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状态-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突突在爱与性之间无法自拔:“我觉得我们有时候真像是两个还光着屁股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但又想到我俩是一所不错的大学里的还算不错的大学生,知识丰富、智商也高。有时候我在转瞬间也会想起我们共同的未来,但是总被什么事情打断,或者说我并不愿意朝那个海市蜃楼捉摸不定的方向去想。因为这样的日子我觉得挺好的。”但是,突然间两人又分开了,因为作风“现代”的陈茜和一个美国人共度良宵。突突因此陷入一片痛苦与虚无之中,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回想起从前,特别是童年往事。小说以他“转眼之间淹没在波涛汹涌的平凡的人流里”结束,似乎暗示了这种故事与情境的普遍性。
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录像厅、啤酒、香烟、电影、宿舍、教室、图书馆等,让人回到了久违了的大学生活。这些因素和小说的故事、人物、以及以上所提及的“成长”主题,肯定能让《未婚状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被大家记住,而不是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一样,经过一年、甚至数月之后,将被大家遗忘。
时光的灰烬
侯亮的《未婚状态》完成于2001年春节。那时候他还是个大三在校生,目光忧郁,常常沉默不语。一转眼三年多过去了,这本小说终于在夏天结束的时候即将出版。重新翻看这本书,一些抽象的时空感,许多关于人生的况味,超越了这书中所写的内容,让许多沉重或者轻飘的东西重新清晰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关于青春的小说。但是与其他描写大学里风花雪月的文字相比,许
多通常的煽情手段都被侯亮弃而不用,作者重现给我们的是一段赤裸裸的时光。通常来讲,回忆是有选择性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回忆往事的文字,都会不自觉或者刻意回避一些看上去不那么美、或者说是不那么煽情的东西。最后呈现出来的总是让人感觉隔着一层,仿佛被电脑处理过的照片。而侯亮在他的《未婚状态》中表现出了惊人的细节还原能力,毫无顾虑地表现包括懦弱、虚伪、猥琐、性压抑在内的那一段青春。
小说并没有非常完整的线索,所有文字始终围绕的只是主人公突突本身的内心世界。文中出现的两个女孩子,都因为成为了这种内心成长中的配角而显得有些淡薄,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除了一些让人魂断神伤的对白残片,大部分都集中在对她们美丽的身体的描述上。区别于所谓的下半身写作,侯亮对性的描写抛弃了常见的那种不知所云的虚幻、矫情。在他对女性的描写上,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天真和毫不掩饰的好奇。作为一部讲述青春的小说,侯亮并未伪装成花丛老手,以满足大多数人意淫的念头,而是老老实实地描述着所有那些身体给自己带来的一切冲击,一切惊喜或者是失望,毫无掩饰。这是我认为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很难说这本小说写作的过程中,侯亮有许多高屋建瓴的想法或者是主题,也许更多的是在认真描绘一种生活状态。因此在这种目的和基调上,这种忠于内心的写法,显得很可贵。
在整本小说里,描写了两个女性,一个阿盼,一个陈茜。对这两个女孩子的描述都有些象征性的味道。与此相对,文中出现的其他男性人物,罗马、古力以及宿舍里面的人物,也显得十分个性张扬、有血有肉。这种描述,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在那个年纪,对女人和自身以及周围环境认识深度的落差。对于女性,侯亮在小说中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依恋,一种好奇,一种追寻。
从可读性上来讲,这本书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书中对于城市和大学的描绘,构成了一幅非常吸引读者的风情画。作者的幽默感常常在那些节奏感极强的细节描绘之间闪现,那隐藏在文字后面的笑声坚硬而冰冷。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本书里面所描述的人物,并非另类人物,书中所写的事情,也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明显感到许许多多熟悉的东西。这本书完稿之初,曾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德国华人留学生圈子里面广为传播,其原因也正是在于此。
侯亮用一种非常诚恳和内敛的姿态讲述了一些故事。从这些故事里面,我们看不到说教,看不到貌似愤世嫉俗的炫耀,看不到任何标榜行为的标签,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那些留在时光里面险些被我们忘记、或者是一直没有搞清楚的东西。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时候确实用心在写东西,目的性并不强。那时候也许并不熟练,但是,真的,写得很真诚。
影片《东邪西毒》的英文译名叫做 Ashes of Time,直译过来,就是“时光的灰烬”。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个译名,于是盗用过来当作这篇文章的标题。2001年这篇小说问世,2004年出版,其间多少时光被成长烧成了灰烬。如今回头在灰烬里面找寻,这篇文字依然在那里坚强地沉默着,记录着许多我们心头为之一热的东西。
作者:肖洋
有一种状态叫青春
《未婚状态》正是一部年轻状态的作品。笔触和结构的年轻稚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灵时时悸动、不断追问的生存方式。校园,录像,电影,写作,啤酒,伙伴,性,同居,思想的摇摆乃至物质的贫穷,是架构起全书的枝枝杈杈。突突,阿盼,陈茜,古力,这些游走在校园内外的男生女生的身影,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我常常以为,九十年代末的校园和九十年代初的校园早已形似而神非,和八十年代相比
,则更是形神俱失。我和我的同学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认为1968年以后出生的人,每3-4年就有一道代沟,而且越接近眼下,代沟的间隔越短,隔膜越深。一位在电视台就职的朋友甚至要为此做一期节目,并煞有介事地叫了一批闲人,组织了几次讨论暨餐饮活动。饭香尚未飘散,而当时说过的那些话却都忘得差不多了。读《未婚状态》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这种感觉。透过貌似玩世的文字和故事,我觉得,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有某种东西,在校园里还是一直延续了下来,尽管不绝仅仅如缕。
在谈到青春年少的理想时,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为自己的理想疲于奔命,常常幻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没有理想,但总是欲罢不能,痛苦不比……有时我会在夜深人静时突然惊醒,听着窗外一种奇怪的鸟的奇怪的叫声,恍惚之中像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前方没有尽头,身后没有退路,如果想哭的话不会有人来听到。我知道自己眼高手低,但是我没有办法。好多事情并不是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你就会去做。”
当初谁没有经历过这种迷茫呢?当然这个问题在小说中并没有展开,“突突”像当年的贾宝玉一样,在青春期的生活中开始“遭遇爱情”,淡化“仕途经济”。在情感的世界中左突右冲挣扎一番之后,终于感觉到深深的失落。这就是成长的历程。当时宽松的人文环境,为作者使用更加大胆的语言和细节表现这一历程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反叛,另类,颓废,混沌,从家长和教育者的角度,可能会有很多形容词来说这部小说,但我欣赏的仍然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属于青春特定时期的左奔右突、不择地而出的勃发的力量。我的一位老得读了博士但依然单身的师弟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和剧社的一帮本科生孩子们去钱柜唱歌,听他们尖叫,大笑,自己虽然也深受感染,但叫得总是不能那样尖,笑得总是不能那样大。闹到狂处,女孩子们挥舞上衣,一起大叫:“集体淫乱!集体淫乱!”将气氛推到顶点。他说:“她们这样叫当然并不表示她们要这样做,这只是一种发泄,一种宣言。我真羡慕她们。这就是青春本身。”我想象得出来现场的那种飞扬与激昂,在青春的旗帜下,一切都无可指责。我等沾染了暮气的人们,只有羡慕。我认为这篇小说的名字起得很到位。
从总体上来说,小说的叙述风格还是比较平和理性的。当然偶尔作者也制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句子,比如:“其实每个人都在垂死挣扎”,“生活的河流总是悄无声息波澜不惊,但是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于平和与无形中改变一切有棱有角的东西,最后让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如此暧昧,以至于惨不忍睹”等等,这些话倒不必当真,因为它更接近于“为赋新词”。在小说中,作者借文学爱好者突突之口说:“我笔力有限,长于体味但短于表达”,不妨看作夫子自道。长于体味,本来就是写作者不可或缺的先天性素质。所谓“短于表达”,显然有谦虚的成分,文笔的灵动洒脱和机智随处可见,即便有些不纯熟,后天的勤奋或可弥补。而侯亮,显然是一位勤奋的作者。在他后来发给我的简历中,我了解到,读大学期间,他已经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并参与拍摄制作。多方面的尝试,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非常有益的。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婚状态》终究不能通过我的手问世,其实这也未必是多大的遗憾。这部作品在社会上游走的过程中,已经被很多的人看到,有很多的人想为它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就足够了。何况,他现在的状态,正在青春,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作者:廉萍,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