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 >

第257部分

天下-第257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庆安告一声罪,便匆匆向哥舒翰追去,阿布思望着他的背影,眼中露出了一丝忧虑之色,他一转身,却见安禄山和庆王李综走了出来,他吓得一激灵,连忙低头向一旁匆匆而去。
    哥舒翰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若不是今天大朝,他早就拂袖而去了,他本来不想出来,但他旁边的高仙芝周围挤满了祝贺的人群他心中更加激愤,大步走了出来,一路不少人叫他,他都不理睬。
    “哥舒兄请留步!”
    后人有人在追赶着喊他,这下他停住了脚步,是李庆安在叫他,他叹了一口气,转身道:“我要恭喜贤弟了。”
    李庆安暂时还没有得封,哥舒翰的语气也和缓很多,虽然谈不上同病相怜,但至少他面子上也略略过得去。
    “哥舒兄,早上杨国忠和你谈过了?”
    李庆安没有迂回,见面便直奔主题,刚才吉温在长篇宣读时,李庆安便一直在考虑哥舒翰之事,他慢慢地悟到了一点端倪,李隆基恐怕是在挑拨哥舒翰和他的关系,以防止他们二人因两线作战而结盟,所以派杨国忠来告诉他此事。
    哥舒翰默默点了点头,道:“杨国忠给我转述了圣上的意思今天的朝会不准备册封我了。
    ”
    这是在李庆安的意料之中,但他想得还更深一层,道:“哥舒兄以为杨国忠会把圣上的意思完全不漏地转述给你吗?”
    哥舒翰也愣住了,半晌,他才道:“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圣上还有别的话?”
    “一定有!杨国忠有没有告诉哥舒兄。圣上为什么不册封?”
    “这个。”哥舒翰也想起来了,当时杨国忠只告诉他今天只封两人,没有他的份,确实没有告诉他愿意。当时自己一时激愤,竟也忘记问了。
    “他没有说。”
    “这就对了!”李庆安冷笑一声道:“杨国忠为什么不说。他无非是想借机挑拨你我的关系,所以他把圣上更重要的话刻意隐瞒了,哥舒想一想,多封一个郡王又有何不可?这会有什么影响?难道会是哥舒兄不够资格,但我想若连哥舒兄都不够资格,那安禄山就更不够资格了,哪里还轮得到我和高仙芝,大唐之危,吐蕃为最,又几时轮得到南诏和契丹,圣上不册封你,肯定是有他的想法。”
    李庆安的这番话让哥舒翰心中大为舒服,他对李庆安的一点点不满也随之飞得无影无踪。
    “贤弟能猜到会是什么原因吗?”
    李庆安微微笑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圣上是在等!”
    “等什么?”
    “等哥舒兄两线战役的捷报传来。”
    哥舒翰恍然大悟,心中的纠结蓦地解开了,他拍了拍李庆安的肩膀的:“多谢贤弟开导,此事我会向圣上去印证,那杨国忠居心叵测,我也不会放过他。”
    栖凤阁是紧靠含元殿的一座向外延伸的阁楼,在东面相对的另一座阁楼叫名翔鸾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
    此刻,栖凤阁内正在召开一场紧急的政事堂会议,由李隆基亲自主持,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李林甫、门下侍中兼刑部尚书陈希烈、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杨国忠、户部尚书张筠、礼部尚书杨慎衿、吏部侍郎韦见素等六名相国依次在座。
    李隆基忽然中断封赏,临时召开政事堂会议,令人在座的相国们都感到疑惑不已,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众人都略略猜到了一二。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将要发生了。
    这时,李隆基咳嗽了一声,缓缓对众人道:“叫诸位爱卿来临时开会,是联有三件重大事情想在今天大朝上宣布,各位是相国,所以联想事先对大家说清楚,第一件事小联决定扩相。”
    '()'
    '  '
第二百八十二六章 朝会之争下
    扩相是在众人的意料之中,两年前废太子时清楚了东宫党的裴宽、卢涣和独孤浩然三名相国,很快,李庆安在河南道视察时反击杨国,崔翘丢了相位,这便使的九相变成了六相,相国党、杨党、张党各占两席,可谓势均力敌,可去年陈希烈有投靠杨国忠的迹象,再加上李林甫的身体日益虚弱,众人便知道,改组相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所以今天李隆基宣布扩相,众人都没有表示惊讶,关键是谁能入主相位。
    王珙是必然的,现在相国党势弱,只剩下李林甫一人,作为继承者,王珙必然会入相,接掌相国党的大旗。
    李隆基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朕的一直认为政事堂应以九相最为适合,但因种种原因,现在只剩下六相,导致在座不少爱卿都身兼二职,这一方面给大家增加劳累,另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这样不妥当,所以朕想了很久,便借今天这个机会,重新调整一下,扩增为十相,李相国。”李隆基向李林甫望去,李林甫连忙起身道:“老臣在  !”
    今天李隆基扩相,事先曾给李林甫提过一次,当时是李林甫提议王珙出任中书侍郎,但被李隆基否决了,他说自己另有人选,那时李林甫便精到,今天李隆基要扩相了,但他却没有想到会扩四人,一个自然是王珙,那另外三人会是谁?李隆基摆摆手道:“相国  身体不好,请坐下!”待李林甫坐下,李隆基才接着道:“躲想先请李相国让出兵部尚书一  职。“老上臣遵旨  !”
    李隆基笑了笑,又对陈希烈和杨国忠二人道:“你们也一样,陈爱卿让出刑部尚书,杨爱卿让出工部尚书,这样,三名尚书再加上中书侍郎,一共就是四个名额。”
    他看了一眼韦见素,道:“韦爱卿,朕准备任命你为兵部尚书,你心里可有想法?”
    韦见素大喜,他虽为权重的户部侍郎,可实际上却被杨国忠处处毕肘,他半分权力皆无,让他为兵部尚书,就是将他从无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令他喜出望外。“臣遵旨  !”
    韦见素为兵部尚书,也算是杨国忠的一个小小胜利,尽管令狐飞为兵部右侍郎,但哪里比得上兵部尚书权重,只是杨国忠有些担心,那吏部侍郎会任命谁?
    李隆基仿佛知道他心思,又接着道:“令狐飞升任吏部侍郎,吉温转右,华阴县令裴曼接任兵部左侍郎。
    裴曼是原来的大理寺少卿,因东宫案被贬黜,他的提升,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他是前相国裴耀卿之子,家世显赫,又是名门世家的梁柱,他为兵部侍郎,也算是弥补裴宽退仕后,裴家的在朝廷高层的力量空白,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这裴曼原是东宫党人,又是李庆安的妻舅,让杨国忠心中略略有些不爽,好在吏部侍郎是他的人,兵部尚书也是他的人,一个兵部侍郎影响不大,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倒是李林甫心中微微有些明悟,李隆基任命裴曼或许是一个信号,他等待着后面的好戏。
    李隆基见众人都不反对,便道:“好吧!下面宣布新相国人选,第一个便是御史大夫王珙,朕准备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个任命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高低顺序,空的三个尚书是兵、刑、工,韦见素提升为兵部尚书,把刑部尚书给了王珙,正是这个道理。
    故没有人开口反对,众人都在等待另外三人是谁,这三人将关系到政事堂的力量对比,关系到朝廷的格局,因此栖凤阁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第二个人朕准备任用零陵太守李岘为中书侍郎,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岘便是前任京兆尹,吴王恪之孙,因东宫案被牵连而被贬为零陵太守,现在李隆基突然  起用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筠和杨慎衿交换了一个眼色,他们都认为李隆基是要在几党之外任用自己的人为相,加大中间力量,而宗室人选最  为适合,尤其李林甫多病,中书省没有一个得力的大臣支撑,会造成中书省的行事不畅,李岘能力出众,用他为中书侍郎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杨国忠却认为手峨,虽然曾是东宫党,但他和颖王的关系也不错,这极可能是为颖王创造条件。
    只有李林甫隐隐撸到了李岘复出,这极可能和全长孙入主东宫有关,李隆基任命他,应该就是在为李椒入主东宫进行先期准备,这和裴曼为兵部侍郎是同出一辙,但还不够,他不露声色,等待着李隆基的下一人。
    果祟…,当李隆基宣布第三人时,李林甫便立刻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第三人竟然是光州长史韦涣,也就是当初因东宫案而被贬黜的东宫党的骨干之一。韦涣为工部尚书”
    韦涣的复出让在座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是最明显的信号,已经销声匿迹两年的东宫党又开始出现了,如果说独孤浩然是因为某种特殊情况才复出的话,而韦涣的复出就绝不是那么简单了,无论是张筠、陈希烈还是杨国忠,他们的脑海里都同时跳出一个念头,李亨要重入东宫。
    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摆在这里,当初东  宫党的两人都要复齿■为相了,这不就是李  亨要重入东宫的先兆吗?
    张筠迅速瞥了一眼李林甫,见他表情平静,就仿佛先知道了一般,他心中便又有些疑惑起来,难道李林甫已经知道李字会复出吗?可是如果李亨要复出,李林甫这段时间绝不应该这么平静才对,或许是别的原因  ?  张筠心中疑惑不定,他也不敢多言。
    杨国忠却坐不住了,当然韦涣就是被他从益州太守的位置上赶走的,用崔圆做了益州太守,如果韦涣入相,第一个就是和他杨国忠过不去。
    “陛下,韦  涣在零陵为太守乏善可陈,评价并不高,而且他没有担任过京中要职,如果任他为工部尚书,恐怕群臣不服,臣的意见是可让他先为侍郎,待磨练几年后再任命为尚书也不迟。
    陈希烈也道:“臣同意杨尚书的建议,韦涣当初毕竟有任人唯亲的瑕疵在身,陛下用他为相国,臣担心他德行不足,使群臣不服。”
    杨国  忠和陈希烈的反对在李隆基的意料之中,不等韦见素也参与反对,李隆基便武断地道:“本法为相,朕已考虑多时,两位爱卿就不用担心了。”
    这时,应该还有第四名相国宣布,但李隆基却似乎忘了,他看了看钟漏,便道:“时间快到了,朕再说另一件事,昨天杨尚书建议朕派亲王坐馈地方,朕深思良久,认为也有可行之处,所以朕决定采纳杨尚书的建议,任命永王磷为江南东道观察使、扬州大都督,坐馈扬州,督促江淮粮运,此外,朕还决定任命荣王琬为河北道、河  东道观察使,坐馈相州,巡察两道百官;寿王瑁为山南道观察使、荆州大都督,坐锁荆州,督促荆襄钱粮;再任命颍王擞为剑南道观察使、益州大都督,坐馈益州,督促巴蜀盐铁,连同坐锁安西的庆王琮,一共是五名亲王出锁地方。
    杨国忠本想是络这件事来试探李隆基,没想到不仅永王去了地方,而且颖王也被调走了,他顿时傻眼了,原来所有热门的亲王一个都不可能入主东宫,那会是谁入主东宫?难道真是李亨要复出吗?
    杨国忠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亲王坐镇地方的严重性,但李林甫和张筠却很清楚,亲王坐馈地方,是一种变相分封制,汉初之乱、西晋之亡都源于诸侯分封,唐初虽然曾有短暂的分封诸王,但那是因为新建王朝,需要亲王去地方巩固政权,而现在是中唐,根本就没有必要,分封诸  王这是取乱之道。
    尽管李林甫知道这是李隆基为全长孙入主东宫做的决定,把他的儿子都放到地方,这迟早会成为诸侯分封的起源。
    李林甫便站起身道:“陛下,老臣以为亲王坐馈地方不利于朝廷集权,是取乱之道,历史上多有教“请陛下三思。”
    李隆基已经决定的事情,岂会再受人影响,他开这个政事堂会议,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走走形式,表示政事堂已经商讨通过,任何反对意见,他都听不进去了。
    他摆摆手道:“相国多虑了,他们四人仅行监督权,并不干涉地方军政,没有什么不妥,朕意已决,不要再反对了。”
    这时,李隆基缓缓说出了他的第三件大事:“东宫已空虚两年,再空虚下去,恐怕对社稷不利,所以朕决定再立东宫,朕已经初步决定,皇长孙椒宇量弘深,宽而能断,仁孝温吞,动必由礼,深为朕之钟爱,朕决定立皇太孙为储君。”
    在所有人都没有准备之时,李隆基忽然抛出了这个决定,俨如平地起了一声惊雷,将在座的除李林甫之外的所有人都震懵了。“时辰已到,大家返回含元殿吧!继续朝会。”李隆基说完,便大步向门外走去,这时,丹凤门的广场上传来了洪亮的钟声。“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三呼万岁,李隆基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陛下有与,百官归班,继续朝会。”
    朝会俗续进行,李隆基在政事堂宣布了三件大事后,他的心中松快了很多,其实无论扩相还是亲王坐馈地方,都是李隆基考虑了很久之事,他深知皇长孙不比儿子,在这么多星叔的虎视眈眈之下,他的皇位将坐得异常艰难,唯有强化他的势力,才是自保之道,逐渐恢复原来的东宫党,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其次他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亲王诸子中,庆、楝、荣、永、颖、寿这六名亲王野心最大,影响也很深,因此他便决定将这六人下放地方,削夺他们在中央朝廷的影响,这才有最先派棣王坐馈安西的想法,这既是监督李庆安,又可以调走入主东宫最热门的棣王,至于后来棣王被囚,改成了庆王坐馈安西,那就是一个意外了。
    而杨国忠的建议不过是个巧合,正好让他得到一个借口罢了,但这还不够,皇长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军阀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东宫党的领袖  人物李庆安。
    李隆基看了看眼前的玉牒,下面便是李庆安的封赏了,正如高力士所言,独孤明月之事不会影响到李庆安的仕途,李隆基对李庆安的封赏早就华清宫时便决定下来了,刻成了玉牒,虽然昨天他没有得到独孤明月,让他心中恼恨,但李庆安的封赏却是事关他大唐江山的后继和延续,两者孰重孰轻,一  目  了然。“下面是李庆安。”崔平立刻高声喝道:“陛下宣李庆安。
    大殿上微微一  阵骚动,终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