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女性主义 >

第18部分

女性主义-第18部分

小说: 女性主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盘濉。–ambahee River Collective) 的黑人女性于197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黑人女性主义者的声明》以来,这篇文章一直被视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这一声明指出:黑人女性的生活结构是多层次的,其所受的压迫不仅建立在种族和性别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阶级、年龄和性倾向的基础上。目前的政治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黑人女性的处境。例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只讲“不考虑种族和性别的工人”,忽视了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说明不了黑人女性的真实境况;激进女性主义关于两性冲突的理论也只是以性别为基础分裂人类,忽视了黑人女性和黑人男子的共同利益。黑人女性所受压迫的复杂性使其不能认同于任何只强调压迫的一两个侧面的群体。她们认为,衡量女性主义理论适用性的唯一最重要的标准应看其能否解释黑人女性的境况,“如果黑人女性获得了自由,那便意味着人人都获得了自由,因为我们的自由要求消灭所有的压迫制度。”(贾格尔等,1989年)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提出了殖民化 (colonization) 这一概念,并指出它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强使一个群体屈从于另一个群体,例如强使黑人屈从于白人;第二步,摧毁有抵抗力的文化因素;第三步,建立以种族歧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制度。当然,殖民化的概念已被引伸,它不仅指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奴役,而且指称一个社会群体对另一个社会群体的压迫,指称前者以强权使后者臣服的过程。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认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或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作为历史进步的一般理论常常会导致对黑人和第三世界女性利益和兴趣的特殊性的否认和拒绝。第三世界女性主义需要一种话语,它是非普适性的,没有基要主义(原教旨主义)倾向的,允许文化与历史的特殊性。因此,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两个重心是:解构许多关于第三世界女性的写作的欧洲中心论倾向;充分表达第三世界女性的关注点。(Jaggar; et al。; 82…83)    书包网 
七、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2)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认为,第三世界女性在西方女性主义者眼中仅仅是男权制社会经济体系的受害者;男性暴力的受害者;殖民过程的受害者;阿拉伯家庭制度的受害者;经济发展过程的受害者;###教规的受害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第三世界的女性有着共同的问题、需要、兴趣和目标。比如说需要教育,政治参与,经济发展等。虽然女性内部有某些差别,例如都市的中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家庭主妇的需求,显然会不同于没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女仆,但是不宜特别加以强调。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认为,不应将女人分阶级,原因如下:第一,阶级分析要使用生产和职业概念。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要掌握生产工具。第三,对男人来说,阶级是获得的;而对女人来说,阶级是天生的。  对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主要批评是:它所提出的回归“我们母亲的花园”的主张难逃生理决定论的巢臼。它的负面效果是有可能将种族和民族的界限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女性联盟的障碍。  对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另一个批评在于,黑人女性主义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白人女性比黑人男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就像在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女性比农村男性享有更多的权力。这种看法无疑是言之成理和有事实依据的。但是,在黑人群体中,男性难道不是比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力吗?在中国农村,男性难道不是还在压迫女性吗?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会导致人们将性别歧视放在次要的位置,将视线转向其他方面:种族矛盾,城乡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而使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进一步边缘化。总之,既然是女性主义的抗争,首要的目标还是争取两性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不该把男女平等的问题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情况是民族、种族、城乡、地域之间的矛盾比性别不平等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女性主义的关注重心也应当始终放在性别平等的问题上。这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书包网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义(1)
过去20年间,研究性别问题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心理学界。心理分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显得异常紧张。心理分析学派中的女性主义学者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反对心理分析,一派寻求对心理分析的重新评价。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认为,解释目前社会中的男女关系,用两性的生理区别来解释是无效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属于心理的范畴,是儿童的社会教化过程造成的。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不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是心理的,即女性是下等人这一心理的内化。  心理学对女性的思维模式有一套刻板印象 (steorotype),其中包括,它是异性恋的,是被动的,是富于哺育性的,是忌妒男性的,是较少伦理观念的,是难以预料、难以把握的 (据说是因为女性的荷尔蒙有高低周期),是缺乏理智的。性别主义就像种族主义一样,把女人视作孩童,好像她们都是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都是遇事凭直觉而非凭理性判断的;都是接近自然而非文化的;都是既无能力又无竞争力的。  在性的问题上,心理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 (Freud) 和性学家埃利斯 (Ellis) 都持有男主动女被动的看法,他们关于男人是活跃的、富于攻击性的,而女人是被动的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受到过认真的挑战。直到非常晚近的时期,社会调查还在不断重复和肯定这一观点:在我们的社会中,成年人异性恋活动频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男性在这一活动中的活跃程度。对此,女性主义提出的疑问是:那么女人的欲望到哪里去了呢?(Campbell; 74…75)  心理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造,他有一个名声:“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Nelson; et al。; 59)他提出三种自我的理论:第一是本我,它受生理的直接影响,是生命的动力,由“快乐原则”统治;第二是自我,它为本我设置限制;第三是超我,它是社会的标准,由“现实原则”统治。  本我必须经过5个阶段以达到自我和超我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0…18个月的婴儿。在这一阶段,婴儿主要从口腔的吮吸和进食汲取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觉。  第二阶段是肛门阶段,18个月至3岁。在这一阶段,肛门活动为婴儿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快乐。以上两阶段男女一样,并无区别。  第三阶段,###阶段,3…5岁。在这个阶段,里比多集中在生殖器,儿童可通过手Yin达到快感。男女两性在这个阶段开始分道扬镳。  男孩迷恋###,幻想占有母亲,即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憎父,在情与性两个方面把父亲当作情敌,害怕父亲会阉割他,剥夺他的性快乐。他发现女孩没有###,以为她曾经有###,被阉割了。而最有可能阉割他的是他的情敌——父亲。“阉割焦虑”使男孩压抑对母亲的欲望,认同父亲,从而发展起自我、超我和男性的性格。  女孩的伊莱克特拉情结是心理学大师荣格命名的。他运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公主帮助别人杀了自己的母亲的故事来象征这一情结。女孩发现自己没有###,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从而嫉妒男孩和男人(###嫉妒)。她认为是母亲阉割了自己的###,因而拒绝母亲,下意识地将父亲作为欲望的对象,希望得到父亲的性,希望怀上父亲的孩子。弗洛伊德认为女孩永远不能解决其伊莱克特拉情结,因为她永远不会有###。女孩的###嫉妒比男孩的阉割恐惧要弱一些。她认同了母亲的价值观、思想和性别,###嫉妒使她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不够成熟,表现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性欲望,依赖男性的意识,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的超我)。她在解剖学上的低下导致了她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低下。  第四阶段,潜伏阶段,6岁至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性的重要性下降,男女儿童专注于非性方面的兴趣。  第五阶段,生殖器阶段,青春期到来之后。这一阶段,男女青少年的兴趣集中于异性恋,达到性的成熟期。女性从###快感转向荫道快感。(Nelson; et al。; 61)  概括地说,弗洛伊德认为,从婴儿期开始,母亲就是男孩的里比多的渴慕对象,其后,男孩拒绝母亲,认同父亲,产生阉割焦虑,摆脱俄底浦斯情结,导向超我,将男性认同为内在的自然的性别。女孩与男孩相反,认为自己是被阉割的人,并接受了###低于###的看法,在她的一生中都受到###嫉妒的煎熬。为了得到###,女孩放弃作为爱的对象的母亲,转向父亲。后来,她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有###了,就想用同父亲生孩子作为补偿。男孩的阉割焦虑解决了恋母情结的问题;而女孩的阉割情结却导致了恋母情结。男孩解决了恋母情结之后,就成功地建立了超我,但关于女孩的理论却不很清楚。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阉割焦虑是男性心理的中心。总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家庭关系,亲子的早年关系,女孩直接认同母亲,而男孩必须将自己与母亲区别开来,拒绝和否定母亲,以定义独立的自我。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集中在他的性别认同理论方面。由于他的性别认同理论中关于女性性格的假设强调,小女孩从发现无###起,即被###低等和###嫉妒压倒,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弗洛伊德的性别认同论被认为有男权主义的偏差。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义(2)
对于心理分析理论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原因是其理论与很多经验研究所发现的事实并不相符。换言之,弗洛伊德理论只能被当作一种未被证实的理论假说来看待。米利特(Kate Millett)着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论的下列观点:将男性等同于主动,女性等同于被动;###嫉妒。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指出:他的理论不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中心的。他的理论有过度概括的倾向,以为人的生理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运”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好象女性被解剖学决定要经历缺失和下等的感觉。(Nelson; et al。; 62)  其实,心理分析学派对两性区分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弗洛伊德认为,当女孩发现自己无###时,从男性退缩回女性。心理分析学家霍妮(Karen Horney)和琼斯(Ernest Jones)反对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生殖器阶段就存在的,男女两性各自分别获得了内在的不同机制,因此,男性和女性拥有前男性生殖器的、前俄底浦斯情结的起源。霍妮认为,女性气质是天生的,不是获得的。它先于生殖器阶段,是内在的。对异性对象的选择源自内在的女性气质,源于对荫道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对于缺少###的失望。女孩的欲望指向###,是出于性冲动,而不是出于自恋。(Person; 79)  斯托勒(Stoller)则进一步认为,男女两性在第一阶段均为女性,这是因为儿童对母亲的认同,男性的发展和认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认同才能获得。男孩必须克服对母亲的认同才能获得男性。独立个性的形成对于男女两性不应有什么大的差别。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女性是后来获得的;对于斯托勒来说,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男性是后来获得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价,霍妮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男性女性应当被视为平行的结构。女性认同和男性认同的形成没有孰难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认为社会性别是从内在的异性恋倾向来的,这一点却没有什么证据。性对象的选择是获得的,而不是内在的。  霍妮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中心点在于###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这一问题。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有三点错误:一是女孩从母亲转向父亲的机制;二是女性生殖器自我意识的性质;三是关于###嫉妒的发生学。女孩由母亲转向父亲是由于其女性生理和对荫道的意识,而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结(杀母奸父)直接来自其内在的女性。现代心理分析学者大多赞同霍妮的观点。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提出,与女性的“###嫉妒”相应的有男性的“荫道嫉妒”,因此在许多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芬兰,在犹太人和###的传统中都有过男性“假生育”的习俗。假生育的仪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男性仪式性地强调###对于生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一种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强调子宫的重要性。  一种同弗洛伊德理论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的过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充满冲突和矛盾,而是一个平静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性别的认同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成分。性别的获得是从非冲突中学习经验,而不是从冲突中学习经验。性别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别也不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非冲突性的,是通过认知和实践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由身体、自我、社会教化和性别差异的关系塑造而成的。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还特别关注母亲女儿关系,认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点。性别教育的历史观点认为,母亲给孩子爱与哺育性,父亲给孩子规则和纪律。弗洛伊德强调的是性欲发展而不是社会性别角色发展。长久以来,性对象逻辑与性别认同是被视为一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前后不一样。  在先有性别意识还是现有性意识问题上心理分析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来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