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中国大陆科幻的表现
五十年代,科学必胜的信念充满了那时的中国科幻小说。到了七、八十年代,最初一些拥有怀疑色彩的科幻作品诞生了。进入九十年代,反科学思潮成了中国科幻的主流。再寻找一部歌颂科技进步的科幻小说反而很困难。单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讲,中国科幻是在九十年代后和世界科幻的主流接轨的。
不过,大批具有反科学色彩的中国科幻小说只是模仿之作。作者模仿西方成熟的科幻作品,所以也把它们的反科学思想带了进来。真正出自作者本人思考的此类作品倒还不多见。王晋康的短篇科幻小说《替天行道》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篇作品的现实感极强,甚至,小说原作里有试图炸毁纽约世贸中心的情节。作品排版时正值911事件发生,为了避免麻烦,杂志社从印刷厂追回正在装钉的作品,修改了这一细节。在《替天行道》里,美国的MSD公司投资十数亿美金,利用基因工程开发高产麦种。为了防止农民自留种子,他们在麦种里嵌入“自杀基因”,只有使用该公司的特殊溶液浸泡,才能阻断这种基因的作用。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技术措施虽然无可厚非,但因为是“逆天而行”的技术进步,终于导致了无法控制的灾难。
与《替天行道》相比,王晋康的《黑钻石》离现实要远一些,但也是一篇突出类似主题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夏候无极是一个沉醉在科学研究中的天才学者,他和他的极少数学者知音“是管理宇宙万物自然运行的政治局常委,是一些睿智圆通、禅机高深的哲人”。夏候无极掌握着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的“超高压实验中心”。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科学研究这一个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社会道德完全无需遵守。他在思路滞塞时,就和女助手发生关系,并且从不对妻子保密。有一天,他告诉妻子,要用人工手段制造一颗钻石,送给妻子作生日礼物。但妻子完全洞悉他的真实动机:只不过要看看自己能否胜过大自然,超越3106。9克拉的世界第一钻。在这场缺乏控制的即兴实验里,实验材料未被压缩成钻石,而被压缩成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型黑洞,并且逸失出实验室。它将慢慢地吞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直到将地球彻底毁灭。这个短篇情节不复杂,主要笔墨被用来描写夏候无极的性格:冷漠、超然、惟一的热情只是描准自然规律本身。他最终为祸社会的动机,完全不是名和利,而是纯粹到极点的探险欲望。并且,它还提出了一个有益的警示:面对极端专业化和高度分工的科学研究,普通意义上的民主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和弗兰肯斯坦、杰基尔博士不同,夏候无极是使用社会资源随意实验并造成危害,但没有谁能够有效监督这么一个拥有超极智慧的人。
“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仍将继续一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过程。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现代性批判’与‘科技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是待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术探讨固然重要,但要唤起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科幻小说往往更为直接有效。”(李伟才《发扬科幻的批判精神》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可以说,如今的科幻小说正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触及着这一时代前沿的重大问题。
四:港台科幻中的反科学思潮
和大陆的起源不同,台湾科幻文学是由一批文化人提倡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开始便较多地体现了反科学倾向。
台湾科幻公认的第一篇开山之作,是张晓风的《潘渡娜》。这篇科幻小说与《弗兰肯斯坦》取材类似,主题相仿。只不过,玛丽雪莱笔下的怪物变成了娇柔可怜的人造美女。
在台湾科幻的早期作品里,张系国的《超人列传》可谓代表反科学思潮的佳作。这篇作品以二十三世纪为背景,虚构了科技入侵一切领域的悲观未来。再没有政治家,只有行政管理科学家;没有小说家,只有文字创作科学家;音乐家和画家也久已改称为音响创作科学家和色彩创作科学家。《台湾科幻小说大全》207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主人公裴人杰是大科学家,接受手术与机器合体,从此获得长生。他访问了许多接受过人机合体手术的前辈,发现他们要么冷酷孤僻,不近人情;要么流恋旧日时光,希望重新获得肉体。而科学界的精英更发明了人工脑,并试图以人工脑为核心制造新人,完全取代人类。裴人杰无力阻止这一切,只好带着两个少男少女,来到五十光年外的一颗有生命的行星上,开始新的“创世纪”。小说自始至终浸透在悲凉的黑色幽默氛围之中。张系国作为研究人工智能的专业学者,对科学的理解深入而透彻。
在《文明毁灭计划》中,作者骆伯迪将反科学思想推行得更远。故事发生在四千年前的华夏大陆。当时,那里存在着一个远超今日的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华始祖姬轩辕正是那个社会的领袖。但他洞悉时代进程,知道人们日益重物质轻精神,久之必自我毁灭,于是竟然以毒攻毒,先行毁去科学文明,带领信徒进入丛林,自蒙昧状态重新开始文明历程。
这两个短篇篇幅都不长,但都有“大叙事”特点,以史诗的色彩来表现对科学的忧思。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七章:唯科学主义与科幻小说
第一节:什么是唯科学主义
唯科学主义是对英文(scientism)的翻译,指科学界的一种思想倾向,指试图把科学技术当成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在科学技术的整体中,唯科学主义又把自然科学奉为圭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和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在某些文献里,scientism一词又被译为“科学主义”。不过,在汉语语境里,科学主义似有正面的含义,而scientism是一个负面的词汇。所以,本文延用“唯科学主义”这个词。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个概念的负面含义,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自称是scientism或者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
科幻小说诞生于十九世纪。那个时代里,西方知识分子普遍用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科学。他们认为科学给了人类以理性和知识,把人类从中世纪的愚昧中解放出来。科学给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没有什么是科学不能解决的,只是解决的时间早晚问题。科学代替了传统的宗教和人文知识,成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的标志。而对于整个社会并不熟悉的极少数以科学为职业的人,光环始终他们头上,科学家取代了骑士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二十世纪初,某些中国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改造落后中国的事业中,多少也持有唯科学主义倾向。这从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并列提法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声、光、电、化”被视为与“经、史、子、集”对立的两种文化。并且前者先进后者腐朽。这种对科学价值观的单纯宣扬,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存在着不同的实践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总结为六大类:1、理论价值: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注重观念和知识。2、宗教价值:追求超现实的神秘体验、理想和信仰;3、社交价值):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他人的幸福和发展;4审美价值:注重感受事物的美;注重与美相关的情感体验;5、权力价值:注重制度、组织、管理和权力运行;6、经济(实用)价值:注重各种问题的实际解决。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往往更强调其中的某种价值,而忽视,甚至反感其它价值。这是一种社会习惯,但不能说是一个正确的作法。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关注的是“理论价值”。科学家常把求知、探索当成最高的价值,现代科学更是把排除信仰、感情的干扰作为原则,强调追求纯粹的客观现象。这样,科学实践领域就形成了不注意实用、美感、人际交往等价值的缺陷。而唯科学主义,可以说是这些行为习惯的理论化,系统化。
唯科学主义思潮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崇自然科学方法论,贬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西方科学界将前者称为“硬科学”,后者称为“软科学”,就已经包含着这个因素在内。
第二节:唯科学主义对科幻文学的影响
唯科学主义对科幻文学的影响之一,是一些职业科学家用是否符合科学来衡量科幻作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经常成为压制文艺作品的武器。某些职业科学家以不符合科学,伪科学为理由,贬低科幻文学的价值。这类观点在中外都屡见不鲜。
唯科学主义对科幻小说的一个影响,是对社会科学幻想小说的轻视。在科幻界内部,这种忽视一惯存在。纯粹以社会科学为题材的作品常常被怀疑为不是科幻小说,甚至得不到发表。美国作家詹姆斯冈恩创作了一篇反映老龄问题的科幻小说《夕阳园》,尽管他当时已经是著名科幻作家,并且在大学里主持科幻课程,这篇优秀作品也被屡屡毙掉,很迟才得到发表。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名科幻作家,仅仅凭社会科学幻想小说取得成功,这类题材在科幻界只被视为“副业”。
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唯科学主义的影响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八十年代初的姓“科”与姓“文”之争。当年参与这场争论的科幻作者们,几乎都坚持科幻文学是文学的一种。而持姓“科”观点的,则是科普创作领域的一些主管人员和职业科学家。
科幻文学毕竟有艺术这个“母亲”,科幻作者们都接受过艺术的薰陶,所以,直接宣扬唯科学主义的科幻小说并不多见。在前苏联的某些科幻创作里,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中国科幻创作中有这种思想倾向。不过,当时的行政约束似乎要负很大责任。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束缚着所有作家,科幻作者自然不能例外。
第三节:唯科学主义在科幻文学中的体现
从更深层次来说,很多科幻故事给人这样的印象:即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化的唯一动力。《科幻小说》134页,法,让加泰尼奥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在科幻文学史的早期,这类作品屡见不鲜。中国科幻直到八十年代,才摆脱这种倾向。
在前苏联和中国的计划体制下,科幻小说创作被要求严格地符合科学。高尔基的一篇政论文章重新发表,增加了对科幻作品题材的一种新限制:即只能涉及与科技新发明的诞生有关的题材,作品必须由一批学者来定稿……同上34页。
值得一提的是,被后人们称为科学乐观主义者的凡尔纳,在自己的作品里并没有留露出这种倾向。一方面,他在许多小说里提出了科学可能造成危害的警示,如《征服者罗比尔》、《机器岛》等作品。只不过没有把这种警示当成主题,令没有深入了解他作品的人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凡尔纳从不认为科学理性可以越界地干涉到艺术、信仰、道德等领域。他只是在歌颂某些科学进步本身。
一些科幻作者并没有正面宣传这种思想,而是在小说里描写了具有唯科学主义倾向的人物。在《摩诺博士岛》中,威尔斯塑造的摩诺博士就是一个唯科学主义者的典型。他因为秘密使用活体解剖,被文明社会放逐,隐匿到小岛上继续其研究。对他来说,科学无禁区是最高原则,而文明社会对活体解剖的批判只不过是矫揉造作。小说里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情节:摩诺博士为了向普拉迪克说明自己研究的正当性,用刀子刺进自己的大腿,以前说明痛苦只不过是心理因素,不值得重视。
王晋康在《死亡大奖》中,也塑造了司明这么一个唯科学主义者的形象。司明认为,现代医学是逆自然选择而行的,长此下去,人类的遗传素质会越来越差,因此应该将某些拥有遗传疾病的人除掉,以保证人类整体基因的优秀。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无视一个人的家庭、感情、生活等诸多方面,仅仅把他当成基因的载体。政府和社会自然无法接受。司明便自行其事,连续暗杀证明有有遗传疾病的人。当他被逮捕后,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自比布鲁诺,然后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当众自焚。
不过,和直接宣扬唯科学主义的科幻小说不同,这些作品对唯科学主义乾是持批判态度的。至少是客观化的描写。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八章:科学技术史与科幻文学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第二节:科技发展在科幻文学中的反映
第三节:失败的记录
科幻文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密不可分。科技史上的每次进步,都为科幻文艺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杨潇:《科幻与跨文化交流》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115页。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科学是一个历史进程。反映这个历史进程的学科就是科学史。它也可以看作是科学界对自身的研究和反思。不过,与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经济等等具体的科学门类相比,科学史还相当年轻。最初,是一些具体专业的科学家在整理本专业的历史。公元四世纪,欧德摩斯就撰写过天文学史和数学史。普罗克拉斯研究过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历史。近代科学诞生后,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力,许多学者都参与到撰写各学科历史的行列中来,出现了《电学史》、《光学史》、《数学史》等一批专业著作。
19世纪末,迪昂(Pierre Duhem;1861——1916)把正统历史学的方法引入科学史研究中,开创了专业科学史的先河。1892年,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史教授在法国被任命。1900年,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巴黎召开。1912年,迄今最有影响的科学史刊物《爱西斯》创办。1929年,国际科学史学会成立。在这股热潮激励下,一些著名科学家,如海克尔(EHPAHaeckel)等人,甚至主张以科学发展的脉络改革传统历史学,取代帝王将相为主轴的历史,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