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灵魂的归来 >

第46部分

灵魂的归来-第46部分

小说: 灵魂的归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荨R话似摺鹉晁脑率呔沙霭娴囊徽畔愀畚鞅ǎ渖显ǖ赖笔泵拦被醯那樾蔚溃

据说美国上季天然冰的收成短少,因此本港的冰荒现象势将无可避免。供应东方各主要港口冰块的美国公司,所获得的现货仅敷载两船,因此不得不向其他方面搜求冰块,以供应远东顾客需要之数量。

香港有机器冰出现,是在一八六六年左右的事。当时,由一位名叫凯尔的人集资设厂制造,厂址在湾仔的春园(即今日湾仔春园街附近。当时湾仔未填海,春园一带面临海滨,为外人的住宅区)。它的出品成了许多年来独霸香港市场的美国天然冰的劲敌。美国天然冰售价每磅五仙,凯尔的机器冰每磅仅售四仙,因此生意鼎盛,又在铜锣湾设立了一家分厂。这时美国天然冰贬价四仙来竞争,他们更改售每磅三仙来对付,于是美国天然冰的销路渐狭。直到一八八○年,香港出产的机器冰已足够供应全港居民的需要,美国的天然冰就停止输入,并且将雪厂街的雪厂和其他资产全部售与凯尔。

凯尔的冰厂,后来又由渣甸洋行经营。直到一九一八年始归并入香港牛奶公司冰厂(成立于一八八六年),即今日俗称大公司。今日大公司在下亚厘毕道和铜锣湾的雪房,就是香港早年输入天然冰和后来自制机器冰的旧址

 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

本书原名“FLORAHONGKONGENSIS”,著者乔治·班逊姆(GEORGEBENTHAM),一八六一年伦敦出版,本文四八二页,外加序目五十二页,附地图一幅,售价不详。莫林都尔夫的《中国书目提要》列入第一七七一号,绝版已久,不易购得。

苏威贝氏在《香港自然史》一文里说:“在一八六一年时,班逊姆氏就出版了他的《香港植物志》,这直到今日还是关于这区域的主要植物学著作。”

本书共收香港所产花木名目一千零五十六种,除按照种类分别编号外,并注明发现的处所,发现者的姓名,以及与其他区域所纪录的同类品目的比较,这不是供给一般阅览的一本植物志,而且又没有图,因此若不是专家,看起来颇觉枯燥。

著者在卷首写了一篇二十页的序言,说明他的材料的来源,以及在他以前有关香港和中国的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在香港未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前,欧洲人所获得的中国植物标本,大都经由澳门和广州带到欧洲,这都是一八四一年以前的活动,当时所采集的标本,有得自大屿山和汲水门的,因此颇有可能其中也有香港岛的出产在内。但正式在香港岛采集植物则是一八四一年的事。这就是偕同那位著名的英国海军水道测量家贝尔讫尔氏一同在香港岛登陆的理查兴斯氏。他本是海军医生,但是却对搜集植物标本有兴趣,于是便成了第一个在香港岛采集标本的欧洲人。他这年冬季在香港逗留了几星期,带回欧洲的香港植物标本共有一百四十种。

除了理查兴斯以外,早年以研究香港植物著名的两位人物,是张比安与汉斯。张比安是位军人,他在一八四七年调到香港,先后驻扎了三年,利用余暇在岛上各处采集,一八五○年归国时,他的行囊中,竟带有近六百种的香港植物标本。

汉斯自一八四四年以来就住在香港,他将热心采得的标本送给当时周游世界的一艘英国船“先驱”号上的朋友。这艘船曾经过香港,后来同行的一位植物学家便用这些资料写了一篇《香港的植物》。

班逊姆氏说:他的这部《香港植物志》的材料,便是根据这两个人以及其他几个人所搜集的资料汇合而成。

班逊姆氏将香港所产的植物与附近其他各地所产的作一比较研究,将它们按照地理分布情形归纳为七大类。班逊姆氏说,香港岛所处的位置,在植物种类的分布上是中国大陆北方的终点,同时又是南方热带的起点,因此范围极广。当地所产的植物,可以北至西怕利亚西南部,南至非洲南美洲都找得到它们的同类。至于附近的印度、南洋、日本在植物上和香港关系的密切,那更不用说了。

除了班逊姆的这本《香港植物志》之外,还有几部关于香港花木的著作,时间都是比较近一点的,但规模都比班逊姆的小得多了。其中一本是S·T·邓与w·J·丢讫尔二人合著的《广东与香港的植物》,一九一二年出版,其取材大都根据香港园林署历年所收藏采集的标本。这些标本,据一九四九年本港政府年报所发表的数字,已达四万种之多,其中有许多都是著名植物学家如A·亨利,E·H·威尔逊等人历年所采集者。

此外,香乐思教授所编的《香港自然学家》季刊以及他在近年所出版的关于香港食用植物的几种小册子,都是对于本港植物有研究兴趣的人的好参考资料

 香港的“一岁货声”

清末有一位自署“闲园鞠农”的人,编过一本《一岁货声》,记北京一年四季街上和过门的小贩各种叫卖声。尤其对于过年过节叫卖应时食品的“吆喝声”,收集得更完备。

北京小贩的叫卖声本来是很有名的,腔调多,有时还佐以特殊的器物来配音,词句又往往别出心裁,如从前过年沿街卖“春联”的,他们叫卖的词句是——“街门对,屋门对,买横皮——饶福字!”

末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买门媚上贴的如“五福临门”之类的横披者,另外奉送大“福”字一个。

又如买过年用的油炸食品如茶泡之类者,他们喊的是:“吃的香,嚼的脆——茶果!”

因此《一岁货声》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可惜这书只有抄本流传,没有印行过,见过的人恐怕不多。我忽然想起这书,是因为前些日子听见窗外有人喊——

“打——石——磨!”

我就意味到快过农历年了,因为香港有些古老家庭为了过旧历年,自己磨粉蒸糕,便不得不事先将常年少用的石磨拿出来整理,将用滑了的磨齿重新打凿一下,于是“打石磨”的人就应时出现了。因此只要一听到“打石磨”的呼声,你就知道过年就在眼前了。这正是香港的“一岁货声”之一。

香港的小贩虽然多,可是对于自己货物的叫卖方法却非常忽略,叫卖的声调和词句也很单调。常年听见的只是“甜橙——老树甜橙”一类的老调,有时更莫名其妙的喊着:“平咯——五个卖六个”,使你猜不出从五个平卖到六个的究竟是什么。而这样的喊声,往往喊了一半忽然中断了,你走出去看一下,原来差人来了。

就因为这样,香港沿街流动的小贩多数是没有牌照,偷偷摸摸做生意的;而且香港有些地方在早晚是不许小贩高声叫卖的,有些区域更根本禁止小贩出声叫卖东西,又因为多数小贩都是临时改行的,他们恓恓惶惶,不可终日,也就难怪对于货物的叫卖声没有研究了。

关于香港小贩的叫卖声,我以为只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一是香港因为楼居的人多,小贩喊叫时习惯用一只手衬在嘴边,仰头向上,以便住在三楼四楼的人容易听到。一是香港卖粉葛(即外江的山药)的小贩,喊起来一定要喊卖“实心藕”,不许喊“卖——葛”。这是因“葛”字的本地音读起来与“God”相似。“上帝”怎么可以随便沿街出卖?洋人听了非常不高兴,因此从很久以来,就规定卖葛的只许喊“卖实心藕”了

 香港的年糕

过年所用的年糕,虽然各地方所蒸制的形式和原料各有不同,但最主要的原料必然是米粉,而且最考究的,一定要自己磨粉自己蒸制。因为年糕并非普通的食品,它的主要用途是馈赠和敬神,同时还要从制作的成绩上察观来年的吉兆,因此旧时的家庭主妇一定要自己动手或监督仆妇蒸制,从不肯从市上购买现成的。

香港人不大喜欢糯米,因此过年所蒸的年糕,无论甜咸,一定是以粳米粉为主,有时搀合少许糯米粉,绝少完全用糯米粉的。蒸年糕并不用蒸笼,而是用铜制的或铅铁的糕盘,每一盘为一底。原料的分量和蒸制时间的久暂,都是以一底为标准。甜的年糕是用白砂糖或片糖调米粉蒸制的。砂糖蒸的甜年糕色白,黄糖或片糖蒸的色黄,那样子就像平时的松糕。考究一点的在糕面上,还要铺上一点红枣莲心之类,有的或涂一点红颜色就算数。

咸年糕的成分比较复杂,最通行的是萝卜糕。除了以刨出来的萝卜丝或萝卜汁调合米粉之外,还要加上虾米、腊肉、腊肠、葱、芜茜、五香粉等等。萝卜糕多数是在蒸熟之后再切片,用油煎了来吃的。香港平时在饮茶时也可以吃到萝卜糕,但到了过年,萝卜糕却一变而为年糕了。此外还有芋头糕,是将芋头切成了小块调和米粉来蒸。甜的年糕还有马蹄糕。但一般人家过年所蒸的年糕,大都只是以糖年糕和萝卜糕为限。

五方杂处的香港,除了上述的本地人自己蒸制的年糕之外,市上店里还有各式各样的年糕出售。平时专售鬼刁沙爹的南洋食品餐室,这时有应时的南洋椰汁年糕以及所谓新加坡年糕出售;上海店里有苏式的猪油年糕、白糖桂花年糕,还有以上海丁大兴水磨米粉来标榜的宁波年糕。北京馆子也有以红绿丝和蜜枣莲心铺面的北京年糕应市。有一家福建馆子也有福建年糕出售。甚至西饼店里也有“恭贺春禧”的西式“洋年糕”来凑热闹。

谈到年糕,我觉得最合我的口味的是萝卜糕,新年到朋友家里拜年,如果捧出煎得又香又热的萝卜糕,我一定毫不客气的放口大嚼。而且遵照本地规矩,吃得一块也不剩

 “年晚煎堆”

煎堆是香港人过农历新年必备的食品,也是送年礼不可缺的应时礼品之一。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市上的糖果店和食品公司都有煎堆摆出来应市,若是到了年宵摊开市,专卖煎堆的档口更多,益发可以看出煎堆在点缀过年气氛中所占的重要性。

因为广东向来注重过农历新年,而过年又注重各种应时食品,因此,遂有许多俗谚是与过年食品有关的,如“年晚煎堆”,“冬前腊鸭”都是。

广东的腊味是非常有名的,但吃腊味必须要待北风天以后,才香爽可口;尤其是腊鸭,在立冬以前所腌制的,往往容易走油失味,因此腊鸭必须在立冬以后制成的才是上品,于是遂有了“冬前腊鸭”这一句俗谚。这是一句歇后语,底下还藏着一句“只带只”,即一只好的配着一只坏的之意。这是讽刺旧时买卖式的婚姻制度的。一个五官不正、骨瘦如柴的富家子,却可以娶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丽健康少女为妻,一个龙钟的富翁,也可以买一个蓬门碧玉为妾,甚至一个老丑妇,可以出钱入赘一个“小白脸”。这种不相称的情形,走在街上给路人看起来,恰似腊味店里将一只冬前腊鸭和一只冬后腊鸭,搭在一起出售的情形一般。这就是“只带只”的现象。本地人将这个“带”字读如“搭”字音,即国语搭的意思。

“年晚煎堆”也是一句有关婚姻的谚语,不过不是讽刺别人,而是有一点阿Q式的自嘲的。煎堆为过年必备的食品,可是货色有好坏,价钱也有贵贱。有钱人当然拣最贵的买,没有钱的为了过年,不能不买,只好拣最便宜的买一点应应景,但求“人有我有”,这就是“年晚煎堆”这句俗语的由来。意思是指有些男子到了相当年龄之后,为了料理家务或免人背后指摘“寡佬”,不得不赶紧结婚娶老婆,不暇仔细选择对手,但求“人有我有”,这就是“年晚煎堆”的意义。现在有时也用来作为马马虎虎购置一件必需品的解嘲。

煎堆实在不很好吃。那种用油煎成的一个个大圆球,外面黏上芝麻,里面有的是中空的,有的是拌糖炸过的爆谷,有时僵硬了,便用钉锤打碎了来吃,实在没有什么特别滋味,远不及同是过年食品的油角或是芋虾香脆可口。煎堆以九江制的最有名,因此,香港卖煎堆的多数用“九江大煎堆”来标榜

 吊钟——香港的新年花

每逢农历快过年之际,香港的报上照例会出现有人偷斩吊钟的新闻。因为吊钟是香港人过农历新年必备的时花,看得比水仙更为重要,尤其是商家,时常要花几十元甚至百余元买一枝吊钟,将吊钟开花是否繁茂,看作一年生意好坏的兆头。

为什么到了这时候就有人偷斩吊钟呢?这因为野生的吊钟花在本港是受保护野生花木法令保护的。香港人过年所用的吊钟花,全都是由花贩从内地运来的,而这货色必需要等到年宵摊上才有应市。在这以前,如有人想要吊钟花,便只有到山上去偷斩了。

香港和新界的山上,原来有很多的吊钟树。据说从前新界的青山,本港的大潭笃、赤柱、金马伦山,都盛产吊钟。在没有颁布保护野生花木法令以前,吊钟是可以随意采摘的。就因为这样,每届农历过年要斩伐很多的吊钟树,但补充种植的工作却没有人注意,于是香港野生的吊钟树就愈来愈少了。这才在一九一三年七月由港英当局颁布一种特别法令,禁止本港花贩售卖吊钟花,后来又在一九二○年将这法令的范围修正扩大,改为正式保护野生花木法,将吊钟、杜鹃,以及多种野生的兰花置于法令保护之下,禁止采摘和发售,但自己花园里培植和从香港境外输入的则不在禁止之列。因此,今日香港人过农历新年所用的吊钟花,全要仰给内地的供应了。

吊钟的开花期约在新历的一月半至二月半,因此,农历新年正是它们的盛开时期。广东人过年插吊钟的风俗已经由来很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上说:

吊钟花出鼎湖山。此花并木折下,能耐久,腊尽多卖于街,土人市以度岁,取其置瓶中不萎也。

鼎湖山即顶湖山,在肇庆。为什么要说吊钟出鼎湖山呢?据《肇庆府志》载:

吊钟花,木本,花红白色,形如钟,皆下垂,无仰口者,簇生叶下。每簇九花,岭南处处有之,惟顶湖山所产,每簇十二花。

在新年被当作吉祥花的吊钟,本以开花恰好合时和花朵多为好兆的,因此,一簇能有十二钟的鼎湖吊钟,便特别被人看重了。

香港在一百多年以前的吊钟花繁盛情形,我们还可以从满清时代出版的《新安县志》上见得到。这书记载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