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86部分

科幻纵览-第86部分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科学家形象,并非科幻小说的专利。理论上讲,任何现实主义文学也都可以塑造出优秀的科学家形象。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主流文学作家们对科学避之尤恐不及。

不过,下卷中要介绍的“科学小说”、“科学电影”则主动地描写科学。但是,这个新的艺术门类,目前基本还处在传记阶段。科学家传记小说和传记电影,无论塑造出多么丰满的人物形象,毕竟有传主的真实资料作依托。而科幻小说则是在彻底地虚构中完成这一任务。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五章:人物理论的突破(2)

第二节:非人角色

如果说,塑造科学家人物形象,还并未远离传统的文学理论,只不过比较边缘化,那么,“非人角色”则是科幻小说在人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要明确的是,文学理论中的“人物”,并不等于小说中的活人。它首先是个叙事学概念。是事件的参与者,是行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格雷马斯干脆就不将它们称为人物,而称之为‘行动素’《文学理论要略》207页”。把这个概念反过来,小说中事件的任何参与者,任何有意识的行动的发起者,执行者,也都可以称作人物。

在现实主义作品里,人物就是活着的人。所以,现实主义理论家根本不会将两者进行区别。但在科幻小说中,行动的主体完全超越了“活人”的范围。活人只是人物的一部分。笔者在第一卷一一编里介绍的机器人、外星人、数字人,都是典型的“行动素”。它们构成了情节冲突的一方。如果不把它们当成人物,又能当成什么呢?甚至“改造人”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活人。

于是,笔者便创造了非人角色这个概念。本来想用“非人人物”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从“角色”概念到“人物”概念,对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进步。“角色”单纯为情节服务,而“人物”则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但“非人人物”这个词组容易引起误解。笔者又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词汇,只好先暂时用非人角色的概念了。

在科幻小说中,那些并非人类,但有目的有意识地参与了情节演进的角色,称为“非人角色”。

“非人角色”和童话寓言中的“拟人角色”不同。童话寓言中的大灰狼和小白兔都是拟人的。就是小读者本人也不需要请父母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说话?有智力?而在科幻小说里,一个非人角色之所以拥有智慧,拥有自主意识,是必须用“自设逻辑”加以说明的。

科幻小说当然也写了大量的“凡人”。但它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长,更在于写了大量的“非人”。

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中,就出现了“非人角色”——被弗兰肯斯坦拼接出来的怪人。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科幻史,甚至成为西方当代文学的一部分。阿西莫夫笔下,那些憨态可掬,徘徊在工学三定律中无所适从的机器人,难道不是人物吗?《我、机器人》系列的主人公就是这些铁家伙。某些作品里甚至根本没有活人,只有不同的机器人。

中国作家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这篇佳作中,主人公的机器妻子就是典型的非人角色。这个角色的价值,根本不在于它的技术细节,而是“百依百顺”这个性格特征的象【炫|书|网】征。

在阿西莫夫史诗般的短篇科幻《最后的问题》里,超巨型计算机是神一样的存在,其触角遍及宇宙。下面就是一段人和它的对话:

“天地AC,”人问道,“如何能使熵逆转过来?”

天地AC回答道:“资料不足,恕能奉告。”

“那么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吧!”人吩咐道。

天地AC说“谨遵台命,1000亿年以来我一直在执行这项工作。我的前任和我本身已有许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但现有的资料仍嫌不足。”

人说“到底是否有一天能够收集到足够的资料,抑或这个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无解的?”

天地AC说“没有任何问题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解的。”

人说:“你何时才能收集到足够的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天地AC说:“资料不足恕难奉告。”

“你会继续去寻求答案吗?”人又问道。

天地AC回答道:“我会的。”

人说:“我们会耐心等待。”

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科幻海洋丛书》2001、1、11页

这个天地AC,难道不是个“人物”吗?它可能是文学史上体积最大的“人物”!

“非人角色”和人类混杂在一部作品里,首先便是可以构成许多有趣的情节。比如,在拉里尼文的名作《圆环世界》里,有四个主要人物。一个是耍木偶族的乃苏,天性怯弱,一个是克孜族的“百兽议长”,生来鲁莽。当然,这里的怯懦和鲁莽都是以人类为衡量基准的,于是作为标准,拉里尼文又在故事里塑造了普通人类路易。

但是,故事中最有特色的一个角色,却是小组中的第四个成员,具有特异功能的人类泰莉。在小说中的那个时代,人类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只有个别中彩者可以突破生育限制。泰莉的数代祖先都是中彩者。组织探险小组的乃苏认为她的身体里蕴含着某种“幸运基因”,于是就将她作为护身符带入小组。结果,事实证明泰莉确实拥有超乎寻常的幸运,叠遇危 3ǔωω。cōm险而毫发无伤。不过,正是因为从小就拥有这种异常的幸运,泰莉不需要学习任何生存技能,也不懂得世事艰难,完全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这种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的性格,与小说中荆棘遍布的探险过程恰成鲜明对比。《圆环世界》堪称使用非人角色的典范。

科幻作家们创造非人角色,有的是直接探讨科技发展问题,如人类进化、器官移植、文明冲突等问题。但从文学价值上看,非人角色的出现,是一种对人性本质的笔上实验。非人角色作为镜子,作为参照物,使读者看清人类自身的某些特点,当然,更多的是某些局限。

在科幻小说里,非人角色的心理活动,一般是有异于普通人的。科幻作家们将此作为夸张、扭曲的表现方法,在对比中探讨人性。但在有的科幻作品中,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将非人角色描写得与人类无异,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在中国科幻小说《类人》和泰国科幻小说《克隆人》中,各有一批“类人”角色和“克隆人”角色。他们和人类一样,知书懂礼,重情重义。作者如此描写,是为了突出“种族歧视”的不合理性。当然,这里的“种族歧视”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人类对自己造物的歧视。

虽然不排除有认真探讨其科技细节的科幻作品存在。但在大部分科幻作品里,出现非人角色,绝不是为了探讨生物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的问题。它们都是文学象【炫|书|网】征:外星人题材是文明接触、种族融合问题的象【炫|书|网】征。人造人题材是技术对人本身侵蚀的象【炫|书|网】征。机器人、电脑等人工智能题材,是机械性和人性界限这个问题的象【炫|书|网】征。而所有这些非人角色,统统在回答一个哲学问题:生命现象的边界在哪里,人性的边界又在哪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都是文学形象,而非技术构思。它们的艺术只在文学。

其实,在其它文学门类中,非人角色也是存在的。比如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并不是说人话的猴子和猪,而是人、猴、仙,或者人、猪、仙的混合体。这两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千古流传,也是吴承恩在艺术上的重大突破,将这三种性格巧妙地混合到了一起。纵观《西游记》,玉帝、佛祖、一众神仙妖魔都不是人。唐僧的三个徒弟都不是人。唐僧本身是不是人也值得商榷——他是个转世的佛。严格筛选一下,或许只有李世民,或者那些猎户、农夫、被妖精吃掉的人才算人。这样一来,《西游记》也可以说贡献出什么出色的人物形象。当然,这个结论违反了常识。但同样的思维(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是人)如果用到科幻文学上,竟然连科幻作家也分辨不出其中的思维惯性!

在西方魔幻文学中,那些魔法师似乎可以视之为人,但神仙、魔鬼则是典型的“非人角色”。只不过,科幻小说中的非人角色与魔幻文学中的非人角色有原则的不同,就是他们的存在必须有自然方面的解释。

读到这里,请大家再翻开第一卷第一编,再看看那些虽然不是人,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吧!它们早就浮现在每个科幻迷面前,但却极少有人发现,它们其实只是“人”在艺术中的变种。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六章:超现实描写(1)

上六章前言

第一节:什么是超现实描写

第二节:科幻式倒叙

第三节:超现实场面描写

第四节:超现实对话描写

第五节:超现实肖像描写

第六节:超现实情节描写

第七节:超现实心理描写

上六章前言

自设逻辑、公设逻辑、虚拟背景、非人角色,都是作家预先的设定。作者在写一部科幻小说前,可以在脑海里,甚至用文件把这些假设记录下来。但在小说文本中,只有一种方法能把它们体现出来,那就是超现实描写。

本章先介绍什么是超现实描写。然后介绍最具有科幻特点的科幻式倒叙。接着,再从超现实场面、超现实对话、超现实肖像、超现实情节等方面分析各种超现实描写。

第一节:什么是超现实描写回

运用叙述的时候必须是先抽象后具体,由远及近,先淡后浓,层层加深,使物象在不同的角度中显现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文章写作面面观》14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这就是文学中的描写。

文学描写是基本的文学技巧。没有哪个文学理论体系会漏下这部分内容。在《描写美学》一书中,作者白岩更是从“行动”、“语言”、“心理”、“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地研究文学中的描写规律。

大约每个中学生在作文课上,都对老师定下的字数要求感到头痛。怎么才能写满那几百、上千字呢?每位文学爱好者初学写作时,也都有一个点字数的习惯:一方面点人家发表过的作品有多少字,一方面点自己手头的作品有多少字,以便知道能不能凑够篇幅。文学爱好者对专业作家最钦佩的地方,往往并不是后者创作水平多么高,而是他们怎么能写出几万、几十万的篇幅来。而同样的题材,自己写万把字就没得可写了。

文学爱好者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热衷于谈论自己的创意、构思、题材,仿佛有了这些,一部好作品就有了基础。但很长时间过去了,要么这些灵感根本就没有转化为实际,要么写出来却惨不忍睹。

文学技巧的提高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细节描写的不足。他们有宏伟蓝图,却不知道一砖一瓦怎么去砌。更不知道,正是那一砖一瓦的工作才能最终建成文学大厦。

在提倡幻想和灵感的科幻文学界,这种重视题材轻视细节的现象似乎加了一个“更”字。笔者参加过许多笔会、私下聚会,发现人们提起某部作品时,常常仅止于分析它的构思。笔者也不止一次地遇到过这样的邀请:咱们合作怎么样?我有一个绝妙的题材,卖给你,你把它写出来,一定是一部很杰出的科幻小说。每逢此时我总是回答:不用了,你自己写吧。这样也没有人和你分稿费!

科幻文学界的通常观点,认为科幻的“想象力”体现在题材上,体现在“科幻点”上。但是在第一流科幻作家那里,这种观点是应该被打上叉的。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出色,更主要的是细节的成功。

相比于主流文学,科幻文学创作更为艰难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主流文学作家可以设计一个蓝图,然后找到现实的建筑材料。而科幻作家不仅要设计蓝图,甚至要从制造材料开始自己的创作。这后一份工作,就是超现实的细节描写。

超现实描写,即描写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当然,即使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其中的人和物也并不存在于现实中,也是虚构的。但那些艺术形象的原形是现实的。作者以蜜蜂的方式,采来酿成自己的蜜。而在超现实描写中,原形根本不存在。比如外星人、机器人、宇航飞船内景等等。这些都只能产生于科幻作家的头脑中。他们必须自己先制造原料。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六章:超现实描写(2)

第二节:科幻式倒叙

最具有科幻色彩的超现实描写,莫过于科幻式倒叙。本节所讨论的“倒叙”,不是小说结构理论中与“正叙”相对应的“倒叙”,而是指科幻小说的一种特殊叙述方法。科幻小说可以把故事安排在未来。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开始,作者可以倒过来,把今天尚未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写。由于那些事件尚未发生,所以肯定也是超现实的。

如果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自己的预期时,只能用“或者”、“可能”,“希望”之类的字眼,但对于科幻作者来说,他可以用十分确实的词汇描写自己心中的期望。这种科幻式倒叙,甚至是科幻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优势。

“科幻式倒叙”最早是由英美科幻作家提到的,虽然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个词汇。在英语语法里有时态的分别,于是,在英语科幻小说里,这种倒叙表现为用“过去时”而不是“将来时”来描写实际上没发生的事情。由于在语法上有明确地表现,所以他们较早地关注到这个问题。

只要是将虚拟背景定在未来的作品,那么必然会有大量的倒叙,作者往往也意识到这种倒叙手法的优势。比如,在《类人》中,作者王晋康就经常用倒叙的方法宣传自己的观点。下面这段对话发生在“类人之父”何不疑与侦探小说家斯契潘诺夫之间,就突出地反映了科幻小说的倒叙优势:

这段历史两个客人都很熟悉,但回忆起这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剧变,两人仍陷于一种怀旧的历史情绪。斯契潘诺夫轻叹道:“是的,历史发展得太快了,反对意见还没来得及汇聚起来,就被历史潮流冲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