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为什么不提到科学呢?笔者以为,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内涵越简单,外延越广阔。而其它科幻定义都失之于内涵过宽,结果把许多新颖的,或者边缘的,小流派的科幻作品排除在外。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个简单的内涵出发,去游览一下宽阔的科幻天地吧。
作品相关 《科幻讲什么?》简介
《科幻讲什么?》是《科幻纵览》的第一卷,也是整个科幻理论的入门书。它以题材分类为线索,介绍古今中外的经典科幻作品。如果将它单独出版的话,它的读者对象是那些关心科幻,但对它并不熟悉的朋友。
本卷不讨论科幻的理论问题,仅为读者提供一个基本视野,使读者能在读完这卷后,对科幻作品的内容有个基本了解。从题材入手,可以较方便地在科幻艺术的小圈子和社会大众之间构筑起话语联系。对于极少接触科幻的朋友来说,上来就谈科幻的创作规律和艺术价值,很难引起共鸣。
单从理论研究本身而言,科幻题材研究也很重要。它体现了科幻艺术的特殊性——这是一门由创意驱动的叙事文艺。虽然社会影响在科幻作品里处处可见,但创意本身的演变才是它最根本的动力。这一现象在其它叙事文艺那里并不明鲜。
其实,已经发表的关于科幻的文章,差不多都从这个角度入手的。法国的让加泰尼奥(Jean Gattegno),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乔司和伊藤典夫,英国的布赖恩艾什、中国大陆科幻作家宋宜昌、香港科普作家李伟才等人,都曾经对科幻题材进行过认真划分,将其为分几种到十几种不等。一些综合科幻理论著作,如《科幻爱好者手册》、《彩图科幻百科》等等,也都有专门介绍科幻题材的文字。
本卷与以往此类文字不同的是,那些文字大多以科学为本位,试图通过介绍一些特定题材的科幻作品,来宣传相应的科学知识。于是,那些“不科学”的科幻题材就被忽视了。至于被介绍的作品本身,也往往只从它的科学角度来讨论。讲科学是目的,谈科幻是工具。
本书的原则是“科幻本位”。力求介绍笔者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科幻题材,而不考虑它是否科学。例如“特异功能”,或者“乌托时科幻”。在本书里穿插着一些科学知识的介绍,只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相应的题材。讲科幻是目的,谈科学是工具。
另外,以往此类文字中,作者只是平行地介绍那些题材,彼此间缺乏脉络,容易使读者陷入迷魂阵里。本书将各种科幻题材分成五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人类对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观过程为基础。这五编是:人(第一编:生命与人)——利用技术(第二编:技术奇观)——探索新时空(第三编:时空探险)——面对客观世界的挑战(第四编:灾难)——在此过程中,社会本身被改造(第五编:科学与社会)——当然,最终又改造了人自身(第一编:生命与人)……整个过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每一编里又根据不同标准,梳理出自己的小体系。比如第一编:生命与人里各章的排列,其标准就是“人”和“生命”被改变的程度,按由浅到深进行排列。第三编:时空探险的内容,也是以科幻作品对传统时空概念的变品异程度,从“正常”向“异常”方面发展。
深入到具体章节里,笔者尽可能按照某一题材的历史变化安排内容。比如在人造生命和人造人一章里,便有“人偶形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超级电脑”和“数字生命”这么一个清楚的脉络。科幻题材就象是许多小生命,在科幻文艺史的长河中自己蕴育、成熟、长大。笔者力求去把握这个题材成长的客观过程。
当然,要想将数量众多,涉及广泛的科幻题材梳理出一个线索,那是非常浩繁的工作。笔者上千篇科幻小说读下来,几百部科幻电影看过去,也只能说是为这项工作开一个头罢了。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一起投入这项研究中来。
最后要说明一点,某些科幻题材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术语,比如异度空间、虫洞旅行、人工冬眠等等。但也有一些科幻题材,虽然已经形成某种共同特点,却还没有统一的命名。笔者在本书里为它们暂时拟定了新名称,加以概括,如“可控梦境”等等。这些新命名是否适合,还望大家一起探讨。
作品相关 科幻文学的新挑战
1999年,中国科幻出版物达到276种,形成那一波科幻高潮的波峰。当时,《哈里波特》还没有中译本,“后续部队”《指环王》的电影还在拍摄中。在中国,创办奇幻杂志仍然为政策所不允许,因为涉及“宣传封建迷信”。当时,仅有上海少儿社彭懿等人,以微弱的声音呼唤着它的到来。
2000年,《科幻大王》上发表了笔者的文章《科幻文学的新挑战》。由于那时奇幻文学连固定的名称都没有,所以笔者称之为“纯幻想文学”、“魔幻文学”。文章中的两点隐忧:它的兴起会从科幻圈里带走大批读者,带走大批作者,现在看来不幸言中。可惜的是,那时候科幻界同仁还处在踏着波浪不断上升的欣快中,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反响。
从那时起,科幻出版物数量逐年下降,于2004年到了一个最低水平。而它是不是谷底,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据笔者所了解,大量原本计划作科幻图书的编辑,都临时将选题改成了奇幻。
文学门类之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它们各有各的艺术规律,各有各的欣赏方式。但在市场份额上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现在奇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和科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大部分重合。笔者接触过奇幻文学作者,参加过奇幻文学的研讨会。象当年科幻为了自身发展,贬低武侠文学的价值一样,相当多的奇幻文学作者也在公开贬低科幻文学的价值。认为科幻是一种受束缚的幻想,而奇幻文学将进一步解放想象力……
如今,出版界的情况于科幻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危机了。即使2004年又有两家刊物参与进来,也无法抵消整体下滑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界和传媒界,对科幻市场价值的评价大为下降,人气和信心正在离去。许多编辑都这么讲:科幻是不错,但现在我们考虑出版奇幻……
如今这次危机,和1983年那一次完全不同。那次来自官方,这次来自市场。那次是外界压力,而这次,表面上仍然是外界压力,其实根源是中国科幻自身错误的总爆发;是整个九十年代以来,科幻界过分强调想象力,忽视科学理性内容的结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好吧,那奇幻文学不是更有想象空间吗?
当然,奇幻文学的兴趣,确实给科幻圈起到了洗牌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原本并不适合创作科幻的作者,现在离开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并不喜欢科幻的读者,现在也离开了。他们当初之所以呆在科幻的圈子里,仅仅是政策不允许他们喜欢的那个文学门类出生。如今,市场更为分化,定位也更为准确。科幻作者、科幻出版物的编辑也更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坏事变成的好事。
面对这个危机,个人能力无足轻重。仅以此文提醒科幻界同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挽狂澜于即倒。要知道,被官方政策打败,可以借市场之力重生。而被市场打败,那将永无葬身之地。
希望笔者这番感慨,仅仅是杞人忧天
2005、1、19
附:纯幻想文学
——科幻文学的新挑战
(发表于《科幻大王》2000、5期,编辑马俊英)
去年五月,我第一次拜访中国小说学会的秘书长汤吉夫老师。出于对青年作者的关心,他给我介绍说,九九年中国小说学会在江西南昌开年会时,当地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曾到会上组科幻小说方面的稿子,因为小说学会里没有科幻小说作者而作罢。我根据汤老师提供的地址写了封信向该社询问,久久没有回音,以至于后来我就把这件事忘记了。
在今年一月份的一期《作家文摘报》上,我又看到一则消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幻想文学”,特约彭懿主编。看内容介绍,整套书主要是纯幻想文学,与科幻文学很擦边,但又绝对不是一类。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此书此人使我产生了很多想法,最主要的一条是,中国的科幻文学将要面对一场新的挑战。
彭懿是一位归国的留日学生。他在日本选修的课题就是魔幻文学或幻想文学。在他自己的一部魔幻小说的前言里,彭懿曾介绍过这种小说,大致就是“当代聊斋”。彭懿本人也说也练,出版有《半夜别开窗》,《与幽灵擦肩而过》等魔幻小说。所以看到他成为这样一套“大幻想文学”的特约主编,笔者一点也不奇怪。彭懿是国内在这方面极少的专家之一。
为什么说纯幻想文学就是中国科幻文学的挑战呢?这要从西方纯幻想文学的源流说起。在西方,由于创作上限制少,纯幻想文学一直从古代神话中演变过来,是通俗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象马克吐温、布尔加科夫这个级别的文学大师都创作过纯幻想文学。类似题材的纯幻想电影也是娱乐电影的重要内容,如《人鬼情未了》等都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不少科幻作家如爱伦坡等也同时创作纯幻想作品。
纯幻想文学发展至今,其主要特点是以现代生活为背景,以神怪故事为主线,经常在人鬼相隔、神怪斗法中展开情节。因此基本上是当代背景的魔幻小说。这也不难理解,虽说是“纯幻想”,但总要有自圆其说的逻辑线索。这种线索不从现实中提取,不通过“科学幻想”来自造,那么最好就求助于鬼神。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纯幻想作品往往请出各自传统中的神怪。比如香港的僵尸电影和西方的吸血鬼电影之不同就是一例。只有到了最近,在象《梦境犹存》之类的最新作品中,作者才表现出完全超脱传统文化的束缚,自创神怪世界的企图。
在中国当代,纯幻想文学,或者说魔幻文学,比之科幻文学更为凋零。你想,科幻文学尚且经常被视为“伪科学”、“反唯物论”,讲神说鬼的小说岂能逃过大棒。所幸的是中国作家久经历练,对此禁区连碰都不碰,结果也没听说什么人因为写魔幻文学而成为文化上的“烈士”。就这样,一直到了思想已经相当解放的当代,纯幻想文学领域出现了彭懿这样的先驱者,以及《新聊斋》之类个别的创作阵地。
从百花齐放的角度出发,我们当然欢迎一种新的文学品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但也要看到它将给中国科幻文学事业带来的冲击。首先,一大批作者可能离开科幻阵营去写魔幻文学。因为即使是今天中国科幻阵营中的主力作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科技知识的薄弱并不适合写科幻,而更适合自由奔放地写纯幻想小说。由于纯幻想文学势力不兴,现在他们还必须煞费苦心地给小说中的情节找“科学依据”,以求在纯科幻杂志上发表。以后他们可以不再戴着镣铐跳舞,在魔幻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新天地。
其次,魔幻文学也会带走相当一批读者。长期以来,中国科幻界人士将科幻文学的特点定位于幻想,除了逻辑上的某些误解外,没有纯幻想文学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定位的结果是中国的科幻小说主要以吸引缺乏定性的青少年学生读者为主。如果纯幻想文学能够大兴其道,这些读者将会从中找到更为诡秘离奇的想像力,不再理会科幻小说中他们本不十分理解和欣赏的科学、哲学内涵。
作品相关 《外国科幻文学史》简介
本卷介绍世界各国科幻文学史,不涉及科幻电影及其它类型科幻艺术。
中文世界里介绍科幻史的文章,以前已经有过一些。大部分是零星介绍某作品或某作者。散见于各报刊,或者是某部外国科幻小说译作前言。至于系统的文字,中国人写的有《科幻爱好者手册》中的第一章——“世界科幻的由来与发展”。《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吴岩著,发表于《名作欣赏》1991、2到4期。外国人创作并有中译本的,有詹姆斯冈恩(美)的《科幻之路》,约翰克卢特(英)的《彩图科幻百科》。
本书与上面这些文字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丰富了对美国之外科幻文学的介绍。美国科幻为当代科幻奠定了基调。加上小兄弟英国科幻,以及更小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的科幻小说,占据了世界科幻半壁江山。世界科幻大会经常在这几个国家轮转,“雨果”、“星云”两奖为这些国家所包揽,从这些事实便可看出一斑。
而对于中国科幻界来说,了解一下美英两国之外的科幻小说,甚至虽然同由英语创作,但背景风格不同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科幻,似乎会有更多的助益。毕竟营养会更均衡一些。另外,重点介绍非英语科幻,也更能突出科幻作为一种世界文学的普遍性。冈恩先生有云:科幻小说也许是美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但它也大量地被介绍到其他国家。《科幻之路》中文版前言。现在笔者要说,科幻小说也许曾经是美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但它已经成为地球村里一代新村民共同拥有的文学。
本着这个原则。笔者在创作本卷时,着力搜集美国之外,甚至英语国家之外的科幻资料。你会发现,甚至象泰国、朝鲜等人们印象里和现代科幻无缘的国家,也都有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并且,题材和手法与主流科幻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非英语科幻将占本卷的一半篇幅,或许是同类文字中比例最多的吧。当然,也是本卷的主要特色。
作品相关 精华书评(1)
□ '置顶''精华'仅仅看了简介我觉得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看到的关于科幻方面的东西,马上春节长假了,我会慢慢仔细看的,相信不会让自己失望。付上一点自己对科幻的一点看法:科幻小说是指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它更注重的是小说的好坏,只有小说的故事情节与科幻挂钩,即:当一篇小说带有科幻思想时称为科幻小说。科幻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是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 晶随 1…27 1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