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玩赏天下 >

第7部分

玩赏天下-第7部分

小说: 玩赏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院门文化街是秦城保存两条最完好的古老街道之一,另外一条自然便是钟楼西边的鼓楼街,除了巍巍耸立的明城墙外,这里便是最能体现秦城不同于别处的城市风景,街上的关中书院更是古都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书院门向东走到尽头便是碑林博物馆,“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博物馆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碑林”基础上,利用秦城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现馆藏19件“国宝”,位列中国博物馆馆藏国宝数量的前茅,如《开成石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等,堪称中国书法圣地。
    作为秦城著名的旅欧景点,书院门每日都是人潮熙攘,李墨白跟着老爷子青石铺砌的街道上,依然有店铺老板大声打着招呼,“老爷子您来了,有空过来喝茶谝闲传,咦,您后头的后生(音同丝)是白少吧,精神太太,俄都快不认得咧!”富于古韵的秦音不时传来,老头儿也笑咪咪的回着话,颇为高兴,神色十分自得。
    秦城话古称“雅言”,后来称关西秦声,语调发音具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一时成为周秦汉唐的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不过今日之秦城方言已失去关西秦声之本色,逐渐变化为高吼激越,粗犷奔放,习惯粗喉咙大嗓门说话,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如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以秦城方言来读,更能读出当时的韵味。有网友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日常常用秦城话,编成打油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如:清明时节雨唰唰(fa),跑批一天累日塌;打听酒店在阿哒,碎怂一指在物(儿)哒;酒家板凳日巴踹(chua);勾子一坐压(nia)日蹋;顺(fen)着墙根疙僦(jiu)下(ha),咥(die)碗嘫面(油泼面)管逑它!
    一首简单的打油诗,虽不工整,却也道尽了秦城话的精髓,现如今影视剧中有很多秦城话,但是都是阉割版,醋溜的,形不似神也无,完全就是四不像。秦城方言骂人的话更是一绝,经常有外乡人被骂了,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在秦城生活的话,一定要学会一些日常常用的秦城话,说到这里,女孩子要注意了,在秦城千万不要说“锤子”,呵呵,具体意思嘛,大家仔细体会下其实都懂的。
    惜古斋就坐落于这条古色古香的中段,主要经营文房用具、书法字画、碑帖拓片、翡翠玉石、印章印谱等,店铺外间约一百平米,装饰颇具古风,门外二楼的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颜体书写着“惜古斋”。惜古斋重新开张以来,李墨白父亲便辞去公职精心打理,经营的颇有声色,口碑也是上佳。
    由于惜古斋经营的都是中高档用品,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平日里进入店里的客人并不多,一般都是游客进来转转看看稀罕,自有店员接待,也不用李墨白帮忙。于是便和老爷子坐下泡茶聊天,待茶泡好后顿时茶香四溢,爷孙二人喝茶都很讲究,老爷子今天高兴自然是上好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冲泡后茶汤色泽红亮,香气四溢。
    爷孙两人正悠然自得地品着李墨白父亲为老头子淘弄来的好茶,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传了过来,“老李,你咋挪窝了,有空来这儿消遣?”
    “嘿嘿,你个老东西,鼻子可真灵,我孙子刚泡好茶,你就闻香而来!”老爷子笑骂道。
    “呵呵,林爷爷好,您老还是跟以前一样精神!”李墨白抬头一看发现是对门皓月阁的林老头,起身打招呼道。
    “呵呵,是墨白吧,都长这么大了,我老眼昏花都差点没有认出来!”林老头豪爽地笑道,“听说前几天鬼市上有个面生的后生可能拣了个漏,莫非就是你!”古玩行当的消息,不管真真假假,总是传的很快。
    “哪里有啊,我就是去转了转,想检验检验下眼力劲儿呢,都差点吃药了!哪里能拣到漏啊!”李墨白张口胡诌道,撒起谎来面不改色心不跳,还显得忒真诚,取出茶杯给林老头斟了一杯茶。
    “呵呵,你小子还会吃药啊,想当年只要你看上的物件,人家都是加价数倍呢!你小子也别太谦虚,现在的年轻人啊,了不得!”林老头顿了顿,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好茶,老李你好福气啊,真会享受生活。”
    “呵呵,生活吗,就是要学会享受,哪像你个老东西,俨然就是个葛朗台!”老头儿笑着打趣道,二人关系不错,说话很是随意。
    “呵呵,刚好墨白也在,我这里有个最近淘弄来的玩意儿,您爷俩给过过眼?”时值夏日,林老头宛若戏中书生般握着把折扇,如果年轻几十岁,却也是不失风流倜傥,只是这老头七十多岁了,虽然气度不凡,却怎么也没有那股风流倜傥的味道。
    PS:打劫打劫,推荐票,收藏(加入书架),签到统统拿来!
第九章 折扇
    第九章折扇
    又是厚道的4000字!
    愣了下神,看了看林老头,发现林老头除了手上握着一把看起来品相相当不错的折扇之外,再无他物,便知道这老头故弄玄虚,所说的玩意儿便是手中这把折扇,便笑着说道:
    “呵呵,林爷爷,您老是风流不减当年啊,如果换上黄袍马褂,像乾隆皇帝一样去江南走走,都不知道会迷倒多少江南老太太哦!”
    “哈哈,墨白,说得好说得好!”老头儿见李墨白打趣儿林老头,笑着起哄道,“老林,你也是的,半截身子骨都入土了,怎么聊发少年狂,拿把折扇晃悠啊!咦,莫非你说的玩意儿就是这把折扇?”
    “哈哈,我的老伙计啊,不服老不行吧,我看啊,估计在我一进来墨白就盯上我这把折扇喽!”林老头也不怪,颇有几分得色地哈哈笑道。wWW。说着话将手上的折扇利落的一转,将扇头递给了林墨白,“既然墨白早看出来了,就让墨白先看吧,谁让你老头子老眼昏花呢!”折扇不是易碎品,倒也没有瓷器那样娇贵,有那么多讲究,直接递过去也无妨。林老头说话可是很讲究,显然得到这把折扇后,颇为下了一番功夫,一般人会把折扇说成‘柄’,但实际上折扇应说‘把’,只有团扇才会说‘柄’,因为折扇是把玩之物,团扇才有手柄。
    “呃,爷爷您先吧!”接过折扇,李墨白很是恭敬的递给了自家老头子。林老头挤兑老爷子,自己可不能在外人面前失礼,握在手里时感觉扇骨不错,虽然心下着实好奇,这林老头淘弄到谁的扇面了,颠颠的来献宝,但古玩毕竟是一种文化不是,咱又不是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既然带一个古字,那传统的礼仪尊卑绝不可失。
    “哈哈,老东西,羡慕吧!”这林老头的几个儿子孙子没有一个喜欢古玩的,被老头引为憾事儿,老爷子却是毫不留情地打击道。接过折扇,也不撒开,老头儿先是仔细地打量着扇骨,然后撒开折扇,仔细观察扇面,期间还拿起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扇头的包浆、扇画和落款印鉴。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而是已经成为商品了,并且流行开来。
    另一说折扇是一种舶来品,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送到中国。但个人以为,《南齐书》所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堂堂中华一把折扇还需要从当时还是半奴隶社会的小日本引进,笑话耳!
    约莫过了十分钟,合上折扇,递给了李墨白,笑眯眯地说道,“墨白,你看看,然后说叨说叨,要是说得好,还比较喜欢的话,就留下吧!”老头儿宛若这折扇是自己的一般,旁若无人地考校起李墨白,也不看旁边的林老头,林老头听老头子如此说也不恼,笑眯眯的,如同一尊弥勒佛。
    “呵呵,这可是林爷爷的心爱之物,我可不敢夺林爷爷所爱啊!”接过折扇,听老爷子如此说,虽然没有看但心中已经笃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玩意儿,老头子是在给自己抬轿子呢,毕竟古玩圈儿就这么大,从来都是口口相传。
    拿起折扇,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是一件难得地精品,也颇为震惊,难怪老头儿上手就舍不得放下,“林爷爷,您这可是件难得一件的精品呐!九五十六方的浅刻平地留青雕古方头玉竹骨折扇,扇骨是支慈庵大师雕刻的《青莲图》,扇画是虎痴张善孖大师画的《虎啸图》,好东西啊,我真的都想留下了,就是不知道林爷爷您是否肯割爱呢!”
    李墨白不由大赞,所谓九五十六方指的是扇骨长九寸五分,大骨小骨合计十六档,乃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最流行的标准规格;浅刻平地留青雕是说扇骨的雕刻工艺,即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从而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古方头是说扇头的样式,常见的扇头样式有直方、古方、鱼尾、葫芦、如意、和尚头(圆头)。
    至于支慈庵大师,不得不先介绍下支慈庵大师的背景了。支慈庵大师则是近代最著名的竹刻大师,艺术造诣深厚,能书善画,尤擅金石。以画理刻竹,讲意境,求情趣,熔书、画、刻于一炉,刀工精致,谨严有法。竹刻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准确精细,善于运用竹片自然的“皮”、“青”,表现画色的浓淡阴阳。雕刻手法有阴文浅刻、留青浅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等表现形式。
    日本入侵上海后,支慈庵刻“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作品正面用留青法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花蕊上有幼蜓点足,飘飘欲飞,荷叶翻卷舒展,叶面的筋脉纹理及高低起伏,状写入微。臂搁背面在竹簧上用浅浮雕手法刻“蚕叶图”,桑叶上有数条银蚕蠕动,叶面蚀孔累累,刻划得惟妙惟肖。《竹人续录》的作者、文物鉴赏家禇德彝题跋曰:“慈庵刻竹,今之希黄、松邻也。此秘搁刻蚕叶图,适强邻来侵,郡县皆遭残焚。未逐鲸吞,先为蚕食,此画为预兆矣。”评价不可谓不高,支慈庵刻这件臂搁,意在影射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忧国之情溢于刀锋。
    而虎痴张善孖,那就更是大大有名了,中国画虎第一人,如果这样说还不够清晰的话,庸俗点说就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大师的二哥。张善孖善画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尤精画虎,他笔下之虎同前人画虎颇有不同,前人画虎多为臆测,着重虎威的表现,至于虎的形体结构则不免有失,而张善孖笔下猛虎,既不失虎的威猛,又富有人性,含有一种温情,同时结构准确,虎的特征明显。
    同时,这老人家不但是虎痴还是位忧国忧民的抗日志士,关于他的故事可真不少。1935年,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国民党师长郝梦麟被调入贵州,参加围剿。他的部队在黔岱的深山洞窟里抓到一虎崽,不久带回汉口“绥靖公署”,送给总参议朱伯林,时间长了,乳虎成了小老虎,每日再跟家里的孩子玩耍不免危险,朱伯林知道老友张善孖善画虎,就打个电报到苏州,问送你一头老虎要不要,这样的电报实在好玩,而张善孖接到电报是喜出望外——为了画好老虎,他是养过老虎的,不过还是以前在四川的时候,这只老虎大概吃肉比较厉害,肉多生痰不幸夭折了,张善孖一直引为憾事。现在佳音传来,他立刻抱病专门去了汉口,载虎归来,网师园里的假山洞成了幼虎的新家。当他抱着小虎穿过苏州的繁华街道时,观者惊诧,一时轰动。
    抗战爆发后,他画了一群老虎,扑向前方,题名为《怒吼吧,中国》,以表达他对全民抗战胜利的歌颂。画有上有二十八只猛虎,奔腾跳跃,追扑一线落日。老虎像征中国二十八省,威武勇猛,生气勃勃;落日像征日寇,夕阳西下,气息奄奄。他还在上面题词:“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憾河山,势吞小丑!”当晚他对朋友说:“你们看,二十八省都怒吼了,小日本焉有不败之理。”后来他站在画前请人拍照,浓髯长袍的张善孖与这幅巨作融为一体,大义凛然,慷慨豪迈,显示了他的尊严与人格。除此之外,还画有著名的《十二金钗图》,画虎的各种形态,各摘西厢记词句题之。如“临去秋波那一转”、“怎么回不过脸来”、“终日价情思睡昏昏”等,以寓美人猛虎之意。之后,又于欧美办举办100多场抗日募捐画展,前后所得捐款共达美金20多万美元,其中个人义卖虎画就得款10多万美元,获得各方高度评价。
    他画的虎和他的人格一样名垂千古,令人景仰。同样精彩而又真实的故事还不少,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人刻意地忽视了。
    “啧啧,陈年玉竹,牛角钉贯穿大小扇骨,钱眼及扇骨包浆浓厚幽亮,显然是经过长期把玩才形成,并非刚出炉做旧后的那种锋芒毕露的‘贼光’;看这竹刻,荷花花瓣纤细轻薄,荷叶翻卷舒展,筋脉纹理高低起伏,立意高远,意趣盎然,刀工精致,谨严有法,绝非伪作,作伪做到这一步也不是作伪了,而是大师了,铃印染香馆主,这个染香馆主可是个了不起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唯一可与竹刻开派立宗的领军人物朱松麟、张希黄齐名的人物。印章字迹细若纤毫,却清晰挺括,古朴遒劲;品相完好,材质上佳,款式高古优雅。
    扇画是张善孖的《独步山林》,笔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