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中华 >

第69部分

北宋中华-第69部分

小说: 北宋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军的野战部队是精选的骑兵,与金军的战力相差并不太远。狭路相逢勇者胜,此番恶战,既是力量的角逐,更是士气的拼争。岳飞的银枪白马与姚雄的长枪黑马冲入敌阵,双取金军主将完颜娄室。金兵冲上拦截,却挡不住双枪联手,金将完颜乌鲁、完颜没立从两旁冲上接应,奋力抵挡。完颜娄室纵马而上,三人共战双枪,五人刀枪交错,龙争虎斗。
    鲁达挥舞禅杖,大声呼喝,几铲劈开拦路金兵,往完颜娄室冲去,随后几员宋将紧跟而上。此时二军伤亡甚大,战场上的剧斗却未因此减弱。宋军似乎斩杀不尽,杀了一批,又上一批,而金军有减无增,继续缠斗下去,恐怕损耗殆尽。
    宋军人多气旺,愈战愈勇。常言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敌不过人多,完颜娄室见势不妙,已动撤军的念头。随即脱出战圈,往后便走,再迟就走不掉了。二军交战正烈,主将一怯一退,其势不可收拾,正如洪水决堤,一溃千里,四散而逃。宋军趁势掩杀,完颜没立领兵断后,阻挡宋军的追杀,全军尽没。溃逃的金军往北疾驰,五万金军逃回大同的只剩一万余人。
    此番大战,八万宋军硬撼五万金军的强攻,正面迎敌,以攻对攻,以堂堂之阵挫其锋锐。此战,双方一无取巧之处,以骑兵对骑兵,以硬碰硬,宋军付出将近一半的兵力,拼掉金军同等的兵力,再次打出了西北军的气势,打掉了金军的嚣张气焰。
    金军野战部队损失惨重,攻势破产。宋军因时就势,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决定先解大同之围,再图应州之敌。云中的野战军、应州抽调的骑兵,北上大同,增兵云州,找完颜宗翰决战。十一万宋军与七万金军在大同对垒。
    金军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败,完颜宗翰为了鼓舞士气,挽回颓势,祭出杀手锏,这个杀手锏就是重装骑兵。重骑兵浑身包着铁甲,骑兵同样身穿重甲,几乎刀枪不入,箭矢难伤。
    金军二万重骑兵象一块铁板一样向宋军推进,重骑兵由高壮的骏马组建,耗资甚巨,因其身披重甲,冲速较缓,但却极为坚固,冲击力惊人。金军越来越近,前排的宋军避其坚锐,往两边分开,金军暗喜,两翼的轻骑兵已经做好了冲击的准备。
    正当金军企望打破宋军营垒之时,完颜宗翰忽然发现情势不对,前方的重骑好像抽疯一样瘫倒在地,骑兵从马背上滚将下来。地下定有古怪,到底怎么回事,难道宋军早有破解之道,专等我军入彀?完颜宗翰猜得不错。
    宋军布好阵势,等候敌军自投罗网,三千辆战车一冲而出,战车前头装有锋锐的尖刺,尖刺可戳战马,战车恰好给笨拙的重骑设置障碍,另以五千长枪兵专刺落地的骑兵。前面的重甲骑兵受阻,因其体积庞大,行动不便,后面的重甲骑兵大受阻滞,难以行进。金军装备这么一支奇怪的装甲师,大破中京、南京的辽国精锐,辽人无计可施。宋军要是突然遇上,十有**要被冲垮,而今以有心算无心,金军吃了暗亏,大惊失色。
    金军重骑兵拥挤一堆,自相挤撞,外围骑兵赶紧疏散,宋军趁势冲击,金军阵脚大乱。其左翼轻骑冲出阵中,上前迎战。宋军大部冲向敌军大营,金军中军上来迎击,其右翼往后退却,给重骑兵让出空间。外移的重骑碍手碍脚,扰乱自家人的进路,金军相当气闷。宋军气势如虹,人人奋勇争先,杀声震天,蹄声动地。
    金军形势不利,以左翼阻挡宋军的攻势,中军随着右翼后撤,往丰镇方向退走,留下一截尾巴被切了下来。宋军趁热打铁,将金军逐出丰镇以北,阳原、天镇以东。应州完颜挞懒所部随即往浑源、蔚州方向撤军,金兵在河东的东、北二面扼守要道,倚城据险而守。
    二军在河东战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金军收缩战线,阻住西北军东出太行,同时抽调一部兵力加强东线的进攻。河北、河南的宋军一路拦截,却没能挡住金军的攻势,同年九月金军围攻汴梁。此时的汴梁兵力空虚,城中可用之兵只剩卫士一万余人,钦宗命赵构为兵马大元帅,组织各地宋军火速援京。无奈之下,只好听信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对付金兵,让守御的士兵下城,一群巫兵打开宣化门出击,又哪里是金军的敌手。郭京托辞下城作法,带着其余巫兵溜之大吉。金兵趁势攻城,汴京陷落。
    金军兵力不足,为免陷入宋军重围,不敢在汴京久留。先是扶植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接着掳走徽钦二帝及皇室成员,劫走宋国的技艺、工匠、娼优和府库畜积,于1126年十一月引兵北上。金军在汴京停留二个月,跟原史的六个月相比,缩短了四个月。
    六月以来,西北军二面作战,战事相当艰苦。西面,我军以寡敌众,渐次往后退守,自南向北,夏军进占青唐(青海西宁)、湟州(青海乐都),隆德(今宁夏)、泾源(今宁夏),盐州(宁夏盐池)、定边(今陕西),府州(陕西府谷)、保德(今山西),我军退回兰州、熙州(甘肃临洮),渭州(陕西平凉),保安(陕西志丹)、横山(今陕西)。
    东面,大同战役后,金军退回防御,我军随后跟进,这个时候不宜分兵西进,增援西面。否则金军的压力一减,势必南下和西进,我军东部失守,必将影响整个战局。河南的金军退回河北以后,四处镇压河北义军,开始巩固已占领区。宋人在河北、山东一带有多支义军,其中最著名的一支是八字军,因义军脸上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故称八字军。
    金军此前的作战是流动战,一路长驱直进,打下一个地方就走,因女真人少,无法打下一处控制一处,此为先天不足。
四八 新学
    为推行改革,批驳保守派的论调,几个措施如下:一、开展改革与保守的讨论。宋国弊端重重,在外寇的铁蹄下,宋人已经被打醒,墨守成规,只有走向灭亡。二、提拔重用改革派和改良人士,在宰相府设变法司,以吏部尚书邓肃领衔,推行新政,考察官员的改革成绩和改良成效。三、创办刊物,登载改革理念和变法主张,以舆论引导民众支持变法。四、弘扬科学文化,在官学中传播新学。
    引入后世办报的经验,指导户部的人士编辑、出版《新报》。先不定期出刊,以后看情况确定是否定期出刊。开头几期数量较少,赠送给各界人士,后来向民间销售。
    为了增加刊物的吸引力,在《新报》上同时刊载大政方针,时事动态,财经信息,故事大观。大伙对报刊感到新鲜,老百姓对白话故事特别感兴趣。刘通是没空执笔的,他的故事是口述,由文秘人员整理后刊出,应刘通的要求,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这对推广白话文肯定有好处。当然,古典志怪小说、时人的文言小说同样受人欢迎。
    关于文言和白话的争论,同样允许在《新报》上发表见解,支持白话的用白话发表文章,支持文言的自然还是使用老三篇。对于是否赞同改革、是否支持白话,派出专门的使者到民间采访,同时进行民意测验,尔后在报刊上予以公布。
    刘通已经好久没有大的怪招面世了,而今的《新报》和白话,使平静的水面再次掀起波澜。除了办报,还组织专人翻译文言科技作品,将文言原著与白话译著同时推向社会,那本《梦溪新书》与《梦溪笔谈》便于此际一同付梓。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一些老古董们大叹世风日下。他们叹归叹,新政照样得实行。要是等论战完再来试行,黄花菜早凉了。
    此外是推广新学,新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哲学》还有一些文言成分,《数学》《物理》《化学》都是白话。宣扬科学文化当然要大众化语言,若使用文言介绍,岂不变成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了。
    在《哲学》的唯物论中,开宗明义:天地玄黄,唯物系之,芸芸万物,不以意生,不以意灭。皇天后土,一尘一事,皆循定律。宇宙之行,存亡之机,自然之理也。
    在论及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时,如此阐述:宇宙浑然,聚而成星。始而为一,一而生二,二而生三,三生万物。世有万物,而后有人类。人类之既诞,而后知万物。人乃物之圣灵,能知物理、识规矩,得闻大道。人之意志可返于万物,然则不可游离于物质而独存。神怪精灵皆由人之意念而生。天下熙熙,物在意先。万物为首,意念次之。物之不存,人之何在?人之不存,意何附焉?是故天下乃物之天下,三千世界,皆源于物质。
    刘通对文言,颇感不耐,推广白话文,很有必要。白话文的好处多多,一是大众容易明白,二是易于学习和掌握,三是易于交流和推广,四是有利于科学研究。只有白话文真正为广大民众所拥有,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昌盛。
    报纸、白话已经够惊人的了,接着又出了新学,无异于暴风雨之后再来一场地震。物理和化学虽然是初级知识,但其中一部分内容对古人来说,是天方夜谭。
    此时的刘通身份已然不同,他的一言一行自非昔日可比,权威性与信服度都提高了档次,世人开始对他重新审视和评价,刘中明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难道世间真有生而知之者乎?
    自从刘通来到异世,始终处在风口浪尖,成为当世的焦点人物。民间对他的传闻不断,神奇怪诞,五花八门。外头的人们迷惑不已,亲朋戚友也是琢磨不透。世间本就存在许许多多无法解释之事,中国上古三大奇书《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等等等,以古代的条件、古人的学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到了21世纪仍然是不解之谜。
    茹碧二人有时会问刘通,你到底是谁。刘通戏称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二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不是说世界不存在神仙鬼怪,哪里又冒出文曲星来了?刘通笑道:不是文曲星,是天外来客,我来的那个地方比仙境还好。茹碧自然不信,孩子们却感兴趣,要刘通讲讲天外仙境是什么样。
    刘通把后世文明告诉孩子们:在遥远的星球上住着许多天外客人,那里到处都是神奇的景象。地上有奔驰的汽车,天上有快过雄鹰的飞机,水中有疾驶的轮船。有电视、电脑,人们坐在家里就能够看见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几千几万里之外可以用电话交谈。孩子们满是神往,这不是仙物又是什么?
    改革是循序渐进式的。把握不大的,先搞试点,不行就停止,可行的推而广之。各地情况不同,可不能搞一刀切。王安石变法,半途而废,可以说是失败了。改革是艰巨的,改革的度和方式方法都不容易掌握。
    在赞成和反对改革的人士中,论辩最为激烈的当属太学诸生。太学生学识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起道理一套一套。人们不怕辩论,只怕压制言论、搞文字狱,幸喜如今政策开明。道理越辩越明,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所带来的新气象有目共睹。
    一些保守派对改革虽然持异议,对抗战主张倒是十二分的支持。太学生陈东、崇仁布衣欧阳澈等人虽然远在江浙、河南,却也著文反对西北的改革措施,他们词锋犀利,论述精辟,名气甚大。因其名气响亮,又主张积极抗金,为赵构所忌年八月,赵构用黄潜善之议,欲杀陈东、欧阳澈,二人被西北人士救出。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到西北后,耳闻目睹之下,逐渐转变了看法,从反对革新的排头兵变成了支持改革的先锋。
四九 改制维新
    改革事关民族兴衰,改革的成功与否,必将影响未来的格局和历史走向。欲复兴华夏,强国富民,则需做好改革这个课题。首先是物色人才,选用干部。其次是解析时势,分析现状,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第三是制定计划,出台措施,摸索和积累经验,循序渐进。
    在人才和机构方面,设变法司,从社会各界招揽人才。变法司的成员包括军界、政界、学界、工商界人士。靖难元年四月一天,太原朝会,专题讨论变法事宜。在刘通的坚持下,朝会的时间从五更早朝改为辰时。此时没有皇帝,众臣工向沂王深揖一礼,免去许多磕磕拜拜的繁文缛节。沂王给秦王刘通赐座,刘通坐在沂王的下手位。
    刘通:“今日英才济济,咱们聚积这里,是为商讨富国强兵之法。三秦之地,原有一些新举措,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旧制弊端重重,造成了大宋朝的冗官、冗员、冗政、冗兵,致使我朝的政制、军制萎靡不振,百姓不堪重负,百业不兴,蛮夷胡虏乘隙入寇中原,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田园荒芜,人民遭难。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亟需革故鼎新,去除积弊,实行新政,还望诸公不吝献言献策。”
    兵部吕将:“弊政之害,历历在目,变法图强乃是唯一出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除弊害,如剥茧抽丝,急切难成。厘定新法,实施新政,当慎之又慎。稍有不慎,非但不见其功,反而害上加害。”此为老成持重之言。
    礼部郭忠孝:“神宗朝王介甫(王安石)主政,实施变法,其意虽善,却是适得其反,不仅没给社稷黎民带来好处,反而带来更大的祸患,加剧了我朝积弱之势。古来变法大多难成,秦国商鞅变法,虽让秦国变强,但其严刑峻法,却招致速亡之祸。汉武实施新政,几乎造成叛逆。王莽以变法复古为名,遗祸百姓,致使天下人揭竿而起,西汉与王莽政权随之覆亡。前车之鉴,我等需当详加查察。”郭忠孝,字兼山,原在西北军中任职,对易、庸二道颇有研究,后来开创兼山一派。
    刘通:“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商鞅变法,有其成功之处,亦有其峻酷之弊。汉武、王莽的变法,不见其功,但闻其过。我朝熙宁变法,迄今不远,究竟有何得失,咱们先来总结一下。”
    吏部范致虚:“熙宁变法,王安石所谓‘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实则穷天下之力,靡天下之财,夺天下之资以充府库,扰天下之民,乱朝廷纲纪。”
    刘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