:“适才已经遣使女回去解释,阿姆得知此事,高兴感谢还来不及,岂会怪怨郎君。”
的确如此,萧园宴会结束,扬州各个名流散归而去,却听闻一些大儒名士在驿站又举行了个聚会,不知道有多么想参与进来,可惜自忖身份地位不够,只得望洋兴叹。
“韩小子,醒了,快些过来,把……送给老夫怎样。”
一个酒醉结舌的声音传来,韩瑞莫明其妙,侧头望去,却见厅堂中央,一帮儒士团团围在桌案之上,你拉我按,好像在争抢什么事物。
“是虞公的墨宝。”绛真悄悄地提醒。
虞世南真迹!再过一千几百年,可是价值连城,世间罕见的宝贝,听意思好像是要送给自己的,韩瑞精神为之一振,连忙站了起来,快步走去。
不仅是千百年以后,就是现在,虞世南的手书字帖,也是难得的墨宝,因为他也是爱惜羽毛之人,自知声名日隆,反而极少出手临书,尽管居于长安,不知道有多少达官权贵上门求字,欲以千金润笔,却也求之不得,所以书法在市面上流传其少,愈加珍贵。
“韩小哥,这篇字帖让与我如何。”
“也不会让你吃亏,老夫愿意用珍藏已久的二王字帖相换。”
“别听他的,那二王帖可能是赝品,小哥是否喜欢殷商青铜器皿……”
“汉代张芝真迹!”
“建安七子……手稿残章。”
瞬间,未等韩瑞弄明白怎么回事,众人反过来将他围得团团转,七嘴八舌,嚷嚷闹闹,口中说出之物,也是当世稀少的宝贝。
一个儒士见到旁人许之以厚利,一件比一件珍贵,顿时急了,也没细想,扬声叫道:“……某有虞公的朝会帖真迹。”
众人愕然,顿时哭笑不得,连虞世南也苦笑摇头不已。
明白出糗了,那人脸面涨得通红,依然嘴硬道:“同是虞公真迹,价值应该相似,平等相换,韩小哥绝然不会吃亏。”
旁人哄笑了阵,没有理会,继续缠着韩瑞。
只觉得头大如斗,韩瑞连忙扬手叫道:“诸位,且让我考虑片刻,再作决定。”
好说歹说,费尽唇舌,好不容易将众人安抚下来,韩瑞才得安宁,挤进书案旁边,眼睛立时亮了。
却见书案上,整齐铺着上好的纸张,其上是虞世南亲手撰写的师说文章,以楷体而成,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意,气象万千,堪称大家。
落款、题跋、鲜红官印,寥寥几十字,阐明了文章形成的过程,提及在场的名士、大儒,而且特意说明是赠给韩瑞的,字行之间的空白地方,还附有虞世南的几个常用私章,格外显得珍贵无比。
“虞公……”韩瑞恭敬行礼,脸上尽是兴奋之情。
“赠予你,且收妥。”虞世南赞许笑道:“也要切记,诗句文章精妙绝伦,然而六艺经传也不可懈怠。”
韩瑞连忙答应,小心翼翼收拾书帖,那副模样,不言而喻,旁边的儒士纷纷摇头轻叹,知道韩瑞是不肯割爱了。
也有几个不死心,上前小声说道:“是要小心珍藏,不过也可以再考虑下我的提议。”
“要不,老夫替你保管几日。”
某人一片好意道,惹得众人起哄,一致鄙视他的包藏祸心。
韩瑞也是如此,轻笑道:“不劳孟先生费心了。”卷好书帖,小心捏拿,决定在回到家之前,绝对不让它离开自己视线范围之内。
“唉。”
众人纷纷摇头,遗憾似的散去。
发自内心的欢喜,嘴角自然掩饰不住灿烂笑容,韩瑞步履轻快,返回席位,迎面的却是绛真温柔声音。
“恭喜韩郎君。”美人盈笑,秀美小脸艳丽动人,肌肤如玉,有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晶莹通透,有股说不出的细致。
一语双关,韩瑞只明白其一,得意笑了下,扬了扬手中书帖,小声道:“待我裱饰之后,借你观赏几日。”
“谢谢。”绛真笑道,盈盈眸光,似比天上明月还要清亮。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是曹植怨歌行的诗句,可知道那些儒士的心情如何,放荡吼了几句,拍着书案,长声叫道:“小姑娘,别总是与小郎君悄悄情言蜜语,过来为老夫歌舞一曲,以慰黯然神伤之情。”
“为老不尊……”绛真秀美的小脸羞红,细声细语嗔怪,踩了下莲足,卷起香风阵阵,飘然而去。
须臾,悠扬的曲乐声又响了起来,旋律连绵之际,胭脂小姑娘曼妙的身姿忽动,与月一般宁静,似沙一般细软,绛真柔唇微启,清脆悦耳的声音漫漫,徘徊,浅唱,三者交融,众人沉浸其中,也不知是谁人递人醇香美酒,韩瑞接来饮了,自然也醉了
谢谢书友‘逆世重生’、‘月下染秋风’、‘叛逆叛变’的打赏。
第九十四章 问话
日夜笙歌,通宵达旦,当东方的天空浮现一抹鱼肚白之时,驿站才慢慢安静下来,没过多久,几辆马车的蹄声,又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向四方驶去,留下串串铃声,把守坊门却有所准备的差役,自然不敢拦阻,纷纷放行礼送。
一阵喧嚣,坊间又恢复了安静,渐渐,居民、商旅、行人,纷纷涌进城中,坊间慢慢地热闹起来,然而,驿站周围,一如既往平静。
驿站房中,铜炉燃着名贵香料,淡白色的轻烟缕缕,半浮空中,瞬息即化,席间几人相对跪坐,却没有说话,只是仔细阅读者手中文章,时而赞赏,时而感叹。
“孟兄,如何?”
“深得古文之风,可惜稍欠风雅对称。”
“甚是。”众人深以为然。
“年轻尚轻,又无专师指点,文章缺乏骈俪,也属正常。”颜师友微笑说道:“加以练习,自然得以提高,然而文章之立意,非是常人所能想,值得称道。”
骈俪,指的是骈文,是六朝文学的结晶和主要特征,其骈偶丽藻的文笔,深得士人的喜欢,并加以推行,把骈文的写作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各种作文的领域,要知道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发出所谓的古文运动,诗赋文章,仍然是骈体的天下。
两三百来年,尽管有人认识到骈文的弊病,就从政治功利的角度、用行政手段试图强行改革文体,但都没有成功,因为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都以骈文写对策,自然助长了骈俪文风的流行。
虞世南、颜师友几人,久居江南,受到南朝骈文的影响过深,已经成为积习,而且北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改革文体,堪比改风易俗,当然不是朝廷随意颁布几道政令就能成功的。
不过,尽管认为韩瑞的文章有所欠缺,但是深远的立意,还是让众人为之倾倒。
“的确,能诗善文,潜力非凡,犹如璞玉,若是不加以雕琢,令其散发光泽,就好比明珠蒙尘,让人惋惜。”虞世南赞同道。
“虞公,韩瑞乃是扬州人士。”颜师友突然强调。
虞世南点头笑道:“同属江南,本是一家。”
“虞公记差了,扬州属于淮南道。”孟东明说道。
“某说的是古扬州,而非如今的江都。”虞世南悠悠说道:“说起来,颜学政也并非扬州人士……”
要是比论清淡,身为南陈朝遗臣的虞世南,自然要高明几分,颜师友等人无语,互相观望,暗暗腹诽某人的厚颜无耻。
“虞公,能否看在同是南陈一脉的份上,高抬贵手。”
不像祖籍山东的颜师友,世代在扬州定居的孟东明开口了,分量自然不同,所谓的南陈一脉,指的是当年虞世南与孟东明曾经在陈朝出仕,也算是同僚,后来陈朝灭亡,虞世南归附隋朝,孟东明却选择归隐,人各有志,自然谈不上谁的选择比较正确。
然而,按照儒林贤士的评判标准,在一些江南士大夫的心目中,孟东明的德行,显然稍胜虞世南。
而今,明知孟东明并非故意让自己难堪,虞世南唯有苦笑道:“既然孟兄都这般说了,我岂敢不从。”
意识到自己的话里暗含讽刺,孟东明连忙揖身陪罪,心胸开阔的虞世南自然不会在意,笑了笑,摆手自嘲说道:“无妨,屡为亡国之臣,苟活至今,怎怕人讥笑。”
众人钦佩,颜师友笑道:“家祖先后仕于梁、齐、周,终于隋,掐算起来,亡国之数,更胜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