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旧事-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酰嘉薹ㄏ陆崧郏幸惶酰丛谕平鐾宓拇葱路矫妫颐怯欣碛扇衔败饺厝恕笔侵档谩〕频赖氖ふ吆颓空撸欠置髯咴诹恕昂缜湃恕钡那懊妗!�
如今,滚铜板这项民间游戏活动,不论在芙蓉,还是在虹桥,都已绝迹,而且作为这项游戏活动的必备 工具——铜板,今天也已很难找到。因此,今天谁要是旧话重提,非要让“芙蓉人”与“虹桥人”来一场正 式的“滚铜板”较量,以了断历史“陈案”,恐怕是很难做到的了。不过,这也好,给历史留点遗憾,会使 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多一份咀嚼,多一份怀念,多一份感慨。
滚铜板(3)
2004年6月14日于乐成
听故典(1)
芙蓉街上的人爱听故典。其实,听故典就是听故事,因为大家所听的,更多的是“事”,而不是“典” 。
讲故事的人当然是有文化的人,但光有文化不行,还会“讲”。讲是一门艺术,它很有讲究。芙蓉街能 讲故事的人并不多,有名的只有三位:一位是周达庚,一位是陈成厢,一位是周修清。
()免费TXT小说下载
他们三人讲故事各有特色,各有听众群。
周达庚是讲言情故事的高手
周达庚是位半老头子,身材矮小,背稍驼,家住下街米厂对门。他好像很闲,从来没看见他下过地或下 过海。听说,他以前是一位泥水匠,因为有文化,懂得设计,所以功夫比人家好,在同行中常常充当头儿。
周达庚的家坐在巷子里,巷子很短,才七八米,里头好像只住着两户人家。巷子东西走向,通风,坐在 里头比较凉快,因此,每当夏天来临,天一黑下来,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听周达庚讲故事。
周达庚爱讲《聊斋》、“三言两拍”里的故事,偶尔也讲些民间故事。他讲的故事都比较完整,也不长 ,一个晚上总能听完一两个。他从来不将故事拦腰打断,散场时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他很干脆,故事 讲完了,觉得时间已晚,说一句“好了,不讲了”,就站起来,拎起矮竹椅就撤。
周达庚讲故事,每个故事里头差不多都有爱情,都有公子、小姐,而讲到公子、小姐,好像都从一个模 子里出来,公子没有一个不是才学高深的,小姐没有一个不是美如天仙的,不管是女人见了男人,还是男人 见了女人,都一样,彼此都患相思病;讲到公子、小姐之间缠绵的事,他讲得很细很细,很有人情味。所以 ,周达庚的听众多半是年青男女。
周达庚讲故事善于绘声绘色,他爱打手势,有时动作很夸张,还喜欢把身边的人拿来与故事中的人作比 ,姑娘嫂儿们怕被他“拿”去比作故事中的“小姐”、“丫环”或“夫人”,所以,都不敢靠近他,一般小 心地坐在外围。但尽管如此,他有时却站起来,用手指戳戳人家的脸,照样把人家拿过去作比。每逢这个时 候,被拿过去作比的人总是吃吃发笑,双手掩面,拼命缩起身子,而大家则哈哈大笑。
芙蓉街虽说有“街”,人们见识比较广,但大家思想并不开放,特别是男女之间偷情的事,在公开场合 ,是很少有人言说的。所以,周达庚讲故事,就满足了一些年青男女的好奇心。周达庚似乎深谙此道,因而 每当讲到男女偷情情节,他总是放慢节奏,降低声音,以此牢牢抓住听众的心,而且,故事中的每个细节, 他都不放过,讲得丝丝入扣,让听众听了很过瘾,很满足。有趣的是,他有时也卖关子,讲到微妙之处,忽 然中断话题,高声说:“我口渴了,先喝点茶。”每当此时,听众总是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明白,他是在 耍人。有时,周达庚还损人,讲到男女幽会,讲着讲着,忽然停了下来,冲着某某说:“哎呀,你这个人真 嫩,脸都红了!”其实,大家在夜幕的掩护下,彼此的脸色,他是看不见的,他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在猜想 。当然,他是十猜八中的,因为年青男女,听到那些微妙言辞,绝大部分是又紧张又害羞的。正因如此,每 当某某被他点了名,某某总是咿咿叫着,羞得缩起了头,而大家则轰然大笑。
周达庚对古代小姐的言行举止颇有研究,他能讲出许多道道来。一次,他在故事中讲到某位小姐吐痰时 ,为了将古代小姐吐痰是什么模样讲清楚,并将小姐的性格特点讲出来,他站了起来,只见他小心地侧转过 身,低下头,用左手虚掩着口,然后抿抿嘴,轻轻地向地上吐了一点口水。他说:“古代的千金小姐都很有 教养,言不高声,笑不露齿,走路细脚小步,就是吐痰,也像刚才我学的那样,斯斯文文,很讲规矩,断断 不像农村里那些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黄毛丫头一样,逢上吐痰时,就——”说到这里,他忽然向前迈了一 步,仰起头,“呸!”狠狠地向左远方吐了一口痰——这口痰自然是飞过众人的头,落在了外围听众的身边 ,于是,听众中一阵骚动,并爆发出一阵笑声。
周达庚就是这样,他善于抓住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节,并不时借助自己的示范,将故事中的人物讲得活灵 活现,让大家听了很着迷,心里很折服。我那时是毛小子,才10来岁,对公子、小姐之间发生的事似乎不太 感兴趣,因而算不上是周达庚的忠实听众,但是周达庚讲故事,善于抓住细节来刻划人物性格,这一点对我 学讲故事启发很大,特别是对我成年之后写小说影响更为直接。
陈成厢是说书的高手
说实话,我更爱听陈成厢讲故事。
陈成厢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永远不会结束,一回接一回,一个晚上接着一个晚上讲,临散场时, 他总会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的故事充满了强烈的诱惑力,像魔方一般深深地吸引 着众人的心,让你听了上回,非盼着听下回不可。其实,严格地说,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说书。不过, 大家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带着书本讲故事。他的记忆力超人,讲《水浒》,讲《三国演义》,书里头大大小小 那么多人物,其姓名(包括字、号)、绰号、籍贯、外貌、性格特征,等等,都讲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含 糊;而且,他还会完整地背出书中的一些诗词,或成段成段地背出书中的一些典章条文。
听故典(2)
陈成厢也是一位半老头子,他家住上街。他出身地主,解放前可能念过初中,在上街算是一个有学问的 人。他个子又高又细,整天佝偻着背,头很小,脸狭长,可两只小眼睛灼灼有神,他有个鲜明特点,就是坐 下来,一条腿(忘了是左腿还是右腿)不知中了什么邪,竟突突突突地一个劲地抖动,怎么也止不住,所以 ,当地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抖抖”。“抖抖”这绰号很不雅,里头有羞辱人的味道,但他不计较,人 家这样叫他,他从不生气。
陈成厢讲故事,跟周达庚明显不一样,周达庚擅长讲男女、神妖之间恩恩爱爱的事,而他在这方面似乎 缺乏兴趣或研究,抑或思想上有什么顾虑而故意采取回避态度,因而他讲的都是以斗智斗勇、文攻武略为主 要内容的故事。正因如此,他讲《水浒》,讲《三国演义》,也讲《说岳全传》、《封神榜》、《薛仁贵征 东》、《薛丁山征西》,却几乎不讲《聊斋》、《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及“三言两拍”里的 故事。也正因如此,他的忠实听众,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像我一样的毛小子,大家平时淘气,爱捣蛋,爱 打架,又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因而从他的故事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可以获得许多精神刺激和快乐; 一类是中老年人,他们生活阅历丰富,懂世故,爱辨别世间的是是非非,爱琢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 他们渴望英雄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渴望忠臣得道、救世济民,因而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品尝出许多沧桑滋味 ,可以领悟到许多立身处世的妙诀,更可以获得许多人生教益。
上街与下街相隔一条溪,这条溪40来米宽,溪床比较高,里头常常断水,溪上面架着一条2米宽的石条 桥,它叫中安桥。每到夏天,天一黑下来,街上的人都爱跑到这里来,或坐在桥上或围坐在溪床上聊天纳凉 。这就给陈成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平台。
当然,每天晚上,陈成厢总是姗姗来迟的。因此,他那又高又细的身躯在中安桥上一出现,在溪床上久 等多时的听众总是一片欢呼。有趣的是,陈成厢讲起故事,慢条斯理,讲得一点也不着急,他常常躺在竹椅 上,不停地抖着一条腿,显得悠然自得。有时你听着听着,情急中忽然发问,故事中某个人物结局如何啦, 或者故事中某件事后来怎么样啦,他总会说:“别急嘛,我下面会讲到的嘛。”
陈成厢颇有个性,他讲故事全凭兴致,兴致高时,他常常滔滔不绝,一直讲到深夜,兴致低时,他却没 讲上多久就匆匆收场,而他一旦说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话,无论大家怎么要求,他总是 说走就走,从不再坐下来多讲一回的。正因为如此,大家听故事时神情特别专注,不敢乱走动,乱插话,有 时尿急也拼命顶着,只怕败了他的兴致,而谁因为冒失而让他感到不舒服或不高兴,那么,大家就会群起而 攻之:“讨厌!”“你捣什么鬼!”“走开!”“快走开!”……
周修清是分析“三国”人物的高手
跟陈成厢、周达庚不一样,周修清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讲故事,在本地名气并不大,可在外地,许多 人却记得他的名字。他没有固定的听众,听他讲故事的人,多半是他店里的顾客和前来聊天的闲人。
周修清住在我家对门,他以家为店,与他人合伙做南货生意,店面两间,一间摆放货柜,有烟酒糖果等 等,一间空置,搁着几条长凳子,供顾客歇息聊天。他的伙计叫招金,雁芙(湖)西塍人,独眼,拉得一手 好京胡。由于店里生意不错,顾客较多,而前来店里聊天的闲人也不少,这就给周修清讲故事提供了机会。
周修清50多岁,中等个子,戴老花眼镜,脸长得比较黑。平时店里生意要是不忙,他的计伙招金往往会 拉上几段京胡,有时还自拉自唱,因而店里吸引了许多人。每逢这个时候,周修清往往会开讲故事。他讲故 事,讲得最多的是《三国演义》里的人与事。他记忆力不好,讲故事时手里总是拿着书,有时,讲到精彩之 处,他照着书将有关片断一字不漏地念出来,然后再加以分析、发挥。他不光讲故事,还分析人物,点评人 物忠奸好恶,有时还结合实际,抨击时弊,让人听了感觉特别深刻。他讲故事,跟陈成厢不一样,没有原原 本本地照着书的结构顺序,一个回合接着一个回合往下讲,从来不说“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话,而是以人 物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思路,若讲张三就集中讲张三,若讲李四就集中讲李四,打破原著的叙述结构,随意 地从书中选择典型事例,加以综合讲解和剖析。他还喜欢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而在分析人物性格时,他跟 周达庚一样,善于抓住细节,细细琢磨、体味,因而书中的人物,经过他的讲解、分析、点评,个个变得有 楞有角、活灵活现。如讲曹操凶奸多疑,他就列举了“杀吕伯奢”、“杀苗泽”、“杀杨修”、“自烧孟德 新书”、“割发代首”、“向王垢借头”、“装病试吉平”等大量细节;又如讲诸葛亮神机妙算、智谋过人 ,他不光举了“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大量事例,还抓住“城头弹琴”这个细节,细细 地分析了“空城计”何以出奇制胜的根本原因——他说:“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精通音律,听得懂琴声的内容 ,所以,他琴弹得特别稳,特别清,听起来一点也没有杂音,好像他手头拥有千军万马,胸有成竹,必胜无 疑。其实,这是诸葛亮在跟司马懿比音乐,而不是在比军事。结果,司马懿比输了,他听了琴声,真的以为 诸葛亮手头拥有千军万马,并埋伏在那座空城里,所以他带兵后撤了。当然,要是司马懿跟他的儿子司马昭 一样,不懂音乐,那么诸葛亮在城头弹琴,就等于‘对牛弹琴’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说,诸葛亮厉 害,他知己知彼,神机妙算,智谋过人,是天下第一军师。”
听故典(3)
周修清比较谦虚,他老是说自己不会讲故事,只是破嘴唇吹粥凑凑热闹,所以,他从来不在店外和在夜 里给大家讲故事。为此,大家都感到很遗憾。不过,他这样做,我这个故事迷反而觉得好,因为我近水楼台 先得月,只要赶上他在店里讲故事,我就跑过去听,那么,他讲什么我就基本上能听到什么,否则,他要是 真的像陈成厢和周达庚一样,也在夜里给大家讲故事,那我就左右犯难了,因为他们三人,特别是他和陈成 厢两人所讲的故事,我都特别爱听,但我“分身无术”啊!
的确,在芙蓉街,周达庚、陈成厢、周修清三人,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分别拥有自己的听众群。他们都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也传播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民间传统文化。他们都 是芙蓉街人的骄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周达庚死得早,而陈成厢和周修清则命运不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陈成厢遭了殃。他的绰号不是叫“抖抖”吗?这回,他真的“抖抖”了。他被红卫兵划为“黑五类”,而他 讲的故事被视为封资修毒草,遭到了批判。从此,他斯文扫地,蜗居在家,再也见不到他出来讲故事了。周 修清虽说出身比较好,没有遭到什么精神迫害,但他改弦易辙,不敢再讲《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的故事 了,而改讲《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从此,在芙蓉街,人们再也享受不到听故事那种固有的快乐 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周修清讲《毛泽东选集》、《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