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

第16部分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16部分

小说: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秦国的代理人韩珉送到齐国为相。两边齐秦一联合,夹在中间的国家必然完蛋,就又是相约伐赵的老路。你们赵国不就完蛋了吗!我们现在五国攻齐,固然是替齐国吞宋而挡着秦人(这点意图苏秦一直没有向三晋隐瞒),更也是为了促使齐、秦打起来,以维护你们赵国的安全啊!”(哎呀,这国际局势,真是乱透了,不比现在的中东简单。)
苏秦接着摇舌鼓动:“你们跟秦国讲和,秦国会有六种动向······”苏秦一口气分析了秦国的六种反应,有的是进攻齐国,有的是结好齐国,有的是进攻魏国,有的是结好魏国,有的是结好赵国,有的是恢复中山以牵制赵国,每种反应的最终结果都将以对赵国不利、李兑得不到陶邑而结束。苏秦纵横排比,气势滂沱,说得李兑直翻白眼,哪还有话了。于是五国攻秦之势依旧。
苏秦刚才的这六个推论,每个都向下直推三四步不等,中间交互搀杂其它列国诸侯的反应,连种种行兵路线都预测分析了(瞧把苏秦累的),其推导的复杂和逻辑的蜿蜒,使得鄙人在这里没有信心把它说清楚,有机会还是去《战国策》看“五国伐秦无功”一篇自己揣摩吧。我们今天理解起来还这么消耗脑细胞,当初苏秦阐述起来,真不知道该如何!估计他一边用手指划着地图,一边口水都该浸湿了地图。李兑一定会连连说:“等一下,等一下,重新说,重新说!”
就这样,苏秦一个人看着赵、魏、韩三国攻秦,实现着离间齐秦的目的,此外还要督促着心猿意马的老齐也来意思意思——凑份子打秦,在错综复杂的列国矛盾与战局中,真是够累啊。能不累吗!腰里那么多的金子,真不是容易来。 
公元前287年,经过五国攻秦一番热热闹闹的折腾,苏秦觉得,齐秦的关系,也算是“离间”的差不多了(因为是齐国带头攻秦的,所以齐秦关系已经大为紧张。而且齐人一味漠视秦人的警告和意愿而攻宋,更招惹秦人恨它。苏秦的目的实现了。而表面上这对齐国的意义却是:五国挡住了秦国,以便齐人南下侵宋,咬到了大肉。
苏秦则加快了私底下的计划,在齐秦关系已经被离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离间齐、赵关系,乃至离间整个齐与三晋(赵魏韩)的关系,促使三晋与秦人、燕国未来合伙攻齐,最终实现“弱齐强燕”。
三晋肯调转枪口,跟着苏秦打齐国吗?
我们先说其中的魏国。攻齐,正中了魏国当权派孟尝君的下怀。当初孟尝君在齐国专权,与齐湣王矛盾很深。孟尝君跑到魏国以后,昼夜思索报复齐国,想杀回老家齐国去“复辟”。
所以,当苏秦提出三晋与秦国燕国一起攻齐的要求时,孟尝君第一个响应,并且指点苏秦说:“如果想让三晋打齐国,魏国这里有我盯着,是没问题的,但是魏国兵力不如赵国。赵国李兑贪图齐人许诺给他的陶邑,却是不肯攻齐的。” 
“那怎么办。”
“必须让齐国先背叛赵国。赵国人寒了心了,齐赵关系破裂,赵势必就跟着我们合纵攻齐了。” 
苏秦称赞了孟尝君的阴谋诡计:能对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想出这样的坏主意,也算是智胆超人了啊。
于是苏秦写信对齐湣王进行了一番危言耸听的误导,故意吓唬:“合纵攻秦的诸侯中,赵国如今信心动摇,有阴谋与秦讲和的意思(这是假话)。如果他们讲和了,您齐国就孤立和危险了。当下之计,您最好抢先与秦国讲和。赵国慑于齐秦结合的形式,就不敢图谋您了。岂不最好。”
齐湣王接信,果然十分恐惧。齐湣王在紧张之下,派武警把赵国王子在齐为人质的,武装包围起来,以防赵国对齐动手,并且接受苏秦误导,打算跟秦人讲和。这就等于背叛了赵国(赵国正在替你压制着秦国,你却偷着与秦讲和),能不激怒赵国吗,赵国肯定调转枪口伐齐。
齐湣王与秦国讲和的蠢蠢欲动,很快被赵国的李兑探知。李兑大怒,好你个齐国啊,出尔反尔。说好了我们一起攻秦,以便掩护你南下吞宋,你却偷着跟老秦眉来眼去,给你自己未来留后路。你这不是“晃点”我们吗!倘若你们齐、秦结合,势必又摆出拿夹在当缝中的我们赵国开刀的架势了!
于是,赵国李兑与魏国孟尝君的意见统一了,谋划着一致攻齐。燕昭王那里闻讯,当然大喜,在群臣一片攻齐报仇的叫嚣声中,急迫地加入了列国联合谋齐的计划中。韩国是赵、魏的尾巴国,自然不敢另有主张,随赵魏行动。于是,成皋五国大兵,本来说是西攻秦国的,这时候经过苏秦、孟尝君的秘密策划,其中四国(赵魏韩燕)全都反水了,要调转枪口,向东攻齐了。苏秦的一条舌头,确实有着摇撼天下群兵的力量啊,说“舌摇山岳”不算夸张。
在这风云突变的当口,齐国派来宋、侯两位使臣,传达齐湣王的信旨给魏国大梁城内的苏秦。目前苏秦是齐国的相国,齐湣王还不知道他谋齐的事情,而是紧张兮兮地跟他讨论军机:“寡人与苏子谋攻宋国,寡人靠的是背后的燕国和西北方向的赵国的支持。现在好像行事有变(当然啊,是苏子把形势弄‘变’的啊),燕昭王在朝廷上,跟群臣昼夜谋划攻齐呢,情况甚急!(看来,齐国派在燕国朝廷上也有间谍)。寡人不得不有所防备,准备攻宋到八月为止,得不到宋国土地,也八月从宋国撤兵。”
苏秦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比较焦急,赶紧向燕昭王写信示警:“愿大王不要再在朝廷上闹着打齐国了。齐国已经被惊动,并有攻燕意向了。现在四国攻齐之势还没有变为真实行动,一旦齐国先对您下手,我恐怕燕国无力支撑。不过大王也不必担忧,齐国虽欲攻燕,但我认为它不敢,也不能。”苏秦还很担心一旦燕人冒然攻齐,自己在齐国也就要脑袋搬家了,于是信中末尾嘱咐说:“您虽然有深怨积怒于齐,请隐忍不发。即便要闹着打齐国,也不要为天下之首倡,而是应跟在赵魏后边,以便我行事。不然,您如果一先闹,我就要在齐国这里受罪了,掉脑袋了,不乐生矣(活不下去了!)”
苏秦这边刚把燕国的事情压下,三晋联手攻齐的事,又发生了变故。由于燕国走漏攻齐消息,齐湣王警觉,马上缓攻宋国,以防备身后,并且极力拉拢赵国,以瓦解诸侯攻齐之谋。怎么拉拢赵国呢?齐湣王派人向赵国李兑解释自己并无与秦讲和之意(其实是曾有),也无谋赵之意。最后齐湣王又重申了未来攻下宋国后,将肥得流油的“大上海”——商业城市陶邑,封给李兑的旧愿。李兑听了这些解释,甚悦,决定退出攻齐联盟,不攻齐国了,并且愿意再次督促三晋五国之兵,为齐湣王攻秦,以便齐湣王继续攻宋。公元前287年,齐湣王第二次伐宋时候,身后各诸侯国对齐国的这一场危险的偷袭阴谋,暂时化解了。
赵国不攻齐了,韩魏力量孤弱,虽然孟尝君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好暂时放弃攻齐之念。三晋都跟齐国恢复旧好了,苏秦离间齐赵,促使三晋攻齐的设想,落空了。这是苏秦出世以来,第一次失手。(注:失手的主要原因,是燕昭王泄露军事机密,导致齐人早作防备,分化瓦解了攻齐联军中的赵国。)
苏秦失手了不要紧,燕国那里却吃紧起来。齐湣王发觉燕国君臣曾经在朝堂上谋划攻齐,遂决定兴兵惩罚燕国。倘如此,那燕不就完蛋了吗!
于是苏秦赶紧给齐湣王再次写信,替燕国说情:“从前,我代表燕国入臣于齐,保证燕国终臣一生不敢谋划攻齐。一旦齐燕结好,齐国没了后顾之忧(意思是北方不受燕国骚扰),以此图取天下,岂不最好。然而最近有人造谣中伤,说燕昭王和群臣谋划攻齐(其实是事实),您却相信这样的谎话。须知,从前燕国把王子送到齐国,又派出两万人的军队自带粮食随您攻宋;近来,燕国又派两万人合纵五国以攻秦。这样的忠心您看不到,居然还听信那些中伤燕王的言语。燕昭王甚苦之。臣希望大王能够安抚燕昭王之心,燕、齐循善(燕当您的小弟帮您),大王何患无天下。”这是苏秦从成皋地区写给齐湣王的信。
就这样,苏秦一方面替燕昭王表现得委曲求全,一方面晓齐湣王以天下形势(一旦齐燕动武,燕国在北方牵制齐国兵力,将对齐国南下攻宋图霸不利),促使齐湣王不得不善遇燕国,避免了燕国可能遭受的齐国报复性攻击。苏秦亦可谓一语批中要害,片言而折干戈,数语则转燕国之危为安,正有纵横家驰骋口舌之本色。 
公元前287年前后的国际形势,风云诡谲,错综复杂。该年八月,齐国第二次伐宋的大军,从宋国铩羽而归,这主要是宋康王的太子比较得众。宋王偃将王位传给太子,太子领导人民,上下坚守,再加上三晋和燕国一度谋划从背后攻齐,齐军干脆按齐湣王在信中说的在八月就撤离了宋国算了。
八月以后,天气转凉,苏秦乘坐着“温车”,从大梁到赵国的邯郸去。温车是设有卧铺的车子,像个会走路的火柴盒,左右还开着两个小窗。秋雨浇在温车的侧窗上。透过窗子,苏秦看见两旁闪晶晶的山野,以及偶尔蹿出小鹿和野猪的道旁密林。当时的中原,跟现在的美国差不多,旅行时,总能看见路边的野鸟,比如大雁。白颊白腹黑颈褐背的大雁,在路边河坡,曲颈拔草吃,就像一只大肚儿的乐器,偶尔也鹤唳两声,回荡于丛林。大雁和苏秦一样,都是游徙无根的人啊。
有时还会有一群戴绿帽子的野鸭,被苏秦车队的脚步赶着,一群群转移飞翔:野鸭总是低飞,当车队走近它们时,就扑得一声抖翅飞掉了,又重复在车队跟前落下,像一团莫名其妙的预言,似乎在说明着什么。
苏秦一行到了邯郸,立刻证实了野鸭那不祥的预言:赵国扣留了他。
扣留的原因是这样的:苏秦先后试图离间齐与秦国、齐与赵国的关系,以便促成赵、秦等国联合攻齐的目的。离间齐秦基本实现,离间齐赵则未成功。但是,苏秦离间齐赵关系的活动被一些明眼人所觉察,报告给了赵相李兑。
李兑为了从齐国那里得到自己的“大上海”——陶邑,所以不愿意有人离间齐赵关系,于是扣留了苏秦,并派属下“韩徐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我们已经得悉可靠情报,前段时间一直在离间齐赵关系的,就是你苏子!是你劝嗦齐王,阴谋与秦人结好,背叛赵国。(这话不假,苏秦故意恐吓说赵要谋齐,令齐结秦背赵)。而且你劝齐王,把我们赵国发往齐国结好为质的王子,用兵甲包围起来(这么作是为了防范赵人进攻齐国)!” 
事实面前,苏秦没话了。韩徐为声色俱厉,言语极恶,甚至恫吓要派兵围住苏秦,苏秦开始焦虑、恐惧,在旅馆作恶梦。
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因为当时没有纸),用毛笔在上边写成信,发给燕昭王,请求组织上援救。但是“组织上”已经对苏秦这个孤胆间谍,充满了猜疑和冷眼。苏秦虽然忠贞不二,为燕国利益奔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但长期离外,燕昭王属下的群小,就颇有冷言恶语,中伤苏秦,说苏秦被齐湣王腐蚀拉拢,变节向齐,甚至阻止燕国攻齐(其实这事是因为齐湣王已经警觉,而且拼命拉拢赵国,所以苏秦及时制止了燕国攻齐之事)。
不管怎么样,苏秦写给燕昭王的求救信,命笔十分为难,他先陈述了自己如何离间齐赵(目的是为了让赵人等诸侯攻齐),以暗示自己对燕国的功劳,接着就自己被拘留于赵的事情发言求救道:“由于我离间齐赵关系,李兑异常怨我,扣留我在邯郸,我快完蛋了。如果我的死,可以更深一步离间齐赵关系,让齐湣王恨赵国,(注:因为苏秦是齐湣王信用的大臣,赵杀苏秦,老齐势必恨赵国。)促成齐赵互斗,乃至最终形成赵国等五国伐齐,以弱齐存燕,那我死也不足患。人总有一死,以尧舜这样的贤人,都有死;大禹、商汤这样的开国者,也死了;孟贲之勇、乌获之力,身体那么好的家伙,到头来也死翘翘了。‘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我不怕死,但我的担心是,我死了以后,齐赵关系没人再去离间,两国恢复循善,那就是对燕国最大的祸害了。燕国在最北,齐赵联合,一旦北向图谋燕国,燕国就完蛋了。” 
苏秦嘴巴硬,明明自己要死了,却不肯屈尊喊“救命”俩字,而是将了燕昭王一军,说自己死了将对燕国安全不利,看你救不救。他自信燕昭王必救自己,所以语气镇定自若,还说了一些骈文排比:“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这封信送出去以后,燕昭王却没有什么反应,完全不理会苏秦的处境安危。他不但不搭救,还不许苏秦私下逃离邯郸,他回复说:“不许逃离赵国,否则不利于燕国,且我忧之。” 大约燕昭王觉得,苏秦是燕国的相国(以燕相国的身份在列国活动),从赵国不辞而逃,会损害燕赵关系。他只忧虑于燕国,而不忧苏秦。
苏秦非常伤感,在接下来给燕昭王的第二封信里,吐露了自己的愤懑:“智能免国,未能免身。”这是自嘲也是对燕昭王的委婉的谴责。苏秦还哀叹道:“死亦大物也,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都是牢骚。苏秦还在这封信中一再声明自己的危险:“臣甚患赵之不出臣也”。苏秦甚至点名要求燕昭王派某某两位使臣,前来赵国搭救自己。看来苏秦确实急了,开始叫唤上了(没有骈文排比了)。
在这封信里,苏秦还透露了赵国这边的最新形势:齐国派来使臣“公玉丹”,许诺攻破宋国后,加送给李兑另一块封地——蒙邑(河南商丘附近)。这等于是齐湣王在继续拉拢李兑,以稳住以赵国为首的三晋,方便齐国南下吞宋。如果齐赵按照这个势头进一步“循善”下去,齐、赵合作,列国就不能合纵伐齐,无法弱齐强燕了。并且齐赵合作,未来必然一起害燕,燕国就更危险了。苏秦在信中还说,他在严密拘禁下,没有计较燕昭王对自己的绝情寡义,而是冒着风险,尝试着去见齐国使臣“公玉丹”,试图说服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