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说不尽的张爱玲 >

第22部分

说不尽的张爱玲-第22部分

小说: 说不尽的张爱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贪婪地读了搜集来的旧文及陆续发表的新作。可是最受推誉的《金锁记》与《倾城之恋》,却是《传奇》到通后才读到的:拼着两个多蚊子的黄昏。放纵了一下视觉的欲求?结果却嗒然然若有所失。同时也从一幅绮丽的幻画中,得到一次澄清。或许是感受到太多的绮思吧,禁不住要吐露一点稚拙的印象。读者本位的印象了。
  视的究诘,发现了作者目光所涉猎的地域。换句话,读到《金锁记》,我们赞美曹七巧的性格的刻画,读了《倾城之恋》,我们赞美机智的叙述。可是在赞美之后,稳定了的心绪就进一步要求整个的了解。这是每一个耽溺于这种感官的享受的读者最后必有的困惑。或许也有人想:总之是乱世的奇闻,归根是灾异呢?是祥瑞呢?却难解。我们却不想含糊。
  文中所说的文、纪二公是指当时上海文坛有名的散文家文载道、纪果庵。在这篇读后感中,从未读之前的有着这样名字的女人岂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偏见,到初读之后的惊艳,到再读之后的赞叹,作者均娓娓道来,生动形象。而且透过张爱玲的锦簇花团,作者又提出自己的疑惑。文章接着大段引用迅雨和胡兰成两家对张爱玲的品评,作者显然更欣赏迅雨的观点,认为迅雨分析张爱玲有着安稳的论据,和适度的推誉,对迅雨所提出的张先生的出现,是新文学运动发轫以来各种养料的酝酿的一种结果。这结果是属于技巧上的,她在文坛进程的目下,应占有一个位置,然而这位置不应凸出的看法深以为然。作者最后对张爱玲表达了殷切的期待:
  总之我们是不能让新的缺陷去填补旧的缺陷的,所以我们庆幸张爱玲先生的出现。然而假如缺少了迅雨先生这样的善意的剖析,就难期完全的创造。理论从作品汲取,这话有商榷的必要。个人的作品里岂能盘踞一座嵬嶷的理论建筑?
  让我再重复一遍个人的期望吧:
  是这种连绵雨的日子,是这样丑陋的枝干上的花朵,如要求她健康的成长,那么就应'3剪撷了蔓生的装饰音,废弃黄金律的构图法,步入一个博大深湛的天地 这是一篇褒贬有据、颇有见地的张爱玲评论。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当时还只是一位二十多岁的文学青年,就会更觉其难得。时隔六十余年,作者顾乐水,,的真名也应在此披露,此君即后来成为江苏著名作家的章品镇是也,他近年有回忆文集《花木丛中人常在》(北京三联版)行世。
  张爱玲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
  已故翻译家、作家和学者,以翻泽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享誉文坛的董乐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以麦耶笔名发表过许多精彩的剧评,成为研究四十年代上海话剧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但在董乐山谢世后H版的《董乐山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版)中漏收了他的一篇题为《无题篇》的评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小文。当然,文虽小,却言简意赅,含量不小。董乐山当年与张爱玲有过一面之缘。他在《张爱玲说No A Sing Song Gil!》一文中记载与友人同到张府拜访的情形甚洋。但对写过这篇短论却从未提及,想必是完全遗忘了,理应在此照录:
  我不识张爱玲先生(这当然指未拜访张爱玲之前笔者注),然而作品是读者认识作者的最好媒介和桥梁,读过张先生的小说,我的直觉印象中,就感到她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
  这里所谓香港人,是有着一个杜撰的特殊定义的,这是指一种由十八世纪之中国掺杂了二十世纪的欧美的思想社会的混血儿,也正是中国社会的本质的产物:

()免费TXT小说下载
  因此我们不必为张先生在文艺界的出现而诧异,该诧异的是她的技巧,紧紧流苏的话
  人人都以为这《倾城之恋》说的就是我所有的亲戚朋友们看见了我都带着会心的微笑。好像到了在这里原原本本发现了我的秘密
  其实刚巧那时候在香港结婚的,我想也不止我一个人,而且我们结婚就是结婚了,哪儿有小说里那些哆哆嗦嗦,不清不楚的事情?根本两个人背地里说的话,第三个人怎么会晓得?而且认识我的人应该知道。我哪里有流苏那样的口才?她那些俏皮话我哪里说得上来?
  柳原的话
  我太太看了《倾城之恋》,非常生气,因为人家都说是描写她,她也就说是描写她我说何苦呢,自找着生气,怎么见得就是编排你减向来是不看小说的,后来也把《倾城之恋》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不相干一一怎么会是我们呢?~一就算是吧,不也很罗曼蒂克,很好的么?反正没有关系:随便吧!
  张爱玲的盛名之累“
  犹己九十年代初,柯灵存一次关于张爱玲的漫谈中向笔者透露,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传奇》增订重印,他在自己主编的上海《文汇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字以推介,没想到遭到左得可爱的人十的严厉批评,使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此事压在他心头多年,半个多世纪过去,旧事重提,仍不胜感慨。现在又是十年过去。柯灵先生也墓木已拱。这篇小文到底。哼了些什么使得某些人大为不满?很值得探究。原来此文题为《张爱玲与(传奇)》,署名甲文,发表于一九四六年十月日《文汇报文化街》,不妨再做一一次文抄公:
  期尔重来万首翘,不来宁止一心焦?传奇本是重增订,金凤君当着意描。(张有《描金凤》小说,至今尚未杀青)对白倾城有绝恋,流言往复倘能销!文章已让他人好,且捧夫人俺的娇。
  从这首七律中,我们又得知张爱玲曾有创作小说《描金凤》的汁划,可惜最终未能完成付梓,否则在张爱玲留下的文学遗产中又多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张爱玲的风气
  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文坛,张爱玲沉寂了将近二年,一九四七年上海公演她的第一部电影《不情》,标志着她重返文坛。同年十二月,她的第二部电影《太太万岁》公演。笔者不久前发现了两种不同版本的《太太万岁》上演特刊,两种特刊都刊登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张爱玲的《(太太万岁)题记》和署名东方蠛蛛的《张爱玲的风气》。东方啜拣是李君维的笔名,他著有短篇小说集《绅淑女图》,被归入张派作家之列,近年来颇受文学史家的关注。当年与董乐山一起拜访张爱玲的。友人即这位李君维。《张爱玲的风气》太重要了,在笔者看来,其意义决不下于迅雨的:名篇《论张爱玲的小说》,可算四十年代评论张爱玲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的风气》深刻地指出。
  我们读她的小说散文,一如读奥斯加王尔德的剧本小说,连带向往了她的风气。这个风气不是革命家力挽狂澜于既倒的魄力所造成的,因为它不是惊心动魄,轰轰烈一烈地来的,叫人想也来不及想地随了潮流去呐喊:它的风暴是一股港流,在你的生活里渐渐地流着,流着,流过了手心掌成了一酌温暖的泉水,而你手掌里一直感到它的濡湿。也许这缓缓的泉流,有一天把大岩石也磨平了。从这样想去,我有点了解张爱玲所说: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这句话了。
  她的小说集子《传奇》在百新书店出售就显得有些尴尬,它挤在张恨水《似水流年》的旁边好像不大合适,挤到《家》、《春》、《秋》一起然更合不到一起。正如热闹的宴会里,来了个不速之客,主人把他介绍到这边一堆人来也话不投机,介绍到那堆人去也格格不入,可是仔细端详一下,他与二堆人都很熟悉,却都那样冷漠。去年有人盗印她的《传奇》,她到警察局去控诉,某晚报称她为海派女作家,看上去我老是不顺眼。后来想想大概这个记者先生也想不出什么头衔加给张爱玲,而一个新闻主角又非东京玫瑰、影后之夫,加上一个注目的别号不可,遂只好也只好称之海派女作家了。
  我是个不懂文艺理论的人,可是我总感到新文艺作家像个老处男,太多洁癖了。有了这些洁癖,叫人处处受了拘束,于是再回头看张爱玲的东西,直感到诧异:这也可以写进小说里去吗?张爱玲把那些新文艺作家因洁癖而避免的题材,她全取了过来。我们太胆怯了,我们要问:这可以写进正经文章里去吗?可是我们忘记了问:这是不是现实的?张爱玲非但是现实的,而且是生活的,她的文字一直走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某太太,就像《太太万岁》里一样的一位能干太太,告诉我一段故事,接着她说:说出来你不信,完全跟那个张爱玲写出来的一模一样,天底下竞有这样的事!我妹妹穿了灰背大衣,穿了一件黄缎子印咖啡色漩涡花的旗袍,戴了副长环子,谁见了就说:你也张爱玲似的打扮起来了。
  其实张爱玲没有真正创造过什么时装。可是我们把稍为突出一点的服式,都管它叫张爱玲式。有一次我问张爱玲:短棉袄是您第一个翻出来穿的吧?她谦逊地说:不,女学生骑脚踏车,早穿了。这是我们目之为怪的一点,就是张爱玲喜欢穿怪衣裳,其实她之穿怪衣裳,也多少含了点玩世不恭的态度。她有一件装竹圈的大衣,底下鼓出来像一个皮球,一天在炎樱,5问起她,她说那个竹圈已经拿掉了,说的时候漠不关心,一如说着旁人的事。正如章太炎喜欢偶然用古宇一样,无非是文字的化妆而已。无论如何,张爱玲虽不欲创造一种风气,而风气却由她创造出来了。
  李君维在文中老实不客气地批评一些新文艺作家像个老处男,太多洁癖了,未免尖刻,却是一针见血。张爱玲的出现,大大冲击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也完全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李君维此文触及了这个关键问题,虽未及进一步发挥,实在是慧眼独具。同时,对什么是张爱玲风气,以及张爱玲风气的形成等,李君维此文也颇多不刊之论,证之今日,仍足资启迪。张爱玲离开人世已经八年了。揭开四十年代张爱玲研究史的陈旧册页,也许有人会感到意外,也许有人会不高兴,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但这些鲜为人知的各家之说都是颇具启发性的,是大可成为今日张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历史资源的。(原载2004年3月《长城》第137期)
  《私语张爱玲》背影
  交往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包括她的老师、同事、朋友、研究者乃至初恋情人关于她的生活和创作的回忆,这些回忆文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不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其中不少篇章是首次与大陆读者见面。当然,对张爱玲其人其文,他们各执己见,有褒有贬,有的回忆甚至有文过饰非之嫌(如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民国女子》),但不管怎样,有些回忆文字弥补或纠正了现行张爱玲传记中的种种缺失,其参考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部分是十年前编者发现张爱玲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艾》至今,美国郑树森教授和编者本人挖掘张爱玲生平和创作新史料的汇编。这些新史料的陆续出土,填补了张爱玲创作史上的若干空白,改变了海内外对张爱玲的一些偏见,对第一部分是个必要的补充。尽管这些发掘成果旱已被学界所承认和利用,但是把钩沉辑佚、考证求真的原始经过结集重温,相信对张爱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仍然是饶有兴味的。
  二十年前,已故台湾学者唐文标教授编辑出版了《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版),而今这本《私语张爱玲》的出版,可以看作是《张爱玲资料大全集》的一个继续,一个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是一部特殊的张爱玲传。她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张爱玲,一个与人们以往想象不同的全新的张爱玲。但愿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张爱玲研究的深入,并进而有助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
  本书付梓在即,得到张爱玲在美国加州她自己的寓所内悄然谢世的噩耗,这位才华卓绝的女作家终于走完了她传奇般的一生。那么,这部《私语张爱玲》就作为对于她的一个纪念吧。
  1995年9月9日(原栽1995年11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初版《私语张爱玲》)
  《作别张爱玲》编后记
  一年前。有感于大陆张爱玲研究还存在不少盲区和误区,我编选了一本《私语张爱玲》交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九月九日,我从越洋电话中惊悉张爱玲以她自己选择的独特方式告别人世,悲痛之余,立即在该书《编者前言》中添加了最后一段话:
  本书付梓在即,得到张爱玲在美国加州她自己的寓所内悄然谢世的噩耗,这位才华卓绝的女作家。终于走完了她传奇般的一生。那么,这部《私语张爱玲》就作为对于她的一个纪念吧。
  张爱玲之死在海内外华文文化界,特别是台、港、北美和东南亚地区的反应,尽管我早有预料。其强烈程度还是令人难以想象,本身就是一篇传奇。当代中国作家的死后哀荣,恐怕莫过于此了。我自己也接连写了《天才的起步略谈张爱玲的Chu女作(不幸的她)》、《张爱玲作品在大陆》、《遥远的思念关于张爱玲的两通家书》、《对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独到见解关于张爱玲佚文的说明》等文,略表哀悼之情。香港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卢玮銮女士在读了《关二张爱玲的两通家书》一文之后来信说:近阅《明报月刊》,得读张爱玲书信,于心有感感焉,何时再编一本纪念集?这也正是我的一个心愿,再编一本张爱玲纪念集,作为《私语张爱玲》的姐妹篇,续写张爱玲不灭的传奇。
  现在,这本《作别张爱玲》经过编者和文汇出版社同仁的共同努力,终于面世了。我仿效当年鲁迅、瞿秋A两位前贤编选《萧伯纳到上海》的先例,把张爱玲逝世这个重大文化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内海内外华文文化界喧哗回响的各种代表性声音尽可能选入本书,而且一律以发表时间先后编排,最后两篇则是首次刊出。人选诸文,或长或短,或填补张爱玲生平的若干空自。或解析张爱玲传奇的深层意义,力求在更宽广的文学论述空间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