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时空大盗(校) >

第80部分

时空大盗(校)-第80部分

小说: 时空大盗(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从制度上看,“耕”是一种屯垦,它让民众守在自己的土地下,而不是像“商”一样四处奔波。秦帝国扬农抑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持帝国的稳定,保持社会的稳步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些学者对中国“土地情结”的批判,而脱离2000年前世纪社会情况批判秦帝国的经济政策。相反,我们应当感激帝国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才会逐步产生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辽阔的疆土、产生至今活力四溢的中华文化。
  对秦帝国穷兵黩武最大的“罪证”就是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南征两广。然而这一切站的住脚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力统一中国的选择是必然的,当时六国明确不愿意与秦合并,就像现在台湾当局一样拒绝和平统一,那么任何一个中华子民都会选择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在战国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也许只有60年代苏联屯兵百万在中蒙边境局势可与相比。当时匈奴的实力范围已经达到黄河南岸,今天的内蒙、山西、宁夏、山西、河北均已是匈奴的势力范围。那么为了国家的安危帝国必然与匈奴开战。
  帝国非常重视对匈奴的战争,委派帝国最杰出的军队统帅蒙恬和太子扶苏指挥对匈奴作战。战争结果是将匈奴实力赶至漠北,帝国军队驻防长城防线。仅从战争结果看,就可以断言对匈奴战争并不是扩张战争,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否则怎么会在胜利之后、国内尚无功乱之际将30万雄师驻防长城防线呢?
  至于南征两广的战争则是统一战争的延续。当年六国中以楚国最强,其势力范围兼括现在的豫、湘、鄂、川、闽、粤、赣、皖、苏、浙、贵等地区,楚亡后一部分军队指岭南顽抗,帝国军队追击将其击溃后发现南越土著对于帝国的南疆威胁不亚于匈奴,于是帝国开展了对两广地区的统一战争。40万大军在灵渠完工后,迅速得到补给并战胜敌人。至此秦帝国版图完全成形,也为后世中国版图建立雏形。
  泱泱帝国,大秦天下。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秦始皇如此明智,怎么会导致帝国迅速灭亡呢?
  历史偶然机会导致帝国毁灭。如果秦始皇能再活几年,历史必将改写。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雄才大略古今无人相比,它不仅完成中国统一,而且从思想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军事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改革。而军事统一与改革必然出动一些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其反弹势必发生。
  秦始皇谋定而动,一方面对反动势力执行严厉打击,一方面促进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他也知道自己面对的巨大困难,甚至生命危险——六国遗族公子张良不久在博浪制造了“博浪锥”事件企图谋杀秦始皇么?
  面对险恶的局势,秦始皇做出应变,安排太子扶苏参加对匈奴战争,增加扶苏在军队中的威望,并要求秦军精神领袖蒙恬以及蒙氏家族对扶苏效忠(这也是胡亥继位后秦军主力野战部队拒绝效忠帝国的原因);同时命令蒙恬、扶苏执行在对匈奴战争胜利后驻防长城不许追击转而威慑中原,机动支援关中的战略。
  也许在秦始皇的谋略中,未来的帝国是一个法律严明、军力强大、国力昌盛、科学先进、吏治昌明的帝国。但是在他正在执行理想建设的时候,生命结束了。而秦始皇更没想到的是在赵高、李斯的阴谋下,胡亥继位,逼死扶苏、蒙恬,帝国大乱,军队拒绝效忠。呜呼,帝国大厦崩溃。
  从上面一家之见看,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君主,相反却是一个英明神武、胸怀大志的伟大人物。现在的污名纯粹是后世某些别有用心的书生、政客之莫须有。
  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太祖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 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千年前的公有制社会(上)
  如同确认了嬴政是一位万古明君,姬庆也确认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距离他那个时代两千多年前的大秦朝,赫然是一个公有制的国家。
  没错,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子民就生活在公有制社会中,过着社会主义生活。生产力高些,恐怕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
  姬庆与嬴政聊天的同时,就知道了这一切,之后随着姬庆回咸阳,看到的,听到的,所有的一切表明,大秦是个社会主义国家。
  强!
  非常强!
  姬庆不得不佩服,不得不赞叹!
  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商鞅变法实行“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的政策,说明秦国贵族官僚的田宅数量应与其爵秩等级相符,官爵一旦失去,田宅也就不能保留。所以“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甘罗为故丞相甘茂之孙,如田宅为私有,何须朝廷复赐之,可见甘茂被谗害出奔外国,其田宅遂为国家收回。可以说,商鞅实行的田制改革,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而并非私有化。
《秦简徭律》说:禁苑“其近田恐兽及马牛出食稼者,县啬夫材兴有田其旁者,无贵贱,以田少多出人,以垣缮之,不得为徭。”秦既按官爵等级分配田宅,而农民则予授田,那么“有田其旁者”中既有“贵贱”之分,自然也就有“田少多”之别了。许多人将此条律文作为秦存在私有土地的证据,其论证是不严谨的。
《商君书·境内》规定:军士“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益田一顷,乃授田之数。就是说有军功的士卒,可得加倍授田,并派给无爵平民“庶子”一人前去助耕。这样的军功田,肯定也要“身死田收”。《秦律杂抄》规定:“战死事不出,论其后”。只有父亲为国战死,儿子才能承受其父的军功爵田。如果“又后察不死,夺后爵,除伍人;不死者归,以为隶臣”。可见子承父爵是被严格控制的,对违反者的惩罚是极其严厉的,甚至要降为奴隶。也说明父亲的军功爵田,不是儿子可以随便世袭的,它依然是国有土地。
  秦简中没有一条允许土地买卖和世袭的律文,就可以说明国家是不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封诊式》中有一案例,查封了某里士伍甲的家产,其中包括“室、妻、子、臣妾、衣器、畜产”,其后一一详记,细致到“牡犬一”之类私产,然而其中就是没有土地一项,即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将军王翦不可能用买卖的办法去获取土地,而只能乘征战前夕向秦王请求赐予土地,并“请田宅以为子孙业”。即要求允许被赐土地世袭的特权,却还是被秦王婉言拒绝。
  什么是明君,这就是明君,历史上的嬴政,可以说是伟大的。什么康乾盛事,十全老人,都是扯蛋。
  秦统一前后,经常大批强制迁徙豪富和民众,如“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此类记载绝非个别现象,更可以有力地证明,秦国没有土地私有制的概念,国家可以任意迁徙人民。否则就很难设想,国家可以如此频繁且大规模地迁徙豪富与民众。
  商鞅变法的“制辕田”措施,实际上已有国家授田的性质。而秦国普遍实行授田制,可以从秦简中窥见一斑。《田律》规定:“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稾二石”。《法律答问》说:“部佐匿诸民田,诸民弗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何为?已租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在当时国家对土地租税合一的情况下,所谓“租诸民”,亦应即是授田与民,而收取租赋之意。其“部佐”,乃乡部之佐,汉代称“乡佐”。《续汉书·百官志》云:“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即当时所谓“斗食之秩”的乡村小吏。国家让如此基层的小吏掌管土地的租授权,便可清楚说明授田制的普遍程度。而授田制的普遍实行,又无可争辩地证实了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支配地位。袁林说:“战国,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基本田制为授田制,此制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田律规定:庄稼生长后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县里负责农业的官吏应及时向朝廷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土地面积,及已开垦而还没有耕种的土地顷数。如遇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自然灾害也都要详细向朝廷书面报告。前述禁苑周围要求县令安排人力修缮围墙,以防牛马出来糟蹋庄稼等等。都说明如果不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朝廷就不会对基层官吏作出这样细致的农业管理方面的法律约束。
  秦不但将大部分土地授给农民耕种,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土地由国家奴隶直接耕种。《仓律》规定:“隶臣田者,以二月月禀二石半石,至九月尽而止其半石”。二月至九月正值农忙季节,故每人口粮增加半石。仓律还详细规定了每亩地种籽的使用量,以防止主管仓库的官吏侵吞种粮,也防止奴隶浪费或食用种粮,说明奴隶直接耕种国家土地的情况也绝不在少数。
  据《厩苑律》可以看到,国家还有着许多面积广大的直属牧场:太厩、中厩、宫厩等。饲养着大批公家的牛马,其中包含着相当数量的耕牛。“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进行耕牛评比,成绩优秀的有奖赏,成绩低劣的要处罚,甚至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保护耕牛,其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有大片的国家土地需要这些牛去耕种,如果耕牛减少或体质减弱,都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收成。
  同时,国家还有专门人员“牧公马牛”,游牧于若干县或更大的地区之间。《厩苑律》要求:“将牧公马牛,马牛死者,亟谒死所县,县亟诊而入之”。即游牧到哪里,有牛马死亡,便应及时向所在县呈报,再由县加以核验后上缴。这种国家管理的游牧生产方式,如在有许多私有土地的地区是不可能进行的,只有在基本上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生产。
  另外,专供统治者游猎玩赏的国有苑囿园池,也占有后人难以想象的广大国土。《徭律》说:“县所葆禁苑之傅山,远山,其土恶不能雨,夏有坏者,勿稍补缮,至秋无雨时而以徭为之”。这种包含着远近山岭的禁苑,要兴徭役予以修缮,可见其面积之广大。而秦始皇更是大筑园池。“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又复“广其宫,规模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所营作的渭南上林苑,所占面积已相当可观,而秦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如果秦推行或承认土地私有制,那么上述的离宫别馆、苑囿园池就很难修筑了,而秦始皇那种扩大苑囿的想法,更成了痴人说梦了。换句话说,只有在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上述之事才是现实和可能的。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两千年前的公有制社会(下)
  田律还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只有到七月份才解除禁令。国家有资格管得如此之宽,清楚地说明,所有山泽、河川、林木、丛草及野生动物都属国家所有,否则这些条令就毫无意义了。
  总之,整部秦简中非但没有承认土地私有制的有关法律,甚至连私有土地的概念也不存在。因此《法律答问》中关于“盗徙封,赎耐”的律文,只能是宣布国有土地制度和支配这些土地的授田制的不可侵犯,而不可能是在保护什么私有土地。据上分析,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土地国有制占据了绝对支配的地位。
  除了土地之外,很多地方,都表明了大秦是处于国有经济体制下的。
  如商鞅实行“壹山泽”政策,就是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在各地设置盐铁官,控制其生产与流通领域。《秦律杂抄》中记载秦负责采矿、冶铁的官府有“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其官吏有“啬夫、佐、曹长”等,可见规模不小。《史记·太史公自序》就说其祖司马昌任过“秦主铁官”。
  商鞅主张国家严格管制粮食贸易,“使商无得籴,农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