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 >

第6部分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6部分

小说: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之间的交往自有他们自己认定的平衡。我观察过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处理冲突的方式。当一个大他几岁的孩子强行夺走他用来挖土的铲子和小桶时,他理直气壮地说:“给我!”大孩子不给,他毫不示弱,语气更加强硬说:“给我!”僵持了一会,大孩子不情愿还,又慑于他的强硬,便赌气把桶和铲子扔了出去。小孩子跑过去取回来,举起铲子朝大孩子打去,两个人开始扭打起来。孩子的母亲在一旁观战,后来才把他们劝开。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而且很开心。其实,孩子天生会在交往中把握平衡。
  看来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必因孩子间的冲突大惊小怪,也不必给孩子设定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以此限定孩子的言行。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交往、自然发展的空间,父母更轻松,孩子也才有机会学习灵活的交往技巧。
  我害怕打针
  
  每一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处理恐惧就是在跨越成长中的障碍。
  我在儿童医院观察过给孩子打针时父母与孩子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孩子是打针时哭闹得最厉害的。我曾经看到一位父亲,取完药之后,拎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儿,朝注射室走去。孩子边走边泪眼汪汪地哀求:“爸爸,我不打针,我害怕打针。”“怕什么?有什么可怕的!”“打针疼。”“不疼!”“疼!”“不疼,爸爸说不疼就不疼!”这个孩子打针时不敢哭闹,但她的痛苦体验最深刻。
  这是一个专制的父亲。他忽视甚至否认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只要求孩子服从。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一味受到压抑和忽视,很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使孩子失去自我。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唯唯诺诺,却欺凌比他弱小的人,更可怕的是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管教他的孩子。
2~3岁(7)
另有一种父母,当孩子表示拒绝打针时,他们会说:“宝宝,打完针我们会给你买玩具,阿姨打针很轻,不会疼的。”孩子说:“不打,就不打!”“只要你乖乖地打针,你要什么我们都会给你的。”这种孩子打针时哭闹得最凶。他会夸大他的痛苦,希望别人关注他,满足他的要求。
  这是一种溺爱的方式,孩子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一旦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施展一些小手腕来威胁,父母常常妥协。任性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的人可能和这种教育方式有关。
  当孩子遇到类似的不愉快甚至是可怕的事件,父母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首先,理解、同情孩子当时的痛苦感受,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你可以说:“妈妈知道打针确实疼,我小的时候也有点儿害怕打针。”让孩子说出他的担心,惧怕,我们只需耐心地听着,抱着他,抚摸着他,给他安慰。
  第二步,可以讲必须打针的道理,一定要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比如,可以说“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是吗?那是因为坏的小虫子(细菌)在你的身体里捣乱,他们很小很小,我们看不见,也没有办法捉到。阿姨(医生和护士)有一个好办法,她把好的小虫子送到你的身体里,这些小虫子就像战士一样,跟那些坏虫子打仗,等到他们打胜了,你的病就好了。”“你希望你的病快点儿好起来吗?”“那么,打针的时候忍耐一下,别乱动,阿姨很快就打完了,就像被小虫子咬了一下,一会儿就不疼了,好吗?”孩子喜欢听这样的讲解,就像在听故事,他会认识到打针并不可怕,这是治疗病痛的方法。
  第三步,可以教给孩子缓解痛苦的小策略。诸如,主动接近护士,跟她说话,转移注意力,等等。
  第四步,如果孩子比较配合护士,顺利完成了打针,你们一定要夸奖他:“你真棒!真勇敢!”还可以给他物质的奖赏。
  听起来很烦琐,但如果我们最初在处理孩子面临的不愉快事件时,不嫌麻烦,力求寻找恰当的方式,就避免了以后的麻烦。在孩子成长中,挫折会很多,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孩子才会在挫折中成熟起来。
  又犯错误了
  
  明明把爷爷养的金鱼捞出来,扔到阳台上,爷爷心疼得不得了,又拿小孙子没办法。明明经常有这样的恶作剧,折磨爷爷心爱的那几条金鱼是他的“拿手好戏”,奶奶和妈妈反复讲“小金鱼多可怜呀”,他置若罔闻。爸爸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用严厉的方法惩罚他,一定让他接受教训,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了。
  在孩子既懂得一些事情,又听不懂大道理的年龄,孩子犯了错误,必须惩罚时,用什么方法既让明明接受教训,又不会对他构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太大伤害呢?
  有些父母主张打骂孩子,“孩子不打长不大”,“不挨骂长不大”,让孩子把这件错事和皮肉之苦或心灵之痛联系起来,下次不敢再做。我调查过一些不同文化层次的年轻父母,从小学毕业到硕士甚至博士学历,问他们是否有打孩子的经历,大部分人不置可否。有些人坦诚地说:“理论上我不主张打孩子,但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当时非常生气,忍不住打了,过后又很后悔。”
  分析打孩子的心理,一方面确实有人相信对于不懂道理的孩子皮肉之痛能起到教训、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成|人在情急之下,借此方式宣泄自己的气愤。孩子受到的过激惩罚可能是父母一时的冲动。
2~3岁(8)
我支持不打孩子的主张。理由是习惯于用打与骂的方式惩罚孩子,父母的打骂会逐渐升级,孩子的耐受度也会升级,孩子越大越能体会到他的身体和心灵所受的屈辱,亲子关系会很紧张。善于模仿的孩子也会学到一种对待他人或自己的方式,就是轻而易举地进行言语攻击或行为攻击。长大后攻击性较强(包括对自己)的孩子通常是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
  更加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少数父母认为孩子是私有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他们把自己不能承受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发泄于孩子稚弱的身心,近乎虐待。孩子虽然弱小,无力反抗,但孩子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那是不容忽视和践踏的!
  其实,有许多种方法可以惩罚孩子。

()好看的txt电子书
  比如,可以试用隔离的方法。这是针对说服教育效果甚微的幼儿的一种惩罚方法。两三岁的孩子很不喜欢在一个空房间独处,对他来说这甚至是痛苦的经历。隔离法就是让孩子把错误事件和一段厌恶的经历联系起来,下不为例。其要点是:
  1事件发生后及时告知他犯了什么错误(解释简洁,具体,让孩子能理解),必须受到惩罚。
  2把他带到一个独立的房间,告诉他必须一个人呆在这儿一段时间。
  3限定时间,大概10-15分钟(过短孩子不怕,过长会造成孩子恐惧)。这期间不管他如何哭闹,哀求,一定要坚持到底。
  4家人协商,态度一致。
  5结束后,告诉孩子如果再犯类似错误,还会受到这种惩罚。
  此外,还可以使用爱的剥夺法。这个年龄的孩子很怕妈妈和爸爸不喜欢他,不理他。如果孩子在某件事情上任性,没完没了地哭闹,可以对他说:“我们不喜欢你这个样子,或者说你这个样子,使我们很生气,如果你不停止,我们不愿同你在一起。”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置之不理,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行停止。
  这些都是“冷处理”的方法,要求父母首先要冷静,防止过激的言行。
  我的心受“伤”了
  
  孩子的手划破了,要及时处理伤口,心理的“伤口”同样更要及时处理。
  我问过一些父母,孩子的手指划破流血了该怎么办?他们很快回答我:“不太严重的情况,我们会帮他处理,比如,用盐水给伤口及时消毒,然后擦一些止血、消炎的药物,再用纱布包扎起来。严重时,就要求助于医生。”
  这样的回答很好。我又问:“孩子的心灵受了伤怎么办?”多数父母会显出一脸茫然。首先是没有处理心理问题的一般常识,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毕竟是近几年才在我们国家引起广泛的关注,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远不及生理卫生;其次是不明确什么是心理的伤痛,因为那是无形的,内隐的,很难觉察和判断。少数父母即使已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不得要领。
  有一位母亲曾给我讲过她女儿的事情:“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带她去南方旅行,在一个阴雨天,我们乘坐的出租车门没有关严,孩子熟睡时,我没抱紧她,中途刹车时,孩子突然从车门滑落在地,当时我们赶紧抱起她仔细检查,并没发现大的创伤,孩子哭了一会儿,就过去了,我们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情过了将近半年,我们才注意到孩子看到车就格外紧张,各种车她都不喜欢,包括玩具车,外出时她不喜欢坐车,有时看到车就哭闹。”
  这个小姑娘对于车的恐惧很可能来自于那次意外事故,她的父母当时没有体察到她心理的创伤,做及时的处理,关于车的症结一直存在于她的心里。
  还有一位母亲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3岁多时,酷暑难熬,她第一次带孩子到海滨避暑。孩子非常喜欢玩水,他们安顿好后,就到海边散步。大概是下午三四点钟,当时风浪很大,孩子初次见到大海,兴奋无比,欢呼雀跃,在大人尚未察觉时他已冲进了海水里,妈妈紧跟着冲过去,一个大浪打来,母子俩同时被打倒,几经挣扎,喝了几口海水终于脱险。母亲谈起这段经历时,仍心有余悸,可想而知孩子会受到怎样的打击。母亲回忆,孩子被抱上岸时,一脸迷惑,不停地呕吐,而且不停地说“我们回去吧”。他似乎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充满热情地投向大海的怀抱,却受到如此的打击。以往他在水中嬉戏,体验到的是快乐,他一直向往大海,他以为大海意味着更多的水,更多的快乐。可是与大海初次接触,他所感受到的却是巨浪的迎头痛击,海水的苦涩难耐,这足以构成孩子对海水的恐惧。
  母亲意识到了孩子所受到的心理冲击。她带孩子暂时离开了海边,到庭院里观看小动物,孩子的情绪慢慢好起来。吃完晚饭后,妈妈邀请了其他带孩子的游伴一同去海边散步。他们先带孩子们在礁石边玩耍,坐在礁石上看远处的渔船,孩子的心情很好,母亲对孩子说,我们光脚去踩踩沙子吧,孩子同意了,她拉着孩子的手,在礁石边僻静的地方找到一小片离水很近的细沙,踩上去的感觉是柔柔的,滑溜溜的,她和孩子不停地在上面印出湿漉漉的脚印。母亲有目的地慢慢把孩子引向水边,她说“水里的沙子更好玩”,并首先走进水里,当孩子把脚伸到水里时,母亲说“海水是暖和的”,当有浪轻轻地过来时,又说“海水帮你洗脚丫儿来了,舒服吗?”……此时,关于海水,孩子又有了新的感受,那是愉快的。
  第二天,孩子又恢复了对大海的热情,他又同妈妈一起冲向海边,此后的几天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几年来,到海边度假是孩子最盼望的时刻。
  对孩子心灵的呵护,需要我们学习体察孩子细微的变化,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还需要我们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
  
3~4岁(1)
早晨起床,冬冬有意磨磨蹭蹭……
  我一定要去幼儿园吗
  
  上幼儿园是孩子生活中的重大转折,身为父母,需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孩子满3岁,就可以上幼儿园的小班了。此时,父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送孩子去哪一所幼儿园;其次是如何使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我们一般会想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园要好,二是接送要便利。考察幼儿园的条件,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部分包括园里各种设施、条件及所处的物理环境,软件部分包括幼儿园的级别,管理水平,教师的素质,还有所处的社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家长的素质等等。“硬件”较容易考察,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识别“软件”难度要大一些。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要在幼儿园生活3年的时间,他除了要在这里接受学前教育,还要在这里解决吃喝拉撒睡的全部问题。为此,父母须非常谨慎地为孩子择园。
  有过为孩子择园经历的父母感慨地说:“我们为了让孩子进全市最知名的、最好的幼儿园,四处拉关系,花了几万块钱的赞助费,可是进去之后,我们才发现,很多方面不如我们想像得好,名园像是“围城”,外边的人拼命往里挤,里边又有人很失望,想要出来,即使不想出来的人,你若问这所幼儿园好在哪里,他也会摇摇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许多“过来人”谈到择园的经验时,都强调:在所有你能考虑到的条件中,教师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择园的关键是选择老师,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好教师的班里。什么样的教师是好的呢?天性喜欢孩子,由衷地爱孩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尊重孩子。我同意这样的看法,无论整个园的情况如何,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的还是本班的教师,教师对孩子由衷的爱胜过一切先进的教育设施。

()免费TXT小说下载
  幼儿园距离家或单位的远近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家庭汽车还不能普及的今天,把那么幼小的孩子放在自行车后的小椅子上,风雨无阻,甚至披星戴月地奔波,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刚入园的孩子,又一次面临发病的高峰期。
  清早,上班的路上,经常看到瑟缩在自行车小椅子中睡眼朦胧的孩子,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被卷入奔波忙碌的成|人世界?
  当我们考虑了各种因素,为孩子选好了幼儿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帮孩子度过难关。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入园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与他熟悉的人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